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培养目标: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土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有关旅游管理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3.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经济学、工商管理\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资源与开发。
一门学科的建立离不开系统的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文化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因此与它对应的研究方法也就具有综合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既有一般学科的研究方法,也有旅游学和文化学具体的研究方法,既有抽象理论的指导,也有实践的具体操作。旅游文化学研究中使用的主要的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
(一)实地调査法尽管各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很多,但得到普遍使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实地考察和实证。因为只有从现实的人类社会去探寻,只有以如实进行观察的实证主义精神去研究才能发现社会现象的本质和演化规律。
这就决定了实地调查法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实地调查研究法是指研究者深人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去,运用各种手段、途径直接地收集有关旅游文化现象的第一手资料,并通过对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最终得出结论,解释问题的方法。
在旅游文化研究中,尤其注重实地考察。对旅游主体在移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以及旅游中介体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文化事象,都需要进行社会实践调查。
进行调查前的准备越充分、选题越明确,实施调查中过程越具体、范围越广泛、资料内容越丰富,分析调查结果时考虑越审慎、细致,得出的实证调查结论就会更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 实地调查法基本的逻辑结构是:研究者在确定了所要研究的问题或现象后,不带任何主观假设进人现象或对象所生活的背景中,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和体会所要研究的对象,然后把观察和体会所得记录下来,在对它们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归纳后,又开始进一步地观察和进一步地分析,经过多次的反复循环,逐步达到对文化现象和过程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在旅游文化研究中进行实地观察r需要研究者从被研究的对象的立场去观察、感受和行动,作为一个真正的旅游者或是旅游经营者去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又会不可避免地渗入研究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的渗入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使研究者设身处地地分析和解释研究对象的初衷和行为,又会导致研究者的某种认识偏见。
因此,研究者在调查时要尽量做到客观、全面和深人地看待问题,使获取可靠的科学依据成为可能。实地调查法因以研究者亲自参与的方式进行研究,所以具有方式灵活、弹性较大以及可以考察到旅游文化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些优点,但同时又具有准确性较低、所需时间较长这些缺点。
(二)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许多领域的科学研究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斯宾塞在所著《社会学原理》一书中使用了这种方法。
书中比较了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文化演进情况,以一切不同时空收集的文化事实,依照形态类似性的原则(例如图腾、戒忌等),加以分类排列,然后认定社会发展由同质趋向异质、由简单趋向复杂。 文化比较方法具有跨文化性的特点。
旅游文化的产生和创造,包含了相异文化形态和文化主体的交流,是各种文化态势传播的结果。因此,旅游文化学的研究不能缺乏对比、比较研究的因素。
旅游文化学中的比较法,就是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的风俗习惯,总之一切不同的文化因素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和不同程度上进行对比、概括和分析,以窥见其异同,寻找与分析各种文化现象产生与发展的因素,发现各种旅游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分析各种旅游文化现象内部各因素之间的联系,从而对不同的旅游形态加以整体性的把握,进而揭示旅游文化的本质和演变的规律。 同一般文化学研究一样,旅游文化学研究中使用的比较法,按照比较目的的不同,分为历史比较法(纵向比较法)和类型比较法(横向比较法)两种。
历史比较法,就是对某一旅游文化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态与变化进行比较,揭示其发展规律与原因,或者对两种互相之间具有影响关系的文化系统作“影响研究”,从而寻找两种文化共同的和不同的规律和特点。 类型比较法,是对两种互相之间并无影响的不同文化系统作比较的“平行研究”,以期发现不同旅游文化现象间的异同及其原因。
总之,旅游文化比较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研究不同旅游文化现象之间的共性,更在于探析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独特个性,从而探寻旅游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力。 在旅游文化比较方法的运用中,常常又综合使用描述法、统计法、历史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
日本学者将文化比较研究分为三类,即不同质的各种文化的比较研究、多种文化相互影响的比较研究和东西方文化全面的比较研究。有学者将文化比较方法概括为纵比、横比、同比、异比和同异比等多种类型。
