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抑郁症
抑郁症正被广泛地受到关注,这反应出社会生活逐渐加大的压力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巨大影响。主要表现为心情不好,对任何事物缺乏兴趣,病人常常说高兴不起来,终日愁眉苦脸,思维缓慢,反应迟钝,话少,精力疲乏,不爱活动,失眠、食欲下降、体重减轻,严重的有自责自罪感,甚至出现自杀行为。
二、强迫症
强迫症是以刻板形式反复出现在患者的头脑中的想法、观念或冲动,反复想一些无意义的事情,如反复想自己是不是说错了话而反复询问他人自己说了什么;
反复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事而反复检查其正确性;反复回忆以前发生的一些事;反复担心自己会受到某种细菌和毒物的感染而反复洗手、洗澡、洗衣服。
患者的这些想法来源于自己的内心,但是,患者为此感到痛苦,却又控制不住。
三、恐惧症
恐惧症是对特殊的物体、活动或情境产生强烈的惧怕,且伴有头晕、心悸、出汗、颤栗,好像随时要晕倒,例如害怕空旷、幽闭、高处等场所,害怕社交场合,怕猫、狗、打针等,患者明知这种恐惧是过分的、不必要的,但却不能控制地极力回避。
四、精神分裂症
此病的不同类型表现多种多样,偏执型表现为凭空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敏感多疑,逐渐发展为夸大、被害等多种妄想,多数病人沉湎于幻觉或妄想之中,不与周围人接触。青春型表现为言语增多,情感喜怒无常,行为紊乱,幼稚、奇特。紧张型主要表现为动作缓慢,少语少动,长时间保持某一姿势不动或者正好相反,行为冲动,不可理解,砸东西,伤人毁物等。单纯型表现为孤僻、被动、活动减少、生活懒散、情感逐渐淡漠,日益脱离现实生活。
五、自闭症
又称孤独症,在现代社会中发病率越来越高,也越来越为人所重视。起病于婴幼儿期,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孩子常与人缺乏眼神交流,也不会用面部表情,手势、姿势与他人交流;言语的声调、重音、速度、节奏异常,时常发出怪声,不会使用语言表达,也不会用手势、模仿等与他人沟通;常听不懂指令,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和痛苦,很少提问,对别人的话也缺乏反应,仅以拉人、推人、搂抱作为与同伴的交往方式。人情冷漠,对集体游戏缺乏兴趣,孤独,自娱自乐,兴趣局限,行为上常自寻刺激、自我伤害,或者刻板、古怪。
六、痴呆症
痴呆症反应出我国老龄化进程对精神疾病的深刻影响,分为血管性痴呆和老年性痴呆两种。前者为长期脑血管性疾病的结果,后者则又分为早老性痴呆和老年性痴呆。它们的共同表现都是日益加重的很难逆转的智力、记忆力减退,严重者不认家门、不认家人,为此经常走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无法控制。
六、焦虑症
焦虑症主要表现有两种,一种是正常的活动时突然发作的极度紧张、恐惧,心悸、窒息感,害怕自己会发疯或死去,濒死感,以致惊呼、求救;另一种则是经常的、持续的、无原因,也不知道针对什么的紧张、担心,搓手顿足、来回走动等。
七、多动症
多动症主要表现在幼儿早期,孩子格外活泼,活动过度,很难安静地做事。上课时不停扭动,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拖拉,粗心大意,学习困难,心不在焉,做事难于持久。话多,好插嘴,情绪不稳,冲动任性,招惹别人,常与其他孩子争吵。好冒险,易出事故。
八、失眠症
失眠症是对睡眠质和量长时间的不满意状况,可以出现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失眠可引起病人焦虑、抑郁,或恐惧心理,并导致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
一、抑郁症抑郁症正被广泛地受到关注,这反应出社会生活逐渐加大的压力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巨大影响。
主要表现为心情不好,对任何事物缺乏兴趣,病人常常说高兴不起来,终日愁眉苦脸,思维缓慢,反应迟钝,话少,精力疲乏,不爱活动,失眠、食欲下降、体重减轻,严重的有自责自罪感,甚至出现自杀行为。二、强迫症强迫症是以刻板形式反复出现在患者的头脑中的想法、观念或冲动,反复想一些无意义的事情,如反复想自己是不是说错了话而反复询问他人自己说了什么;反复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事而反复检查其正确性;反复回忆以前发生的一些事;反复担心自己会受到某种细菌和毒物的感染而反复洗手、洗澡、洗衣服。
患者的这些想法来源于自己的内心,但是,患者为此感到痛苦,却又控制不住。三、恐惧症恐惧症是对特殊的物体、活动或情境产生强烈的惧怕,且伴有头晕、心悸、出汗、颤栗,好像随时要晕倒,例如害怕空旷、幽闭、高处等场所,害怕社交场合,怕猫、狗、打针等,患者明知这种恐惧是过分的、不必要的,但却不能控制地极力回避。
四、精神分裂症此病的不同类型表现多种多样,偏执型表现为凭空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敏感多疑,逐渐发展为夸大、被害等多种妄想,多数病人沉湎于幻觉或妄想之中,不与周围人接触。青春型表现为言语增多,情感喜怒无常,行为紊乱,幼稚、奇特。
紧张型主要表现为动作缓慢,少语少动,长时间保持某一姿势不动或者正好相反,行为冲动,不可理解,砸东西,伤人毁物等。单纯型表现为孤僻、被动、活动减少、生活懒散、情感逐渐淡漠,日益脱离现实生活。
五、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在现代社会中发病率越来越高,也越来越为人所重视。起病于婴幼儿期,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症状表现多种多样。
孩子常与人缺乏眼神交流,也不会用面部表情,手势、姿势与他人交流;言语的声调、重音、速度、节奏异常,时常发出怪声,不会使用语言表达,也不会用手势、模仿等与他人沟通;常听不懂指令,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和痛苦,很少提问,对别人的话也缺乏反应,仅以拉人、推人、搂抱作为与同伴的交往方式。人情冷漠,对集体游戏缺乏兴趣,孤独,自娱自乐,兴趣局限,行为上常自寻刺激、自我伤害,或者刻板、古怪。
六、痴呆症痴呆症反应出我国老龄化进程对精神疾病的深刻影响,分为血管性痴呆和老年性痴呆两种。前者为长期脑血管性疾病的结果,后者则又分为早老性痴呆和老年性痴呆。
