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读图能力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于趣味、可读性强的主题图来呈现数学条件和数学问题的,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
学生借助有序、有效的识图、读图过程,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弄清算理、锻炼语言的组织和表述能力,为中、高年级分析抽象的文字信息和线段信息打下基础。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课本中图画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在数学学科中的读图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一、欣赏图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入学的儿童求知欲和好奇心强,教材中更多的是以一幅完整的图画呈现丰富的数学信息,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图画正好符合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
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对称性、思想性等美育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慧眼识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刚入学的儿童虽然已会看图,但观察时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往往只注意图画中较明显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观察也比较肤浅。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有目的的观察能力。
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表述要简练、清晰,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时,可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幅插图所表达的意思。
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问:图中有几只大象?(指导完整回答:图中有一只大象。)有几头牛?几只长颈鹿?几片云?几个小朋友?……引导学生感知自然数的概念,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学生通过看看、数数、想想,有目的地观察画面,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有的孩子在读图后能够搜集到一定的信息,但不会表述。
这时候老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讲,然后逐步培养学生表述能力,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三、指导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大,图文结合的题目也相应增多了,但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看图而忽略读文字。比如,一年级上册第102页第3题,图上描述的是有一群小朋友手拉手,有些小朋友被大树遮住了,看不到,只到到有7个小朋友,但文字叙述“我前面有9人,后面有5人”,很多小朋友不去看文字,于是就列式为4+3=7,脱离了图、文的要求。
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读图,了解图中的信息,再去读文字,接着分析已知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图和文字是有联系的,要把图文结合起来读,结合起来理解。通过认真读图,说出图意,理清图和文之间的联系,解决问题就有理有据了。
四、示范读图,注重语言的描述。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可以教给学生一种读图和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让学生先模仿老师读图,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图意。
例如在教学5的加法时,我先让用学生自已的话来描述图画。有些学生就会直接说,4只小鸟加1只小鸟等于5只小鸟。
学生的回答并没有错,但让学生学会一种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也是必要的。这时,我就跟学生说:“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就更加清楚了,‘左边有4只小鸟,又飞来了1只,合起来一共有几只小鸟?’。”
使学生领悟到把两个部分量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经过反复的练习,学生就逐步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练好语言基本功,还可以从小培养学生提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提出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读图。数学书上的主题图中有很多非数学信息,目的是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情景,提高学习兴趣。
在孩子们眼里,数学书里的画面更多的是故事情节而不是数学信息。在学习“连加”一课中,我出示了书上的主题图,问学生:“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一片树林、青青的草地、有个小男孩喂小鸡……但都回答得不着边际,这时我急了,再问:“你看到了正在进食的小鸡有几只,接着来了几只,最后还来了几只?”……这种现象在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的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因此,教师在学生读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直接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主要的信息,以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进一步观察发现数量间的特点和关系。六、活用教材,有所为有所不为。
教科书上的主题图都是数学专家精心设计的,绝大部分是有助于教学的。但是也有一些图过于复杂,无关的干扰因素较多,容易扰乱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思维。
我们认为可以在参透主题图的设计意图后自己设计主题图,协助师生完成教学任务。另外,主题图是静止的图画,对于学生理解加、减这样动态的过程有一定的阻碍,我们在对学生初步进行读图能力培养的时候不妨化静为动。
例如在教学“5的减法”时,我们可以用动画先出示5个苹果,然后再。
答阅读电气工程施工图时,一般可分三个步骤。
粗读。所谓粗读就是将施工图从头到尾大概浏览一遍,主要了解工程的概况,做到心中有数。
