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中医疗法,抑郁症常有多愁善感,悲观厌世,情绪不稳,情绪低落等症状,抑郁症中医疗法通常以调和阴阳,疏解导气为主,配合不同的抑郁症症状,采用不同的辩证治疗方法。最为主要的抑郁症中医治疗为中医食疗法:
酸枣仁粥
组成:酸枣仁末15克、粳米100克。
用法:先以粳米加水煮粥至将熟,加入酸枣仁末再煮片刻即可。早晚温服。 酸枣仁生用炒用均可,炒时间过常能破坏有效成分。可取酸枣仁微炒片刻研末,家庭可用擀面杖研磨。
功效:养心、安神、敛汗。心悸、失眠、多梦。
主治:失眠抑郁
百合捞莲子
组成:水发百合100克,莲子50克,水发黄花菜数根,冰糖适量。
用法:将发好的百合和黄花莱用水洗净,莲子去皮、去心洗净,同放人大汤碗内,汤碗内放人适量清水,上笼用武火蒸熟,放人冰糖再蒸片刻即成。
功效:清心除烦,安神宁志。
主治:躁狂抑郁症,情志抑郁,神态痴呆,不思饮食,多梦易惊。
二味猪脑汤
组成:猪脑1个,怀山药50克,枸杞15克。
用法:上三味洗净后同放人锅中,加适量清水、食盐、葱、姜,煨熟即成。
功效:补脾肾,安神志。
主治:抑郁症,情绪低落,表情淡漠,失眠头昏,肢体困乏。
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认识到人的精神心理活动与脏腑功能关系十分密切。并肯定了中医食疗法的作用《证治汇补.郁证》中提出:"郁病虽多,皆因气不调,法当顺气为先。"此法既是抑郁症初起的常见法则,也是抑郁症治疗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则,如病情迁延日久,由气及血,化火伤阴,病及心脾肾,多属虚证。故此多数抑郁症中医疗法多采用食疗。
其实无论是抑郁症中医疗法或是西医疗法、中医食疗疗法目的都是为治疗抑郁症,患者应该明白,抑郁症的治疗重要的并不是使用哪种疗法更好,而是树立治疗信心、安排规律生活,疏解心情,最终达到治疗抑郁症的目的。
祖国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现代研究中医的人士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抑郁症应属中医学“郁证”的范畴,有的认为应属“脏躁”,还有的认为应属“癫证”、“梅核气”等等。以下为部分中医书籍中对抑郁症的治疗药方,提供参考。
常用药方:
【方名一】 逍遥散
【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柴胡(15克) 当归(15克) 白芍(15克) 白术(15克) 茯苓(15克) 生姜(15克) 薄荷(6克) 炙甘草(6克)
【用法】 酌定用量,作汤剂煎服
【功用】 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方名二】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 柴胡12克 龙骨 黄芩 生姜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各4.5克 半夏6克(洗) 大黄6克(切) 牡蛎4.5克(熬) 大枣(擘)6枚
【用法】上药十二味,除大黄外,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再纳大黄,更煮一二沸,去滓,每次温服100毫升。
【功用】 和解清热,镇惊安神。
【方名三】 甘麦大枣汤
【出处】《金匮要略》
【组成】 炙甘草10克,小麦30克,大枣5枚。
【用法】 上三味加水适量,小火煎煮,取煎液二次,混匀。早晚温服。本方有养心安神,补牌和中之功。
【功用】 养心安神,补脾和中。
【方名四】 百合地黄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异名】 百合汤(《伤寒全生集》)。
【组成】 百合7枚(擘) 生地黄汁200毫升
【用法】 以水浸洗百合一宿,去其水;再以泉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去滓;入地黄汁,煎取300毫升,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服后大便色黑如漆。
【功用】 滋阴清热。
此外,比较常用的中医治疗抑郁症的单方中药包括柴胡,贯叶连翘,石菖蒲,银杏叶,刺五加等。
抑郁症日常注意事项:
1、首先应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要密切观察自杀的先兆症状;如焦虑不安、失眠、沉默少语或心情豁然开朗、在出事地点徘徊、忧郁烦躁、拒餐、卧床不起等。护理人员不应让患者单独活动,可陪伴患者参加各种团体活动,如各种工疗和娱疗,在与患者的接触中,应能识别这些动向,给予心理上的支持,使他们振作起来,避免意外发生。
2、安置患者住在护理人员易观察的大房间,设施安全,光线明亮,空气流通、整洁舒适的治疗休养环境中。墙壁以明快色彩为主,并且挂壁画及适量的鲜花,以利于调动患者积极良好的情绪,焕发对生活的热爱。
3、严格执行整体护理管理制度,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有消极意念的患者,要做到心中有数,重点巡视。尤其在夜间、凌晨、午睡、饭前和交接班及节假日等病房人员少的情况下,护理人员特别要注意防范。
4、要加强对病房设施的安全检查。严格做好药品及危险物品的保管工作,杜绝不安全因素,发药时,应仔细检查口腔,严防藏药或蓄积后一次性吞服。
中医通常将抑郁症和躁狂症两者归结为抑郁症,中医讲:“郁者,滞而不通也。”现代人由于生活快节奏或精神生活压力过大,郁证患者增多,临症常可见到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失眠或情志改变或咽中异物梗阻等症,常以疏肝理气而获显效。
肝主疏泄,畅达人体一身之气机,以推动血液、津液和各种物质的流通,若肝气失于疏泄则郁而不通,称之为“郁”。郁证很多,朱丹溪有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说。六郁相因,气郁为主,由于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而成气郁,气郁则血瘀乃成血郁,气郁化火乃成火郁,火性炎上灼液为痰形成痰郁,木不疏土,脾土失运,湿郁、食郁从此而生。赵献可在《医贯·郁论》中指出:“东方先生木,木者,生生之气,即大气,空中之火,附于木中,木郁,则火亦郁于木中矣,不特如此也,火郁土自郁,土郁金亦郁,金郁水亦郁,五郁相因自然之理也。”五郁之中,首重木郁,木郁在人体而言就是肝郁,六郁之中,首重气郁,气郁多因肝失疏泄。固有“凡郁皆肝病也”之说。
因病致“郁”者多有情志变化,内经有“怒伤肝”之论,又云:“怒则气上,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泻,故气上矣。”肝气郁结临症常有三种病机:一则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常可见肝经气血不畅而出现胸胁,乳房,少腹胀痛,妇人痛经,经闭等症;二则木郁不达下克脾土,脾气不升,胃气失降,则成肝脾不调或肝胃不和之症,临症可见纳少,腹胀,肠鸣,便溏,呃逆,嗳气,吞酸,嘈杂,胃脘胀痛等症;三则气滞血瘀,水液代谢失常,痰浊内生,可见胁肋胀痛,痞块,或见咽中异物梗阻,甚则精神恍惚,惊悸不安。
痰从何来,中医称之为“痰邪”。痰之一物虽属于邪,为病理的产物,但中医认为:正与邪本可相互转化,并无绝对界限。故谓:痰为邪可也;痰为异化之水谷;痰为精微之变乖也可。即谈本来自水谷。水谷由口入胃,运化于脾,脾将其中精微上奉心肺,输布全身。即《黄帝内经》所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若脾胃所上奉者,量得其适,用得其正,则为精、为营;若其量过剩,若其用乖变则为痰、为饮。
中医治疗抑郁症多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辨证施治、对症用药,可以通过面诊、综合分析、判断,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83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