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历史成本法。
该方法是以人力资源取得、开发、使用时实际发生的支出额为计量基础,是企业为了拥有或控制人力资源必须付出的相应代价。这种方法着眼于用财务会计方法提供人力资源投资方面的信息,使得人力资产信息与其他资产信息具有可比性,便于为企业编制预算和进行分析与评价提供依据。
优点是客观、准确、可靠,符合传统会计的核算原则和核算方法,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客观性并易于验证;缺点是无法反映人力资源的真实价值,不能提供与经营管理决策相关的人力资源状况信息。②重置成本法。
该方法是计量企业在现实条件下重新取得和培训与现有职工的技术水平、素质和工作能力相当的职工所发生的全部费用,或者是在现实条件下取得和培训符合特定工作岗位要求的职工所应发生的全部成本。 这种方法注重人力资源价值的变化,反映人力资源的实现价值,有利于合理补偿和重置人力资源,但是它对人力资源现实成本的估价带有主观性,而且不能反映人力资源的真实价值。
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它反映的是现有条件下重新取得某项人力资源的支出和费用,因此适用于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预测和决策,不适宜账簿核算。 ③机会成本法。
机会成本是指企业职工脱产学习期间不能为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和退出人员在离职前因工作业绩下降和离职后该职位空缺而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等。机会成本不是实际的支出,而是企业可能要为所做出的人力资源决策承担的牺牲,是一种可能成本。
机会成本法提供的信息也可以作为企业管理者做出人力资源决策时的参考。
人力资源成本核算方法包括三类:
一是人力资源原始成本的核算。人力资源原始成本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获得成本(包括招聘成本、选拔成本、录用和安置成本等);开发成本(包括专业定向、在职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等);使用成本(包括维持成本、奖励成本、调剂成本等)。
二是人力资源重置成本的核算。人力资源重置成本的内容主要包括方面:获得成本;开发成本;离职成本(包括离职补偿成本、离职成本、离职前低效成本、空职成本等)。
三是人力资源保障成本的核算。人力资源保障成本主要包括劳动事故保障成本;健康保障成本;退休养老保障成本;失业保障成本等
人力资源成本是一个组织为了实现自己的组织目标,创造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而获得、开发、使用、保障必要的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离职所支出的各项费用的总和。 根据人力资源及其管理本身的特点,人力资源成本可以分为获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保障成本和离职成本等五大类。
1.人力资源的获得成本
人力资源获得成本是组织在招募和录取员工的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招募成本、选择成本、录用成本、安置成本等四种。
2.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组织还需要对已获得的人力资源进行培训,以使他们具有预期的、合乎具体工作岗位要求的业务水平。这种为提高员工的技能而发生的费用称为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是组织为提高员工的生产技术能力,为增加组织人力资产的价值而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上岗前教育成本、岗位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等。
3.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是组织在使用员工的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维持成本、奖励成本、调剂成本等。
4.力资源的保障成本
人力资源的保障成本,是保障人力资源在暂时或长期丧失使用价值时的生存权而必须支付的费用,包括劳动事故保障、健康保障、退休养老保障、失业保障等费用。
5.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
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是由于员工离开组织而产生的成本,包括离职补偿成本、离职前低效成本、空职成本等。 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应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
一.“人力资产”
人力资产记录人力资源的原始取得价格和价值增减变动情况,按期对人力资源进行摊销(类似“固定资产”科目)。
下设反方向科目“累计摊销”;
拟设立备抵账户“人力资源流动准备”;
所谓人力资源流动准备是指考虑到当今企业中人力资源流动频繁的情况,拟设立“人力资源流动准备”这一备抵账户,根据本企业经验或参照同行相似者情况按期计提备抵,实际发生人员流动时再注销确认损失。操作如下:
(一)计提时
借:生产成本(管理费用)等
贷:人力资源流动准备
(二)发生流动时
借:人力资源流动准备
贷:人力资产
二.“人力资源成本”
下设四个二级科目:取得成本、开发成本、离职成本和使用成本;
(一)工资等常规成本作当期费用化处理。分录如下:
借:人力资源成本──使用成本──某人
贷:应付工资──某人
应付保险费──某人
应付福利费──某人
借:生产成本(管理费用)等
贷:人力资源成本──一使用成本
(二)对于年底双薪等与企业当期实际经济效益关联不紧密的支出,则应视各企业实际情况而定。
1.如果企业的业绩较好且营运稳定,在年初即有较大把握估计年底双薪的数额,则应在该年度的各会计期间事先预提。分录如下:
计提时:
借:人力资源成本──使用成本──某人
