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传播主要是通复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患者周围环境导致的病原体传播。常见的经接触传播疾病有多重耐药菌感染、肠道感染及皮肤感染等。接触此类患者应采取标准预防联合接触传播的预防策略:
①对患者进行隔离,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如有条件,可选择单间隔离,条件受限制时进行床旁隔离。隔离病房或床头、患者腕带设立隔离标识。
②减少转运,确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2113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③医务人员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5261,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房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并进行手卫生;手上有伤口时戴双层手套。进行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隔离衣每天更换清洗和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接触甲类传染病患者时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
④医疗设备、仪4102器和诊疗器械、用品应做到一用一清洁消毒/灭菌或专人专用并定期清洁消毒。
⑤加强环境清洁消毒,特别是高频接触表面。
⑥规范处置医疗废物和组织物1653。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为传染(infection)。
表现有临床症状者为传染病。分为四种传播方式。
(1)水与食物传播 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伤寒、霍乱、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2)空气飞沫传播 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3)虫媒传播 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蚊、蚤、蜱、恙虫、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
如蚊传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蜱传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恙虫传恙虫病。由于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的繁殖周期中的某一阶段才能造成传播,故称生物传播。
病原体通过蝇机械携带传播于易感者称机械传播。如菌痢、伤寒等。
(4)接触传播 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如皮肤炭疽、狂犬病等均为直接接触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为接触疫水传染,均为直接接触传播。
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传染,谓之间接传播。 易感人群 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进入疫区,部队的新兵入伍,易引起传染病流行。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传染病流行或终止其流行。
传染病如何预防? 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以综合性防疫措施为基础,其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一)管理传染源---1甲类传染病鼠疫 霍乱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与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一)管理传染源---2对病原携带者进行管理与必要的治疗。特别是对食品制作供销人员,炊事员,保育员作定期带菌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和调换工作。
(一)管理传染源---3对传染病接触者,须进行医学观察、留观、集体检疫,必要时进行免疫法或药物预防。(一)管理传染源---4对感染动物的管理与处理 对动物传染源,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及家畜,应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并加以消毒,无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发动群众予以捕杀。
(二)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肠道传染病作好床边隔离,吐泻物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及个人卫生,作好水源及粪便管理。
呼吸道传染病,应使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空气消毒,个人戴口罩。虫媒传染病,应有防虫设备,并采用药物杀虫、防虫、驱虫。
(三)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抵抗力,有重点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人工自动免疫是有计划的对易感者进行疫苗、菌苗、类毒素的接种,接种后疫力在1--4周内出现,持续数月至数年。
人工被动免疫是紧急需要时,注射抗毒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高效免疫球蛋白。注射后免疫力迅速出现,维持1~2月即失去作用。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腮腺炎 水痘麻疹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能由粪便排出病原体的传染病,包括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等。病人和病原体携带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所有肠道传染病患者的粪便都含有大量病原体。
病原体随病人或携带者排出的粪便污染环境后,经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由口而入引起感染。发病相应地以气温较高的夏秋两季为多。
预防措施:1、及时发现病人,加以隔离治疗;2、加强“三管一灭”工作;3、开展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4、有特异性预防接种的要进行预防接种,如甲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ing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全身酸痛、乏力,或伴轻度呼吸道症状。该病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
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威胁最大。由于流感病毒致病力强,易发生变异,易引起暴发流行。
(一)病原体流感病毒属正粘液病毒科,分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不耐热、酸和乙醚,对甲醛、乙醇与紫外线等均敏感。
(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人自潜伏期末到发病后5日内均可有病毒从鼻涕、口涎、痰液等分泌物排出,传染期约1周,以病初2~3日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病毒随咳嗽、喷嚏、说话所致飞沫传播为主,通过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也有可能。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
