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有关键成功因素法、战略目标集转化法和企业系统规划法等三种。 还有几种用于特殊情况,或者作整体规划的一部分使用,如企业信息分析与集成技术(BIAIT )、产出/方法分析 (E/MA )、投资回收法(ROI)、征费法、零线预算法、阶石法等。
关键成功因素法就是通过分析找出使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认为组织的战略目标是一个“信息集合”,由组织中的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影响战略的相关因素组成。其中,影响战略的因素包括:发展趋势、组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管理的复杂性、改革面临的阻力、环境对组织目标的约束等。
企业系统规划法是从企业目标入手,逐步将企业目标转化为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和结构,从而更好地支持企业目标的实现。
A、战略集转化法(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 , SST)
战略集转化法是 William King 于 1978 年提出的,他把整个战略目标看成是一个“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例如管理的复杂性、改革习惯以及重要的环境约束等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过程是把组织的战略目标转变为管理信息系统战略目标的过程。
这个方法的第一步是识别组织的战略集,先考查一下该组织是否有成文的战略长期计划,如果没有,就要去构造这种战略集合。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1. 描绘出组织的关联集团,如供应商、经理、雇员、供应商、顾客、贷款人、政府代理人、地区社团及竞争者等。
2. 识别关联集团的要求。
3. 定义组织相对于每一个关联集团的任务和战略。
4. 解释和验证组织的战略集。
第二步是将组织战略集转化成管理信息系统战略。管理信息系统战略应包括系统目标、约束以及设计原则等。这个转化的过程对应组织战略集的每个元素识别对应的管理信息系统战略约束,然后提出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制定MIS战略规划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有关键成功因素法、战略目标集转化法和企业系统规划法等三种。 还有几种用于特殊情况,或者作整体规划的一部分使用,如企业信息分析与集成技术(BIAIT )、产出/方法分析 (E/MA )、投资回收法(ROI)、征费法、零线预算法、阶石法等。
一、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1970年哈佛大学William Zani 教授在MIS模型中用了关键成功变量,这些变量是确定MIS成败的因素。 过了10年,麻省理工学院John Rockart教授把CSF提高成为MIS的战略。应用这种方法,可以对企业成功的重点因素进行辨识,确定组织的信息需求,了解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位置。所谓的关键成功因素,就是关系到组织的生存与组织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它们是组织最需要得到的决策信息,是管理者重点关注的活动区域。不同组织、不同的业务活动中的关键成功因素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组织同一类型的业务活动中,在不同的时期,其关键成功因素也有所不同。因此,一个组织的关键成功因素 应当根据本组织的判断, 包括企业所处的行业结构、企业的竞争策略、企业在本行业中的地位、市场和社会环境的变动等。
二、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
这个方法的第一步是识别组织的战略集,先考查一下该组织是否有写成文的战略或 长期计划,如果没有,就要去构造这种战略集合。
第二步是将组织战略集转化成MIS战略,MIS战略应包括系统目标、系统约束以及设计原则等。这个转化的过程包括对应组织战略集的每个元素识别对应MIS战略约束,然后提出整个MIS的结构。最后,选出一个方案送总经理。
三、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e, 简称BSP)是由IBM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结构化的方法论。它与CSF法相似,首先自上而下识别系统目标, 识别业务过程,识别数据,然后自下而上设计系统,以支持系统目标的实现。
四、三种系统规划方法的比较
关键成功因素法(CSF)能抓住主要问题, 使目标的识别突出重点。由于高层领导比较熟悉这种方法,所以使用这种方法所确定的目标,高层领导乐于努力去实现。这种方法最有利于确定企业的管理目标。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从另一个角度识别管理目标, 它反映了各种人的要求,而且给出了按这种要求的分层,然后转化为信息系统目标的结构化方法。它能保证目标比较全面,疏漏较少,但它在突出重点方面不如前者。
在建设商业智能系统时,可以采取“从上自下”、“从下而上”或“上下结合”的方式进行信息资源规划。
1. 从上自下。从用户的应用需求出发,通过分析用户希望通过BI来解决什么问题,从而归纳出用户需要从BI系统中获取哪方面的知识,然而倒推出BI系统的信息体系结构和数据体系结构。
2. 从下而上。从用户现有的数据资源出发,分析用户所能获得的数据资源,归纳整理出BI系统的数据体系结构,再往上推出BI的信息体系结构和知识体系结构。
3. 上下结合。既考虑用户所能获得的数据资源,又考虑用户业务对BI系统的应用需求。
信息系统主要的开发方法包括结构化方法、原型法、系统规划方法、战略数据规划方法、信息工程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等。
1. 结构化方法
2. 结构化方法是由结构化系统分析和设计组成的一种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方法是目前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之一。
3.
4. 结构化方法主要特点介绍如下:
5. 开发目标清晰化
6. 工作阶段程式化
7. 开发文档规范化
8. 设计方法结构化
9.
10. 2.原型法
11. 原型法是一种根据用户需求,利用系统开发工具,快速地建立一个系统模型并展示给用户,再此基础上与用户交流,最终实现用户需求的信息系统快速开发的方法。
12.
13. 应用原型法开发过程包括系统需求分析、系统初步设计、系统调试、系统检测等阶段。
14.
15. 原型法具有开发周期短、见效快、与业务人员交流方便的优点,特别适用于那些用户需求模糊,结构性比较差的信息系统的开发。
16.
17. 3.系统规划方法
18. 系统规划方法(BSP,Business System Planning)是战略数据规划方法和信息工程方法的基础和。
19.
20. 4.战略数据规划方法
21. 战略数据规划方法的要点主要有:
22. 数据环境对于信息系统至关重要
23. 4种数据环境
24. 建立主题数据库是信息系统开发的中心任务
25. 围绕主题数据库搞好应用开发
26.
