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天然药物的单方、复方制剂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灭菌制剂,是临床中治疗急重症的一种较好的速效制剂。
它改变了以往中医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结合了注射剂剂量准确、疗效迅速独特的剂型优点,给临床使用中草药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品种日益增多,使用范围愈加广泛,在其制备技术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均有所发展与提高。
但由于中药材原料品种、产地、成分本身的复杂性,中药注射剂的组分、剂量的特殊性及制备工艺、分析技术的限制等原因,近年来在临床用药中发现中药注射剂灭菌后或在贮存过程中产生色泽变深、浑浊、沉淀、乳光、澄明度降低,甚至降低药物疗效、影响临床使用等现象。澄明度是中药注射剂稳定性考核项目之一,也是评价其质量的主要指标,应该符合《中国药典》的规定。
现试分析影响中药注射剂澄明度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法。1影响中药注射剂澄明度的主要原因1.1杂质的存在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各厂家制备工艺不同,使有效成分的提取和杂质除尽有较大的差异。
一般按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组方、投料的注射液,澄明度比较好,用净药组方、总提取物投料的注射液由于是多种成分的混合液,一些高分子化合物如色素、鞣质、淀粉、蛋白质、树胶、果胶、黏液质、树脂等以胶态形式存在于药液中。这些高分子化合物具热力学不稳定性及动力学不稳定性,致使中药注射液在加热灭菌时的高温下及放置过程中,会因胶粒凝结而产生药液浑浊或沉淀。
例如:鞣质为多元酚的衍生物,溶于水和乙醇,具有还原性,其水溶液因加热或长时间放置,会氧化、聚合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鞣质具收敛性,能与蛋白质形成不溶性鞣酸蛋白,肌注含鞣质的注射液,局部组织能产生硬结,并有牵引痛和压迫痛。
乳光的产生常由于含挥发油成分的水溶性较差及成分复杂,或该成分含酚、醛活性基团,遇光及空气易被氧化聚合引起,同时尚可出现沉淀及药液色泽变深。1.2pH值的改变药液的pH值与注射液澄明度关系很大。
中药中某些成分的溶解度与溶液的pH相关,若pH不适当,则易使其稳定性下降,产生沉淀。有效成分是生物碱、有机酸、酚类、苷类的,在一定的pH值条件下较为稳定,若pH值改变,它们的溶解度也发生改变。
若pH值调节不当,药液的碱性较强时,生物碱易析出;反之,酸性较强时,酸性成分及部分苷类易沉淀。另外,在加热灭菌或贮存过程中,由于一些成分易水解,如酯、苷类;一些成分易氧化,如醛类;一些成分易聚合,如酚类;从而产生酸性物质使溶液的pH值逐渐下降而使原已溶解的有效成分又析出。
1.3药液浓度过高中药注射剂一般浓度越高,则药液颜色愈深,溶液中有效成分及杂质的含量也愈高。如不同浓度的复方丹参注射液在5%葡萄糖溶液中的微粒数,会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有的注射剂虽然配制时药液可暂时处于稳定状态,若温度、pH值等条件出现变化,则原来已溶解的成分又析出,澄明度下降。
一、药学部分 1、关于“生产工艺”资料的要求 (1)“生产工艺”内容的详细程度。
该文件的详细程度应可以让具备相应知识的相关药学人员能够生产出质量符合要求的产品,该文件可有利于保证不同批次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并可作为相关核查或检查的依据。 (2)对于原辅料等要求的体现。
经讨论认为,可在“生产工艺”后面以附注的形式,明确对产品质量有明显影响的相关要求,如原料、辅料、生产所用澄清剂、吸附剂,以及关键设备等。若附注较多可以编号。