它们的共同表现都是日益加重的很难逆转的智力、记忆力减退,严重者不认家门、不认家人,为此经常走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无法控制。六、焦虑症焦虑症主要表现有两种,一种是正常的活动时突然发作的极度紧张、恐惧,心悸、窒息感,害怕自己会发疯或死去,濒死感,以致惊呼、求救;另一种则是经常的、持续的、无原因,也不知道针对什么的紧张、担心,搓手顿足、来回走动等。
七、多动症多动症主要表现在幼儿早期,孩子格外活泼,活动过度,很难安静地做事。上课时不停扭动,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拖拉,粗心大意,学习困难,心不在焉,做事难于持久。
话多,好插嘴,情绪不稳,冲动任性,招惹别人,常与其他孩子争吵。好冒险,易出事故。
八、失眠症失眠症是对睡眠质和量长时间的不满意状况,可以出现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失眠可引起病人焦虑、抑郁,或恐惧心理,并导致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评估的指标
1、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后,仍能随遇而安。情绪稳定,不受天气、地理条件影响,也很少受人际关系变化的影响。
2、心理强度。情绪变化不强烈,能冷静地寻找原因,抗精神压力的能力强,属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一类。
3、心理耐受力。有些精神压力不是突然而来,迅速而去的,它们缠缠绵绵,伴随着人的工作与生活长时间存在。能坦然面对这种境况的人,心理耐受力较好。
4、心理自控能力。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思维活动,对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具有自我控制能力,只是这种能力有个体差异。一个心理比较健康的人,自控力是较强的。
5、自信心。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支柱。当一个人面临生活事件和工作任务时,首先要估计一下自己的能力,想一想自己有无足够的能力去应付客观要求。真正的自信心有赖于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
6、心理活动的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有自身的节律。比如意识状态便有明显的节律,觉醒--睡眠周期便是意识的节律性表现。这种周期被破坏,便会产生所谓的失眠。
7、意识水平的高低。指观察水平而言,观察力中,自我观察是对自己的情绪、思绪、个性特点及行为表现的体验及时察觉,通常也称为自觉性。对环境的观察力包括对客观事物的存在、发展以及细小差异的察觉。政党的意识活动是保证心理健康的敏感指标。
8、社会交往状况。正常的社会交往,是符合人情事理的人际交往,它可以增强人的生活情趣,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在生活事件发生时,能及时获得社会支持。所以社会交往既可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又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
9、思维的品质。思维品质依其现实性和逻辑性为标志。不良的思维品质,多表现为空泛性和反逻辑性。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活动不具备现实性,不合逻辑性,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必然处处碰壁,并由此造成种种不愉快的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10、心理受创伤后的康复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在蒙受精神创伤后,可以很快恢复常态,不留严重后遗症。
心理健康评估的指标1、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后,仍能随遇而安。情绪稳定,不受天气、地理条件影响,也很少受人际关系变化的影响。
2、心理强度。情绪变化不强烈,能冷静地寻找原因,抗精神压力的能力强,属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一类。
3、心理耐受力。有些精神压力不是突然而来,迅速而去的,它们缠缠绵绵,伴随着人的工作与生活长时间存在。
能坦然面对这种境况的人,心理耐受力较好。 4、心理自控能力。
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思维活动,对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具有自我控制能力,只是这种能力有个体差异。一个心理比较健康的人,自控力是较强的。
5、自信心。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支柱。
当一个人面临生活事件和工作任务时,首先要估计一下自己的能力,想一想自己有无足够的能力去应付客观要求。真正的自信心有赖于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
6、心理活动的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有自身的节律。
比如意识状态便有明显的节律,觉醒--睡眠周期便是意识的节律性表现。这种周期被破坏,便会产生所谓的失眠。
7、意识水平的高低。指观察水平而言,观察力中,自我观察是对自己的情绪、思绪、个性特点及行为表现的体验及时察觉,通常也称为自觉性。
对环境的观察力包括对客观事物的存在、发展以及细小差异的察觉。政党的意识活动是保证心理健康的敏感指标。
8、社会交往状况。正常的社会交往,是符合人情事理的人际交往,它可以增强人的生活情趣,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在生活事件发生时,能及时获得社会支持。
