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分析的方法可分为目测分析(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 两大类。
(1)目测分析法:此类方法是医务人员通过目测,观察患者 行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作出步态分析结论。其结论属定性 分析性质,不能计量。
此法无需特殊设备,简便易行,因此在临床上迄今仍在广泛应用。 检查时嘱患者以自然和习惯的姿势和速 度来回步行数次,检查者从侧方、前后方反复观察患者行走时全 身姿势的协调平衡,各时相中双下肢各关节姿位与活动幅度、骨盆的运动、重心的转移、上下肢的摆动、行走的速度与节律等状 态。
根据需要,可让患者作慢速与快速行走、上下楼梯或台阶行 走,并在行走中要求患者拐弯、转身和立停等。 检查者需熟悉正常步态周期的特征和异常步态的特点,才能做出较为正确的结论。
(2)定量分析法:是一类借助器械或专门设备来观察行走步 态,以得出计量资料的方法。所用器械和设备可以是非常简单 的,如卷尺、秒表、量角器等测量工具加上能留下足印的滑石粉、墨水等物品,亦可以是相当复杂与先进的,如电子量角器、测为平台、步态分析系统等。
定量分析法所用分析参数有时间距 离参数、运动学参数、动力学参数、步行周期参数、肌电活动参数和能量代谢参数等。其中时间距离参数简易测定法在一般医疗 机构中都能进行,应用较广。
时间参数与距离参数可同时或分别 测定,通常包括:①步频,即每分钟走步数目,正常成年男性约为90〜140步/分;@步速,即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正常成 年男性(18~49岁)为1。 25〜1。
85m/s;③跨距,即同一足跟两 次着地之间的距离,正常成年男性(18 ~ 49岁)为1。25〜 1。
85m;④步幅,亦称步长,即行走时左右足跟先后着地两点间 的距离,有左步幅与右步幅之分,正常情况下二者应相等,且为 跨距的一半;⑤步宽,即双足足中线之间的距离;⑥足角,即足跟中点到第二趾的连线与前进方向之间的夹角,正常约为6。 7°。
1.患儿仰卧位,采用牵拉手法被动屈曲患儿双腿,做髋关节屈伸动作:采用摇髋法、分髋法对内收肌群进行牵伸,降低张力,保持片刻(这一点很重要),反复操作。
2.采用直腿加压坐位训练,固定双下肢外展位约60°(如果内收肌张力高还可以扩大到75度,但切忌度数不可过大,正常人股角也就150--160度,小月龄儿童更小),以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肌张力,此为静态训练。
3.重锤式髋关节训练椅,将患儿双下肢做外展—内收—外展的训练,在运动的同时达到牵拉肌肉,活动髋关节的目的,此为动态训练。
4.“骑马”训练,(用滚桶、木马、木椅等均可)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张力,恢复功能。
5.“爬高”及“爬行”训练,(采用蛙式即双腿尽量外迈)
6.患儿扶杠侧行,以其主动运动逐渐缓解痉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达到下肢分合动作的熟练和矫正剪刀步态的目的。
7.患儿休息时双腿间放一枕头或其它柔软的物体,双脚尖尽量朝向外侧,鼓励患儿双腿分开。
由于步态识别与面像识别一样,都是一种不需要人的行为配合的非接触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因此均可用于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现将两者的比较,归纳如表1所示。
步态识别与面像识别的相同点表现在,检测方法、人的行为配合、软件难易程度、联网、复制可能性以及在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方面都是相同的;其不同点在采集装置成本、采集速度、采集距离、伪装、可靠性、使用等方面。
面像识别优于步态识别的有二:一是采集速度快于步态识别,因为摄像头只要一抓住面像即可,而步态识别则要采集到步态图像的序列才行;二是面像识别技术比较成熟,而步态识别刚起步,其可靠性不如面面像识别,试验的识别率只有80%。
