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一般包括两类:一类是控制方法,另一类是财务处理方法。
(1)控制方法包括:
a.风险避免:即放弃和不进行可能带来损失的活动和工作。
b.风险防止:即采取预防和抑制等手段减少损失发生的机会或降低损失的严重性。
c.风险分离:即将面临损失的风险单位进行分离。
d.风险分散:指根据风险因素间的以及风险因素与其他因素间的负相关关系进行资产的有效组合,使企业的风险减至最小。
(2)财务处理方法包括:
a.风险自留:即经济单位自行承担部分和全部风险。
b.风险转移:指经济单位将自己的风险转移给他人,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两种方式。
拓展资料
一、简介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项目或者企业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风险管理对现代企业而言十分重要。
当企业面临市场开放、法规解禁、产品创新,均使变化波动程度提高,连带增加经营的风险性。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企业本身之附加价值。
二、意义
有效地对各种风险进行管理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有利于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活动目标,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原发布者:bobozeke
附录风险管理常用技术方法简介一、风险坐标图风险坐标图是把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后对目标的影响程度,作为两个维度绘制在同一个平面上(即绘制成直角坐标系)。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对目标影响程度的评估有定性、定量等方法。定性方法是直接用文字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对目标的影响程度,如“极低”、“低”、“中等”、“高”、“极高”等。定量方法是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对目标影响程度用具有实际意义的数量描述,如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用概率来表示,对目标影响程度用损失金额来表示。下表列出某公司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定性、定量评估标准及其相互对应关系,供实际操作中参考。下表列出某公司关于风险发生后对目标影响程度的定性、定量评估标准及其相互对应关系,供实际操作中参考。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和风险对目标影响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估后,依据评估结果绘制风险坐标图。如:某公司对9项风险进行了定性评估,风险①发生的可能性为“低”,风险发生后对目标的影响程度为“极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极低”,对目标的影响程度为“高”,则绘制风险坐标图如下:可能性极低低中等高极高影响程度如某公司对
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定性分析的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流程图分析法、风险评估系图法;
第二种类型定量分析的方法有:马尔科夫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决策树法、统计推论法;第三种类型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有:失效模式影响和危害度分析法、情景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
具体参照
风险管理的方法邓风险管理的技术,可分为控制型和财务型两大类。
1、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
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的实质是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企业所存在的风险因素采取控制技术以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频率和减轻损失程度,重点在于改变引起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扩大损失的各种条件。主要表现为:在事故发生前,降低事故发生的频率;在事故发生时,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主要包括下列方法:
(1)避免
避免是指高潮回避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即从根本上消除特定的风险单位和中途放弃某些既存的风险单位,采取主动放弃或改变该项活动的方式。避免风险的方法一般在某特定风险所致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相当高或处理风险的成本大于其产生的效益时采用。它是一种最彻底、最简单的方法,但也是一种消极的方法。避免风险的方法有时意味着丧失利润,且避免方法的采用通常会受到限制。此外,采取避免方法有时在经济上是不适当的,或者避免了某一种风险,却有可能产生新风险。
(2)预防
损失预防是指在风险事故发生前,为了消除或减少可能引起损失的各种因素而采取的处理风险的具休措施,其目的在于通过消除或减少风险因素而降低损失发生的频率。这是事前 的措施,即所谓“防患于未然”。
(3)抵制
损失抵制是指在损失发生时或损失发生之后为降低损失程度而采取的各项措施,它是处理风险的有效技术。
2、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