所以社会交往既可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又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 9、思维的品质。
思维品质依其现实性和逻辑性为标志。不良的思维品质,多表现为空泛性和反逻辑性。
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活动不具备现实性,不合逻辑性,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必然处处碰壁,并由此造成种种不愉快的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10、心理受创伤后的康复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在蒙受精神创伤后,可以很快恢复常态,不留严重后遗症。
健康评价是指通过疾病危险性评价模型分析计算,得出按病种的疾病危险性评价报告。
健康管理者及个人能够清楚地了解个人患慢性病的危险性。健康评价的新思考作者:李 珑发表于《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6 早在古希腊的许癸厄亚哲学时代,健康就被认为是世间万物中人们最有权享有的一种东西。
随这人类的发展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健康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清晰,健康已经成为世人为之而不懈努力的运动,成为贯穿其生命始终的重要内容。然而,如何评价健康,如何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个体(或群体)的健康水平,却显得仍有些模糊或不够成熟。
本文就此略谈一点浅见。1 关于健商的认识 健康是一个整体的、复合的概念,其内涵包括诸多方面,判定一个个体(或群体)的健康水平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健康商数”(Health Quotient, 简称健商,HQ)的概念,引起了同道的普遍关注,并得到较多学者的认同。人们寄希望以此作为健康水平评价的科学新方法。
有学者提出,HQ=对健康有利的因素/对健康不利的因素。注重了环境及个人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对提醒人们趋利除弊,增进健康无疑起到了引导作用。
但是,如何确定对健康有利或无利的因素,如何给这些因素评分,如何利用这一公式准确地评价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况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1〕。笔者认为,健康评价旨在根据个体(或群体)健康诸方面的现时状况评定其健康水平。
应依据健康的内涵来建立评价体系,在具体评价指标中应容纳健康概念的各组成部分,以保持其结构的完整性,才能实现整体性的水平评价。而并非仅限于影响因素。
关于HQ,李恩昌曾较早提出过一公式:HQ=已有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健康能力/应有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健康能力,并提出了以量化的形式编制“应有”是确立HQ的第一步。建议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不同人群的HQ标准系统〔2〕。
对此,笔者认为较为合理,且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首先,这个公式提出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和健康能力,体现了对个体(群体)健康的心理需要、认知程度及活动过程的测试评价,从内容上具有一定的涵盖面;其次,这个公式把“已有”与“应有”之比作为健康评价的商数,符合人们已经习惯了的、并且是较为科学的数学逻辑,因为任何一个个体(或群体)的健康水平都需要通过与整体的比较而鉴别得出的;第三,李恩昌先生提出的制定“应有”项、建立不同人群的HQ标准系统,则使该公式成为评价工具有了可操作性的可能。
在冷静思考之后,我认为上述公式还应该补充“健康状况”这一内容,将已有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健康能力和健康状况之比作为HQ,可能更为全面、准确。这一补充,看似累赘,其实不然。
所谓健康评价,正是要对个体(或群体)的现时健康水平作一客观、准确的评估,而现时的健康状况与应有的健康状况之比较,是不能被忽略的。健康状况是指在具有一定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健康能力基础上,通过个体(或群体)的健康实践而达到的情形。
个体(或群体)已有的健康状况可能与应有的健康状况是吻合的,也可能是有差异的,因而这两者之比较,就应该成为HQ评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最易于量化测评的内容。2 健商评定的内容与方法 HQ评定的内容与方法,已有多种不同的设想提出,笔者仅作几点补充;2.1 HQ评定内容的规范性与简洁性 健康的概念已经很明了,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是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1989年WHO又提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四项健康标准。
这就十分显然地要求我们必须从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四个方面来考虑HQ的评定内容,而这四个方面又都是要通过个体(或群体)的意识、知识、能力和现时状况具体体现出来的。因此,如何将这种具体体现标准化,就成为HQ评定的内容了。
