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算标准工时时,要了解以下内容:
1.明确标准工时的作用 (1)预估工厂负荷产量。工厂空间一定,过程上有了标准时间,即可测算工厂产能。 (2)制定生产计划的基础。利用标准时间,生产管制部门可以更精确地做生产计划,如在进度控制上有了问题,也可依标准时间来做人力调整。 (3)增加机器设备的依据。依据机器产能(换算标准时间)可得知生产量变动时所需要的机器数量。 (4)保证流水线生产的平衡。一条流水线有很多工序,可依各工序的标准时间来配置人力,使生产线平衡、流畅。 (5)效率分析的基础。有了标准时间,就可计算在多少时间内,完成多少产品。
2.做好标准工时测定准备 (1)收集信息。包括对象作业的周期、产量、生产方式、产品或零部件加工的连续性、作业的标准化程度、作业内容、达到什么精度、制定时间标准的费用等。 (2)选择测定方法。测定标准时间的方法有秒表法、工作抽查法、影像法的细微动作研究和记录动作研究、标准时间资料法、计划估算法、实际成绩资料法、数学法等很多种类。每个方法各有其特点,企业可以根据使用目的和测定的对象作业性质选择适当的方法。
3.计算标准工时 (1)测算作业时间 ① 新产品小批试制时,工艺人员持秒表在作业现场对每一工序作业时间进行实际测算。 ② 应选择生产较为顺畅时进行测算,并连续测试20个以上的周期时间。 (2)测算评核系数。工艺人员根据观测的作业人员劳动熟练程度,给出评核系数。测试实际作业时间时,作为参照的作业人员,其劳动熟练程度与中等熟练人员的比较系数称为评核系数。系数越大表示其劳动熟练程度越高。 (3)测算宽放率。工艺人员根据作业条件测算宽放率,其中: 宽放时间=管理宽放时间+生理宽放时间+疲劳宽放时间 宽放率= *100%=管理宽放率+生理宽放率+疲劳宽放率 其中:管理宽放率一般取3%~10%; 疲劳宽放率一般取5%~20%。
在计算标准工时时,要了解以下内容: 1.明确标准工时的作用 (1)预估工厂负荷产量。
工厂空间一定,过程上有了标准时间,即可测算工厂产能。 (2)制定生产计划的基础。
利用标准时间,生产管制部门可以更精确地做生产计划,如在进度控制上有了问题,也可依标准时间来做人力调整。 (3)增加机器设备的依据。
依据机器产能(换算标准时间)可得知生产量变动时所需要的机器数量。 (4)保证流水线生产的平衡。
一条流水线有很多工序,可依各工序的标准时间来配置人力,使生产线平衡、流畅。 (5)效率分析的基础。
有了标准时间,就可计算在多少时间内,完成多少产品。 2.做好标准工时测定准备 (1)收集信息。
包括对象作业的周期、产量、生产方式、产品或零部件加工的连续性、作业的标准化程度、作业内容、达到什么精度、制定时间标准的费用等。 (2)选择测定方法。
测定标准时间的方法有秒表法、工作抽查法、影像法的细微动作研究和记录动作研究、标准时间资料法、计划估算法、实际成绩资料法、数学法等很多种类。每个方法各有其特点,企业可以根据使用目的和测定的对象作业性质选择适当的方法。
3.计算标准工时 (1)测算作业时间 ① 新产品小批试制时,工艺人员持秒表在作业现场对每一工序作业时间进行实际测算。 ② 应选择生产较为顺畅时进行测算,并连续测试20个以上的周期时间。
(2)测算评核系数。工艺人员根据观测的作业人员劳动熟练程度,给出评核系数。
测试实际作业时间时,作为参照的作业人员,其劳动熟练程度与中等熟练人员的比较系数称为评核系数。系数越大表示其劳动熟练程度越高。
(3)测算宽放率。工艺人员根据作业条件测算宽放率,其中: 宽放时间=管理宽放时间+生理宽放时间+疲劳宽放时间 宽放率= *100%=管理宽放率+生理宽放率+疲劳宽放率 其中:管理宽放率一般取3%~10%; 疲劳宽放率一般取5%~20%。
标准工时是在标准工作环境下,进行一道加工所需的人工时间。
标准工时的制定方法有多种,通常使用的方法有 标准工时=标准作业时间+辅助时间 标准作业时间由工艺过程决定,主要为直接增加产品价值的人工/机器时间消耗。对标准工时的降低只能通过工艺改善和辅助时间降低。
1.直接观测法,即使用秒表(也叫码表)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通常选择一般熟练员工在正常环境下作业,进行时间测量;秒表测量也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使用多次测量,也可以选择连续测量; 2.模特法,即将人体的各种动作分解为21种基本的动作,制定标准工时的时候,将员工作业的动作分解成模特法中对应的动作,并根据对应动作相对应的时间来制定标准工时,模特法中最基本的动作单元时间为0.129秒,可以根据熟练度等条件不同而加以调整; 3.简明工作因素法(BWF:Brief Work Factor ),BWF也是将各种动作分解成基本动素,基本单位为BU,每个BU的时间为0.06秒,每个动素为5个BU,通过将员工动作分解为BWF中的基本动素,以制定标准工时。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之外,还有MTM(预定动作时间标准法)、WF(工作因素法)等其他的标准工时制定方法。