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制约,人们对风险的预测不可能绝对准确,而防范风险的各项措施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某些风险事故的损失后果是不可避免的。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是以提供基金的方式,降低发生损失的成本,即通过事故发生前的财务安排,来解除事故发生后给人们造成的经济困难和精神忧虑,为恢复企业生产,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等提供财务支持。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1)自留风险
自留风险是指对风险的自我承担。,即企业或单位自我承受风险损害后果的方法。自留风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自留风险有主动自留和被动自留之分。
自留风险的成本低,方便有效,可减少潜在损失,节省费用。但自留风险有时会因风险单位数量的限制或自我承受能力的限制,而无法实现其处理风险的效果,导致财务安排上的困难而失去作用。
(2)转移风险
转移风险是指一些单位或个人为避免承担损失,而有意识地将损失或与损失有关的财务后果转嫁给另一些单位或个人去承担的一种风险管理方式。转移风险又有财务型非保险转移和财务型保险转移两种方法
A、财务型非保险转移风险。
财务型非保险转移风险是指单位或人人通过经济合同,将损失或与损失有关的财务后果,转移给另一些单位或个人去承担。
B、财务型保险转移风险。
财务型保险转移风险是指单位或个人通过订立保险合同,将其面临的财产风险、人身风险和责任风险等转嫁给保险人的一种风险管理技术。
保险作为风险转移方式之一,有很多优越之处,是进行风险管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1.风险概率和影响评价
风险概率评价研究每个具体风险将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影响评价研究风险对项目工期、费用、范围或质量目标的可能影响,既包括威胁的消极影响,也包括机会的积极影响。
要给每个识别出的风险评价出概率和影响。可以采用与按照所熟悉的风险种类挑选出来的参与者进行访谈或开会的方式评价风险,项目团队成员也要包括进来,或许项目以外的专业人土也进来。需要专家的意见,因为组织历史项目数据库中的风险信息可能寥寥无几。由于与会者可能不具有风险评价方面的任何经验,因此需要由经验丰富的主持人引导讨论过程。
在访谈或会议期间,每项风险的概率及其对每个目标的影响等级被评价出来。起说明作用的细节内容,包括确定概率和影响等级所依赖的假设等也被记载下来。根据风险管理体系文件中的定义对风险概率和影响确定等级。有时,概率和影响明显很低的风险就不需要确定等级,而是放在观察清单中用于以后的监测。
2.概率和影响矩阵
根据风险分级可以为进一步的定量分析和风险应对给风险排出优先排序。风险分级是所评价出风险概率和影响确定的。每个风险的重要性,以及据此确定的关注优先顺序通常采用调查表或概率和影响矩阵(见表12-3)的形式得出。这种概率和影响矩阵规定了风险概率和影响的组合结果,它把风险分成低、中或高等级的分级。根据组织的偏好,可以使用描述性术语或使用数值表示。
组织应确定哪些概率和影响的组合结果属于高风险(红色状态)、中等风险(黄色状态)或低风险(绿色状态)。在黑白两色的矩阵中,这些状态可以用不同的灰度表示,如表12-3所示,深灰区域(数值最大)代表高风险;中灰区域(数值最小)代表低风险,而浅灰区域(数值介于最大和最小值之间)代表中等程度风险。
3.风险数据质量评价
要使定性风险分析可靠,就需要准确和无偏的数据。风险数据质量分析是一种评价有关风险的数据对风险管理有用的程度的一种技术。它包括检查人们对风险的了解程度,以及风险数据的精确性、质量、可靠性和完整性。
使用准确性低的数据得出的定性风险分析结果对项目毫无用处。如果对数据的质量不满意,可能有必要搜集质量更好的数据。搜集风险信息往往有困难,并且消耗原定计划不包括的时间和资源。
4.风险分类
项目中的风险可以按照风险来源(利用风险分解矩阵)、受影响的项目部位(使用工作分解结构)、或其他分类办法(如项目阶段)分类,从而确定最易受不确定性影响的项目中的领域。按照共同的根本原因对风险进行分类可以制订出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
5.风险紧迫性评价
可以把近期需要采取应对措施的风险视为更迫切的风险。显示风险优先权的指标可以包括采取一种风险应对措施的时间、风险征兆、预警信号和风险等级。
风险的处理有回避风险、预防风险、自留风险和转移风险等四种方法。
(一)回避风险回避风险是指主动避开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它适用于对付那些损失发生概率高且损失程度大的风险,如考虑到游泳时有溺水的危险就不去游泳。
虽然回避风险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但这种方法明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局限性表现在,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可以回避或应该进行回避。
如人身意外伤害,无论如何小心翼翼,这类风险总是无法彻底消除。再如,因害怕出车祸就拒绝乘车,车祸这类风险虽可由此而完全避免,但将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实际上是不可行的。
(二)预防风险预防风险是指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程度。兴修水利、建造防护林就是典型的离子。
预防风险涉及到一个现时成本与潜在损失比较的问题:若潜在损失远大于采取预防措施所支出的成本,就应采用预防风险手段。以兴修堤坝为例,虽然施工成本很高。
但考虑到洪水泛滥将造成的巨大灾害,就极为必要了。 (三)自留风险自留风险即自己非理性或理性地主动承担风险。
\ “非理性\ ”是指对损失发生存在侥幸心理或对潜在损失程度估计不足从而暴露于风险中;\ “理性\ ”是指经正确分析,认为潜在损失在承受范围之内,而且自己承担全部或部分风险比购买保险更经济合算。所以,在作出\ “理性\ ”选择时,自留风险一般适用于对付发生概率小,且损失程度低的风险。
(四)转移风险转移风险是指通过某种安排,把自己面临的风险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另一方。通过转移风险而得到保障,是应用范围最广、最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
保险就是转移风险的风险管理手段之一。
风险辨识有如下几种主要方法:
1、生产流程分析
生产流程分析法,又称流程图法。生产流程又叫工艺流程或加工流程,是指在生产工艺中,从原料投入到成品产出,通过一定的设备按顺序连续地进行加工的过程。该种方法强调根据不同的流程,对每一阶段和环节,逐个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风险存在的原因。