如;附件1:**药材的质量标准(明确药材的产地、药用部位、采收期、炮制方法和条件、质量要求等);附件2、**辅料质量标准;附件3:生产中所用到的澄清剂、吸附剂等的要求;附件4:关键设备(如超滤膜的型号、关键参数等),等等。同时,可在制剂质量标准后注明所用药材的基原及药用部位。
(3)质量标准【制法】项撰写的要求。质量标准中所列项目的具体要求留待以后规范标准时统一处理,暂时不变。
2、关于工艺验证的要求目前工艺验证的评价内容主要以注射剂的灭菌工艺为宜,其他内容待认识不断丰富后再要求。 3、灭菌工艺的要求 中药注射剂灭菌工艺的技术要求一般可参照化学药的要求,但是,需考虑中药注射剂的特点。
应优先选用无菌保证程度较高且不影响产品稳定性的灭菌工艺。如有充分依据证明申请品种不适宜终端灭菌且为临床必须的品种,可考虑选择滤过除菌、无菌生产工艺。
通常无菌生产工艺仅限于粉针剂及部分小容量注射剂。在选择灭菌工艺条件时,应采用指纹图谱、含量测定、可见异物等指标,全面考察灭菌工艺对注射剂质量的影响。
4、辅料与药物的相容性 相容性试验应重点考察以下情况:(1)新辅料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2)辅料对性质不稳定药物的影响;(3)已有文献资料显示,辅料与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的不良相互作用。辅料与药物的相容性考察,应采用指纹图谱、含量测定、杂质等指标,重点考察加入辅料前后的改变。
5、口服样品制备工艺合理性的评价 为了说明注射给药途径的合理性,需进行注射与口服途径的药效对比研究。此时,口服给药样品制备工艺的合理性判断原则上同一般新药。
对于有效成分、有效部位而言,可直接以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提取转移率为指标进行工艺优选。对于源于临床的中药复方,可采用与临床用药相同的工艺,如汤剂可直接采用水煎工艺(需考虑合煎的配伍禁忌等)等,或按照新药研究的原则与方法研究后确定,此外,需关注已知有效成分的提取情况以及工艺参数的合理性等。
二、药理毒理部分 1、关于多成分中药注射剂非临床药代动力学探索性研究的要求 中药注射剂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对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临床合理用药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经讨论认为,申报临床研究的多成分中药注射剂应尽可能对其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毒性成分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
已完成临床试验申报生产的多成分制成的注射剂,原则上不再要求补充动物的药代动力学试验研究。 2、关于首次用于注射途径原料的有关说明,以及进行遗传毒性、生殖毒性及致癌性试验的问题经讨论认为,中药注射剂原料是指处方中的药材、饮片、提取物、有效部位、有效成分。
中药注射剂的原料未曾在已上市中药注射剂中使用过的,或虽使用过,但由于制备工艺不同导致物质基础发生变化的,均需要提供遗传毒性、生殖毒性等试验资料,必要时尚需提供致癌性试验资料。 关于遗传毒性、生殖毒性等特殊毒性试验资料阶段性提供的问题。
经讨论认为,原料为新的有效成分的注射剂,原料来源于新的药材的注射剂,应在上市前完成全部的生殖毒性试验和遗传毒性试验。目前已获临床批件的其他符合上述需要进行试验的受试物均应完成遗传毒性试验,并在上市前应完成I段生殖毒性试验和至少一种动物的Ⅱ段生殖毒性试验;对于未完成全部生殖毒性试验的,批准上市时应在说明书中注明“本品没有完成全部生殖毒性试验,未观察对子代的安全性”;上市后,继续完成其他段的生殖毒性试验。