至于旅游文化的比较研究是否也适用于此观点,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不能将它一成不变地生搬硬套。(三)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指通过收集和分析现有的,以文字、数字、符号和画面等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对它们加以整理、判断来研究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方法。
根据研究所用文献类型的不同,可以将文献研究法作以下分类:一是对大众传媒信息,如报刊、杂志、广播及电视资源的分析和收集。信息的丰富取决于时代的进步引起的传播工具的先进以及信息量的急剧扩大;二是对其他研究人员先。
4.1.1 景点设计内容
景点平面布置、景点主题与特色、景点内各种建筑设施及其占地面积、体量、风格、色彩、材料及建设标准。
4.1.2 组景
4.1.2.1 组景必须与景点布局统一构图,以达到景点与总体环境相协调。
4.1.2.2 充分利用已有景点,视其开发利用价值,进行修整、充实、完善,提高其游览价值。
4.1.2.3 新设景点必须以自然景观为主,突出自然野趣;以人文景观做必要的出点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除特殊功能需要外,景区内不宜设置大型人造景点。如必须设置时,应以不破坏自然景观并与字相协调为前提条件。
4.1.2.4 景点主题必须突出、个性必须鲜明;各景点主题之间应相互连贯,但不可雷同。
4.1.3景点布局
4.1.3.1 景点布局原则
(1)突出森林公园主题,从公园整体到局部都应围绕公园主题安排。
(2)总体布局应突出主要景区,以主要景区为中心;景区内应突出主要景点,以主要景点为中心;运用烘托与陪衬等手段,合理安排背景与配景。
(3)静态空间布局与动态序列布局紧密结合,处理好动与静之间的关系,使之协调,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4.1.3.2 静态空间布局
(1)依据风景透视原理,合理确定景点视场;综合借用对景、透景、障景、夹景、框景、漏景、借景等多种艺术手法,合理处理画面与景深,增强艺术感染力。
(2)对景的运用应结合河流、道路、疏林、草地等自然地形、地物设置,严禁砍伐古树名木开辟透视线。
(3)根据闭锁空间与开朗空间的具体条件,合理组织开朗风景与闭锁风景。
4.1.3.3 动态序列布局
(1)正确运用“断续”、“起伏曲折”、“反复”、“空间开合”等手法,构成多样统一的鲜明连续风景节奏。
(2)在整个演替过程中,连续布局不应平铺直叙,除自始至终要有主调、配调和基调之外,还应有阶段性,应突出开始、发展、高潮和结束的时空艺术构图特征。
(3)景点的连续序列布局应沿山势、河流水系、干道的走向展开。
(4)季相交替布局:森林植被是森林公园构图的主要题材。植被布局,应视具体条件,充分利用植物干、叶、花、果的形态和色彩的季节变化在形成四季景观的同时,应重点突出具有特色的季节景观。
4.1.4 景点命名
4.1.4.1 高度概括景色特点,主题恰如其分,充分揭示景观的内涵精髓。4.1.4.2 雅俗共赏,应满足各层次多数游人游览需要。不得单纯艺术追求、片面标新立异、古辟、抽象、令人费解。
4.1.4.3 具有新颖性、知识性与趣味性,能激发游人的探索和游赏兴趣。4.1.4.4 景点构思应虚实并举,达到意境与景物形体的完美结合。
景区概念性规划是介于景区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之间的一种新的提法,它更不受现实条件的约束,而比较倾向于勾勒在最佳状态下能达到的理想蓝图。
它强调思路的创新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概念性规划是一种对旅游宏观发展思路的探讨和研究。
作为一种规划设计的思维方法,它淡化了设计的表象,使规划成为纲领性、战略性的文件,指导和协调旅游区的发展与建设。景区概念性规划的内容,通常包括:对规划区域的资源和客源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确定规划区的定位、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明确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特色和主要内容;提出规划区旅游发展的重点项目,强调策划的创新、个性和特色;提出相关要素发展的原则和方法等。
从而在宏观层面上对规划区的旅游发展勾勒理想蓝图。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专业提供景区概念性规划设计,具有国家旅游规划设计甲级资质。
旅游景区规划是指为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各项资源、有效经营和科学管理旅游景区,充分发挥景区资源价值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远景设计院谈到根据规划的内容及深度不同,景区旅游规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旅游景区总体规划、旅游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旅游景区修建性规划。在这三个规划层次之外,旅游景区还可以根据各景区特点编制景区旅游策划或概念性规划、旅游项目策划,或针对具体建设项目编制开发规划。不同层次的规划,在编制内容、深度和方法方面有所不同。
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和《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我国景区开发需要编制景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现就三类规划内容和要求分别加以论述。[1]
一、旅游景区总体规划
任何一个景区开发建设前,原则上应当编制景区总体规划。景区总体规划编制以景区所在地的旅游业发展规划为依据,对景区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帮助景区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多重效益。
(一)规划时限
景区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0-20年,同时可根据需要对景区的远景发展做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对于景区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也应做出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
(二)任务和作用
总体规划的对象是一个具体的景区。其基本任务是综合研究旅游资源、客源市场,确定旅游地性质、环境容量及接待规模;划定旅游区的用地范围及空间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区内各项建设用地和交通组织;合理配置各项旅游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附属设施和管理设施;提出开发实施战略,处理好发展与建设的关系,指导旅游的合理发展。编制旅游总体规划对更好地推动和实现旅游的开发计划和发展目标,确保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其实现最佳利用价值,确保设计的旅游产品与实际旅游市场需求的统一性,确保旅游地与所在区域间有关的各项事业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资料收集的内容