2、风险调查列举
由风险管理人员对该企业、单位可能面临的风险逐一列出,并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专家所涉及的面应尽可能广泛些,有一定的代表性。一般的分类标准为:直接或间接,财务或非财务,政治性或经济性等。
3、资产状况分析
即按照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财产目录等的财务资料,风险管理人员经过实际的调查研究,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其潜在风险。
4、分解分析法
分解分析法指将一复杂的事物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的事物,将大系统分解为具体的组成要素,从中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潜在损失的威胁。
5、失误树分析法
失误树分析方法是以图解表示的方法来调查损失发生前种种失误事件的情况,或对各种引起事故的原因进行分解分析,具体判断哪些失误最可能导致损失风险发生。
风险的识别还有其他方法,诸如环境分析、保险调查、事故分析等。企业在识别风险时,应该交互使用各种方法。
拓展资料:
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在正确识别出自身所面临的风险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够主动选择适当有效的方法进行的处理。
风险识别一方面可以通过感性认识和历史经验来判断,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对各种客观的资料和风险事故的记录来分析,归纳和整理,以及必要的专家访问,从而找出各种明显和潜在的风险及其损失规律.因为风险具有可变性,因而风险识别是一项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工作,要求风险管理者密切注意原有风险的变化,并随时发现新的风险.
风险管理的各个步骤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风险管理就是通过风险的识别、预测和衡量、选择有效的手段,以尽可能降低成本,有计划地处理风险,以获得企业安全生产的经济保障。
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各种风险发生后对资源及生产经营造成的消极影响,使生产能够持续进行。可见,风险的识别、风险的预测和风险的处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
风险的识别 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只有在全面了解各种风险的基础上,才能够预测危险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而选择处理风险的有效手段。
风险识别方法很多,常见的方法有: 2.1.1◆生产流程分析法 生产流程分析法是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对其中各个环节逐项分析可能遭遇的风险,找出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生产流程分析法可分为风险列举法和流程图法。
1.风险列举法指风险管理部门根据本企业的生产流程,列举出各个生产环节的所有风险。 2.流程图法指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将整个企业生产过程一切环节系统化、顺序化,制成流程图,从而便于发现企业面临的风险。
2.1.2◆财务表格分析法 财务表格分析法是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营业报告书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和发现企业现有的财产、责任等面临的风险。 2.1.3保险调查法 采用保险调查法进行风险识别可以利用两种形式: 通过保险险种一览表,企业可以根据保险公司或者专门保险刊物的保险险种一览表,选择适合本企业需要的险种。
这种方法仅仅对可保风险进行识别,对不可保风险则无能为力。 委托保险人或者保险咨询服务机构对本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调查设计,找出各种财产和责任存在的风险。
风险的预测 风险预测实际上就是估算、衡量风险,由风险管理人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掌握的统计资料、风险信息及风险的性质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进而确定各项风险的频度和强度,为选择适当的风险处理方法提供依据。风险的预测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2.2.1预测风险的概率:通过资料积累和观察,发现造成损失的规律性。
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时期一万栋房屋中有十栋发生火灾,则风险发生的概率是1/1000。由此对概率高的风险进行重点防范。
2.2.2预测风险的强度:假设风险发生,导致企业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对于容易造成直接损失并且损失规模和程度大的风险应重点防范。
风险的处理 风险的处理常见的方法有: 2.3.1避免风险:消极躲避风险。比如避免火灾可将房屋出售,避免航空事故可改用陆路运输等。
因为存在以下问题,所以一般不采用。 可能会带来另外的风险。
比如航空运输改用陆路运输,虽然避免了航空事故,但是却面临着陆路运输工具事故的风险。 会影响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比如为避免生产事故而停止生产,则企业的收益目标无法实现。 2.3.2预防风险:采取措施消除或者减少风险发生的因素。
例如为了防止水灾导致仓库进水,采取增加防洪门、加高防洪堤等,可大大减少因水灾导致的损失。 2.3.3自保风险:企业自己承担风险。
途径有: 小额损失纳入生产经营成本,损失发生时用企业的收益补偿。 针对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大的风险建立意外损失基金,损失发生时用它补偿。
带来的问题是挤占了企业的资金,降低了资金使用的效率。 对于较大的企业,建立专业的自保公司。
2.3.4转移风险:在危险发生前,通过采取出售、转让、保险等方法,将风险转移出去。
