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是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有利于各种能力发展不一致的幼儿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高。
区域活动可以为每一位幼儿独特的发展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丰富的操作材料能够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活动,进行探索、尝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形成合作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 那么,怎样来合理地创设区域环境?怎样让区域环境与幼儿互动起来?怎样让区域活动与我们的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怎样帮助幼儿发展?这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观察。
一、对幼儿活动的观察 教师要在活动中根据幼儿的活动状态进行细致的观察,通过观察来抓住能够反映幼儿活动水平的表现,通过这些表现来准确地把握幼儿在活动中的实际发展水平,在这个基础上有目的地更换投放材料,并在幼儿需要的时候提供适时、适当的指导来提高幼儿的活动水平。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哪些活动区更吸引幼儿,并根据幼儿的个性发展和学习特点,了解幼儿喜欢哪些操作材料。
如在我们班,最受欢迎的是娃娃家,在娃娃家里幼儿能够扮成爸爸妈妈,学着大人的样子做饭、照顾宝宝、择菜、叠被子等,模仿体验成人的生活,在模仿与体验中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性的发展。最初,孩子们模仿大人做饭的时候,我们提供的都是一些小的塑料容器(小锅、小碗等),以及一些塑料食物(面包、米饭、蔬菜、水果等)。
孩子们因为刚接触这些材料,还有些新鲜感。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技能的熟练,以前提供的材料已经不能满足幼儿在某种技能上的提升了,他们慢慢对此失去兴趣,这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需要,适时地更换新材料。
如,把一些小的塑料的做饭容器更换成自制的仿真厨房用具,一些塑料的食物更换成能够实际操作的用不织布制作的饺子、包子、蔬菜等,也可以根据季节提供真的蔬菜和和好的面粉等。 再如拼插区,相对来说,男孩子选择的较多,在活动中男孩子和女孩子在同一种拼插玩具的操作中,拼插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男孩子会拼插车、枪、飞机等,女孩子会插蝴蝶结、花朵、小鸟等。
通常,孩子们在玩了一段时间后,教师会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提供相应的小的辅助材料,让幼儿有更多的发挥创造空间。 二、对幼儿活动的指导 区域活动中,教师们会发现,孩子们喜欢的区域,往往人满为患,发生这种情况时,通常都是用区域标记,如娃娃家的地上只有4个小脚印,表示只能进4名小朋友,益智区不同难度的同类玩具只放4筐等,让幼儿学会选择其他区域活动或是学会等待。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适宜指导是相当重要的,针对以下不同现象,教师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幼儿操作困难。
比如,在美工区,幼儿前期制作都非常顺利,最后选择粘合材料时遇到了困难,选择多种粘合材料都不能将两个物品粘牢,这时,教师给与幼儿一些建议和指导,能够加深幼儿的印象,也能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幼儿出现玩不下去的情况。
比如,娃娃家一次只能进4名幼儿,已经有4名幼儿在活动了,还有一名幼儿想参与其中。这时,教师可以介人,并引导幼儿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加入大家的游戏。
这名幼儿说:想当一名客人到娃娃家去做客。就这样,这名幼儿以客人的身份加人到大家的游戏当中了。
出现同伴间问题纠纷。在建筑区的活动中,小朋友都在高高兴兴地给小动物建房子,有一个小朋友在转身的时候不小心碰倒了给长颈鹿搭的房子,其他幼儿纷纷指责这个小朋友,有的小朋友还用小手进行攻击。
这时教师要适当介入:“天气真冷呀,我们快快帮助长颈鹿把房子修好吧。”于是在教师巧妙的化解下,小朋友们又开始兴奋地游戏了。
幼儿表现消极和打发时间。娃娃家是最抢手最受欢迎的区域,但是每次活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幼儿会表现出无聊的样子。
这时,教师可以客人的身份介入其中,请幼儿制作一杯果汁或炒盘小菜,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也可以请娃娃家的主人带着宝宝去看表演区的节目,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 幼儿有创造性行为的出现。
在拼插区中,幼儿大多数用齿轮积塑插一些飞机长枪之类的东西,有一名幼儿用了齿轮积塑和插管积塑组合,拼插了一辆自行车,教师及时发现了幼儿的创造性,适时地给与鼓励。 针对活动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无论幼儿在活动中成功与否,教师都要给予正面、积极的鼓励与肯定,因为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和能力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对于某一方面能力弱的幼儿,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降低游戏的难度,让幼儿体验成功,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技能,在不断练习中提升能力。
