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写作手法有:叙述、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
1、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2、描写:对人物外貌、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3、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4、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 5、议论: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
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扩展资料 记叙文使用的修辞手法 1、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增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2、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3、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贾祖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记叙文。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 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形象思维的手段,通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来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二、记叙文的特点 1. 创造性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记叙文虽然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对生活现象进行集中概括,通过典型形象来反映生活;而是常常选择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亲自体验过的生活内容作为写作的材料;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作者可以把现成的生活材料照抄到文章中去,决不意味着作者不需要对生活材料进行加工改造、提炼生发;相反,这是把生活材料转化成文章的必不可少的“工序”。这种加工改造、提炼生发的过程,包含着作者大量的创造性劳动。
以写作成品形式出现的记叙文,不可能是客观生活的翻版,也不仅是作者心灵的视像,它是饱和着作者心血的精神产品,是作者心灵和客观事物遇合所孕育出来的创造物。其次,记叙文是用语言文字作为传达的媒介的,从本质上看,记叙文就是某种经验(外在世界的人、事,内在世界的思想、情感等)的陈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叙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语言文字无法代替真实存在,语言化了的世界就不再是真实存在的世界本身。将真实存在转化成语言文字的工作,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
第三,把真实存在转化成语言文字可以有千万种不同的方式,选用哪一种方式,即最后完成的文章是何种模样,其中必然包含着作者个人心灵的运作。因此,任何记叙文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个人心灵的色彩,正如苏联作家秋切夫所说:“我在一切之中,一切之中都有我。”
尽管记叙文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又总是和作者个人的创造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是通过作者个人的创造性劳动来反映的。 用语言文字把生活材料转化成记叙文,本身就包含创造性因素在内,如果在转化的方式上能够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其创造的程度就愈高。
所以,写好记叙文的关键,一是要选择新颖的材料,二是要采用新颖的写法。 2. 形象性 议论文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它在许多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抽取共同的特点,而把产生这些认识所依赖的一个个具体的个别的表象留置在作品之外。
记叙文则恰恰相反,它往往抓住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做文章”。所以,它以叙述、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即使偶用议论,其目的也是为了“画龙点睛”,并且也往往是在画好全龙以后,才去轻轻一“点”。
在这里,“龙身”是主体,是基础。记叙文要靠具体的形象去感染读者。
叙述,必须清楚地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以及具体的发展过程;描写,必须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触其物,如食其味,历历可感,如在目前。在记叙文写作中,创造场面是最基本的手段。
因为说到底记叙文总是要在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结构,纵就是时间的延续,横就是空间的展开,而场面就是对人或物在特定的时空中存在或活动状况的描述。只有组织起一连串的场面,记叙文才能获得生动具体的形象感。
所以,那种连贯、整一、富有动态感的材料,是记叙文最需要的材料。对短小的记叙文来说,就更是如此。
那种千里来龙,百年纷争式的材料,不是记叙文的好材料,记叙文需要的是缩时间于一瞬,寓空间于一隅的短小精悍的材料。 3. 情趣性 从格调上来说,记叙文不像议论文那样庄重严肃,也不像说明文那样冷静客观,它追求的是以情动人,以趣逗人。
从选材方面来看,记叙文并不要求一定要选择重大题材,而往往是从日常生活中选择富有情趣的凡人小事,作者往往通过对凡人小事的记述,来寄寓自己的感情,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某一侧面。从表现手法方面来看,记叙文追求的是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它要求把写作内容表现得曲折生动,意趣盎然。
有时,记叙文也传达作者对某种事理的认识,但是,它一般不展开直接的议论,而是把这种认识潜藏在具体的生活画面之中。它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从情感、情趣方面去晕染读者,让读者用审美的眼光去领悟作品的意蕴。
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写人,最好要选择那些内心情感丰富复杂的人物作为描写对象;写事,固然要注意事件本身的脉络,但更要注意流荡在事件中的情感线索,特别要注意选择富有情感内涵的细节来充实、丰满事件的血肉;写景、状物,固然要注意准确地描摹景物的外在状态,但更重要的是,要写出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化合”。 三、写好记叙文的关键:选材 写好记叙文的关键是选材,选到了一个好的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是记叙文最需要的材料呢? 1.要选择有较强的情感内涵的材料 老舍先生说过:“小说是情感的记录,而不是事实的重述。”记叙文写作也是如此。
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记叙文的表层结构,其深层结构是充溢其中的情感内涵。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承载情感内涵的框架,真正感动人的是蕴含在框架中的情感。
为什么有的文章看起来也是有头有尾,清楚完整,但就是清淡无味,不生动,不感人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其中缺乏深厚的情感。在“记叙经历”的文章中,最好要选择富有情感内涵的经历。