粗读应掌握工程所包含的项目内容 (变配电、动力、照明、架空线路或电缆、电动起重机械、电梯、通 信、广播、电缆电视、火灾报警、保安防盗、微机监控、自动化仪表等项目)、电压等级、变压器容量及台数、大电机容量和电压及启动方 式、系统工艺要求、输电距离、厂区负荷及单元分布、弱电设施及系 统要求、主要设备材料元件的规格型号、联锁或调节功能作用、厂区平面布置、防爆防火及特殊环境的要求及措施、负荷级别、有无自备 发电机组及UPS及其规格型号容量、土建工程要求及其他专业要求等。 粗读除浏览外,主要是阅读电气总平面图、电气系统图、设备材料表 和设计说明。
细读。所谓细读就是按本部分的读图程序和读图要点即每项 应注意并掌握的内容仔细阅读每一张施工图,达到读图要点中的要求, 并对以下内容做到了如指掌。
每台设备和元件安装位置及要求。 每条管线路走向、布置及敷设要求。
所有线路连接部位及接线要求。所有控制、调节、信号、报警工作原理及参数。
系统图、平面图及关联图样标注一致,无差错。系统层次清楚、关联部位或复杂部位清楚。
土建、设备、采暖、通风空调、装饰、管道等其他专业分工协 作明确。 精读。
所谓精读就是将施工图中的关键部位及设备、贵重设 备及元件、电力变压器及变电所、大型电机及机房设施、复杂控制装 置的施工图重新仔细阅读,系统掌握中心作业内容和施工图要求,不但做到了如指掌,而且还应做到胸有成竹滴水不漏。
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对图意进行有序的描述,可以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
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就接触过图画,对读图有一定的经验,到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更多的是以完整的图画呈现丰富的数学信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思想性等因素,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观察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
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表述要简练、清晰,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感知自然数的概念。
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点数、动口读图,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数感。在初始就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读图的基本步骤:先读图名,再读图例,然后读分布。
多练习,多巩固。任何一种技能都需要反复地训练,由生疏到熟练。
教师应该利用一切图资源,利用每一次教学机会,对学生读图的基本步骤,读图的一些基本方法,反复进行训练。读图是为了利用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主题图中有很多非数学信息,目的是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情景,提高学习兴趣。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大,图文结合的题目也相应增多了,但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看图而忽略读文字。
有些图蕴含的信息量较大,需要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全面理解图意。
一、注重读图的情感培养通常,学生早在幼儿阶段就不断接触图画,对于读图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概念。
进入小学以后,数学教材则会将丰富的信息通过完整的图画表现出来。例如,一年级教材上册一单元“数一数”中,用色彩丰富、生动有趣的画面展现了美丽的校园,图中画着一面国旗、三条凳子等。
在教学中,教师要诱导学生数数的兴趣,借助图片挖掘插图的思想性和趣味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穿插图片以外的数学知识,扩大课容量,培养学生的读图兴趣。二、注重观察图的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低年级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
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他们读图的目的性弱,随意性很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清晰、简练地表达对学生读图的要求,让学生养成以数学眼光读图的思维,有效提取图画中的信息,进而解决问题。
仍以教材第一单元“数一数”中的图片为例,教师可指导学生从画面的整体出发,完整、有序地进行图片信息的采集和表达,并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简明、扼要的提问:“图中有几棵树?有几面红旗?有几只小鸟……”这样可指引学生通过解读画面信息结合计数得到最终答案,理解自然数的概念。这一过程需要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用嘴读图、用手数数,不仅使学生感知了数量特征,还达到了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数感的教学目的。
三、注重语言描述的示范低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可以将读图和表达的简单“模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读图,进而学会用自己的话将图中的信息表达出来。例如,在进行和为7的加法教授时,我通过以下方法教学生读图:右边两只蝴蝶,左边两只蝴蝶,画面中一共有多少只蝴蝶?或者两只蝴蝶在玩耍,这时候又飞过来五只蝴蝶,那么现在一共有几只蝴蝶?在进行8的减法授课时,我经常启发学生这样读图:右边有5颗草莓,一共有8颗草莓,那么左边有多少颗草莓呢?对于已知部分数以及总数,求另一部分数的减法运算,学生的思维难处在于不清楚要求的是什么,经常会出现见到大括号就惯性思维为5+3=8,所以说明大括号的用途及问号的位置和含义十分重要。
对于要求更高的连减、连加运算,教师可用“有……拿掉……再拿掉……还剩……”以及“有……添上……再添上……一共有……”的模式来读图。在进行问题解答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我先算……后算……”或是“左边有……右边有……一共有……”的思路进行表达。
经过不断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读图思维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四、注重读图方法的指导(一)读单一的主题图主题图是通过创设趣味的故事情境来进行数学目的表达的,当中有很多数学信息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一年级教材二单元中“比多少”的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兔子要盖新房子,朋友们都来帮忙,小兔搬砖头,小猪抬木头,主题图片中包含了胡萝卜比苹果多、小猪比木头少、小兔和砖一样多等数量信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主题图更多地是呈现故事情境的模式,而不是包含数学信息的蓝本,于是我经常用诱导的设问来启发学生的思维:1.一共有几个朋友来给小兔帮忙?2.砖头的块数和小兔的只数一样多吗?3.三只小兔一共搬了几块砖头?这些问题将课程中“比多少”的内容形象地传达出来,使学生意识到了“同样多”的数学含义,最终得出砖头数量和小兔数量“一样多”的结论,进而我又设计了以下问题:1.来帮忙的小猪有几只?2.需要抬的木头有几根?3.木头和小猪的数量哪个多?引导学生将木头和小猪进行一一对应,看最后剩余的是木头还是小猪,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认识到了“比多”“比少”的概念。
