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创新思路 所有企业都必须思考以下三个基本战略问题:(1)谁是我们的顾客?(2)我们应为这些顾客提供什么产品或服务?(3)我们应如何有效地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要确定企业战略,管理人员必须对这三个问题作出正确回答。
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个行业的战略定位空间会逐渐被不同的企业填满,即这些企业利用大部分可能采用的技术与分销方法,为大多数细分市场提供各种形式的产品或服务。战略创新指企业发现行业战略定位空间中的空缺,填补这一空缺,并使之发展成为一个大众市场。
战略定位空间中的空缺可以是:(1)新出现的顾客细分市场或竞争对手忽视的现有顾客细分市场;(2)顾客的新需要或竞争对手未能充分满足的顾客目前的需要;(3)为目前或新出现的顾客细分市场生产、传递或分销现有的或创新的产品或服务的新方法。顾客爱好、技术、政府政策等外部环境变化都会引起这些空缺,企业也可主动创造空缺。
战略创新方法 1.重新确定企业的商业定义 企业很久以前确定的商业定义会影响企业对其所从事的业务活动的看法,进而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因此,企业重新思考目前的商业定义,可能是最有效的战略创新方法。
企业确定的商业定义会决定企业如何确定自己的顾客、竞争对手、竞争实力,也会决定企业对关键性成功因素的看法,并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策略。成功的战略创新者会采用与所有竞争对手完全不同的竞争策略,而战略创新思路的来源是管理人员对企业以前确定的商业定义提出质疑。
战略创新的核心问题是重新确定企业的商业定义。企业有以下三类方法确定商业定义:(1)根据传统的思想方法,企业根据自己销售的产品,确定商业定义。
(2)美国著名营销学家莱维特指出:根据产品类别确定企业商业定义,会把企业引入歧途。他认为企业应采用顾客导向思维方法,根据自己能满足的顾客需要,来确定商业定义,分析本企业的产品能为顾客提供哪些利益。
(3)企业根据自己的核心能力,思考商业定义。这三种方法各有利弊,管理人员可根据各种定义是否有助于本企业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能力,增强竞争优势,判断本企业应采用哪一种定义。
重大的战略创新往往是企业改变商业定义的结果。 具体可采用以下步骤: (1)列出所有可能的定义。
例如,宝马(BMW)公司是轿车公司、名牌轿车生产公司、交通运输公司、满足顾客自尊心的公司、汽车驾驶公司等。企业应尽可能多列出几种定义。
(2)根据一系列标准,评估每一个定义。对每一个可能的定义,管理人员都应分析:谁是本企业的顾客?他们需要什么?谁是本企业的竞争对手?本企业是否能以独特的方法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本企业的市场是否有吸引力?本行业有哪些关键性成功因素?本企业能否履行诺言?竞争对手会作出什么反应,确定哪种商业定义?这一分析的目的是识别本企业最有利的商业定义。
(3)选定商业定义。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这一决策会影响企业的一系列后续性决策。
(4)分析竞争对手的反应。如果竞争对手重新确定他们的商业定义,他们会采用什么战略?本企业应如何应对? 管理人员每隔一两年应重复一次上述的程序。
竞争对手都根据行业公认的商业定义进行竞争,企业通过不断地探索、“发现”新的商业定义,就可采用新的竞争措施,使竞争对手措手不及。 2.重新确定企业的顾客 战略创新思路的第二个来源是重新思考“谁是我们的顾客”。
管理人员不仅应根据顾客的特点(是否愿意按期付款、具有支付能力、可使企业盈利),而且应根据企业是否具有各种独特的资产和能力,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明确企业应为哪些顾客服务,不应为哪些顾客服务。 管理人员从战略的角度考虑“谁是我们的顾客”的目的是发现新的细分市场,或创造性地重新划分现有的市场,组合新的细分市场。
许多管理人员认为:顾客产生新的需要之后,新的细分市场才会出现。但这并非惟一原因。
有时,顾客的需要并未发生变化,而顾客重视的产品属性已发生变化。管理人员深入了解顾客重视的属性,就可能会发现一个新的细分市场。
管理人员也可能会发现竞争对手忽视或放弃的某个小型细分市场,如果某个新企业能高效地满足这个小型细分市场的需求,就可占领这个细分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并没有发现顾客新的需要,而是发现了更有效地满足顾客目前需要的方法。
企业也可创造性地重新划分现有市场,按照新思维方法,将几个不同的细分市场合并为一新细分市场。重新组合细分市场之后,企业也可创造某种新需要,逐渐扩大这个新细分市场规模。
总之,企业不仅可根据顾客的新需要,而且可采取许多其他方法,发现新的细分市场。然而,要识别新的细分市场,企业就必须积极主动地思考“谁是我们的顾客”。
许多战略创新者首先找出目前的竞争对手忽视的一个细分市场(通常为低档市场)或小型细分市场,然后再根据这个市场顾客的需要,设计产品及其传递体系。由于战略创新者聚焦于一个小型、适当的细分市场,几乎不会与竞争对手争夺顾客,因此竞争对手仍能控制大众市场,他们往往不会重视战略创新者。
水果区里五颜六色的各式水果整齐的摆放着,有红艳艳的苹果、黄灿灿的梨、紫红的大葡萄和绿花纹的大西瓜,还有我最爱吃的大香蕉。妈妈给我买了香蕉和葡萄,我开心极了。
我们又在调料区和零食区转了一会,买了我喜欢吃的香菇酱和饼干,就来到了收银台。
在我的印象中收银台是最热闹的地方。我和妈妈一起排队,收银台一直传来跟咔嚓咔嚓、叮咚叮咚的声音,好像在吵架。我看着车子里购的满满的物品,心里非常满足。终于轮到我们了,付完钱我帮妈妈一起拎着东西开开心心的回家了。
超市里既方便又物品齐全,是一个购物的好地方。我喜欢这热闹的超市
一,简化模式
在研2113发新产品时,我们总会5261不自觉的想要在产品4102上增加新的特色或功能。导致产品使用起来1653越发复杂,这样的画蛇添足对产品来说是一种负担。我们要运用简化模式,主要是将产品中多余的属性移除,再增加新功能,例如:手机从键盘按键模式变成触屏的虚拟键,让手机更加简洁美观。
二,分解模式
将现有的产品逐步摊开来观察,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综合的整体。角度的改变会让我们茅塞顿开从而预测到新产品的产生。例如:我们生活中的螺丝刀,将整体拆开后,你会发现,不同的螺丝刀头可用同一个刀身和刀柄,经过改造后可变成多功能螺丝刀。