这是指理论上的方法,实际上制定标准工时的方法可以灵活运用,比如有新机种需要制定标准工时是,可以参考以往的相似机种来制定标准工时。
通过计算测定。
作业时间:TB= Tb + Ta
单件时间:Tp=TB + Ts + Tr
单件计算时间:Tc= Tp + Te / n
准备时间随批量大小而不同,批量越大,每一零件的准备时间越少。在大量生产中,产品终年不变,可不计准备时间。
扩展资料
1、工时定额制定方法落后,定额水平普遍偏低
经验估计法、统计分析法、标准资料法等广泛使用的定额制定方法,存在数据缺乏科学性、计算过程复杂、表格线性化工作繁琐、工作效率低下等缺点,对实地测定、工作研究等先进的定额制定方法应用不足。
2、缺乏有效的定额数据管理和分析
制定方法的落后使工时定额数据受主观因素影响大,数据的准确性差。积累的工时定额数据量庞大,又缺乏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估的工具,难以进行科学的定额调整,不利于形成先进、合理、科学、稳定的定额基础标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间定额
1、出勤工时:为实到人数与每日标准工作时间数(8小时)之乘积
2、受援工时:为接受支援人数与实际支援时间之乘积
3、加班工时:为加班人员与加班时间之乘积
4、实勤工时:出勤工时+受援工时+加班工时
5、除外工时:为当日非发生于生产之工时
6、生产总工时:实勤工时—除外工时
7、异常工时:为当日因各种因素造成生产部无法正常生产而耗费的人工工时。
8、总标准工时:为当日生产之各产品入库总数与各产品之单一标准工时之乘积之和。
9、异常工时:将影响当日生产所发生之状况分别填写实际时间
10、除外工时:将当日发生于生产中无法抗拒之工时,分别填写实际发生之工时。
11、生产工时:为当天生产此工令所发生的实际工时。
12、差异工时:为产出标准工时与生产工时之差
生产效率=总标准工时\生产总工时*100%
总标准工时=产出数*单一产品标准工时
挺繁琐的,要做到以下几点:1.测算作业时间 2.测算评核系数3.测算宽放率工艺人员根据作业条件测算宽放率,其中:宽放时间=管理宽放时间+生理宽放时间+疲劳宽放时间宽放率= *100%=管理宽放率+生理宽放率+疲劳宽放率其中:管理宽放率一般取3%~10%;疲劳宽放率一般取5%~20%;生理宽放率一般取2%~5%。
4.计算标准时间标准工时=实测时间*评核系数*(1+宽放率)5.修改标准工时标准工时不是固定不变的,企业应根据生产状况及客观实际重新测评。我们厂现在是用vioovi ECRS工时分析软件做,效率会高很多,精准度更高,你们也可以参考下。
原发布者:柏华玉
标准工时计算方法
一、目的:规范标准工时制定与修改作业,使标准工时具有完整性,使ERP系统运行之排程合理和成本准确。
二、名词定义:
2.1、标准工时:在特定的工作环境条件下,用规定的作业方法和设备,以普通熟练工作者的正常速度完成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工作所必需的时间。
2.2、宽放时间:指作业员除正常工作时间之外必须的停顿及休息的时间。包括操作者个人事情引起的延迟,疲劳或无法避免的作业延迟等时间。对于没有规定发生时间、发生频率、所需时间的不规则要素作业,并不在正常时间范围之内,而属于宽放时间。
2.3、标准速度:没有过度体力和精神疲劳状态下,每天能连续工作,只要努力就容易达到标准作业成果的速度。
三、标准工时的构成:
3.1、标准时间=正常时间+宽放时间=观测时间*(1+熟练修正数+努力修正数)+观测时间*宽放率
3.2、正常时间:
3.2.1、主体作业时间:按照作业目的进行的作业。指能创造价值的作业,如改变产品外形,改变产品性能等。
3.2.2、副作业时间:与主体作业同步发生,起附属作用。如取放工具、检查等。
正常时间设定方法如下:
直接观测法:秒表观测法;摄影分析法;work sampling法。
优点:比较简单;任何人都可以做。
缺点:难于跟标准速度相比较,需要评价标准速度;生产之前不能设定。3.3.5C标准时间
劳动定额是合理组织劳动、实行计划管理和贯彻执行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依据;是实行经济核算和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是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竞赛、推广先进经验的有力工具和手段。
劳动定额的形式
劳动定额是产品生产过程中劳动消耗的数量标准,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规定生产一件合格产品所需的劳动时间,或者规定在一定劳动时间(如分、小时、天)内生产的合格产品的数量。前者称为“时间定额”,后者称为“产量定额”。二者都是劳动计量标准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换。