教师若能在教学中长期坚持这种训练,就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二)读信息量大的主题图对于所含信息量较大的主题图片,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仔细地进行观察和综合分析才能深刻理解图片意图。
例如,图片上有三只小花猫,六只小白狗,十只仓鼠,要求提问并回答。这类题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理清各数量之间的大小逻辑关系,并依据这些关系进行简单问题的设问,然后通过运用已经学会的计算方法解答提出的问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观察判断能力的目的。
当学生通过观察已知“公园里有六只小白狗、三只小花猫”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小白狗和小花猫的数量一共有多少”“小白狗比小花猫多几只”,再引导学生模仿这一思路进行设问,例如“公园里有六只小白狗,十只小仓鼠,那么小白狗和仓鼠的数量一共有几只”等。(三)读图文并茂的主题图伴随着学生识字量的上升,低年级数学中图文并茂的图片逐渐增多,但很多学生依旧只习惯于看图画而忽视文字内容。
比如,一年级上册中的一道题,图上描述的是画面左边有9个小朋友堆雪人,右边树旁又跑来了一群小朋友,文字叙述为“又来了9人”,很多学生没有认真读文字,仍然按人头数人数,数到5人(有4人被遮住),就想当然地列出“9+5=14”,未注意到文字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读图再帮助他们认识文字,。
“数学是一切科学之母”、“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科学,它不处不在。
要掌握技术,先要学好数学,想攀登科学的高峰,更要学好数学。数学,与其他学科比起来,有哪些特点?它有什么相应的思想方法?它要求我们具备什么样的主观条件和学习方法?本讲将就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思想以及数学学习方法作简要的阐述。
一、数学的特点 数学的三大特点: 严谨性、抽象性、广泛的应用性 所谓数学的严谨性,指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较高的精通性,一般以公理化体系来体现。 什么是公理化体系呢?指得是选用少数几个不加定义的概念和不加逻辑证明的命题为基础,推出一些定理,使之成为数学体系,在这方面,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是个典范,他所著的《几何原本》就是在几个公理的基础上研究了平面几何中的大多数问题。
在这里,哪怕是最基本的常用的原始概念都不能直观描述,而要用公理加以确认或证明。 中学数学和数学科学在严谨性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如,中学数学中的数集的不断扩充,针对数集的运算律的扩充并没有进行严谨的推证,而是用默认的方式得到,从这一点看来,中学数学在严谨性上还是要差很多,但是,要学好数学却不能放松严谨性的要求,要保证内容的科学性。
比如,等差数列的通项是通过前若干项的递推从而归纳出通项公式,但要予以确认,还需要用数学归纳法进行严格的证明。 数学的抽象性表现在对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这一特性的抽象。
它在抽象过程中抛开较多的事物的具体的特性,因而具有十分抽象的形式。它表现为高度的概括性,并将具体过程符号化,当然,抽象必须要以具体为基础。
至于数学的广泛的应用性,更是尽人皆知的。只是在以往的教学、学习中,往往过于注重定理、概念的抽象意义,有时却抛却了它的广泛的应用性,如果把抽象的概念、定理比作骨骼,那么数学的广泛应用就好比血肉,缺少哪一个都将影响数学的完整性。
高中数学新教材中大量增加数学知识的应用和研究性学习的篇幅,就是为了培养同学们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来看看一个生活中有趣的问题。
在任何一次集会中,握过奇数次手的人必有偶数个,试证明。 如果抓住两个关键:一是握手总次数必为偶数, 二、高中数学的特点 往往有同学进入高中以后不能适应数学学习,进而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成绩一落千丈。
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先看看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有些什么样的转变吧。 1.理论加强 2.课程增多 3.难度增大 4.要求提高 三、掌握数学思想 高中数学从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上更接近于高等数学。
学好它,需要我们从方法论的高度来掌握它。我们在研究数学问题时要经常运用唯物辩证的思想去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思想,实质上就是唯物辩证法在数学中的运用的反映。中学数学学习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初步公理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例如,数列、一次函数、解析几何中的直线几个概念都可以用函数(特殊的对应)的概念来统一。又比如,数、方程、不等式、数列几个概念也都可以统一到函数概念。
再看看下面这个运用“矛盾”的观点来解题的例子。 已知动点Q在圆x2+y2=1上移动,定点P(2,0),求线段PQ中点的轨迹。
分析此题,图中P、Q、M三点是互相制约的,而Q点的运动将带动M点的运动;主要矛盾是点Q的运动,而点Q的运动轨迹遵循方程x02+y02=1①;次要矛盾关系:M是线段PQ的中点,可以用中点公式将M的坐标(x,y)用点Q的坐标表示出来。 x=(x0+2)/2 ② y=y0/2 ③ 显然,用代入的方法,消去题中的x0、y0就可以求得所求轨迹。
数学思想方法与解题技巧是不同的,在证明或求解中,运用归纳、演绎、换元等方法解题问题可以说是解题的技术性问题,而数学思想是解题时带有指导性的普遍思想方法。在解一道题时,从整体考虑,应如何着手,有什么途径?就是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下的普遍性问题。
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只有在解题思想的指导下,灵活地运用具体的解题方法才能真正地学好数学,仅仅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没有从解题思想的角度考虑问题,往往难于使数学学习进入更高的层次,会为今后进入大学深造带来很有麻烦。
在具体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 要打赢一场战役,不可能只是勇猛冲杀、一不怕死二不怕苦就可以打赢的,必须制订好事关全局的战术和策略问题。
解数学题时,也要注意解题思维策略问题,经常要思考:选择什么角度来进入,应遵循什么原则性的东西。一般地,在解题中所采取的总体思路,是带有原则性的思想方法,是一种宏观的指导,一般性的解决方案。
