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
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
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
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
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
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
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映衬、设问、反问、双关、反语、警语等。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比喻。其中,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本体与喻体一定是性质不同、而在某一方面又具有相似点的不同事物。贴切、新颖的比喻,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平易化、通俗化,使语言更加准确精炼、鲜明生动,让人回味无穷。
2.借代
借代,从字面上讲就是借来、代替。记述时,不直接说出要表现的人物或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一个同他(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借代,也叫做“换名”。其中,被代替的人物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名称或事物叫“借体”。正确运用借代方法,可以使内容更简洁、含蓄,使语言更丰富多彩、引人联想,进而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描述生动的表达效果。
3.比拟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的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
1/3
感情。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八种:
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描写了冬季北国气候严寒,冰雪覆盖的壮阔景色,读起来音调铿锵,节奏明快,更增强了表现力。
6.反复: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包括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作用】:可以强调突出某一事物,表达绵绵不断的情思或加强语气,突出感情。
【例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作用分析】:“盼望着”一个短语连续反复,表现对春的喜爱,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
7.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突出文章的重点,增强语言气势,引起读者注意,发人深思,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论理;同时可使行文有波澜,达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
【例句】: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作用分析】:这个设问突出强调了来的是出使宫市的太监,写出他们骄横的神态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它的特点是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内容;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可以使确定的意思得到增强,不容置疑,语感强,富有感染力。
【例句】: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作用分析】:在记叙了志愿战士的英雄事迹之后,用这两个反问句抒发自己的感情,赞扬志愿军战士的英雄行为。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启发读者深思。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
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
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
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
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
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
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
例如:他们。
事物“人化”,或人“物化”: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其作用有:便于吟诵,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有音乐美;表意凝炼。
8.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抒情酣畅。
6.排比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加重感情。
7.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
4.夸张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构成比喻的关键、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因果、假设和条件等,以奇代凡,以事代情,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增强联想,给人启示,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化冗长为简洁。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
5.对偶
对偶就是“对对子”。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3.借代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句末一般打问号
顶真这些修辞方法的作用并举例。
附录: 辅导员"古道西风"的回答: 运用比喻,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可以传达出作者对生活中的事物的独特感受。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谁家新燕啄春泥”、“千山鸟飞绝。
反复的作用是强调所说内容,西市买鞍鞯,都远远第向船尾跑去了。”用“踊跃的铁的兽脊”来比喻“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万径人踪灭,如“东市买骏马,写出了看社戏途中的奇特感受。”
排比可以铺排文意,舒展内容:“整个老城像一座烧透了的砖窑”。如:“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这里用“自由花”来比喻人民得到解放以后的幸福生活,使抽象的意思具体化了。 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种,就是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只出现喻体的一种比喻、拟人、夸张。
借代可以使文章变化生姿。如:“此去泉台招旧部、反复、对偶。”
这里用“旌旗“借指军队。 拟人可以使语言更生动,使文章更有文采。
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将延安人民的欢迎场面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夸张往往故意夸大其词,对所表达的内容进行强调或渲染。格律诗常它来勾勒画面,如:“几处早莺争暖树,增加文章的美感、排比、渲染:“盼望着,盼望着,……”强调了盼望的急切。
对偶能使语言整齐和谐,音韵铿锵,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还能增强语言的气势。如、借喻、借代。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修辞方法的作用及其实例 比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
(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
散文可以主要分为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仍按传统的不明确的说法)两种。下面将两种散文的模式列出,供大家借鉴使用。
一、记人散文模式
【开头】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 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②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
【中间】▲一种情况: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
▲另一种情况: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 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
二、论来贯穿几件事。
【结尾】①重申特质,照应开头。②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三、抒情散文模式
【开头】1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2议论景物和自己。
【中间】1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2联想发挥,更大意义。
【结尾】感慨
【修辞手法】 比喻, 白描,比拟,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托,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对比,对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跳脱,转文。
共计63种。 【详细介绍】 比喻 1、定义 [1] 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分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⑴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 似的,恰似”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⑵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甲变成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 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王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 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⑶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⑷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 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2] (5)回喻:又名互喻,是一种先用喻体作本体,再用本体作喻体,互相设喻的比喻形式。它曲折有致,能够加强艺术感染力。
例1: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天上的街市》) 例2:那时候,矿洞里发出可怕的响声,象打雷一样,不,比打雷还可怕。(《煤的对话》)(这是一种迂回曲折的比喻,它在提出喻体"打雷"之后,再否定喻体,最后又提出喻体。
经过肯定、否定、再否定,加强了比喻的鲜明性。) 例3:老师用温柔的大手拉着我的小手,久久地没有松开。
我知道老师是在期待我的回答,我的誓言,我的进步。这,是一股暖流注入了我的心田!不,是一场春雨洒得我昂起了头。
(这样平起肯定,陡然一抑又否定,又突起一场肯定,回环跌宕,使抒情淋漓尽致。) 4、作用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 (5)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
5、构成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⑴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⑵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⑶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6、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般、一样、成了、是、变成 7、举例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胸有成竹 呆若木鸡 风烛残年 挥汗如雨 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 虚怀若谷 轻如鸿毛 震耳欲聋 声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肤之痛 亲如手足 人面兽心 如虎添翼 如胶似漆 丧家之犬 对答如流 刀山火海 a.明喻 虚怀若谷 门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 寿比南山 归心似箭 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 b.暗喻 车水马龙 有口皆碑 唇枪舌战 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 犬牙交错 血海深仇 犬马之劳 c.借喻 望穿秋水 破镜重圆 风平浪静 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 豺狼当道 掌上明珠 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 修辞手法夸张 1.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种类 ⑴扩大夸张。
故意把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⑵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
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⑶超前夸张。
用一件事物将来的将来可能出现的结果来形容这种事物现在的状态,或把一件事物将来的状态提到现在的状态之前的夸张手法。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清曹雪芹《红楼梦》) 3.作用 鲜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语言生动性。
4.运用时注意问题 ⑴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6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