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
创造性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虽然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
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育并非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培养他们“爱问、善问、会问”的思考习惯和解疑的动手能力,使他成为创造性的人才。
这要求教师本身要有丰富的知识,并不断积累新知识,在课堂上做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教师根据自己班上情况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面对不同的班级、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采取不同的教法,使学生有种“常新”的感觉。
如果一个教师自己只是按照参考教案,循规蹈矩,那么在下面等着引导和指导的未来栋梁们又怎么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呢?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上“愿听、愿想、愿说”,“敢疑、敢说、敢辩”。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不会“畏手畏脚”,不会担心在班上“出丑”,害怕老师“指责”,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
只有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学生只有在这样宽松、愉快的环境下,才可以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课堂教学中,学生容易视自己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放开思想,开发内在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从而使课堂焕发出活力及动力。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课堂气氛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与学生真诚交流。在平常的生活,课余时间我多与学生谈心、交心。
与“问题学生”谈心教育、思想教育。自修、自习时间多下班去解答疑难。
记得有一天,我有点不舒服,没有下班。到了第二天,学生见到我就问:“老师,昨天没有见到你,你是不是不舒服?”我有点感动了,与学生日夜相处,学生都把你当成朋友了。
他们有困难就来找你帮忙,有问题就向你寻求等。这为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气氛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激情,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亲切的教态,将自身融入与学生的合作之中。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文章的喜怒哀乐在教师的表演下能触动学生,在学生的表演下能感动同学,这就是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
我与一些学生的交谈中知道,他们某科成绩这所以好的原因就是喜欢上这一科的课,他们说:某教师上课又蹦又跳,很有激情,我喜欢上他的课。据调查所知:很多学生对语文是否感兴趣取决于学生会不会讨厌或喜欢上语文老师的课。
如果一个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又怎么会在课堂上面对着你“畅所欲言”呢?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学生也许只会眼睛睁得大大的,耳朵却在倾听着梦中周公的言语。 (三)利用多媒休的优势,使课堂成为和谐、宽松的环境。
利用多媒体可以创造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如果很好的利用多媒体来引入课程,就会很容易的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如利用Flash、Powerpoint等。
例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芦花荡》,组织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一边观赏白洋淀的优美风光,教师一边引入新课: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如烟海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高大的身影。
多媒体继续播放白洋淀优美风光,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感受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很容易用自己的眼、心灵、语言去赏析文中的美,学生学得也轻松、愉快。
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想像,鼓励学生质疑、标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一)注重引导。
教师是火花,学生是等待燃烧的火把,教师的作用就是用星星之火,点燃一簇簇的火把。教师的引导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提问,一个假设,在课堂上都是那么举足轻重。
“老师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引导性的,老师的作用并不是教会学生学到什么知识,不是为学生思考问题,而是应该教会学生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思考问题”。在引导学生的时候,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帮学生“包办”,遇到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要善于启发学生,拓宽思考范围。
鼓励他们“条条大路通罗马。”譬如,语文课的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对立面中寻求立意,不失为一种求异思维的好方法。
如,“近墨者黑”,教师不能引导“近墨者一定黑。”而应鼓励反向立意“近墨者不一定黑”;“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等等,这种反弹琵琶,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应该大力倡导,大加鼓励。
课堂教学中“反向立意”多了,学生求异思维的习惯形成了,其创新意识自然会与日俱增。(二)鼓励想像。
1.)创新意识的培养:培养创新意识就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2.)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形成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沉浸在那种境界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创新思维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
3.)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创新性技能主要包括创新主体掌握和应用创新技法的能力,以及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 4.)创新人格的培养
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2)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3)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4)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5)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6)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7)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1、教育观念的创新。拥有相对成熟而又开放的教育观念,是教师走向成熟的基本标志。教师一方面立足自身教育生活经验的积累,不断反思总结、提升;另一方面,积极接纳外在的优秀教育理念,保持个人教育思想空间的源头活水,在个人教育经验与外在教育知识的不断交流碰撞之中。获得个人鲜活的教育理念的生长、生成。
2、个人知识的创新。作为教师,知识更新的问题不再只是一种外在规定,而成了一种内在需要,敢于面对知识更新的时代需要,开放自己的知识结构,有选择地吸纳能提高个人综合素养、更好地引导学生的知识,以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生存姿态,去实践“教学相长”这古老的教学格言。
3、教育行为的创新。教师的教育创新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之中。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之中。当然,教师的教育行为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在观念和知识引导之下的创新,是有内涵的创新。新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只有当教师行为的创新真正体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对教育的真知,这种创新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有价值的创新。
摘自《教育科学研究》2005(7)
第一,我们教师要钻研新教材,研究学生,精心设计创造性的教学过程。
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诱发学生思索。 第二,教师要以创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课本中的素材。