27. 5.信息工程方法
28. 信息工程方法与规划方法和战略数据规划方法是一种交叉关系,即信息工程方法是其他2种方法的总结和提升,而其他两种方法则是信息工程方法的基础和核心。
29.
30. 6.面向对象方法
31. 面向对象方法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看法,它把客观世界从概念上看成是一个由相互配合而协作的对象组成的系统。信息系统开发的面向对象方法兴起是信息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32.
33. 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是利用面向对象的信息建模概念,如实体、关系、属性等,同时运用封装、继承、多态等机制来构造模拟现实系统的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常用的方法有BSP法、CSF法和SST法。
BSP方法是通过管理人员酝酿过程引出系统目标,企业目标到系统目标的转换是通过组织/系统、组织/过程以及系统/过程矩阵的分析得出的,这样定义的新系统可以支持企业过程,也能把企业过程转化为系统的目标。BSP法对计划与控制活动没有给出有效的识别过程,对综合性的公共组织资源难以识别。而且,收集分析资料花费太多的时间,分析大的U/C矩阵结构有一定困难。
CSF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分析找出使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围绕其确定系统需求,进行规划。CSF方法能抓住主要矛盾,使目标的识别重点突出。用这种方法所确定的目标和传统的方法衔接得比较好,但是此方法只适用于半结构化问题决策的系统,并且关键因素靠主观确定,难免有随意性。
SST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把整个战略目标看成“信息集合”(使命、目标、战略、管理复杂性、环境约束等)。 系统规划的过程就是把组织的战略目标转化为信息系统战略目标的过程。SST方法从另一个角度识别管理目标,它反映了各种人的要求,而且给出了按这种要求的分层结构,然后转化为信息系统目标的结构化方法。它能保证目标比较全面,疏漏较少,但它在突出重点方面不如CSF法。
制定MIS战略规划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有关键成功因素法、战略目标集转化法和企业系统规划法等三种。
还有几种用于特殊情况,或者作整体规划的一部分使用,如企业信息分析与集成技术(BIAIT )、产出/方法分析 (E/MA )、投资回收法(ROI)、征费法、零线预算法、阶石法等。 一、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1970年哈佛大学William Zani 教授在MIS模型中用了关键成功变量,这些变量是确定MIS成败的因素。
过了10年,麻省理工学院John Rockart教授把CSF提高成为MIS的战略。应用这种方法,可以对企业成功的重点因素进行辨识,确定组织的信息需求,了解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位置。
所谓的关键成功因素,就是关系到组织的生存与组织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它们是组织最需要得到的决策信息,是管理者重点关注的活动区域。不同组织、不同的业务活动中的关键成功因素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组织同一类型的业务活动中,在不同的时期,其关键成功因素也有所不同。
因此,一个组织的关键成功因素 应当根据本组织的判断, 包括企业所处的行业结构、企业的竞争策略、企业在本行业中的地位、市场和社会环境的变动等。 二、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 这个方法的第一步是识别组织的战略集,先考查一下该组织是否有写成文的战略或 长期计划,如果没有,就要去构造这种战略集合。
第二步是将组织战略集转化成MIS战略,MIS战略应包括系统目标、系统约束以及设计原则等。这个转化的过程包括对应组织战略集的每个元素识别对应MIS战略约束,然后提出整个MIS的结构。
最后,选出一个方案送总经理。 三、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e, 简称BSP)是由IBM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结构化的方法论。
它与CSF法相似,首先自上而下识别系统目标, 识别业务过程,识别数据,然后自下而上设计系统,以支持系统目标的实现。 四、三种系统规划方法的比较 关键成功因素法(CSF)能抓住主要问题, 使目标的识别突出重点。
由于高层领导比较熟悉这种方法,所以使用这种方法所确定的目标,高层领导乐于努力去实现。这种方法最有利于确定企业的管理目标。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从另一个角度识别管理目标, 它反映了各种人的要求,而且给出了按这种要求的分层,然后转化为信息系统目标的结构化方法。它能保证目标比较全面,疏漏较少,但它在突出重点方面不如前者。
现有的信息技术规划是哪一层面的?国家的?
国家十二五信息技术的规划: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
具体到旅游推荐你看本书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
作者:杜文才、杜锋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至第三章:旅游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管理系统基础与应用
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旅游组织中的信息系统,本部分内容包括旅游信息管理的概念、信息技术和组织活动、信息技术对组织的冲击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特别是从旅游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认识信息系统。在概念认知的基础上,介绍并通过案例讨论现代信息系统与旅游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信息系统与旅游组织控制、旅游业务流程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章至第六章:信息技术基础设施
本部分首先介绍现代信息系统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及其发展趋势,即简单概述计算机与网络相关的硬件和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功能,重点介绍处理旅游信息及交易所需要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数据库资源管理技术,并包括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及应用。
第三部分,包括第七章: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开发
本部分首先介绍某些阐述信息系统的建置,包括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特点和功能,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旅游企业信息系统规划的重要性、信息系统规划的一般方法及其规划报告的写作规范。最后利用大量中国实际旅游企业案例讨论信息系统建设的一般过程与三种方法,即自主开发、基于软件包开发和外包,讨论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决策依据等。
第四部分,包括第八章至第十二章:旅游业信息系统的应用,分别从操作层和战略层两个方面介绍旅游业信息系统的应用。前者包括:酒店管理信息系统、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及旅游目的地管理信息系统,后者包括知识管理和智能系统、支持决策的信息系统等。第十二章介绍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所带来的商业道德问题、信息安全问题。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30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