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友,你好:
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传统,可以说,中国素以重视家庭教育闻名世界,我国不仅有着数千年来延续、积淀而成的重视家庭教育的优秀传统,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
下面,我简述一下咱们国家古代教育的内容,供你参考: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心思想孝,即百善孝为先,原则是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三字经》和《弟子规》里面的内容精华,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至今并发扬光大的根本所在。
综观我国家庭文献发展历史,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是种类繁多,包括有帝王家教、高层官僚地主家教、中下层地主家教、士大夫和名儒的家教、科学家和文学家的家教等,各阶层家教虽然以儒家伦理为主导思想,但其侧重点不同,因而表现出家教的内容也各具特色;
二是多元推进,我国家庭教育在发展中,表现为多元推进的演绎过程,从宏观上有一个从萌芽到初步形成、逐步成熟,再到广泛推广的过程。从家庭教育内容上看,也有一个从帝王家庭教育、官僚贵族家庭教育、士大夫阶层家庭教育,再到中下层官僚、地主家庭教育,最后广泛推广到老百姓家庭教育的过程。从家庭教育文献形式来看,有一个从经书,到家训、家范、家书,再到格言、家规的过程,逐渐走向大众化和平民化;
三是理论系统,在我国,家庭教育理论虽奠基于先秦诸子,但作为家庭教育理论的完善形态,当首推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颜之推系统总结了前人家庭教育理论成果,提出了教子论、学习论、修身论和治家论,提出了家庭教育的一些理论和范畴,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家庭教育理论。
宋代司马光继承和发展了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从治家、祖、父、子上、子下、女、孙、伯叔父、侄、兄弟、姑姊妹、夫、妻上、妻下、舅甥、舅姑、妇、妾、乳母'等分篇情况,可知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封建伦理关系、治家方法、子弟身心修养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堪为家书中集大成者。
而明清之际朱用纯的《治家格言》,仅625个字,但内涵十分丰富,概括了治家、理财、读书、做人、处世等基本准则和基本要求,其语言多采取格言警句形式,琅琅上口,因而广为流传,是家庭教育广泛推广时期的家庭教育理论的典范。
有一句经典的警世名言:人是能教得好的!好人是教出来的,坏人也是教出来的!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可是,当前我们面临的种种现实状况是:社会诚信严重缺失!各种媒体的夸张渲染、错误引导,孩子成长的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和染污,要做好家庭教育谈何容易呢!
家长是越来越不好当了,说实话,很多家长也不会如何当家长,就将小孩出生到这个世上,将很多的教育责任都推给了学校和社会,然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成长经验是需要家长言传身教的,推卸责任的话怎么能将小孩教育好呢?确实悲哀啊!
而我们做子女的往往不能理解父母的心意和真实体会,只图自己的方便和享受,说实话,真是有点大逆不道!
到哪一天我们都为人父母了,才能真正领悟这种感受,但往往悔之已晚,哎。很多我们生活当中存在的所谓代沟,都是因为一代一代的接受的教育脱节了,没有很好的连贯所造成的,现在的人太多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只顾自己的享受而妄顾他人的感受。
我们必须知道,一切教育要从根本做起,就像树要有根才能长树干树枝和树叶,才能枝繁叶茂,如果丢弃了根本的德行教育,其他的都只是空中楼阁。
你可以到书店购买图书,有很多家庭教育的古书,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内容都是非常好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和启示。
教育学书上中国的教育目的写道: “是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一个国家教育目的的设定,会从不同角度反应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信仰等的特点。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的国家行为,其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为模式,改传统的教师教为学生主动地学。
如何看待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在教育教学条件下的转换,如何实现施教与受教的和谐统一,如何使社会和个体的期望得以通过教育来实现,教育目标该如何设定,教育过程该如何进行,是一个急待深入探讨的课题。
德高为师,学高为范。从大的方面来说语文教育就是包括德育和知识传授。单从知识传授里来看应该包括字词认知、文章解读、文章创作三大块。字词认知是初级教育,也就是小学主要的任务。文章解读和文章创作就是在字词句等知识都扎实之后需要不断深入学习的任务,从初中一直到高中乃至大学。
语文老师是中国传统教育者最直接的继承者,所以往往语文老师还必须肩负着对学生加以引导的重大责任。所以德育应该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从课内课外都要让学生意识到如何做人比如何考试更重要。所以,我觉得相较而言,语文教育的重点应该在德育一块。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1、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0~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
“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
2、正规教育
社会、群体或私人开设课程教育人们,通常是年轻人。正规教育比较系统完整。正规教育体系传授理想或有价值的知识,但有时会出现滥用情况。
3、成人教育
终身教育或成人教育在许多国家已经非常普及。“教育”还被看作儿童的事,成人教育经常branded as“成人学习”或“终身学习”。
成人教育意义是负担成人社会角色人所进行有系统持续的学习活动目的在促进知识、态度、价值和技巧上的改变。(Darkenwald & Merrian,1982,P.9)早期曾被认定唯一种扫除文盲,教导民众基本读、写、算术技能的活动,逐渐拓展至因应技术变迁的需要而提升个人知识能力为目的。
4、高等自学教育:针对在职人群,因工作需要用学历而没时间去进行脱产学习;在工作期间自学通过国家统考的教育方式。
5、开放教育: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取消和突破对学习者的限制和障碍,对入学者的年龄、职业、地区等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学生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以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在教学上采用面授、多种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等。
6、远程教育
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进行授课的方式。
扩展资料
教育目的
一般来讲,教育目的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要求。具体来讲,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预期结果,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教育目的不同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 它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总体规格,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等。
由此看来,教育目的与教育方式还是有所不同的:前者着重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后者除了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还要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此外,也有学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
“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教育目的可由社会团体或个体提出,对教育实践不具约束力,教育方针通常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毫无疑问,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教育内容与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根据。概括起来讲,教育目的具有导向功能、指导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育目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育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1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