介绍一下风险评估的五种方法,这些方法各有所长、各有所重,针对不同的风险识别对象,可灵活运用,或专取一种,或几种组合,主要应考虑其有效性和员工的接受性,最终的目的是准确地识别出所有可能的有价值的风险,为后续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1 现场观察法:通过对工作环境的现场观察,以查找现场隐患的方式发现存在的危险源,适应范围较广。优点:现场观察法适用各场所及作业环节;缺点:①从事现场观察的人员,要求具有安全技术知识和掌握了完善的职业健康安全法规、标准;②不适应于大面积的观察。
2 安全检查表法SCL:它是由一些对工艺过程、机械设备和作业情况熟悉并富有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经验的人员,根据有关规范、标准、工艺、制度等事先对分析对象进行详尽分析和充分讨论,列出检查项目和检查要点等内容并编制成表。分析者依据现场观察、阅读系统文件、与操作人员交谈、以及个人的理解,通过回答安全检查表所列的问题,发现系统设计和操作等各个方面与标准、规定不符的地方,记下差异。
优点:安全检查表是定性分析的结果,是建立在原有的安全检查基础之上,简单易学,容易掌握,尤其适用于岗位员工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对其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便于全面辨识危害因素。缺点:检查表约束限制了人们主管能动性的发挥,对不在检查表中反映的问题,可能会被忽视,因此,采用该方法可能会漏掉以往未曾出现过的一些新的危害。
应用范围:安全检查表一般适用于比较成熟(或传统)的行业,领域的危害因素辨识,且需要事先编制检查表,以对照进行辨识。安全检查表法尤其适用于一线岗位员工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如,作业活动开始前,或对设备设施的检查等等。
只能对已经有的或传统的业务对象、活动进行检查,对新业务活动、新行业领域的危害因素辨识不适用此法。危害因素辨识所使用的检查表与安全检查时所使用的检查表并不完全一致,它们大致相同,但又各有侧重,因此,不应直接使用安全检查表所用的检查表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应在其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最好是重新编制。
3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预先危险性分析又称初步危险性分析,是在进行某项工程活动(包括设计、施工、生产、维修等)之前,对系统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类别、分布)、出现条件和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宏观、概略分析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优点:在最初构思产品设计时,即可指出存在的主要危险,从一开始便可采取措施排除、降低和控制它们,避免由于考虑不周造成损失。
在进行庞大、复杂系统危害因素辨识,可以首先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分析判断系统主要危险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主要风险进行深入分析。缺点:易受分析人员主观因素影响。
另外,预先危险性分析一般都是概略性分析,只能提供初步信息,且精准程度不高,复杂或高风险系统需在此基础上,借助其他方法再做进一步分析。PHA只能提供初步信息,不够全面,也无法提供有关风险及其最佳风险预防措施方面的详细信息。
应用范围:预先危险性分析一般用于项目评价的初期,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过滤一些风险性低的环节、区域,同时,也为在其它风险性高的环节、区域,进一步采用其它方法进行深入的危害因素辨识创造了条件。适用于固有系统中采取新的方法,接触新的物料、设备的危险性评价。
当只希望进行粗略的危险和潜在事故情况分析时,也可以用PHA对已建成的装置进行分析。4 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工作危害分析(JHA)又称工作安全分析(JSA)是目前欧美企业在安全管理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作业。
安全分析与控制的管理工具,是为了识别和控制操作危害的预防性工作流程。通过对工作过程的逐步分析,找出其多余的、有危险的工作步骤和工作设备/设施,制定控制和改进措施,以达到控制风险、减少和杜绝事故的目标。
优点:该方法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尤其是目前已开发JSA/JHA方法标准,可操作性强,便于实施。使作业人员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作业过程的风险,使预防措施更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缺点:该方法在危害因素辨识方面并无太多优势,它并不是推荐用于危害因素辨识的专门方法,但由于其简单明了、可操作,一般用于非常规作业活动的风险管理。应用范围:工作危害分析一般应用于一些作业活动,如对新的作业、非常规(临时)的风险管理(当然,包括危害因素辨识),或者在评估现有的作业,改变现有的作业时,开展工作危害分析。
工作危害分析不适用于对连续性工艺流程以及设备、设施等方面的危害因素辨识。5 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法FMEA: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就是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通过对产品各组成单元潜在的各种故障类型及其对产品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
并把每一个故障按它的严重程度予以分类,提出可以采取的预防、改进措施,以提高是将工作系统分别分割为子系统、设备或原件,逐个分析各自可能发生的故障类型及产生的影响,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优点:系统化表述工具;创造了详细的可审核的危害因素辨识过程;适用性较广,广泛适用于人力、设备和系。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5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