那些没。
记叙文的写作方法总例:
1.确定中心,写出深意。我们要着于挖掘所写事件中含有的生活哲理或找出它闪光的地方,反复思考,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善于从普通的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2.文章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
3.言之有序,条理要清楚。根据所述时间选择合理的顺序来安排材料。一般叙事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
4.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一般事件的材料有主次之分,能体现文章中心的材料是主要材料,这部分要详写,次要内容可略写或不写,主次分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5.要把事情写具体。能不能把事情写具体,那就看你是不是善于把事情一层层展开记叙,即把事情分为几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写出事情的发展变化。这样,文章的内容才会具体、生动。
6.渲染环境,生动感人。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环境,抓住环境的特点来写,会很好的渲染气氛,表达感情,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1、结构法。有灰线蛇踪法、一线串珠法、冰糖葫芦法、扇面法、电影镜头法等等,每一种结构都有各自的特点,第一种适合一件事情一叙到底,后面的几种模式适合片段的故事。
2、人物描写法。
(一)分解动作。人物性格想表现出来,动作不可少,动作(这里的动作,比通常说的人物的动作描写要大,包括人物的一切外在表现)是人物性格的外在表现,只有写出动作,才能由外到内,让人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塑造就算成功了。
(二)写出声形色。声形色本来是写景的术语,但是用在写人方面觉得比传统的四大描写要更具体可操作。你看,传统说写人要调动四种描写:外貌(又称肖像可以包括神态,只是前两个突出静态,神态强调动态)、动作、语言、心理等。这其中心理描写其实就是内在语言描写,那么,其实写出四种描写就是写出人物的声(声音)形(外貌)色(情态)。这套术语的优势在于更突出形象性。
声形色可以正面描写,也可以侧面烘托。侧面烘托之法是中国文学的传统,借别人的嘴来形容或评价主人公,这种手法素来就让人感觉非常有意思。
(三)用好动词形容词。声形色之类,最能表现的词汇是动词和形容词,所以多用这两种词汇当然可以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可爱。
3、景物描写法。
(一)顺序:1.时间顺序:季节、时令、晨昏、雨晴等
2.空间顺序:(1)移步换景
(2)定点观景
(二)方法:工笔细描、白描,动静、明暗、衬托、对比、以乐景写哀(或以哀景写乐),直接间接(正面侧面)、虚实、点面
(三)角度:声形色味等(“六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味觉、肤觉、心理感觉等)通感(联想想象)
(四)修辞。
一般记叙文. 1、明确文章的记叙要素和线索。
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 对于写景状物的文章,应初步感知作者写的是什么景,什么物,以及景或物的特征,作者通过景、物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 记叙文最重要的特点是“以形动人”、“以情感人”。
这里的“形”,指的是形象,指的是生活的图景。记叙文是要以生动具体的形象来打动人的。
这里的“情”,指的是感情,指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常言说:“文章不是无情物”,记叙文尤为如此。
记叙文就是要以一种爱憎分明的感情,以一种健康而深厚的感情去感染读者的。 (一)怎样写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 记事,关键在于展示事件的意义。
这也是此类记叙文的主要特点。初中同学受阅历的限制,亲身经历或亲眼见到重大事件的发生——像战争、社会大变革、重大发明等——这样的机会极少。
绝大多数情况是,所见所闻所经历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司空见惯的小事。别小看这些小事,正是这些小事,往往在当时或者在日后回忆起来,叫你激动不已、深受启迪、久久不能忘怀。
写这类作文,就是要努力挖掘、努力展示这些小事对社会对自己成长中的意义。事情虽小,意义却深,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以小见大”。
这些小事,就是我们作文最好的题材;努力挖掘这些小事里蕴含着的深刻意义,我们作文的立意就高、就深。选材精小,立意高深,以小见大,这是对此类作文的最主要的要求。
此外,还有三点要求也非常重要。 其一,记事要清楚。
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交代清楚,这是记事的基本要求。要把事情记述清楚,就要把记叙的要素写清楚,即把时间、要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
其二,记事要有条理。这里包括应考虑记叙的顺序:是顺叙,还是倒叙,或还得运用插叙;使用的人称: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或者是第二人称;如何开头:是开门见山,还是议论抒情引出事由;如何结尾:是事件结束文章搁笔,还是前后关照首尾呼应,还是含蓄抒情令人回味,还是卒章点题发人深思。
还有过渡、照应、详略处理等问题,都应仔细斟酌,认真考虑。 其三,记事要有情趣。
这里包括文章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各种表现手法的灵活运用:记叙文以叙述描写的表现方式为主,有时可根据需要还应辅以议论、抒情、说明等;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等。总而言之,记事有情趣,就会阅之引人入胜。
记叙文的常用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1)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通常叫做顺序。顺序的段落层次跟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顺叙的使用最为广泛。例如《散步》、《金黄的大斗笠》、《我儿子一家》。 (2)倒叙。倒叙就是将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或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叙述,然后依“自然时序”进行叙述。倒叙并不是由“尾”至“头”的整个的逆叙,而是局部的“倒插”。一般说来,情节曲折、复杂的事情才须倒叙,如果中心明确,材料简单,事情发生的时间较短,就不必用倒叙。例如《背影》、《父子情》就运用了倒叙。 (3)插叙。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过程中,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插入的内容为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如《羚羊木雕》。 (4)补叙。文章有时根据内容的需要,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作一些简短的补充交待,这种写法通常叫补叙。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待,但它们也有不同。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不是死板的方法,可以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灵活运用
参考资料: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8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