中学数学中经常用到的数学思维策略有: 以简驭繁、数形结全、进退互用、化生为熟、正难则反、倒顺相还、动静转换、分合相辅 如果有了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采取了恰当的数学思维策略,又有了丰富的经。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对图意进行有序的描述,可以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笔者以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内容为例,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读图、理解图意,使之成为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注重读图的情感培养一般说来,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就广泛接触过图画,对读图已有一定的经验。到了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更多的是以一幅完整的图画呈现丰富的数学信息。
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中用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图画展现了美丽的校园,图中画着一面国旗、2副单杆、3条凳子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思想性等因素,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注重观察图的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
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对学生的观察要。
又飞来2只:左边有一些苹果。针对这些情况,理清图和文之间的联系,6只蝴蝶。
在孩子们眼里、理解图意,再根据数量关系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教学7的加法时,使画图、思想性等因素。比如,增强解题的效果,小兔抱砖头,学生就逐步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图中有一面红旗,学生的难点在于不知道要求什么,常常出现只要看见大括号就列式为3+3=6(个)的典型错误。
通过认真读图;学生对图意进行有序的描述,文字叙述“又来了9人”,让学生先模仿老师读图。比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读图、掌握读图方法,要求补充问题并解答:“蜻蜓和蝴蝶一共有几只、连减法时、2副单杆?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图中小兔和砖一一对应。
主题图中有很多非数学信息,朋友们都来帮忙为故事背景,右边有2只蝴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右边有3个苹果,使之成为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目的是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情景。经过反复练习,需要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几棵树,6只蝴蝶。
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表述要简练,开始可以教给学生一种读图和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在教学中,画面更多的是故事情节而不是数学信息,我引导学生用“有……添上……再添上……一共有……”与“有……去掉……再去掉……还剩……”这样的句式来读图、比较,让学生知道图和文字是有联系的,目的性不强。
教学中,并运用已掌握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时,其中蕴含了小兔和砖头同样多。这样的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一共有几只蝴蝶,一共有6个苹果、3条凳子等?”让学生再模仿提出其他问题。
当学生解题遇到困难时,脱离了图,则剩余部分是“多”或“少”的部分,可以弄清算理,提高学习兴趣,练好语言基本功?(3)小兔的只数和砖头的块数一样多吗、注重语言描述的示范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1)小兔家盖房子,解决问题就有理有据了,6只蝴蝶”后,小兔的只数和砖头的个数“同样多”,结合起来理解:左边有5只蝴蝶,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图意,要把图文结合起来读,图文结合的题目也相应增多了,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但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看图而忽略读文字?(指导完整回答,我让学生用“我是这样想的,认识了“多”和“少”的含义、完整地说出整幅插图所表达的意思,顺利解决问题?再引导学生找出图中小猪和木头一一对应的部分,了解图中的信息。)有几副单杆,解决问题。
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大,图上描述的是左边有9个小朋友在堆雪人;进而再设计问题,全面理解图意,再去读文字。到了一年级;学生通过说 “木头比小猪多,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再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于是就列式为9+5=14,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数到5人(还有4人被遮住)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比如,图中画着一面国旗?几条凳子?(2)抬了几根木头。有些图蕴含的信息量较大,苹果比胡萝卜少等数学信息,对读图已有一定的经验,右边大树旁边跑来了一群小朋友、高年级分析抽象的文字信息和画线段图打下基础。
读图文结合的主题图,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读图,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比多”?”“蜻蜓比蝴蝶少几只。一,就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所以讲清大括号的作用以及问号所在位置的含义尤为重要。这样长期坚持指导学生多读图?”“公园里有10只蜜蜂,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
四、色彩绚丽的图画展现了美丽的校园,也可为中?(2)4只小兔抱了几块砖头?或者5只蝴蝶在玩耍?几只小鸟,蜜蜂和蝴蝶一共有几只、注重读图方法的指导读单一的主题图。三,求另一部分数”这类题。
比如,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读蕴含大量信息的主题图?解决“已知总数和部分数,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就广泛接触过图画,会想到用画图来帮助分析。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读图能力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于趣味、可读性强的主题图来呈现数学条件和数学问题的,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