教师也可以请能力强的幼儿做小教师,和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活动,同伴间的沟通更容易,更方便提升能力,在帮助的同时,也能让能力强的幼儿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在幼儿的活动中,教师要以适合的身份和适时的时间介入引导幼儿,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的时候教师要做一个游戏的玩伴,有的时候教师是时间的调解员,有的时候教师又是一个旁观者。幼儿在活动中的问题解决后,教师就要适时地退出,而当问题矛盾增大时,教。
材料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儿童可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根据幼儿的认知、情感、动作、语言、社会性等发展的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可为孩子创设角色区、科学区、美工区、语言区、木工区和运动区等不同形式的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动手、动脑、并且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场所和施展才能的机会。
一般来说,各活动区都有一些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材料。例如:积木区:大中型号的积木。需要的话,还可以有一些辅助材料,如易拉罐、各种小动物造型等。
角色扮演区:各种可以根据需要而变化其用途的服装、道具、家具等。
科学区:放大镜、天平、尺子、磁铁等工具和各种适宜于幼儿探索的材料。
操作区:桌面积木、积塑片等各种拼插玩具、串珠、七巧板、各种智力拼图等各种拼图及各种数学学具操作等。
语言区:图书、录放机、故事磁带、木偶、头饰等。
美工区:纸、笔、橡皮泥、胶水、剪子、各种空纸盒等制作材料。
图书区:各种有趣的图书。
但活动区材料的�庵治榷ㄐ圆⒉皇遣槐涞模行┦粲诨疃谌莸牟牧贤枰ظ萦锥哪芰κ实奔右愿谋洹�
区域活动中的指导是一种隐形指导,既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适时地提供帮助和支持,需要很高的指导技巧。
教师可以利用“游戏介入法”、“材料提供法”、“语言指导法”来参与游戏,了解幼儿游戏的情况和需要,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提高幼儿游戏的水平。游戏介入法是指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利用“平行式介入”或“交叉式介入”的方法参与幼儿游戏,从而起到指导游戏的作用。
材料提供法是指通过提供材料来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教师可视游戏的需要分别提供“替代材料”或“辅助材料”。
语言指导法是指教师在游戏中运用“建议式”、“鼓励式”、“澄清式”、“邀请式”、“角色式”、“指令式”等不同形式的语言,达到指导游戏的目的。1.指导过程加强与孩子的互动 区域活动可体现一定的教育意图和要求,教师可以通过确定的活动目标制订计划,创设适宜的活动条件,并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积极实践、操作探索,促进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师要减少活动倾向的权威性干预,提倡幼儿自主选择,教师不再是“制造兴趣”——幼儿被“填充”进区角,而是顺应幼儿的个体需要与意志,活动什么、活动节奏、活动顺序、活动伙伴、活动规则由幼儿自己决定、商量、协调。但同时,区域活动也是一种自主性探索活动,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
在活动的组织和进程中,都应该以孩子为中心,让他们自由选择,自由探索、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时,也应当学着自主地评价和自我激励。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支持性指导是有别于集体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式指导。
也就是从活动的台前到后台,从一个引领者变成一个尊重幼儿意愿的支持者和推动者。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关注幼儿探索学习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有利于正确指导和帮助不同层次的孩子。
如:从美工游戏实施和记录过程发现中来研究:通过从培养兴趣入手——对幼儿的引导和鼓励——再次激励幼儿的一系列过程来激发幼儿。2.把握指导的时机,适时介入 孩子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分情况的随意提供帮助。
其实只有当幼儿确实因其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动难以继续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支持。所以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具有敏锐地观察力和判断力。