三,扩展模式
复制并不是移除某个产品的部位,而是将产品现有的部分再多做一份的基础上,从而对这些复制品进行重要的变动,当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发一定的质变。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垃圾桶,从单槽垃圾桶通过复制后变成一个连体垃圾桶可让使用者区分垃圾并进行分类。
四,改变属性依附关系
产品的属性与环境属性两者间有着紧密的附属关系,在单独一个产品的不同特色当中,我们还可以创造依附关系,属性依附模式的关系可创造出便捷的产品,可以通过不存在依附关系之处创造新的依附关系。例如:我们可以将单色镜片制造成变色镜片,但人们出门时就不用因太阳太大而再多买一副太阳眼镜了。
五,任务统合模式
给产品的现有元素或环境中添加一项新任务,将两个不同的功能统一在一个部件上,可让产品创新达到显著的效果。例如:将电脑的显示器和主机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体机。
创新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环境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影响创新主体进行创新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国家对创新的发展战略与规划,国家对创新行为的经费投入力度以及社会对创新行为的态度等等。[1]
20世纪70年代初“企业孵化器”的概念首先在美国被提出以后,一些工业化先进国家先后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各种不同的实施方案。例如美国在旧金山发展了硅谷,波斯顿的128号公路和北卡罗来纳的研究三角园区。英国则基于剑桥和爱丁堡的大学在1972年建立了第一个科学园区。1969年,法国建立了类似小城镇结构的索菲亚技术极。1982年,德国在柏林建了第一个企业家和创新中心。1984年,日本公布了科学城方案,并着手实施。在80年代后期,意大利在其南部的巴里实施把创新和科学园区嵌入城市结构的方案。在科学园或科学城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需要进一步弄清楚,为什么有些创新的社区是成功的,而有些则不然;这些成功显然和环境有关。1985年由西欧国家成立了名为“Groupe de Recherche Europen sur les Milieus Innovateurs(GREMI)”的研究小组,它的任务是开发一种共同的方法论,以及为研究创新行为和进行比较实践调查理论的逼近方法。1989年在巴塞罗纳会议上欧洲区域创新环境研究组(GREMI)定义了一个新的空间发展理论模型,即“创新环境(Innovation Milieu)”。[2]
试错法、六顶思考帽法、大脑风暴法、六西格玛、TRIZ法。
一、试错法
追求目标的通过不断试验和消除误差,探索具有黑箱性质的系统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动物的行为中是不自觉地应用的,在人的行为中则是自觉的。试错法是纯粹经验的学习方法。应用试错法的主体通过间断地或连续地改变黑箱系统的参量,试验黑箱所作出的应答,以寻求达到目标的途径。
主体行为的成败是趋近目标的程度或达到中间目标的过程评价的。趋近目标的信息给主体,主体就会继续采取成功的行为方式;偏离目标的信息反馈给主体,主体就会避免采取失败的行为方式。通过这种不断的尝试和不断的评价,主体就能逐渐达到所要追求的目标。
二、六顶思考帽法
六顶思考帽是英国学者爱德华·德·博诺博士开发的一种思维训练模式,或者说是一个全面思考问题的模型。提供了“平行思维”的工具,避免将时间浪费在互相争执上。强调的是“能够成为什么”,而非 “本身是什么”,是寻求一条向前发展的路,而不是争论谁对谁错。
运用德博诺的六顶思考帽,将会使混乱的思考变得更清晰,使团体中无意义的争论变成集思广益的创造,使每个人变得富有创造性。
三、大脑风暴法
大脑风暴法是将少数人召集在一起以会议的形式,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自由地思考和联想,提出各自的设想和提案,所有参与者不准对其他人言论正确性或准确性进行任何评价的一种讨论方法。能将团队的智慧有效的结合利用起来,对于企业组织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深受管理者的青睐。
四、六西格玛法
六西格玛是一种管理策略,是由工程师比尔▪史密斯于1986年提出的。这种策略主要强调制定极高的目标、收集数据以及分析结果,通过这些来减少产品和服务的缺陷。六西格玛背后的原理就是如果检测到项目中有多少缺陷,就可以找出如何系统地减少缺陷,使项目尽量完美的方法。
六西格玛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被GE从一种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演变成为一个高度有效的企业流程设计、改善和优化的技术,并提供了一系列同等地适用于设计、生产和服务的新产品开发工具。
五、TRIZ法
TRIZ意译为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TRIZ理论成功地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着力于澄清和强调系统中存在的矛盾,其目标是完全解决矛盾,获得最终的理想解。
不是采取折中或者妥协的做法,基于技术的发展演化规律研究整个设计与开发过程, 而不再是随机的行为。实践证明,运用TRIZ理论,可大大加快人们创造发明的进程而且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试错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脑风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顶思考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6西格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TRIZ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0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