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的问题涉及到搜集、整理资料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按照资料获取方式分为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直接资料也叫第一手资料。第一手资料包括与论题直接有关的文字材料、数字材料(包括图表),譬如:统计材料、典型案例、经验总结等等,还包括自己在亲自实践中取得的感性材料。间接资料也叫他人的研究成果。这是指国内外对有关该课题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撰写论文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按照资料的呈现方式分为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料。根据文献内容、性质和加工情况可将文献区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一次文献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等。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产生的一类方面,如书目、文摘等检索工具。三次文献是在一、二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而编写出来的文献,人们常把这类文献称为“情报研究”的成果,如综述、专题述评、学科年度总结等。
收集资料的原则
搜集资料工作一般要遵循“先内后外”、“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第一、客观性原则。这是搜集科研资料的首要原则。 第二、真实性原则。第三、全面性原则。研究者必须搜集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各个方面的资料。
收集资料的一般步骤
面对当前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料,资料的收集者该这样才能快速的找到有价值的资料呢?我想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查找和收集资料。问题的解决应该分成6方面进行。1、界定问题 2、拟定问题 3、取得资料 4、利用资源 5、整合资源 6、评价成果。
收集资料的方法
包括做卡片、做笔记、剪贴报刊。现在还包括应用网络进行浏览文献,图书管藏 、问卷调查,交谈等方法来获取资料。
资料的整理
一般可分为三步:
(一) 根据信息资料的性质、内容或特征进行分类。
(二)进行资料汇编。
(三)进行资料分析 。
(一)查阅文献的过程 一般来说,文献查阅的过程包含四个步骤:查阅初步资料(检索工具);利用间接资料(第二手资料);阅读原始资料(第一手资料);综合文献(文献评论或综述)。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考虑以下环节:1.提出问题作为文献探讨的依据 引出文献探讨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实质的问题",涉及概念、理论以及研究的实质内容:二是"方法的问题",涉及研究的方法、设计、工具以及资料分析的方法。例如,"小学生领导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究竟要收集哪些文献资料呢?实质性的问题是"领导行为应如何定义?""有哪些理论说明学生的领导行为?""有哪些因素影响学生的领导行为?""学生领导行为有哪些特征?"等等。
方法的问题是"学生的领导行为应如何观察与测量?""如何分析学生领导行为的相关因素?"等等。凡与上述问题有关的文献资料都要收集。
2.收集并阅读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 收集资料时要考虑文献资料的普遍性和代表性,要从较广的学术领域及较多的资料类型去探查,避免资料收集不全造成的偏差。收集文献资料往往开始时范围大些,然后向核心内容或关键问题聚焦。
所收集的资料要能反映相关的研究现状,对收集的资料要有所取舍。3.记录研究的特征与结果 文献阅览的结果有赖于系统的记录,以便整理与分析,避免遗忘。
可以采用记录卡片(index card)、写笔记、写文献综述等形式来记录文献阅览的结果。4.分析所记录的资料 文献资料非常庞杂,在阅读摘记的基础上,需加以整理和归纳。