比如当孩子在很专注、很顺利地进行制作活动时,老师最好不要在此时去打扰他,以免中断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活动。例如:《美丽的项链》:益智区有多种动手操作的材料,杨阳拿起区域活动的小蜜蜂周旋了一圈,好像决定了活动内容,毫不犹豫地坐在益智区,拿起串珠。
刚想穿又放下,看看旁边的雨欣忙碌,他似乎看到津津有味,区域活动时间过去了大半,他还没有开始,突然他发现什么秘密,就问雨欣:“你是不是按颜色有规律穿的?”“是呀!”这会他才开始游戏起来,到活动结束时,他拿着按形状规律串成的项链带着我的脖子上,说老师做我的公主……我表示愿意做他的公主,同时也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告诉他成功了。由此可见,教师不断地在观察和倾听的基础上调整自己以跟上儿童的步伐,以进入他们有灵性的生命世界。
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物质和心理的条件,并将观察结果作为改进教学的根据,进行鼓励和扶持,不包办代替,使孩子们能够自我坚持地学习,能够自我服务,自我决策和自由选择,自己完成自己决定要做的事情。从而达到了提高幼儿的自身发展水平,并成为幼儿活动的隐性并又不可欠缺的辅助者 。
区域活动充分提供给幼儿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提供给幼儿实践的机会。这里可以看出老师没有操之过急,而是耐心等待,让幼儿获得了充分的体验。
由此可见,区域活动的观察指导是一种极富灵活性、创造性的工作,在活动中,老师还需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不断分析、调整和反思,以便更好的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主探索、体验、学习和发展。 当教师发现了幼儿在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确实需要介入时,必须寻找最佳的时机的介入。
比如,当孩子遇到困难玩不下的时候,教师应当以一个伙伴的身份,在旁边协助孩子;当孩子出现纠纷问题时,教师应当采取转移视线的方法巧妙地化解纠纷。当孩子对游戏的玩法、规则、扮演角色内容不熟悉时,可以以某种特殊的身份参与。
如何把握介入游戏的正确时机,关系到游戏指导的实际效果。干预的时机正确,可以扩展和提高孩子的游戏内容和层次。
反之可能会抑制他们的游戏。以下6种情形指明了教师介入游戏进行干预的最佳时机。
(1)当孩子并不投入自己所构思的游戏想象情境时;(2)当孩子难以与别人沟通互动时;(3)当孩子一再重复自己原有的游戏行为,进一步延伸和扩展有困难时:(4)当孩子缺少材料,使游戏难以继续时;(5)当孩子发生游戏技能的困难时;(6)当游戏中出现负面行为效应时;3.对孩子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 “成人给儿童的教育是协助儿童自我发展,是给他出一臂之力。” 有时为了调动幼儿积极性,不管成功是否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幼儿之间存在着差异,只要幼儿是主动参与,积。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都需要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对待。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幼儿能力相对弱一些,因此区域活动的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区域活动是幼儿学习的一种途径、方法,是一种教育活动新形式。它既是幼儿的“游戏区”,也是幼儿的“学习区”。它立足于幼儿,能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探索,可以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也是对幼儿进行个别化教育最佳手段。在区域中,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获得幼儿园课程期望幼儿掌握的各种有益的学习经验、多元的信息,促进幼儿获得良好的发展。
以下是几个区域活动的阶段性目标供大家参考:
1. 角色区
第一阶段;
(1)具体教育目标:a.喜欢在娃娃家里玩游戏。b.认识娃娃家的餐具。c.认识娃娃家的卧室。d.认识洗手间和炊具。e.不损坏娃娃家内的用品。
(2)活动准备:a.向幼儿介绍娃娃家的用途及该区的规则。b.小房子,小床,布娃娃,炊具,餐具,小桌子,电话,台灯,脸盆架,毛巾,脸盆等物品
(3)活动指导:a.告诉幼儿角色区是让小朋友们玩娃娃家的地方。b.帮助幼儿认识娃娃家内的各种物品,并了解其玩法。c.告诉幼儿不能损坏娃娃家内的物品。
第二阶段:
(1)具体教育目标:a.学会正确的抱娃娃,哄娃娃睡觉。b.学会用小勺喂娃娃吃饭。c.喜欢给娃娃梳妆打扮。d.学会煮饭,炒菜。e.不争抢玩具。
(2)活动准备: a.向幼儿介绍角色的分配情况及注意事项。b.娃娃家内的物品。
(3)活动指导:a.指导幼儿如何抱娃娃,哄娃娃睡觉,喂娃娃睡觉,给娃娃梳妆打扮
b.指导幼儿如何煮饭,炒菜,买菜,浇水收拾餐具。c.告诉幼儿不能争抢玩具。
2. 阅读区
第一阶段:
(1)具体教育目标:a.喜欢在图书区看书。b.看单幅单画图书,知道书的封面,封底,会从头开始看。c.边听老师朗读图书,边观察图书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和图画内容的联系。d.根据图书画面学习一些词汇,主要是动词和形容词。e.能够安静的看书。
(2)活动准备: a.向幼儿介绍该区的活动规则及各种图书的类别。b.各种图书。
(3)活动指导:a.告诉幼儿阅读区是让小朋友们看书的地方及应该注意的事项。b.指导幼儿应该放正图书,从头到后一页一页的看。c.告诉幼儿看书的时候不能大声讲话影响别的小朋友看书。
第二阶段:
(1)具体教育目标:a.幼儿自己翻阅单幅单画的图书并用简单的语句描述。b.用较简单的语句讲述图形中出现的画面。c.讲述图书内容,能够较正确的运用动词和形容词。d.学习简短语言的讲述画面内容,较合情理。
(2)活动准备:a.各种图书。
(3)活动指导: a.指导幼儿用简单的语句讲述画面。b.纠正幼儿用词不当的地方。
3. 美工区
第一阶段:
(1)具体教育目标:a.喜欢在美术区里做手工。b.学会将一团泥放在手掌心搓的技能。c.学习用手掌将泥团圆后放在板上压扁的技能。d.学习在压扁的泥上用拼花印在泥面上做饼干。e.知道在捏橡皮泥的时候不能大声叫嚷。
(2)活动准备: a. 向幼儿介绍该区的规则及橡皮泥的特点。b.各色橡皮泥
(3)活动指导:a.告诉幼儿美工区是小朋友做手工的地方b.指导幼儿如何把橡皮泥捏软,搓圆,压扁,印上花。c.告诉幼儿捏橡皮泥十要保持安静。
第二阶段:
(1)具体教育目标:a.学会把橡皮泥搓长的技能b.学会把搓长的橡皮泥做成麻花的技能。c.学会把纸片撕成细细的面条的技能。d.知道橡皮泥和纸不能扔到地上。e.学会做完手工后把东西都收齐。
(2)活动准备:a.向幼儿讲述纸片的用途。b.橡皮泥,纸,小托盘。
(3)活动指导:a.指导幼儿如何把橡皮泥搓长,做成麻花。b.指导幼儿如何把纸片撕成细条。c.指导幼儿如何收拾工具。
益智区可以投放的材料类别如下:
1、角色扮演类:各种可以根据需要而变化其用途的服装、道具、家具等。
2、科学类:放大镜、天平、尺子、磁铁等工具和各种适宜于幼儿探索的材料。
3、操作类:桌面积木、积塑片等各种拼插玩具、串珠、七巧板、各种智力拼图等各种拼图及各种数学学具操作等。
4、语言类:图书、录放机、故事磁带、木偶、头饰等。
5、美工类:纸、笔、橡皮泥、胶水、剪子、各种空纸盒等制作材料。
6、图书类:各种有趣的图书。
扩展资料:
益智区材料的放置要满足的要求:
1、新颖性
对于大班的小朋友来说,在投放材料的创新性有着要求,大班小朋友对事物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已经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益智区的材料要新颖有趣,最好是突出知识性的,能够让小朋友在探索中,能够豁然开朗,投放材料的新颖性,决定了小孩对益智游戏的兴趣度。
例如迷宫类游戏,迷宫游戏是益智类游戏中的一类,也是受到小朋友的广泛喜爱。可以对迷宫游戏进行创新,按照幼儿园周围的环境来设计迷宫的路径,有利于增加小朋友对周围环境的熟悉感。
2、探索性
幼儿园小朋友常常对事物具有探索心理,投放区的材料要引导小朋友逐渐深入,让小朋友具有探索的兴趣,小朋友在一步步操作中获得自信心和满足感。材料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在提高小朋友的动手能力外,还让小孩在活动过后,得到更多的实践技能。
例如拼图游戏,拼图游戏能够考验小朋友的耐心和专注力,同时让小孩更好地发挥想象力。
3、针对性
益智类游戏需要小朋友对材料本身具有极其浓重的兴趣,这样才能让小朋友能够继续玩下去,这是小孩操作益智类游戏的前提。
如果投放的材料对小朋友来说难度过高,就容易让小朋友在操作中丧失信心;反之若材料对小朋友太过容易,就失去益智类游戏对于小朋友的作用,小朋友会把材料当做玩具来玩,甚至出现毁坏玩具的现象。因此材料需要有针对性,不同的小朋友需要不同难度的材料,材料的难度通常要高于小孩的能力。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幼儿自主学习重要性认识的日益加深,集体教学模式不再统一于幼儿园教育活动形式,区域活动作为实施个别化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越来越受关注…… 一、区域活动的内涵 区域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由教师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材料、玩具和学具等,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通过操作、摆弄、发现、讨论、拼搭等活动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区域活动是近年来幼儿园广泛采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区域活动是以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幼儿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此外,我们还认为区域活动为儿童提供了发现和发展个性潜能的集会,是他们能够建立适合于自己的发展模式,包括利用自己的长项,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对自己树立起信心 。
区域活动是教师利用游戏特征创设环境,让幼儿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自主操作、探索、学习,从而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经验和感受、在获得游戏体验的同时、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区域活动具有自由性、自主性、个性化和指导的间接性等特点。
喜爱活动是幼儿的天性,而寓教育于多种活动之中,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年来,幼儿园中开展的区域活动是针对幼儿的特点所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它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教师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角色往往难于准确把握,教师指导间接性的特点容易被忽视,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没有发挥出来。二、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存在的一些问题 虽然部分教师认识到教师指导的重要性,并努力去做好,但因多方面原因,其指导存在一些问题。