致癌性试验可根据药效学试验、长期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结果,以及临床试验发现的可疑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进行。 3、申报临床试验的注射剂在非临床有效性研究中,增加口服或其他非注射给药途径进行对照的原则要求原则上,用于对照的口服或其他非注射给药途径的受试物,应采用适合具体给药途径的合理的制备工艺,非注射给药途径与注射给药途径的给药剂量应通过各自的预试验来确定,不得采用有效剂量以下的剂量,对试验结果应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充分说明选择注射给药途径的合理性。
三、临床部分 1、立题依据、风险控制计划及临床对照相关问题 关于完成临床试验现已申报生产的品种,对立题依据方面不做进一步要求,但需要补充风险控制计划。对于处方中含有已上市中药注射剂处方的品种,若原批件要求进行对比性研究,则申报单位必须按批件要求进行相关研究。
2、临床试验相关要求 中药注射剂临床研究的样本数应符合法规规定的最低病例数要求和生物统计学要求,临床试验结果应具有生物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对已获得临床研究批件,。
1.干热灭菌法
1.1灼烧与火焰灭菌:灼烧主要是用于接种工具灭菌,在火焰上灼烧即可达到彻底灭菌,火焰灭菌通常用于无菌操作中,将试管口、玻璃瓶口、硅氟塑料塞等反复通过火焰数次,利用火焰对管口等进行灭菌,阻止管口污染,作为无菌操作过程中的辅助灭菌手段。
1.2干烤灭菌:利用热辐射及干热空气进行灭菌。一般将待检灭菌的物品如金属、玻璃、陶瓷制品包装后,均可在烤箱内干热灭菌。通常加热至160℃,保温2h可完全灭菌。但不宜超过170℃,玻璃量具易变形。降温过速,骤冷易引起玻璃器皿炸裂。干热灭菌时装入干烤箱内的物品切勿紧密,应有空隙,利于热空气流动,过密,致使温度不均,部分物品灭菌不彻底。
2.湿热灭菌法
通过加压提高蒸汽温度,用高压蒸汽灭菌,穿透力强,温度高,灭菌效果最好。
注意事项:1.完全排除高压灭菌器内的冷空气。有冷空气存在时,在同一表压下所达到的温度值要低,而冷空气排出越少,温度就低得越多。在高压蒸汽灭菌时,为保证达到规定的温度,必须将冷空气完全排除。否则,虽然压力达到,而温度达不到规定的要求,灭菌就不彻底。
3.紫外线 杀菌谱广,但穿透力弱,影响因素多,杀菌效能受到一定限制。
紫外线消毒效果与紫外线强度、照射时间、温度与湿度等因素有关。
我国规定紫外灯照射强度距离1m处不低于70μw/cm2。一般紫外灯使用超过100h,则应更换。表面有尘土,降低灭菌效果。紫外灯杀菌的温度以20~40℃,相对湿度40%~60%为宜。
(1)加热灭菌法 利用高温来杀死微生物(超过最高生长温度)的方法。
加热灭菌的原理:当高温作用于微生物时,首先引起细胞内生理生化反应速率加快,机体内对温度敏感的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等,随着温度的增高而遭受不可逆的破坏,尽而导致细胞内原生质体的变化、酶结构的破坏,从而使细胞失去了生活机能上的协调,停止了生长发育。随着高温的继续作用,细胞内原生质便发生凝固,酶结构完全破坏,活动消失,生化反应停止,渗透交换等新陈代谢活动消失,细胞死亡。
加热灭菌可分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大类。 1)干热灭菌 利用灼烧或干热空气灭菌而没有饱和水蒸气参加的灭菌法称为干热灭菌法。
由于干热灭菌使用方便,方法简单,故在生产上广泛应用。如火焰灭菌法:直接利用火焰把微生物烧死,故又称焚烧灭菌法。
采用此法灭菌既彻底又迅速,但只适用于金属制的接种工具、试管口及污染物品等的处理。热空气灭菌法:即在电热恒温干燥箱中利用干热空气来灭菌。
2)湿热灭菌 即利用蒸汽进行灭菌的方法。湿热灭菌又分为高压、常压、间歇灭菌和巴氏灭菌4种。
①高压蒸汽灭菌 由于高压蒸汽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较常压高的温度,能大大缩短灭菌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加之蛋白质在湿热条件下容易变性,在热蒸汽条件下,细菌的芽孢在120℃,经20~30分钟可全部被杀死。如灭菌材料体积较大,不易被穿透时,可将压力增加到0.152兆帕,延长至1~2小时。