可以是综合出一个结论,显示普遍结果,不同研究结果的归类,分析各类研究的特征,探讨方法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或对相 关资料作"元分析"(meta-analysis)等。5.解释所作的分析 在文献资料归纳分析之后,还要进一步加以解释,说明得到此结果的可能原因,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解释文献要注意:要辨识先前研究的焦点,说明文献中较少探讨的部分,以提示未来研究的题材与重点;要分析各个研究的优劣所在,作为未来研究的借鉴;要发现各个研究结果不一致之所在,并推论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可能原因,提示未来研究的问题与假设。(二)查阅文献的注意事项 文献检索是研究的基础工作,研究者在浏览相关文献时,要特别关注以下内容:⑴将文献查阅的结果与自己的研究课题联系起来 ⑵利用第二手资料作为寻找主题信息的起点; ⑶确定关键的概念、术语:⑷确定检索工具和途径; ⑸充分利用多种资源收集文献资料; ⑹尽可能利用计算机检索文献资料; ⑺尽量收集第一手资料(原始资料); ⑻对收集的文献要及时加工整理; ⑼记录、分析、综合文献查阅的结果; ⑽关注研究问题的发展与趋向; ⑾阅览过程中理清文献的理论内容和框架; ⑿注重相反结果和不同诠释资料的收集; ⒀注意文献资料中的研究方法与设计; ⒁平时留意收集、积累有关主题的文献资料。
阅读一份研究报告,首先要判断这份资料与要研究探讨的问题是否相关,其次要评估这份资料中所叙述内容的质量问题。遗憾的是,在现存的已发表的有关教育研究的报告中,有些研究质量在并不高。
据布鲁·塔克曼(Brune Tuckman)的研究统计,约有40%-60%的研究报告应在发表前作大量的修订或根本不应该发表。当然,现存文献资料中既有精华也有糟柏,因此在阅读评估计究资料质量时,需要审慎,以免以说传说。
高尔针对研究报告中引言、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四项内容,罗列了在评估研究报告时应考虑的问题@,下列这些问题对判断研究质量会有帮助。引言(1) 研究问题、过程或结果是否过度地受研究者的信念、价值观或理论倾向的影响?(2) 理论者在描述研究主题时是否表现出积极的或消极的偏见?(3) 报告的文献评论部分是否足够广泛?它是否综合了与问题有关的内容?(4) 假设、问题或目标是否明白表述?如果是,它们是否清晰?(5) 研究者是否令人信服地说明了研究假设、问题或目标对案例研究都很重要?(6) (定量)研究中每一变量定义是否明确?(7) (定量)研究中每一变量值与定义是否一致?(8) (定量)抽样过程是否产生了有代表性的样本或可推论总体的样本?(9) (定量)研究者是否提供形成比较的对照组?(10) (定量)抽样过程是否产生了一个或多个特别有趣、从中又可学到有趣现象的知识的实例?(11) 研究中的每一次测定对于预定目的是否都充分有效?(12) 研究中的每一次测定对于预定目的是否都充分可靠?(13) 每一次测定是否都适用于样本?(14) 研究程序是否恰当并明白表达以便别人在需要时可借用?(15) 是否使用并正确使用了恰当的统计方法?(16) (定性)报告是否包含体现了个体对访谈问题的生动反应和表现的细致的描写?(17) (定性)研究资料中的每一因素是否体现出其意义?(18) (定性)收集的数据是否证实了明白表述的假设和问题?(19) 数据分析结果是否支持研究者对研究发现作出的结论?(20) 研究者对结果是否提供了合理的解释?(21) 研究者是否合理地暗示该结果可以运用于实践中?注:特别适用于定量或定性研究的问题已表。
文献整理也就是文献分类,是指根据文献内容和形式的异向,按照一定的体系有系统地组织和区分文献。为便于文献检索,文献分类方法必须做到科学合理。文献分类方法是由许多类目根据一定的原则组织起来的分类体系,并用标记符号来代表各级类目和固定其先后次序。
文献分类法包括: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国际图书集成分类法等。随着文献分类法的理论研究逐渐深入,原有的分类法日渐完善,新型分类法不断产生。
扩展资料
传统的等级列举式分类法逐渐向分面组配式分类法方向发展。包括:继续完善分面组配式分类法,使其达到实际应用的目的;改造传统的等级列举式分类法,使其逐渐向分面组配方向发展;把等级列举式分类法与分面组配式分类法结合起来使用。
分类法和主题法逐渐趋于一体化。分类法和主题法在概念(术语)系统、参照系统、标引系统、索引系统、检索系统等方面日渐兼容。文献分类法逐渐趋于规范化、国际化。⑤文献分类表的编制、管理以及标引、检索,逐渐趋于自动化。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文献分类法
文献检索的方法:直接法、顺查法、倒查法、抽查法、追溯法、循环法。
1、直接法
又称常用法,是指直接利用检索系统(工具)检索文献信息的方法。它又分为顺查法、倒查法和抽查法。
2、顺查法
顺查法是指按照时间的顺序,由远及近地利用检索系统进行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这种方法能收集到某一课题的系统文献,它适用于较大课题的文献检索。例如,已知某课题的起始年代,需要了解其发展的全过程,就可以用顺查法从最初的年代开始查找。
3、倒查法
倒查法是由近及远,从新到旧,逆着时间的顺序利用检索工具进行文献检索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最快地获得最新资料。
4、抽查法
抽查法是指针对项目的特点,选择有关该项目的文献信息最可能出现或最多出现的时间段,利用检索工具进行重点检索的方法。
5、追溯法
是指不利用一般的检索系统,而是利用文献后面所列的参考文献,逐一追查原文(被引用文献),然后再从这些原文后所列的参考文献目录逐一扩大文献信息范围,一环扣一环地追查下去的方法。它可以像滚雪球一样,依据文献间的引用关系,获得更好的检索结果。