1.指导过程缺乏互动 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有一手包办的倾向;本来是孩子为主角的区域活动,教师成了主角,孩子成了被动接受的角色。虽然我们都知道要“多给孩子一点空间”,但在具体指导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变成一种灌输。
教师太主动了,必然使幼儿学习变得被动,缺乏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造成幼儿更多依赖教师,独立性较差。如果老师教的多多的,填得满满的,孩子们就失去了自由的空间。
相反地,当我们给幼儿更多的自主发展和活动的空间,不断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每个区域活起来,孩子们就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与教师产生互动。2.存在着强制性指导 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会有生硬而又突兀地介入活动的情况。
教师在介入前,并不了解游戏的进程,也未取得幼儿的同意,擅自强硬介入,打断了幼儿的自主游戏,这只能凸显教师在活动中强制性的指导地位。而实际上,这样的指导,教师本身的目的性也不明确,效果也可想而知,教师成为区域活动中不受欢迎的人。
如果是这样的话,教师应尽量不打扰幼儿的活动,在娃娃家外围做观察,等幼儿有需要时再介入也不迟。例如:在孩子表演《小熊请客》的过程中,虽然表面上教师给幼儿主动权,让孩子们去表演,却在表演区外不时传出:“小熊开门呀!”“小鸡应该说什么话了?”“该小猫说了……”“对了,出场的顺序不能乱……”再看看声音传出的方向老师一副笑容可掬的神情。
其实犯了过于求全、急于引导、忽视游戏发展的自然规律的毛病,而有些老师虽然以角色身份或者同伴身份进入游戏,却操纵游戏的进程,削弱了幼儿的自主性,这都是不应该的。3.存在消极指导的现象 一部分教师把区域活动等同于自由活动,教师借此机放松自己或打发时间,让幼儿随意玩,没有教师的参与、指导,区域活动完全成了一种无目的、无计划的盲目活动;有的教师在活动中一头扎进某区域中同幼儿一起玩了起来,忘记了自己还有组织指导的身份,忽视了对其他区域的指导。
作为教师应该明确,开设活动区和投放材料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放教师减少幼儿打闹,而是给孩子提供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也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育素质要求。4.对孩子的鼓励不够 孩子的发展有其规律性,但每个孩子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如:个人的能力、兴趣、学习方式等各不相同。
比如有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就能获得各方面的发展,有些幼儿的发展则要通过教师与幼儿的单独交往来实现,还有的幼儿则是在自己不断的探索活动中,或者是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获得。教师如果对不符合自己要求的孩子过多苛责,孩子会有挫折感,容易气馁;这会导致某些孩子游离于区域活动之外,区域活动反成为孩子的负担了。
5.缺乏指导的策略 由于缺乏对区域活动指导策略的重视,教师有时不知如何有效地帮助幼儿进行活动,缺乏相应的指导策略。区域活动教师置身参与和孩子们共同活动的少,走走看看巡视的多。
而且教师未能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兴趣点所在,指导随意性大,不了解孩子已有的经验和水平,只是看着他们在安静地摆弄物品使得本该发生的教育过程被失落;“区角”成为孩子们打发时间的地方,区域活动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教育价值。三、对区域活动中提高教师指导方法的一些建议 区域活动中的指导是一种隐形。
1、学习性区域: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
目的主要是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和探索中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客观事物。2、社会性区域:通过角色的扮演,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社会性能力,积累社会经验。
3、运动性区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给幼儿一定的场地和合适的运动器械,让其自由选择,促进孩子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增强其身体素质。二、区域设置的原则1、学习性和社会性区域活动有机结合学习性区域是幼教领域教改实践中的一种新的教育手段,也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有效载体,对其今后的学习会带来重要的影响,因此,往往受到幼儿教师的更多关注,但同时,社会性区域活动也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它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仿真的小社会,设置一些孩子经常接触的熟悉的角色区,把幼儿社会化技能练习融入在游戏中,比如尊老爱幼、遵守交通法规、谦让等,孩子从中体验到社会生活准则,尝试交往的多种方法,体验自主独立,对孩子的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化进程有促进作用。