时间研究的方法
时间研究的方法主要有:经验估工法、统计分析法、技术测定法与工作抽样法。
(一) 经验估工法
由定额人员、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老工人组成估工小组,根据产品设计图纸、工艺规程、工装条件和设备状况,以及生产组织形式,凭各自的实践经验来估计工时定额。估工有粗细之分。粗估工是按整个工序估算。细估是按工序各组成部分分别估算,然后汇总确定工序的工时定额。
此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工作量小,制定定额快,并有一定群众基础。缺点是单凭经验,技术根据不足,受估工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大,难免出现偏高或偏低等现象,因而定额的准确性较差。常用于单件小批生产,以及新产品试制和临时性生产中。
(二)统计分析法
根据过去生产的同类型产品(零件、工序)的实际工时消耗和完成定额的统计资料,并分析当前生产条件的变化,通过计算确定定额。
此法有较多的统计资料为依据,比经验估工法更能反映实际情况。但是也存在一定缺点。由于它依据的是过去的统计资料,其中可能有某些不合理的因素,比如在实际消耗的工时中包括了一部分浪费工时、加班加点时间等,又如原始记录不准等,必然要影响到制定定额的准确性,使定额水平不够先进合理。为提高统计分析法制定定额的准确程度,必须建立和健全原始记录,特别是要加强以对统计资料的整理、分析工作,剔除其不合理部分,还要考虑当前生产条件和过去条件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定额有什幺影响。一定要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各种可能因素,如推广先进的操作方法,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等考虑进去。此法常用于生产比较正常,产品比较稳定,品种较少,原始记录和统计工作比较健全的情况下。
(1) 采用统计分析法制定劳动定额时,不能用算术平均法求取的总平均值作为定额。因为生产数据存在一定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但波动较大的情况往往是由于管理上存在问题所造成。如果用算术平均法或中位数法确定定额,等于默认存在这种问题是合理的,这样会把劳动定额定得偏低。
(三)技术测定法
这种方法是在分析研究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和挖掘生产潜力的基础上,对组成定额的各部分时间,通过实际观测或分析计算来制定定额。由于取得时间资料的方法不同,它又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直接时间测定法,即通过现场观测记录取得第一手资料来制定定额。它是作业测定是基本的方法。属于这类方法最有代表性的有秒表法和影象法。另一种是间接时间测定法,即根据事先制定的工进定额标准来计算制定定额。属于这类方法的主要是 PTS法(预定时间标准法)。采用这两种方法制定的定额都称为技术定额。技术测定法的优点是比较科学,有一定技术根据,较为准确。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如秒表法和影象法因工作量太大,只适用于大批量生产和单件小批生彦中的典型零件或工序。
以上三种制定定额的方法,各有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究竟采用哪一种方法,应从实际具体情况出发,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坚持群众路线、实行专群结合和加强思想工作。
工时的计算方法:
1、出勤工时:为实到人数与每日标准工作时间数(8小时)之乘积。
2、受援工时:为接受支援人数与实际支援时间之乘积。
3、实勤工时:出勤工时+受援工时+加班工时。
EXCEL中工时计算的公式:
例如:A1单元格输入8:30 ,B1单元格输入18:00, 或 A1单元格输入8:30 ,B1单元格输入19:30 公式如下:
=TEXT(IF((B1-A1)*24<10,(B1-A1)*24-0.5,((B1-A1)*24-1)),"0.0")
拓展资料
工时是指一个劳动者工作一小时即为一个工时。工时的具体含义,根据情境的不同,可有几种情况:对于任务,是指完成任务所需的人员总数;对于工作分配,是指分配给资源的工时量;对于资源,是指为完成所有任务而分配给资源的总工时量。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工时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5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