课本是教学的蓝本,它客观上为教师的教学使用提供了多种可能,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对课本中的素材进行灵活应用,以创新的视角重新加以审视,或改变设问的入口,或转换问题的角度,或改变素材的呈现方式,或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产生新的创新点,把课本中的素材重新整合,形一个全新的界面,使静态的知识在不断的动态的联系中体现出其对学生能力发展和创新能力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的功效。 第三,教师要联系生活实践和相关新闻,充实课本的创新素材。
生活的周围有很多很好的创新素材,社会新闻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将生活实践和相关新闻充实到课本和教学中去,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还会寓于新教材新的生命力。
1。工作态度:热爱教育,关爱学生,积极主动,乐观进取,努力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2.方法途径:首先,应该在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上下功夫。其次,老教师、标兵教师及优秀教师的科研示范作用。第三、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教研思想的学习。第四、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第五,活到老,学到老,研究到老。第六,教师应当脚踏实地,小中见大。
一、社会因素。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造成教师心理矛盾的加剧;教师的社会地位、待遇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各项改革步伐加快,使得部分教师难以承受。如住房改革、医疗制度改革;社会风气不正,造成教师心理失衡;错误的教师观——社会对教师形象“神化”,社会往往认可宣传的都是教师模范的一方面。
二、家庭因素。子女的学习、就业;家务负担沉重;家庭成员的相互理解程度;教师的恋爱、婚姻。
三、个体原因。性格因素;身体因素;自身修养;教育教学能力。
四、学校因素。学校对教师具体生活困难重视不够;学校个别领导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处理有失公平;有的学校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挫伤教师的积极性;班级竞争;学校环境与设备;领导的风格;学校风气;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没有受到重视。
改革教学方法,推进教育创新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渠道和基本形式。
教学方法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是贯穿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的纽带。为使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再上新台阶,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深化认识,明确重要性,明确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改革的关系。
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靠教师,校、院(系)采取有效措施是保证。 [关键词]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创新 一、改革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课堂教学是目前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学生的很多学习时间是在教室、实验室里度过的,课堂和实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学习和成才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场所和机会。
因此,课堂和实验的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关系到高校创新教育的成败。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推进创新教育的重要条件。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研究和创新课堂、实验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1.从近几年扩招情况和学生反映看,当前高校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从教师方面看主要有:(1)许多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注入式”、“填鸭式”和“满堂灌”等落后的教学方法,尤以青年教师严重;缺乏启发、引导、教与学问的交流。
(2)以教师为主、以课堂为中心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仍普遍存在;缺乏教与学的双主体教学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采用共性、集中、统一的教学方式明显增多,而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显得非常不足。
从学生方面看:由于受“应试教育”和落后教学方法的影响,被动学习、死记硬背、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依然存在;缺乏构造学生知识层和科学、人文层次等。 2.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有客观有主观。
较为普遍的一是高校对教学方法这个关系到培养人才质量的问题重视不够,多年来不组织和开展教学法研究,不采取有效措施推广好的教学效果方面的经验,不开展同门课逐章逐节内容和适合方式的集体研讨活动等。二是在许多中青年教师的认识上,存在教学是软的,承担任务的数量是硬的;教师在教学上投的精力不足,而在搞科研、写论文或考研,评职称上狠下功夫。
3.应高度重视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上,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必须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教学方法已不是一个战术问题,而是一个战略问题”。
虽然近几年内,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大合班教学的趋势增多,对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带来一定困难,使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上造成不少限制。因此,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必须看到,在广大教师中,蕴藏着改革教学方法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关键需要领导重视,教学部门和各院(系)具体组织实施。同时要在表彰、奖励和舆论上激励广大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共同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贡献力量。
二、改革教学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单纯是“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新的教学观是教师和学生构成教学活动的两大主体,实行教学民主化和教与学活动的有机统一,依靠师与生、教与学共同合作、协调配合来完成;学生是学习、认识和理解的主体,教学活动必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努力构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其最终目的是“培育创新人才”。
1.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应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有效地学,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讲,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须通过学生自身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教师不能代替和强制,只能引导、促进。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强调学生参与,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主体参与教学法,双主动教学法等。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
2.注重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已为知识的存储和获取,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方式。
灌输式教学已无实际价值。面对正在发展的科学技术,高校的教学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途径和过程,其核心是使学生掌握主动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3 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作出的重大决策,是针对应试教育的改革,是对专业教育的调整优化,是时创新教育的积极响应,是教育坚持“三个面向”的最佳选择。
素质教育是体现个性的教育。大学生群体是由很多有差异的个体构成,必须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改变过去强调共性和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
应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手段的多样性,研究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去传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尤其应针对学生的差异性真正实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项天立地”的人才。“顶天”是创新精神,“。