因此,在关注学习性区域的同时,也应关注到社会性区域的价值,把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2、在设置区域时,一定要注意动静分开的原则,以避免相互干扰。
各区域之间通道畅通;活动区标志要明显;活动区布置要舒适温馨。3、由于小、中、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及《纲要》对他们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在分配学习性区域和社会性区域的比例时,也应该有所区别,基本的设置原则是:小班和中班上学期,侧重社会性区域活动,但同时也纳入一定的学习性区域;中班下学期和大班,侧重学习性区域活动,但也保留一定的社会性区域。
对于运动性区域,其活动原则是:幼儿园统筹安排,自由选择。4、常设性区域和与主题相结合的区域活动有机交融因为有些主题内容确实难以在区域活动中体现,所以,可以尝试常设性区域和与主题相结合的区域活动有机交融的模式。
一般来说,像数学区、益智区、阅读区、美工区等,是班内的常设区域。其内容随着孩子的活动情况而逐步调整。
而建构区、美工区则是最容易表现主题内容的,因此经常随着主题的变化而更换。三、区域活动内容的来源1、学习性区域——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预习、巩固、下放。
面对一个班级几十个发展水平不一的孩子,传统的集体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让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真正落实,而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区域活动因其是以操作摆弄的个别化学习为主的,不失为落实幼儿园课程的有利补充手段,由此,我们可以提出:将学习性区域活动纳入幼儿园的课程,作为一种教育的组织形式,与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主要体现在:学习区的内容一部分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延伸,通过区域的延伸活动中频繁的个体性操作和练习,将集体教学活动中没有达到的目标得以弥补,如大班数学活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一部分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预习,即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前,让幼儿首先到区域中对有关材料进行操作感知,以积累直接经验,如《有趣的磁铁》;另一部分则完全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下放,这类内容较常见于美工区,便于教师在小组活动中进行个别指导。
如,折纸、泥工、剪纸等,可以把它下放到区域中,让幼儿在一周内自由选择完成。在区域的设置方面,由于立足点是“开放”,大前提是“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孩子可以在各个区域中按自己的兴趣和方式探索,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从而产生更大的活动积极性,使 幼儿个体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
四、区域材料的投放1、材料投放要与教育目标达成一致性以各班当前主题活动中孩子的培养目标为依据,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与主题相关的操作材料,并且充分挖掘材料在不同区域内的多种教育作用,一个目标可以通过若干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一种材料也能为达到多项目标服务。孩子的发展目标与材料的教育功能对应,有目的地引导孩子进入区域。
教师也应随着主题的推进及时、有目的地更换区域中的材料。2、材料的投放要遵循层进性原则 层进性包括层次性和递进性,层次性体现在某阶段的幼儿达到这一阶段的发展水平,递进性则体现在不断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①首先,按照年龄层次的不同划分出层次性,如: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同样玩拼板游戏,材料投放上就应有很大不同,小班为简单的4——6块拼图板,中班为较复杂的12——24块拼板,且边缘接缝也较难,大班的拼版不但数量多而且方向顺序上的要求,难度最大,这就是有层次性的材料。②递进性的材料以幼儿剪纸为例,幼儿剪纸能力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剪不光滑→能沿线剪→能折剪→能剪厚纸→会镂空剪纸,根据幼儿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年龄段中提供相应的材料,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水平去选择,并努力引导孩子选择能让自己“跳一跳,够得着”的材料进行操作,以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
3、材料投放要有趣味性有趣的材料能。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