贷:应付年底双薪
发放时:
借:应付年底双薪
贷:银行存款(现金)
2.反之,则平时不预提,若年底效益好可发放此类现金,则直接进入费用。分录如下:
借:人力资源成本──使用成本──某人
贷:银行存款(现金)
(三)各会计期末将应分担的取得、发生作成本费用化处理。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管理费用)等
贷:人力资源成本──取得成本
──开发成本
(四)由离职而引起的成本费用直接进入当期损益。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管理费用)等
贷:人力资源成本──离职成本
三.“人力资源收入”
所谓人力资源收入是指用以记录人力资源创造的经济收入。
期末将“人力资源成本”贷方累计摊销额转入该科目借方。贷方余额表示人力资源盈利;借方余额为亏损。分录如下:
借:人力资源收入
贷:人力资源摊销
人力成本计算公式为:
员工流失率就是辞职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例。
员工流失率的计算公式主要有两种:
公式一 流失的员工人数/年度内的平均员工人数(年度内的平均员工人数=年初员工人数+年末员工人数/2)
公式二 流失的员工人数/1月份员工人数+2月份员工人数+……+12月份员工人数/12
公式一是比较容易操作并常用的计算公式,流失人数是一个考核周期内流失人数的总计,分母中平均人数是两个时点指标的平均数,只代表了年初与年末的情况,采用这个公式计算流失率,结果容易失真,而公式二则可避免这一问题。
人力资源也是可以计入利润分配当中的。一个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相对一个企业是非常重要的部门。
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包括人力资源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其中
原始成本核算的项目包括:
1,人力资源的获得成本
A 直接成本(人员招募 人员选拔 录用安置)
B 间接成本
2,人力资源开发成本.
A 直接成本(上岗引到培训 职业生涯管理 培育培训)
B 间接成本(培训期间的成本损失 职业发展辅导人员的时间投入 组织内部教师的时间投入)
重置成本的核算项目包括:
1,人力资源的获得成本
2,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3.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
A 直接成本(离职补偿费 离职管理费用
B 间接费用(空职损失 新聘人员不及离职者缩导致的损失 离职前离职者工作绩效损失)
人力资本的计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
计价中应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作为载体的人,其身体健康状况、道德素质修养情况、对本行业的熟悉程度以及与企业工作的密切程度,等等。目前研究的具体计量模式主要有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机会成本法、未来收益贴现计量法、随机报酬法、公允价值法及其他方法,以下对这些方法的提出和优缺点作简单分析归纳。
1.历史成本法 历史成本法是布鲁梅特(Brummet)、弗兰霍尔茨 (Flamhodz)和帕利(Pyle)于1968年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人力资本价值等于为人力资本形成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是人从出生到丧失劳动能力期间接受教育、培训、迁移、医疗、卫生保健等花费的费用总和。具体包括:人力资本载体为人力资本生产所投入的教育费用、培训费用;人力资本载体为发挥和维持其价值发生的迁移费用,医疗、卫生保健费用;政府为各级学校、培训机构提供的公共教育支出和公共培训支出;企业为培训员工支出的培训费用;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各种资助和补贴等。
该方法的优点是以历史数据为依据,根据实际支出记录人力资本投资,所提供的信息客观、准确、可靠,并使得人力资本信息与其他资本信息具有可比性。缺点是对人力资本积累过程很重要的社会投入部分未予以考虑,无法反映人力资本的真实价值;而且人力资源的投入每个人是不同的,如果将每个员工视为同质,投入的平均值相同,显然不合理,如果区别对待,虽然符合历史成本原则,但并没有数据来源的真实原始凭证,仅仅是一个事后估计值,同样具有随意性。
例如,培养一个机械工程师,有常规的培养方法和费用投入,有据可依,但是同样的过程,对不同潜质的人,其成本和效用也不可能相同。因此,随意性限制了历史成本法。
2.重置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是弗兰霍尔茨于1974年提出的,该方法注重人力资本价值的变化,其计算的值是企业在现实条件下重新取得和培训与现有职工的技术水平、素质和工作能力相当的职工所发生的全部费用,或者是在现实条件下取得和培训符合特定工作岗位要求的职工所应发生的全部成本,包括取得成本、开发成本和职工的离职成本。重置成本法试图反映人力资本的现实价值,有利于合理补偿和重置人力资本;缺点是对人力资本现实成本的估价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并且重置成本同样不能反映人力资本的真实价值。
如:两个同样是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且都是软件工程师,工作能力都很强,并各有所长,但不同的领导或不同的眼光对两者的评价也不尽相同,必然有主观成分。 3.机会成本法 机会成本法是赫奇曼(Hekimmian)和琼斯(Jones)于 1967年提出的。
该方法认为:人力资本既然被经济学家当作一种资本品来讨论,就没有理由按照它的投资费用进行计量,而应该考虑其丧失的机会收入,人力资本的价值应该与其机会成本而不是会计成本直接相关。所谓的人力资本的机会成本就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因选择了受教育或培训而放弃的工作机会可能带来的所有收入之和。