6、循环法
又称分段法或综合法。它是分期分交替使用直接法和追溯法,以期取长补短,相互配合,获得更好的检索结果。
扩展资料
一、文献检索系统功能
1、报道文献信息
检索系统具有对文献信息予以揭示、反映、报道的功能。信息用户只有通过利用文献检索系统,才能对大量产生并随时更新的各种信息进行及时了解和系统的掌握。
2、存储文献信息
通过对大量分散而无序的原始文献进行了有目的的存储,并按照一定特征及规则组织,形成了包容各个年代、各种载体、各个学科门类的文献检索系统。
3、检索文献信息
通过对信息的报道和存储,把大量信息按外表特征与内容特征集中排序,实现方便、高效的信息检索,它是文献检索系统的最突出的功能。
二、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
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主要由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数据库、数据通讯等设施组成。根据其内容的不同,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计算机光盘检索系统
光盘检索系统是以大容量的光盘存储器为数据库的存储介质,利用计算机和光盘驱动器进行读取和检索光盘上的数据信息。它只能满足较小范围的特定用户的信息检索需求。
②计算机联机检索系统
计算机联机检索系统是由大型计算机联网系统、数据库、检索终端及通讯设备组成的信息检索系统。它能满足较大范围的特定用户的信息检索需求。
③计算机网络检索系统
计算机网络信息检索系统包括局域网络信息检索系统(如图书馆管理系统)和广域网络Internet信息检索系统。尤其是后者,可以支持因特网用户的信息检索需求。
2、按揭示信息内容的程度划分其可为书目、题录、文摘、全文数据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检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检索系统
1、轻整理,重搜索。轻整理,是指不对文献分类,或者只是对文献简单分类。重搜索,是指利用不同的搜索工具,快速定位到我需要的文献。我认为在现在搜索技术已经很强大的情况下,如果利用笔记等手段整理,反而容易造成条条框框,在对于一篇文献关注太长的时间,不利于提高效率。在日常使用中, 除了在文献PDF上直接标注,我很少用其他的软件去记录我看过的文献。因为除了文献本身,其他还有什么载体能够那么直接方便地记录呢?所以整理文献问题就成了:如何快速找出那篇有我笔记的PDF文献。以此为目的,建立一套以文献PDF云同步为基础,辅以大量搜索工具的文献整理方案。
其实做过科研工作的人都会发现,其实真正需要把一篇文献从头到尾读完的情况是很少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需要的其实是大批量多轮次地阅读文献,因为在一个项目的不同阶段,哪怕是同一篇文献,所关注的点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在项目初期,就对所有的文献,都投入同样的时间,阅读同样的深度,势必会浪费大量时间和做无用功。我曾经也走过文献整理的弯路,每阅读一篇文献,都会在Onenote上建立一个条目,按照文献题目,创新点,实验过程,个人感想等分别填空。但是文献读的多了之后,这个方法我觉得效率不高,用的频率也越来越少了。
2、主要方法是:以Mendeley建立电子文献索引为主,并以云端同步PDF文献为主要储存手段,通过Everything,Google Scholar,桌面搜索软件,Onenote笔记等多种搜索手段,快速找到自己所要的信息。
其实,学习和记忆都是科学。
我们干科研这行,有问题就从实质上来解决(吹了)。根据最新学习理论,提倡右脑学习。
其关键是要先静心,让思想流动起来。而观察和思维的对象要是图像和动态的东西,有颜色最好。
以此理论为基础。 第一步,看文献的时候,看pdf时把一篇文章感兴趣的部分用标记画上,之后用截图软件截下来,推荐faststone capture(原因是只用快捷键按一下就可以操作,保存也简单)。
记住一定要包括题目摘要结论,放在以文章题目命名的文件夹中。 第二步,用totalcomand给同一文件夹内的图片命名,最好用文献名和关键词开头。
文献图片积累多了,可以把相同类别的文献图片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中。由于有文章名,随时可以找出处。
第三步,用mybase或者文件管理软件等,来按照内容建立文献文件夹的连接。 第四步,每天结束时,或高兴时,或觉得必要时,把文件夹打开,用幻灯自动放映,看电影。
第五步,也可以使用picasa来浏览和管理图片文件夹,一个感觉就是爽。 当然,活用的话,可以事先用adobe把文献心得放在pdf中,也变成图片。
或者在数据库中也建立pdf连接等,都是可以开发的方法。以上只是思路而已,任何方法都是自己使用和总结的最好。
(道无常道) 切记本方法的核心是使用图片来进行整理和记忆(说实话,这是现在脑科学研究的前沿,图片是最容易感受和分割记忆的)。同时使用软件进行浏览,而不是单纯记笔记看笔记,那样费时间,有时还要查原文。