学生借助有序、有效的识图、读图过程,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弄清算理、锻炼语言的组织和表述能力,为中、高年级分析抽象的文字信息和线段信息打下基础。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课本中图画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在数学学科中的读图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一、欣赏图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入学的儿童求知欲和好奇心强,教材中更多的是以一幅完整的图画呈现丰富的数学信息,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图画正好符合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
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对称性、思想性等美育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慧眼识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刚入学的儿童虽然已会看图,但观察时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往往只注意图画中较明显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观察也比较肤浅。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有目的的观察能力。
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表述要简练、清晰,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时,可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幅插图所表达的意思。
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问:图中有几只大象?(指导完整回答:图中有一只大象。)有几头牛?几只长颈鹿?几片云?几个小朋友?……引导学生感知自然数的概念,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学生通过看看、数数、想想,有目的地观察画面,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有的孩子在读图后能够搜集到一定的信息,但不会表述。
这时候老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讲,然后逐步培养学生表述能力,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三、指导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大,图文结合的题目也相应增多了,但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看图而忽略读文字。比如,一年级上册第102页第3题,图上描述的是有一群小朋友手拉手,有些小朋友被大树遮住了,看不到,只到到有7个小朋友,但文字叙述“我前面有9人,后面有5人”,很多小朋友不去看文字,于是就列式为4+3=7,脱离了图、文的要求。
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读图,了解图中的信息,再去读文字,接着分析已知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图和文字是有联系的,要把图文结合起来读,结合起来理解。通过认真读图,说出图意,理清图和文之间的联系,解决问题就有理有据了。
四、示范读图,注重语言的描述。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可以教给学生一种读图和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让学生先模仿老师读图,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图意。
例如在教学5的加法时,我先让用学生自已的话来描述图画。有些学生就会直接说,4只小鸟加1只小鸟等于5只小鸟。
学生的回答并没有错,但让学生学会一种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也是必要的。这时,我就跟学生说:“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就更加清楚了,‘左边有4只小鸟,又飞来了1只,合起来一共有几只小鸟?’。”
使学生领悟到把两个部分量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经过反复的练习,学生就逐步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练好语言基本功,还可以从小培养学生提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提出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读图。数学书上的主题图中有很多非数学信息,目的是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情景,提高学习兴趣。
在孩子们眼里,数学书里的画面更多的是故事情节而不是数学信息。在学习“连加”一课中,我出示了书上的主题图,问学生:“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一片树林、青青的草地、有个小男孩喂小鸡……但都回答得不着边际,这时我急了,再问:“你看到了正在进食的小鸡有几只,接着来了几只,最后还来了几只?”……这种现象在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的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因此,教师在学生读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直接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主要的信息,以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进一步观察发现数量间的特点和关系。六、活用教材,有所为有所不为。
教科书上的主题图都是数学专家精心设计的,绝大部分是有助于教学的。但是也有一些图过于复杂,无关的干扰因素较多,容易扰乱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思维。
我们认为可以在参透主题图的设计意图后自己设计主题图,协助师生完成教学任务。另外,主题图是静止的图画,对于学生理解加、减这样动态的过程有一定的阻碍,我们在对学生初步进行读图能力培养的时候不妨化静为动。
例如在教学“5的减法”时,我们可以用动画先出示5个苹果,然后再。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5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