步态识别优于面像识别的有四:一是采集的摄像机用一般的即可,所以采集装置的成本比面像识别的低;二是采集的距离要比面像识别的远,只要能看清走路的姿态就行,甚至可以背离摄像机,这是面像识别所不行的;三是面像可伪装,而步态却不易,因为当你看到摄像头想伪装时,你的步态却早己被采集了;四是步态识别使用最方便,它不像面像识别那样要较好的光照条件来看清面像。
1.患儿仰卧位,采用牵拉手法被动屈曲患儿双腿,做髋关节屈伸动作:采用摇髋法、分髋法对内收肌群进行牵伸,降低张力,保持片刻(这一点很重要),反复操作。
2.采用直腿加压坐位训练,固定双下肢外展位约60°(如果内收肌张力高还可以扩大到75度,但切忌度数不可过大,正常人股角也就150--160度,小月龄儿童更小),以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肌张力,此为静态训练。3.重锤式髋关节训练椅,将患儿双下肢做外展—内收—外展的训练,在运动的同时达到牵拉肌肉,活动髋关节的目的,此为动态训练。
4.“骑马”训练,(用滚桶、木马、木椅等均可)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张力,恢复功能。 5.“爬高”及“爬行”训练,(采用蛙式即双腿尽量外迈)6.患儿扶杠侧行,以其主动运动逐渐缓解痉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达到下肢分合动作的熟练和矫正剪刀步态的目的。
7.患儿休息时双腿间放一枕头或其它柔软的物体,双脚尖尽量朝向外侧,鼓励患儿双腿分开。
步态分析系统,主要用于检测动物神经中枢,指导动物身体四肢运动的行为检测装置,动物在步态运动的区域上运动时,运动姿态,及四肢的反应情况,通过计算机采集一系列数据,做为研究康复运动的科研仪器。
步态分析的方法:
1、目测分析法:
(1)此类方法是医务人员通过目测,观察患者 行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作出步态分析结论。其结论属定性 分析性质,不能计量。此法无需特殊设备,简便易行,因此在临床上迄今仍在广泛应用。
(2)检查时嘱患者以自然和习惯的姿势和速 度来回步行数次,检查者从侧方、前后方反复观察患者行走时全 身姿势的协调平衡,各时相中双下肢各关节姿位与活动幅度、骨盆的运动、重心的转移、上下肢的摆动、行走的速度与节律等状 态。
(3)根据需要,可让患者作慢速与快速行走、上下楼梯或台阶行 走,并在行走中要求患者拐弯、转身和立停等。检查者需熟悉正常步态周期的特征和异常步态的特点,才能做出较为正确的结论。
2、定量分析法:
(1)是一类借助器械或专门设备来观察行走步 态,以得出计量资料的方法。所用器械和设备可以是非常简单 的,如卷尺、秒表、量角器等测量工具加上能留下足印的滑石粉、墨水等物品,亦可以是相当复杂与先进的,如电子量角器、测为平台、步态分析系统等。
(2)定量分析法所用分析参数有时间距 离参数、运动学参数、动力学参数、步行周期参数、肌电活动参数和能量代谢参数等。其中时间距离参数简易测定法在一般医疗 机构中都能进行,应用较广。
一般地讲,平衡和步态的评估,对于评估老年患者躯体功能恢复的程度和预测跌倒风险具 有重要的意义。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平衡试验(如并足站立、半足距站立和全足距站立)、功 能性前伸测试(functional reach test,FRT)、起立行走试验(timed up and go test,TUGT)、5 次起 坐试验(fivechairrising)、Berg 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Tinetti 平衡与步态评估量表(Ti netti performanceoriented mobity assessment)等。 如发现患者平衡功能差或步态不稳时,需用 助步器等来重复测试。
在该项评估中,还应观察患者穿的鞋子是否合适,尤其是对老年女性, 应建议患者穿平跟、硬底的鞋子。在平衡和步态的评估中,一个替代性的评估方法是可把测量步速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
如患者的步速在8mS以上,患者可独立活动;如步速达6ms,患者可以不用轮椅活动;如患者能够用20秒或更少的时间在诊室或病房的走廊里走15米,那么患者就能够在日常生活 中独立行走。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