相信吧,一个文章即使做了30个图片,看的时候也绝对比你另记笔记和看原文时间快,因为这些都是你感兴趣的地方,同时会在你的记忆中形成连接。图片快闪绝对比从头到尾看一遍要高效,因为这也是记忆科学研究的结果,慢读细读效果就是低,因为你的大脑功率太大,速度慢了,不能刺激你的脑细胞,就是浪费。
心情不好你就打开文件夹看幻灯片吧,几十篇文献的图片一会就完。读书笔记和日常生活中的笔记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整理,常看看,记忆牢得很,而且很系统安全。
博士论文写作之研读文献 一般来说,一个博士生在入学后就已经确定了其博士论文所属的领域或者方向,因为这是在报考和录取时就确定好了的,除非入学后还要进行修改,而那是另当别论的。 在第一年完成博士课程的学习并且取得应有的学分之后,就自然进入了文献的收集和研读的过程中了。
文献的收集及研读对于博士论文来说既是一个开始,又是非常关键的。你过去没有进行过研究,现在也没有仔细研读该领域中别人的研究成果,怎么也不可能搞出什么象样的东西的。
所以,在这个工作之前,你只可能是一张白纸,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知道,更不知道什么是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也不会使用该领域中的常用技术,不可能只是这样白版一块就可以做出什么象样的东西的。故提醒广大博士生应提早准备.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一定要提早准备。
1. 收集文献 收集文献可以从网络,图书馆,书店和朋友同学那里取得。主要是要显灰到一些(哪怕是只有一篇)该领域出现的“近期”的综述性文献,一般是不超过三年以前发表的论文。
什么是综述性文献呢?一般来说,英文的综述性文献在题目上有“…..review….”(一般为较为通俗的综述评论)或“survey”(一般为比较专业化的文献综述)这样的字样。综述性文章的内容不是在研究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在回顾,评论某个领域在最近或者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的研究情况,并对于不同的研究者和不同时期的研究特点进行评论,最后还要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创新的可能性作出预测。
在综述性文献中,作者会罗列出大量的参考文献,并且还要对这些参考文献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说。你就可以根据这样的评说和所罗列出来的文献去进一步搜索更多的文献,然后又从那里的参考文献去找出更多的参考文献,如此等等。
这样,沿着一条路线,你就可以在一段时间里,譬如,在一年以内,做到基本掌握该领域的研究情况了,也知道这个领域的前沿是什么了。 另外的一种文献收集方法是根据作者和关键词去检索。
当然,即使在同样一个领域里研究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可以事先带着问题去搜索,如公司治理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等。这就需要使用关键词搜索法了。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为便捷地获取信息资源。在文献搜集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常常可以事半功倍。
利用网络搜集资源大致有两种:一是处于选题阶段,还没有论文方向,想找一个合适的方向来做,此时可以在网上搜索“review”“survey”等,阅读一些文献综述,在其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另一种是已经确定了大致方向,希望了解本研究领域的进展,此时应当请教这一领域的专家,搞清楚哪些人是这一领域的牛人,搜索他们的文章—— 国外的传统,很多杂志要介绍某个领域的成就和进展,都会邀请牛人来写综述——只有知道哪些人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才可能从这些人的著作中体验这一领域激动人心的发展。 网络搜索技巧我也谈一下:首先,谷歌肯定是一个很好的图书馆,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并且可以支持中文、英文搜索。
如果你。
Picasa 是一款可帮助您在计算机上立即找到、修改和共享所有图片的软件。每次打开 Picasa 时,它都会自动查找所有图片(甚至是那些您已经遗忘的图片),并将它们按日期顺序放在可见的相册中,同时以您易于识别的名称命名文件夹。您可以通过拖放操作来排列相册,还可以添加标签来创建新组。Picasa 保证您的图片从始至终都井井有条。
Picasa 还可以通过简单的单次点击式修正来进行高级修改,让您只需动动指尖即可获得震撼效果。而且,Picasa 还可让您迅速实现图片共享–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图片、在家打印图片、制作礼品 CD,甚至将图片张贴到您自己的 blog 中。