该方法从理论上看逻辑考虑周到、推理严密、令人信服,能全面地反映人力资本的投入价值,但在实践中机会成本的确认、计量的操作性却不易解决,界定人力资本所有者因受教育、培训而放弃了的机会可能带来的收入绝非易事,确定人力资本的机会成本也就更难实现。此法理论很理想,但操作却相当困难。
4.未来收益贴现计量法 人力资本投资是人力资本价值产出的重要方面,其价值从其收益角度看就是:人力资本的货币价值等于人力资本投资带来的未来每年预期收益的现值总和。通过预计未来人力资源在企业服务期内的各年不同的价值产出,将其折现并求出合计值来确定其价值。
这里的价值产出标准可能是工资奖金,也可能是利润总额,还可能是净资产,不同的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用收益来度量其价值的方法看似更现实、更可行,但仍然存在问题:工资收入一般看作劳动力的补偿价值,劳动力与人力资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要素,完全将其作为人力资本的收益并不准确,而工资收入中哪些部分属于人力资本收益确定难度较大;人力资本能否作为要素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理论界存在较大争议,且实际操作困难;单独肯定人力资源创造价值而无视物力资源的作用是不科学的,并且劳动者的服务年限、产出值的大小、贴现率的高低均具有人为因素,即使考虑人力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人力资本本身仍具有随意性。
因此,以工资收入作为计量的主要依据仍是片面的。 5.随机报酬法 随机报酬法是由弗兰霍尔茨在1971年提出的个体人力资本计量方法。
他认为个人对组织提供的服务量是由其生产能力、调动、晋升等因素决定的,这些服务量取决于个人在组织内目前或未来所担任的角色和实际担任该角色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是随机的,在这种过程中个人所提供的服务是对组织的报偿:弗兰姆霍尔茨把这种过程称为有报偿的随机过程。因此计算人力资本价值时,只能综合考虑预计服务年限、服务状态、特定服务状态下的价值及其概率来预期。
该方法考虑的因素更为全面,符合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原则,能更好地发挥入的。
人的成本看是哪方面的了。销售类以基本加创收利润分配
财务类,大公司是以入股方式分配其利润
人力资源也是可以计入利润分配当中的。一个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相对一个企业是非常重要的部门。
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包括人力资源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其中
原始成本核算的项目包括:
1,人力资源的获得成本
A 直接成本(人员招募 人员选拔 录用安置)
B 间接成本
2,人力资源开发成本.
A 直接成本(上岗引到培训 职业生涯管理 培育培训)
B 间接成本(培训期间的成本损失 职业发展辅导人员的时间投入 组织内部教师的时间投入)
重置成本的核算项目包括:
1,人力资源的获得成本
2,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3.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
A 直接成本(离职补偿费 离职管理费用
B 间接费用(空职损失 新聘人员不及离职者缩导致的损失 离职前离职者工作绩效损失)
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中的难点:1、人力资源成本比较难量化成本是可以量化的,而人力资源管理中有许多的因素是难以量化的,或者量化起来比较难。
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中涉及的社会文化、个人身体及心理等非经济因素,虽然很重要,但在成本管理中只能将其列为次要的因素,甚至有些因素会被回避。这势必会影响成本管理的最终效果。
2、人力资源货币计量有难度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在人力资源的计量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其中包括对人力资源的无形的耗费,人力资源的有形、无形的贡献,人力资源的未来价值等都有货币计量的难度。3、人力资源成本的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划分界限模糊成本管理需要对成本进行划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有着本质的区别,有的成本支出项目用在人力资源上,其收益在未来还是在成本支出的当期,界限往往是模糊的。
4、企业不可控制的不利因素是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难点成本管理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的信息也是多方面的,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是信息是否充分、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的一个影响因素。但有些因素确实是企业解决不了的,如人力市场的发展和健全程度,它所能给企业提供的信息等。
信息的缺乏会影响成本的预测和决策,这是十分显然的。客观存在的、宏观的、企业不可控制的不利因素是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难点。
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策略:现代管理学理论认为,有组织就有管理,组织集体活动发挥作用的效果,大多取决于组织的管理水平。通过有效的管理,可以放大组织系统的整体功能。
因此。加强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途径。
如何加强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采取有效措施。1、强化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意识。
