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抒情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有以下几种方式: 1)呼告式 2)顿悟式 3)反复式 间接抒情有三种方式: 1)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2)咏物抒情 :(托物言志):在文中把"物"作为主体对象来写,而不是作为一般景物点缀其间,作者往往以浓墨重彩极力铺写某物,使其赋予某种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涵。
3)叙事抒情:寓情于事,在叙述中抒发感情。
抒情方式是指抒发感情的形式,大致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类。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分4种,分别是因事缘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史抒怀。
抒情是表达情思;抒发情感。 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借景抒情(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在写作中,抒情而不直写情,绘景而不止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触景生情(间接抒情)
触景生情,是指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发为感叹述怀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
咏物寓情(间接抒情)
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咏物寓情的关键在于“寓”。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流沙河的
咏物言志(间接抒情)
咏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它与咏物寓情的区别是:咏物寓情只状物,不直接抒情;以状物代替抒情;咏物言志既状写事物,也直接抒怀,因物生情,有感而发。
直抒胸臆(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如魏巍
融情于事(间接抒情)
融情于事,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给儿子道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融情于理(间接抒情)
融情于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
抒情的方法有哪些呢?一般来说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一、写作知识简介 写文章,不论是写人还是叙事,当作者不能用描述的方法尽情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常常用抒情的方法来表达。
抒情,顾名思义,就是抒发感情,而感情应该是真挚、自然的。但是在有些学生的作文中常见有抒情不真挚的毛病。
比如,我们有些同学写作文,无论什么事,动不动就写“热泪盈眶”,动不动就“哭”,给人一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的感觉。我们作文都离不开抒情,但抒情的情况是很不一样的。
抒情写得好,能直接表现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增加文章的感染力。那么,抒情的方法有哪些呢?一般来说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把强烈的感情直接抒发出来。比如:“啊,亲爱的祖国,我爱您!”这句话就是直接表露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用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的感情鲜明、强烈,但我们用得较少。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是通过叙述、议论、描写等方式来抒发自己感情的。
也就是说,比较多的是运用间接抒情的方式。下面,我们对通过叙述、议论、描写等方式来进行的间接抒情,分别作简单的介绍:1.通过叙述抒情。
通过叙述来抒情,实际上是把叙述作为抒情的工具。这种叙述与一般的叙述有很大的不同,都加上了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
如有个同学的一篇题为《送药》的作文,写几个学生给病中的老师送药,其中有一段:“她拿出一个小圆盒,在我面前一晃,说,‘瞧,我爸爸说这药效力可高了!’我一听,忙拉着她的手说:‘走,去送给俞老师!’”这段文字尽管是叙述了两个学生给老师找到一种“药效很高”的药,但字里行间含着一种对老师的深情。这种叙述,实为抒情。
2.通过议论抒情。在文章中,作者对所写的人或事,产生了强烈的感情,无限的激情涌上笔尖,往往借助议论来抒发感情。
例如《一杯牛奶》写一位同学改正自私的缺点,变得关心爱护同学了。其中有这样一段:“这时,我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了。
因为曹燕同学过去是我班有名的‘自私鬼’啊!记得有一次就为针尖大的事儿,与邻座女同学争得面红耳赤,吵得不可开交……想想她过去的所作所为,再看看她今天的无私行动,真是判若两人了。”作者通过议论对这位同学的变化,抒发了赞美、喜悦的感情。
3.通过描写抒情。通过描写,尤其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抒情,这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抒情形式。
“触景生情”或“见物思情”,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例如《校园春光好》的开头有一段:“春天来了!小河水哗哗地流着,杨柳发了芽,花儿张开笑脸,小鸟在枝头欢唱着。”
作者见物思情,赞美了春光的美好,感情真挚、自然、感人。此外,运用抒情一定要注意这样几点:1.感情必须是自然的流露。
要做到这一点,对事物要有深切的感受,情感要发自内心,也就是说要真情实感。抒情不能虚假,虚假的抒情不仅不能感动读者,还能使人产生厌恶。
2.抒情要生动具体。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要抒发得具体,是不容易的。
而过于抽象和空洞的抒情,是没有力量的。3.抒发的感情,必须是朝气蓬勃的,健康的。
二、病例剖析1.矫揉造作,装腔作势。例如有个学生在一篇作文中写他如何克服困难,努力去“攻克”一道难题的。
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我算呀算呀,怎么也算不出来,心想别算了,明天去抄同学的吧,忽然我想起了革命先烈在狱中刻苦学习的事迹,不禁热泪盈眶。我揉了揉眼睛,振作精神继续算下去……”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热泪盈眶”这个词,来抒发他羞悔的感情。
但仔细一看,这“热泪盈眶”显得太突然了。作者是在做题目,做不出题目想起革命先烈,便热泪盈眶,真实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事吗?学生在作文中,常常会写到“哭”,但要首先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当时是不是真的会哭,符合不符合生活本来的面貌。
动不动就“哭”,就“热泪盈眶”,给人以矫揉造作、装腔作势的感觉。抒情常常和记叙紧密结合,因此,所记叙的事情要真实,所表达的感情才真挚。
2.抒情和记叙的内容没有联系。例如有一位同学在题为《记一个刻苦攻关的人》中有段这样的抒情:她在夜里十二点钟发现好友小王还在做作业,感动得“周身热血沸腾”,推门到小王家去了。
她翻开小王的作业簿,看到小王用三种办法解了一道数学题,透过工整、清晰的字迹,她“仿佛看到:巍峨的高山上,一株苍劲的青松,面对大风雪,坚强挺拔;辽阔的大海上,一只矫健的海燕,迎着暴风雨,展翅飞翔……” 读了这些抒情的赞美的语言,不仅引不起共鸣,而且觉得好笑。对一个学生的刻苦学习,怎么能用“青松”、“海燕”来赞美?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的联系。
出现这种为抒情而抒情的毛病,是因为作者不知道,情要有感而抒。三、范文对照1.抒情自然、真挚。