图片整理功能 Picasa 会立即查找到并整理您计算机上的所有图片。 查找您已经遗忘的图片。
当您在计算机上查看、扫描图片时,Picasa 会整理整个图片集并按照日期将所有图片自动排序。
从 Picasa 移出和重命名照片。
在读研这段时间里,实验做得不是很多,文献倒是读了不少。可能是老板也发现了我这个人属于那种眼高手低的人,干脆就让我做个文献阅读器了。从研一到现在,每当老板脑子里出来一个想法,出来几个关键词,下一步的工作就是交给我查阅和整理文献。算起来前前后后看过的文献应该不下三四百篇了。我估计每个方向单拿出来写个中文综述都差不多够了。有人也许会问,你是怎么看文献的,特别是一个以前没有接触的陌生领域。我的方法是,先看中文综述,然后是中文博士论文,而后是英文综述,最后是英文期刊文献。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中文综述,你可以首先了解这行的基本名词,基本参量和常用的制备、表征方法。
我觉得这点很重要,因为如果直接英文上手的话,一些基本名词如果简单的想当然的翻译,往往会将你引入误区或造成歧义。同时中文综述里要包含了大量的英文参考文献,这就为后续的查找文献打下一个基础。中文博士论文,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其第一章前言或是绪论所包含的信息量往往大于一篇综述的。因为它会更加详细的介绍该领域的背景以及相关理论知识,同时里面往往会提到国内外在本领域做得比较好的几个科研小组的相关研究方向。通过阅读就可以更清楚理清一个脉络。
英文综述,特别是那种invited paper或是发表在高if期刊上的,往往都是本领域的牛人们写的。对此要精读,要分析其文章的构架,特别要关于作者对各个方向的优缺点的评价以及对缺点的改进和展望。通过精读一篇好的英文综述,所获得的不只是对本领域现在发展状况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学会很多地道的英文表达。最后就是针对自己的课题查找阅读相关英文文献了。现在各大学图书馆里面的数据库都比较全,即使没有也可以通过网络上多种手段获取文献了。所以说文献的获取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查什么样的文献和怎么具体阅读整理文献。根据我的体会,我觉得有以下四类英文文献是我们所需要的:
2.本领域牛人或者主要课题组的文献。每个领域都有几个所谓的领军人物,他们所从事的方向往往代表目前的发展主流。因此阅读这些组里的文献就可以把握目前的研究重点。这里有人可能要问,我怎么知道谁是牛人呢?这里我个人有两个小方法。第一是在ISI检索本领域的关键词,不要太多,这样你会查到很多文献,而后利用ISI的refine功能,就可以看到哪位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比较多,原则上一般发表论文数量较多的人和课题组就是这行里比较主要的了。还有一个方法,就是首先要了解本领域有哪些比较规模大型的国际会议,而后登陆会议主办者的网站一般都能看到关于会议的invited speaker的名字,做为邀请报告的报告人一般来说都是在该行有头有脸的人物了,呵呵
3.高引用次数的文章。一般来说高引用次数(如果不是靠自引堆上去的话)文章都是比较经典的文章,要么思路比较好,要么材料性能比较好,同时其文笔应该也不赖的话。多读这样的文章,体会作者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和图表分析的处理,相信可以从中领悟很多东西的。
4.最后就是当你有了一定背景知识,开始做实验并准备写论文的时候需要看的文献了。我个人的经验是,首先要明确一点,你所做的实验想解决什么问题?是对原有材料的改进还是创造一种新的材料或者是新的制备方法,还是采用新的表征手段或是计算方法。明确这一点后,就可以有的放矢查找你需要的文献了。而且往往当你找到一篇与你研究方向相近的文章后,通过ISI的反查,你可以找到引用它的文献和它引用的文献,从而建立一个文献树,更多的获取信息量。此外,我想提到的一点就是关于文献的整理。很多时候大家下文献都是很盲目,抱着一种先下来再说的思想。往往下来的文献不少,但只是空占者磁盘空间。不经过整理归类的文献就不是自己的文献,那根据什么来分类呢?我有一个比较简单实用的方法,适用于那些拥有大量未读文献的。就是只关心三点:文章的前言的最后一部分(一般这部分都是提出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项工作,依据和方法),文章中的图表(提出采用的表征方法以及性能变化)和结论(是否实现了既定目标以及是否需要改进)。当然,如果全部精读相信工作量也不小。我的看法是尽可能用50个字左右来归纳文章,说白了就是文章的目的(如改进某个性能或提出某种方法)+表征手段(如XRD,IR,TEM等)+主要结论(如产物的性能)。当你按照这个方法归纳整理几十篇文献后,自然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后再根据你的笔记将文献分类整理,当你在写论文需要解释引用时再回头精读,我觉得这样会提高效率不少。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8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