收集的内容包括地形图、专业图以及气象、水文、地质、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人口、行政区划、社会经济、企事业单位、交通运输、旅游设施、基础设施、土地利用和环境等方面的资料。
(四)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综合评价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和基础条件。
(2)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科学测定市场规模,合理确定旅游业发展目标。
(3)确定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规划依据和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是旅游规划的主题,是体现一定规划时段内总目标的一种设想。
(4)明确景区区域、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根据需要划定缓冲区的范围,包括旅游服务设施、附属设施、基础设施和管理设施的总体布局。
(5)综合平衡旅游产业要素、结构的功能组合,统筹安排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的关系,包括住宿设施、旅行社的结构、功能和布局的确定。
(6)确定环境保护的原则,提出科学保护利用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措施,包括各级保护区及影响保护地带的界线、面积的确定。
(7)根据旅游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和市场开发力度,确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8)提出实施规划的步骤、措施和方法,研究确定行业发展的目标战略。
旅游景区形象策划的方法是什么?旅游景区形象策划有哪些内容?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旅游景区策划专家指出,旅游景区形象为一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下社会公众(包括旅游者)对旅游景区认识后形成的一种总体评价,是景区的表现与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
以下是关于旅游景区形象策划的方法以及内容的介绍:1、关于CIS设计(1)CIS的基本内容CIS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意为企业识别系统,从公共关系的角度看,它意味着组织的一种整体形象管理。
是对与企业形象有关的诸要素进行全面系统地设计,通过全方位的信息传送塑造出为内外公众所认同的整体形象的企业形象战略系统。CIS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理念系统、行为系统、标识系统。
现代公关理论中,还增加了顾客满意的内容。其中理念系统是组织最高层的思想系统和战略系统,是CIS设计的根本依据和核心;行为系统是组织运行的所有规程策略,是动态的识别形式,规范着组织内部的组织、管理、教育以及面向社会的一切活动,实际上是组织的运作模式;视觉系统是指组织视觉识别的一切事物,分列项目多、层面广,是静态的识别符号,也是CIS中直接向社会传递信息的部分。
顾客满意是景区营销的宗旨,坚持顾客满意是实现和维护旅游景区形象的根本。(2)景区CIS景区CIS是景区为了塑造良好的形象,通过统一的视觉设计,运用整体传达沟通体系,将组织的经营理念、文化活动传递出去,以突出景区的个性和精神,与社会公众建立双向沟通关系,从而使社会公众产生认同感和共同价值观的一种战略性活动。
(3)景区CIS设计的原则①目标一致原则②统一性原则③可识别性原则④整体性原则CIS系统要求景区经营理念、人员和物力等多方面的有机配合,达到整体的协调统一,最终实现塑造良好景区形象的目标。(4)景区CIS系统的组成①景区组织理念识别系统(mind identity)②景区组织行为识别系统(behavior identity)景区行为识别系统(BI)应包括两个部分:1)对内行为: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对员工进行培训,建立激励体制,完善职工福利体制;进行新项目的研讨开发;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等,保证景区所提供产品的质量。
2)对外行为:市场调查、广告宣传、公关活动、促销活动、竞争策略、公益文化活动,以及与各类公众的关系等,可以使公众充分了解景区所传达的信息,增加认同感,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③景区组织视觉识别系统(visual identity)旅游景区形象系统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它的视觉景观实体,它以更加形象、直观的方式冲击游客的感官,形成强烈的印象。
景区视觉识别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景区视觉景观形象系统景区视觉景观形象即景区本身所具备的自然、人文资源。2)景区视觉符号识别系统景区本身是一个划定的空间,要在一定区域内锁定游客的感官,给游客留下美好的视觉印象,并树立企业形象,同时还要为游客提供方便实用的指示性符号。
3)景区宏观环境识别系统从现代旅游发展的水平趋势来看,旅游者更欣赏能够与当地环境相协调,凸显文化特色的景区景点,因此对景区所在地宏观环境和居民形象的设计也成为景区视觉识别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④顾客满意(customer satisfaction)随着CIS的引入和发展,经营者越来越重视形象系统的终极目标,即顾客满意(CS)。
在景区经营管理中贯穿“顾客满意”是塑造和维护景区形象的宗旨。【旅游景区形象策划:绿维创景】。
研究方法,一般包括文献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等。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3、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4、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5、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研究方法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58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