例如《宝石花》:“我哥哥种了一盆宝石花,到现在已有四五年了。“宝石花,是一种热带植物。
每年春季,宝石花开出五角星似的小白花来,花蕊带点黄色,花瓣尖尖上,缀有几点红斑,色泽虽不鲜艳,叶子倒也十分逗人喜爱。每一瓣叶子都长得厚实、饱满,米黄带有灰色的叶子上有一层白色的粉末。
早晨。
抒情文是以情感的抒写作为主要写作目的的文章。
从情感的表达方式上讲,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
间接抒情方法很多。有的借助于人或物,通过对人物行为的描写来表达。有的借助于物,在对事物状态的描摩中抒发感情。有的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通过描写景物来达到抒情的目的。有的是通过议论抒情,把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几句点睛式的议论之中.
抒情时,应该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技巧,如拟人、比喻、对比、象征、衬托、联想、夸张等等。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在抒情文中的运用又是如何呢?一般来说,直接抒情多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结合使用,在这些写作的基础上,画龙点睛或是点明题意。直接抒情还经常用于作者感受最深刻、感情最强烈的地方,以精练的语言表达浓郁的感情和强烈的感染力。间接抒情因其表现手法的多样和含蓄,运用和也比直接抒情要广泛。但在大多情况下,两者是结合使用的,在间接抒情的基础上,以直接抒情点题或是升华情感,效果往往不错。
抒情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
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叫直抒胸臆。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再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根据作者抒情时所借用的对象,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三大类。
诗人借助多种艺术技巧,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情、托物言志。 如李白的《赠汪伦》和刘禹锡的《竹枝词》,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所不同的是: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比喻“汪伦送我情”,后者巧用谐音双关“道是无晴却有晴”,将恋人之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扩展资料: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形象,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托物言志
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
如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
如清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借梅议政,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就是通过刻画餐风饮露的秋蝉的形象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
借史抒情
如张可久的《[中吕] 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苏轼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如此。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如此。
一、直接抒情 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如《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中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 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
再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把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愤懑、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二、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1、因事抒情: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再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2、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乐景乐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后,暂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这首诗通篇写景,景色浓丽、美好,传达出作者愉悦欣喜的感情。
这是乐景写乐情的例子。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哀景哀情: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
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妙合无垠”。
乐景哀情:古人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例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首诗一二句写了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宫中鲜花盛开,正是春天来了。
三四句写几个白头宫女,闲坐着回忆玄宗时候的往事,可见这几个宫女是玄宗时候的宫女,现在已经年华老去。抒写了宫女一生的凄凉,哀怨的情怀,寄托了诗人对世事昔盛今衰的感慨。
诗歌所表现的是凄凉哀婉的心情,却着意描写\\\"宫花红\\\",根据我们生活中的体会,红花那热烈的色彩,盛开的景象,往往烘托欢乐的心情,热闹的场面,生机勃勃的青春,但在这首诗中,却与\\\"古行宫\\\"\\\"白头宫女\\\"形成了反差,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让人有一种时移事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凉的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坏心情的矛盾,突出中心思想。
以乐景反衬哀情,其情之哀更增。 哀景乐情: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 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 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 况是蔡家亲。”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
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3、托物言志: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例如: 李忱的《瀑布联句》中“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借写瀑布,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
4、咏史抒怀: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5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