教师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更新观念,让教师树立敢于创新的理念。
从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还停留在起跑线上,别人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但更多教师对别人的成果处于观望态势,别说运用到我们的课堂中去。这就需要更新教师观念,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
二、合理规划,让教师在常规工作中体验创新的成功喜悦。
三、把握机遇,让教师培训学习成为实践创新的动力。
四、搭建平台,引领教师在竞争中进行业务创新。
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能力,一、教师要学会学习,不断追求新知识 教师的教育创新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凭一腔热情可做到的,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作为基础。
教师掌握的知识越丰富,知识结构越合理,就越能观察和发现新问题,越能适应教育创新的需要。教育创新要求教师要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需要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不仅需要一般的教育科学知识,而且需要系统的方法论知识。
同时要注意不断了解现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和手段,并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为教育创新服务。因此,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特征,教师本身要学会学习,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扩展教育视野,以满足教育创新的要求。
二、教师要加强教育科研,用教育科研带动教育创新 教育科研能力是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又超越和升华于教育实践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想使自己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首先必须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不断反思和探究,不断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理论;其次,从创新的高度来看待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及时研究和吸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再次,大胆开展教育教学创新研究,把研究的新成果及时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来,用实践的结果再去检验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及时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研究。
通过“课堂”这所“实验室”,能及时把教育教学创新研究付诸实践,并能及时反馈信息,检验研究成果;最后,及时总结研究中的得失,归纳出符合规律性的东西,并把它推广运用。这种教育科研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教育创新的过程,是一种用教育科研带动教育创新的过程。
三、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案,从整体思路上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教育创新是一个全过程的创新,它包括确定教育教学目标、安排教育教学内容、运用教育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环节。在这一系列环节中,教师事先要有个整体规划,对每一个环节要进行创新设计,从而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都独具匠心,充满着创新的火花。
教师在确定具体的教育教学目标时,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把教材的共性要求与学生丰富的个性特点有机地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的个性特征,灵活运用各种适当的教育方法,积极尝试新的方法,因材施教。
绝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照本宣科。对教育内容的安排更需要进行创新,要把教材内容创新性地进行“拆分”,然后再根据需要重新“组合”,使“课”真正成为蕴含审美价值、洋溢审美情趣的立体动态的艺术。
使“上课”成为孩子们的“享受”。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师通过引导、点拨、讲授、讨论等多种形式,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内心需求出发,忘我地参与到教育教学进程中来。
由此可见,设计一个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不仅能使教师的已有知识经验得到综合运用,更是教师创新能力的体现,教师要善于从整体设计教育教学方案中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 四、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从课堂教学上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教育创新要求改变教学方法,使教学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采用启发式、情景式等,即 使采用语音室、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目的也只是为了方便教师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会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创新能力,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的需要。
教育创新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还要教学生“会学”知识,要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如何创造性地将已 有的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去。
五、教师要创新问题情境,从问题情境中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良好的问题情境设计,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对问题探究的强烈热情,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为此,教师先要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教育氛围。
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其次,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运用提问、操作、演示或实验等方法来创新问题情境。
这种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必须通过努力才能完成,整个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难度适中的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这样,通过创新问题情境,也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 六、教师要创新师生关系,在新型师生关系中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成了课堂的中心,主宰了整个课堂。
教师不仅决定教学内容、方法,还决定了考试内容、方式。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消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精神被扼杀了。
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产生出创新的激情,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在实施教育创新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
教师要营造。
1、直接式学习法。就是根据创新的需要而选修知识,不搞烦琐的知识准备,与创新有用的就学,没有用的不学,直接进入创新之门。
2、模仿学习法。就是指学生按照别人提供的模式样板进行模仿性学习,从而形成一定的品质、技能和行为习惯的学习方法。换句话说就是从“学会”到“会学”。
3、探源索隐学习法。学生为了积极地掌握知识采用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对所接受的某项知识出处或源泉进行认真的探索和追溯,并经过分析、比较和求证,从而掌握知识的整个体系,探源索隐学习法对于激发自己提出问题大有益处。
4、创新性阅读法。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从而能超越作者和读物,产生出创新思考获取新答案的阅读方法。
5、创新性课堂学习法。通过老师的传授和指导,让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形成一定的能力。同时,学习也可以通过预习中对新知的自学和探求,以便上课时进入一种全新的精神状态,利用一切机会大胆发言,大胆“插嘴”,从而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此外,课后的复习是巩固课堂知识的关键途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6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