接触传播主要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患者周围环境导致的病原体传播。
常见的经接触传播疾病有多重耐药菌感染、肠道感染及皮肤感染等。接触此类患者应采取标准预防联合接触传播的预防策略:①对患者进行隔离,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如有条件,可选择单间隔离,条件受限时,进行床旁隔离。 隔离病房或床头、患者腕带设立隔离标识。
②减少转运,确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③医务人员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房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并进行手卫生;手上有伤口时戴双层手套。
进行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隔离衣每天更换清洗和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接触甲类传染病患者时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
④医疗设备、仪器和诊疗器械、用品应做到一用一清洁消毒/灭菌或专人专用并定期清洁消毒。⑤加强环境清洁消毒,特别是高频接触表面。
⑥规范处置医疗废物和织物。
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空气入侵到新的宿体。
飞沫传播:病原体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等入侵到新的宿体,飞沫传播也属于空气传播的一种。
接触传播:病原体直接或者间接的接触某种物质之后,新的宿体在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之后造成的传播。
因此,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属于一类型传播,他们不同于接触传播。
预防措施:
空气传播的预防措施:
1.空气隔离,在接触可空气传播的疾病的病患是,应该佩戴口罩,患者自身也应该佩戴口罩,并定期更换新的口罩。
2.如果是在医院,医护人员应该严格按照消毒标准进行每日消毒。
3.在医护人员接触严重的传染病患者时应佩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资时应戴手套;
飞沫传播的预防措施:
1.患者应该佩戴口罩防治唾液飞溅。
2.加强通风,定期进行空气消毒。
3.患者与非患者应该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接触传播的预防措施:
1.尽量隔离于单间。
2.进入隔离病室或接触患者及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资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应尽量避免接触病患。
3.该患者周围物品以及周围环境,应每天消毒,并用抹布使用消毒液擦拭。
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打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就能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控制传染源 首先要隔离病人,因为病人是重要的传染源。
一般在疾病高峰阶段大量排细菌或病毒,但很多传染病在出现症状前已排毒或排菌,如腮腺炎(大嘴巴)。在腮腺肿大前6天已能排出有传染性的病毒,这就是为什么将病人隔离后仍继续出现腮腺炎病儿的原因。
托幼机构必须加强每它上午的晨间检查,早期发现传染病,达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病原携带者也是可怕的传染源,如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菌痢的带菌者。
这类孩子本身可无任何症状,不易被人发现,但可将携带的细菌、病毒传染给其他孩子。所以,对有菌痢史及近期有腹泻者,入托入园时一定要做大便培养。
切断传染途径 冬春季节好发呼吸道传染病,应定时开窗通风,阳光中的紫外线是最好的消毒剂婴幼儿应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去玩,天冷时外出乘车要戴口罩。肠道传染病主要是“病从口入”要切实做好饮食卫生,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玩具消毒等。
要消灭“四害”,尤其是灭蝇。 保护易感儿 这类小儿缺乏对疾病的免疫力,故提高其免疫力,除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外,更重要的是按时预防接种。
世界卫生组织要求,1岁以内完成卡介苗、麻苗、小儿麻痹症糖丸、“百白破”的接种。“四苗”接种占应种对象的80%,同时接种需全程,如“百白破”要接种3次,小儿麻痹症糖丸1岁以内服2次,1~2岁加服2次,这样才能达到预防小儿常见传染病的目的。
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病毒性腮腺炎等时,应采取标准预防联合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策略。
具体措施如下:
①做好标准预防的主要措施,如严格执行手卫生、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避免接触患者体液及破损皮肤、遵守咳嗽礼仪、落实安全注射、规范废弃物管理、加强环境和设备的清洁与消毒等。
②做好飞沫传播疾病的预防准则: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时应戴帽子、医用外科口罩。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诊疗操作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
将患者单间隔离,或者同一疾病的患者或者危险因素相同的患者安排在同一个房间,确保患者之间间隔至少1m。
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患者病情容许时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加强通风或对空气进行消毒。
〖接触传染〗
经由直接碰触而传染的方式称为接触传染,这类疾病除了直接触摸、亲吻患者,也可以透过共享牙刷、毛巾、刮胡刀、餐具、衣物等贴身器材,或是因患者接触后,在环境留下病原达到传播的目的。因此此类传染病较常发生在学校、军队等物品可能不慎共享的场所。例如:真菌感染的香港脚、细菌感染的脓包症(Impetigo)、病毒在表皮引起增生的疣,而梅毒的情况特殊,通常是健康个体接触感染者的硬性下疳(chancre)所致。
性传染疾病包含任何可以藉由性行为传染的疾病,因此属于接触传染的一种,但因艾滋病在世界流行状况甚为严重,医学中有时会独立探讨。通常主要感染原为细菌或病毒,藉由直接接触生殖器的黏膜组织、精液、阴道分泌物或甚至直肠所携带之病原,传递至性伴侣导致感染。若这些部位存有伤口,则病原可能使血液感染带至全身各处。
细菌病毒是非常微小的微粒子,它们可以任意漂浮在空气中,伴随着空气被吸入人体内产生各类疾病。因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避免孩子接触刺激性气味及烟雾。例如:屋内尽量少用蚊香、燃香、油漆、樟脑丸、杀虫剂等有刺激气味的物质,甚至有些孩子对香水味也会有反应;厨房内宜使用抽油烟机,以减少油烟散漫;厕所也要经常清洗,防止臭味产生。这些刺激性的物质很容易刺激婴幼儿的眼睛、呼吸道及胃肠,增加生病的机会。
孩子房间内可使用空气滤净器,以减少空气中的杂质、灰尘。
照顾婴儿者,或者家中的其他人感冒时,应该尽量避免与孩子“亲密接触”,如果孩子暂时无法托旁人照顾时,也要避免与其面对面的呼吸、咳嗽、打喷嚏;帮孩子冲泡牛奶或调理食物时,应先洗手,避免对食物说话、咳嗽、打喷嚏。
疾病感染流行期间,婴儿应尽量少出入公共场所及人潮拥挤之处,如游乐场、戏院、百货公司等,避免呼吸道直接的感染及接触传播。
天气变化较多的季节,如春夏之交、秋冬之际、早晚温差变化很大时,应注意婴儿保暖,以减少对呼吸道粘膜的刺激。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3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