在高压蒸汽灭菌中,灭菌温度随蒸汽压力的增加而升高(图2-6)。 图2-6 高压蒸汽灭菌锅 在使用高压灭菌锅时,要完全排出锅内的空气而以饱和蒸汽代之。
如果空气不排除干净,则锅内温度将低于同样压力下由纯饱和蒸汽产生的温度,影响灭菌效果。 此法适用于各种耐热物品的灭菌,如一般培养基、生理盐水等各种溶液、玻璃器皿、工作服等。
所采用的蒸汽压力与时间,应根据待灭菌物品的性质、体积与容器类型等决定。 ②常压蒸汽灭菌 这是采用自然压力、100℃蒸汽进行灭菌的方法。
它设备简单、成本低,当前使用最广泛。只要砌一个炉灶,买1~2只大锅,上面用砖和水泥砌成,也可用大铁桶、木桶等,体积大小可自行决定,但不宜过大,以装800~1500瓶为好。
设计常压灶时应注意的问题:大小根据生产规模来定,灶顶部最好制成拱圆形,这样冷凝水可沿灶的内壁下流而不会打湿棉塞;灶仓内要有层架结构,以便分层装入灭菌物;灶上应安装温度计,可随时观察灶内温度的变化;因灭菌时间长,锅内水不够蒸发,故容量大的灶要安装加水装置;灶仓的密闭程度要尽可能高,这样既提高灭菌效果,又节省燃料。菇农在生产中还常用一种小型蒸汽发生装置,引出蒸汽后直接通到下边用木条堑起、四周用多层塑料布密封的菌袋堆中进行常压灭菌。
这种方法不用建灶,简便省工(图2-7)。常压灭菌一般水烧开后保持8~10小时,闷一夜即可。
图2-7 简易常压灭菌法 ③常压间歇蒸汽灭菌法 这是利用常压蒸汽反复几次灭菌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将待灭菌物品放在锅内,100℃处理1小时左右,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让其冷却至30℃左右,此时芽胞会萌发,再以同样方法加热处理,反复3次,可达到灭菌目的。
该方法可用于不耐高温的药品、营养物、特殊培养基的灭菌。 ④低温巴氏灭菌法 即在60~70℃下,经一定时间,杀死有害微生物的方法。
适应于不耐高温的物品消毒。有些培养基,在高温下遭到破坏,用此法既可杀死致病微生物的营养体,又能使培养基的成分不致受到严重破坏。
食用菌生产中培养料堆积发酵工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杀死其中的病虫、杂菌。 (2)过滤除菌法 又分液体过滤和空气过滤两种,就是采用机械的方法,设计一种滤孔比细菌还小的筛子,做成各种过滤器,通过机械过滤,只让液体培养基或空气从筛孔流出,各种微生物菌体则留在筛子上,从而达到除菌的目的。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体积小的液体培养基(如动物血清、蛋白质、酶、维生素等)及气体的灭菌。超净工作台的工作原理就是将带菌空气通过过滤灭菌形成无菌空气,从风洞中吹出,来造成工作台范围的无菌状态。
过滤灭菌的最大优点是不破坏培养基中各种物质的化学成分。常用的过滤器有用硅藻土制的、石棉制的、陶瓷土制的,也有用火棉胶、硝化纤维素滤膜制成的。
(3)辐射灭菌法 利用辐射产生的能量进行杀菌的方法称辐射灭菌。辐射可分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种,α-射线、β-射线、γ-射线、X-射线、中子和质子、微波等属电离辐射,紫外线、臭氧、日光为非电离辐射。
1)紫外线灭菌 紫外线杀菌的原理是利用紫外线的辐射作用。用灯管直接照射细菌使其发生光化学反应,将细菌细胞质诱导形成胸腺嘧啶双聚体,从而抑制DNA的复制而发生变性、致死。
另一方面,空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的臭氧(O3),也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紫外线的有效作用距离为1.2~2.0米。
紫外灯一般悬吊在接种室或培养室的上方,个数依房间大小而定,容1~2个人操作的接种室,安装一个30瓦的紫外灯就可以了。在每次接种前,应将所需的器具一起放入接种室(箱)内,然后打开紫外灯照射。
如果接种室体积较大,开灯照射2小时。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7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