在身体健康方面,应该包括经过临床全面系统检查、医生的诊断证实有无疾病,肌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状况及抗病能力等;心理健康方面,是指知、情、意的统一,人格的完善,以及心理调控能力是否健全等;道德健康是较高层次的内容,是建立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基础之上的,包含着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及价值标准;而社会适应良好则更多地侧重于自知与他知的协调、个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协调,以及自我实现的过程等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健康标准,在内容上是相当庞大的,它们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再这样庞大的内容面前,要建立起科学的健康评价体系,其内容的规范性就不能不成为首要问题了。社会上的不同个体(或群体)在对健康四项标准的意识、知识、能力及状况方面,无疑是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的。
将哪些具体内容列入评价的规范体系,既要考虑整体的自然、经济、政治、社会等背景,又要兼顾到不同个体(或群体)的认知水平、生活状态、价值取向及其与整体的关系等方面,这就为评价内容的规范性增加了难度。对此,笔者认为,应本着先易后难、执简驭繁的原则,从已经有较为成熟的规范基础的身。
在心理评估中,临床心理学家需要采用多种评估方法来系统搜集来访者个人各方面的信息,这些方法包括结构性或非结构性的临床会谈、行为观察以及心理测验等方法。评估顺序通常是通过会谈获得来访者者信息, 并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各种心理测验或心理症状量表的评定,在会谈与测验过程中评估人员还应注意观察来访者的行为表现,并将观察结果与会谈、心理测验结果共同分析,以得到准确的评估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来访者的问题与年龄不同,评估者所采用的评估方法也应不同。就来访者的年龄来讲,成人评估般 是实施会谈和测验,而儿童的评估则往往涉及从密切相关的人(如父母、教师)那里获得有关儿童行为的信息。例如,要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进行评估,既要与父母、儿童、教师进行会谈,又要儿童的父母和教师完成系列的儿童行为问卷,还要对儿童进行智力测验、注意力测验及神经心理功能测验。此外,方法的选择还会受到心理学家的理论取向以及心理障碍分类方法的影响。
(三)资料的分析与总结
搜集了来访者的会谈、观察资料和进行测验之后,要分析和总结资料,并与相关人员或部门进行信息交流和解释这些信息,必要时进行追踪性评估。
一步要弄清所需评估的是什么心理问题,问题的性质如何,属于情感问题、思维问题还是行为问题,同时要了解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哪一种咨询方法可能对咨询效果取得最佳疗效,以及来访者有着怎样的独特优势及能力,这些优势及能力在咨询中有什么帮助。
心理评估的方法:
1.标准化测验
标准化测验是一个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施测和评定过程。主要的心理测验主要有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
智力测验:吴天敏修订完成的中国比内测验,张厚粲修订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林传鼎、张厚粲修订的韦氏儿童智力测验。
2.人格测验
(1)、客观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16种人格因素问卷。
(2)、投射测验:罗夏墨迹测验、主体统觉测验、房树人测验、句子完成法测验。
通过观察对某个人的某种行为或特质确定一个分数的方法,用来表达评定结果的标准化程序叫做评定量表。主要的评定量表:美国的精神病学会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和国际健康组织出版的《国际疾病分类诊断指导手册》以及我国发展的《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和《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3.行为观察
观察法在心理咨询中获得信息的常用手段,观察法有两种:一是按观察目的、观察者的经验来组织观察内容和程序;另一种是按照目的采用一套定型的程序进行观察。观察法可以在自然情况,也可以在有控制环境下进行。
4.临床访谈
临床访谈是通过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面对面的双向互动来评估来访者心理功能的各个方面,并进行相关的治疗计划。在心理评估的中,临床访谈一直有重要地位,对于获取信息,了解并分析来访者的故事,建立咨询关系非常重要。
心理健康标准
1.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自我意识)
了解自己,客观恰当地评价自己,有一定的自尊心。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接受自己。
2.自我学习、独立生活(生活和学习能力)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并能够解决常见问题;能够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衣食住行活动。
3.情绪稳定、有安全感(情绪健康)
情绪稳定,保持以积极情绪为主导,能适度宣泄和调控自己的情绪;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有基本的安全感。
4.人际关系和谐良好(人际关系)
具有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在人际互动中体验到正常的情绪情感,获得满足感。
5.角色功能协调统一(角色功能)
基本能履行社会所要求的各种角色规定;心理与行为符合所处的环境;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等特征;在社会规范许可范围内,实现个人需要的适当满足。
6.适应环境、应对挫折
保持与现实环境接触;能够面对和接受现实,积极应对;能够正确面对并克服挫折、苦难。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15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