相对于物质资源投入成本的严格核算和计量。人力资源成本的观念目前还比较淡薄,许多部门和领导都不了解人力资源成本为何物。
完全没有意识到对于人力资源也是要讲成本的,更不会去考虑人力资源成本的投入和产出比例,从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浪费。因此,要强化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意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重要性的科学认识,使大家明白人力资源同样需要成本核算。
要认识到人力资源的成本问题,绝非是简单的少花钱、多办事的问题,而是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上。都要用高水平的管理,来获得最佳效益。
2、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要坚持合理引进和使用人才,避免人才消费上的误区。
目前,许多企业热衷于片面追求高层次人才,不惜重金,动辄抛出十几万、几十万的年薪绣球,加大了人力资源的获取成本。也有的企业不考虑自身实际需求,不分岗位,一律要求高学历人才。
明明中专生、大专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却非要聘用本科生、研究生,从而造成人力资源成本的无谓增加。因此,人才要坚持“适用”的原则,即不宜过分超高使用,也不能降格以求影响工作。
只要符合岗位规范和岗位描述的要求,能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并具有创新能力,就是适用性人才。片面唯学历选拔人才的做法,直接结果只能是导致人力资源成本的相对增加。
企业要正确把握不同岗位的人才评价标准,切实把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充分发挥各个阶层”能工巧匠”的潜能。
3、合理调整和优化组织结构。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的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在管理模式上政府化倾向严重,管理多采用刚性的金宇塔形垂直层级结构模式,偏重于直接的“人头”管理和“指令性”管理,管理手段比较单一。
要通过减少这种垂直结构上的层级。实现结构形式的扁平化转变,避免机构的重叠性和无效性。
要明晰每一个部门的职能,合理界定要实现这些职能必须设立的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相应的岗位职责,并做好部门、岗位之间的相互衔接,从而形成整个组织合理的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每个职位都要有明确的职位说明,做到岗位职责清晰、权责到位、分工明确和考核有据,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
通过组织调整和岗位设置。为员工施展才干提供相应的平台和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减少员工间的内耗,提高人力资源成本的使用效益。
4、拟定人力资源的长期发展规划和投资规划。目前,许多企业在自身的规模和效益上的前景规划都相对比较清晰,但对于达到相应业绩目标而必须提供的人才支撑却比较模糊,也就是说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和投资规划。
这种制度性规划的缺失,势必导致其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盲目性,从而提高人力资源成本。虽然人力资源投资收效相对较慢。
但其收益效果大、收益期限长。企业一旦人力资源充足合理,发展起来就会后劲十足。
良好的人力资源,对企业的贡献将超过其他的任何资产。因此,企业应以自身的发展战略为蓝图,拟定出相应的人力资源长期发展规划和投资规划,并伴随着企业的发展扎实组织落实。
5、加强学习、培训,提升员工素质。随着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这就要不断地对员工。
对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有以下几种方法:
1、历史成本法--将企业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的各项实际支出作为人力资源的成本。采用这种方法,要按照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在各会计期末将人力资源资本性投资部分确认为人力资源的成本,同时还应根据人力资产成本的耗用情况,对已经形成的人力资产成本进行摊销。这种方法其数据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能使人力资源会计与非人力资源会计在计价原则上保持一致,使两种信息具有可比性;其缺点是人力资源的实际价值可能大于历史成本,而且人力资源的增值和摊销与人力资源的实际能力增减不一致,从而致使信息使用者根据会计报表上的数据分析人力资源时,与实际产生偏差。
2、重置成本法--将现时物价条件下重置某一特定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费用支出作为人力资源的成本。人力资源重置成本包括职务重置成本和个人重置成本。职务重置成本是从职位角度计量企业在现时条件下取得和培训特定职位要求的人力资源所必须付出的费用支出;个人重置成本是从个人角度计量企业在现时条件下取得和培训具有同等服务能力的人力资源所必须付出的费用支出。这种方法考虑了人力资源价值的变化,反映了人力资源的现时价值,但由于按重置成本对人力资源估价,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使信息的可比性下降。
3、机会成本法--在人力资源方案中,如果选用某一方案,就必须放弃投资于其他方案的机会收益。这些放弃的机会收益,就是选择该方案的机会成本。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8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