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仪器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的。
前者称为圭表,用来测量日中时间、定四季和辨方位;后者称为日晷,用来测量时间。二者统称为太阳钟。
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记载。《诗经·国风·定之方中》篇有,“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揆之以日,作于楚室……”。确切记载使用圭表的时间为公元前659年。
圭表等太阳钟在阴天或夜间就失去效用。为此人们又发明了漏壶和沙漏、油灯钟和蜡烛钟等计时仪器。
中国古代应用机械原理设计的计时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利用流体力学计时,有刻漏和后来出现的沙漏;一类采用机械传动结构计时,有浑天仪、水运仪象台等。此外,还有应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据日影方向测定时间)计时的日晷,它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计时器之一。
日晷、水钟、沙漏 圭表、各种日晷、以滴水多寡来计时的各种水钟,还有沙钟、火钟、蜡烛钟、辊弹漏刻千章铜漏、延佑滴漏、龙舟香漏、火龙出水、赤道式日晷、赤道经纬仪、浑仪等 圭表 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
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
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日晷 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
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
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
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
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刻漏 又称漏刻、漏壶。
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
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为了获得恒定的流量,首先应使漏壶的水位保持恒定。其次,向受水壶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积必须固定,水管采用“渴乌”(虹吸)原理,便于调整和修理。
有两种保持水位恒定或接近恒定的方法,均见于宋代杨甲著《六经图》(刊于1153年)中的“齐国风挈壶氏图”。图中“唐制吕才(约公元600~650)定”刻漏是在漏壶上方加几个补偿壶,“今制燕肃(1030)定”刻漏采用溢流法,深四寸。
多余的水由平水壶(下匮)通过竹注筒流入减水盎。燕肃创制的漏壶叫莲花漏,北宋时曾风行各地。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中在桓谭(卒于公元56年)的文章里说刻漏度数因干、湿、冷、暖而异,在白天和夜间需要分别参照日晷和星宿核对。当时已认识到水温和空气湿度对刻漏计时精度的影响。
刻漏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已出土的文物中最古老的刻漏是西汉遗物,共3件,均为泄水型。
其中以1976年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出土的青铜漏壶最为完整,并刻有明确纪年。比较完整的传世刻漏有两个,均为受水型:一个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是元代延祐三年(1316)造;一个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清代制造。
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明史·天文志》载明初詹希元创造了“五轮沙漏”。
后来周述学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宋濂(1310~1381)著《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浑天仪 古代文献中有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洛下闳、鲜于妄人作浑天仪之说,但未提到它的结构。《晋书·天文志》记载东汉张衡 (公元78~139)制造浑天仪,说在密室中用漏水驱动,仪器指示的星辰出没时间与天文观察的结果相符。
《新唐书·天文志》对唐开元十三年(725)僧一行和梁令瓒设计的浑天仪有较详细的记述。仪器上分别装有日、月两个轮环,用水轮驱动浑象。
浑象每天转一周,日环转1/365周,仪器还装有两个木偶,分别击鼓报刻,是一座上狭下广的木建筑。水运仪象台 为北宋元祐三年(1088)苏颂、韩公廉等人所制。
他们于绍圣(1094~1097)初年著《新仪象法要》,载有总图和部件图多幅。这台水运仪象台高三丈五尺余, 宽二丈一尺,是一座。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更,是古代人夜间用来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 昼夜时辰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称为“太阳日”,昼夜的形成即由此。
其向阳之地面为昼 ,背阳地面则为夜。春分以后,日照北半球渐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昼长,南半球则相反 ;秋分以后,日照南半球渐多,故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乃相反。
昼夜的划分方法 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 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
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 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
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 映的情况。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
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 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 夜睡觉的特征。
“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 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昳(太阳偏西)以后,日 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
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 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 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 ,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在欧美国家,以一昼夜分为24小时,每小时分为四刻,又可分为60分,每分为60秒 计算。由于计时器即钟表仅有12小时,只合一昼夜之半,于是以上午下午来辨别,以夜 12时(下午24时)正,为0时,夜(上午)1时为1时,以正午12时为12时,下午1时为13 时,下午6时为18时,下午11时为23时。
昼夜的起讫时间,有两种不同的算法,欧美的24小时自0时算起,即自夜12时起算。 在夜12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2时以后为次日。
中国的十二时辰以子时为首,以夜晚11时 起至夜1时为子时,在夜11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1时以后为次日。 古时辰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俗称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今时间 23 - 1时 1 - 3时 3 - 5时 5 - 7时 7 - 9时 9 - 11时 古时 子初 子正 丑初 丑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今时 23时 0时 1时 2时 3时 4时 5时 6时 7时 8时 9时 10时 古时辰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俗称 日中 日昳 晡食 日入 黄昏 人定 今时间 11 - 13时 13 - 15时 15 - 17时 17 - 19时 19 - 21时 21 - 23时 古时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今时 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18时 19时 20时 21时 22时 时辰 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
时辰用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 时辰 子时 二十三点到一点 丑时 一点到三点 寅时 三点到五点 卯时 五点到七点 辰时 七点到九点 巳时 九点到十一点 午时 十一点到十三点 未时 十三点到十五点 申时 十五点到十七点 酉时 十七点到十九点 戌时 十九点到二十一点 亥时 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 循环使用,一周期为12个。
经常与天干配合使用,60个为一周期。可用于记录年、月、日、时辰。
所谓“生辰八字”即出生时刻年月日和时辰的干支,共8个字,因以得名。 纪年时,每个地支对应一个属相,也叫生肖。
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许多历书注明某阴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
纪时时,每个地支对应固定的一段时间(时辰)。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
古人的计时方法一般如下1.太阳、月亮和星星古代,人们仰望天空来判断时间。
太阳显示日期,月亮显示月份。古巴比伦人把一天分成24个部分,也就是24小时。
2.日晷人们注意到,随着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树木和岩石投下的影子从一边移到另一边,以此可确定一天时间的变化。3.水计时古罗马人和古希腊人使用水钟计量时间。
水从一个碗滴到另一个碗。4.火计时古代中国人通过燃烧一根以固定间隔打结的湿绳子来计时。
后来,人们记下了燃烧一根蜡烛或一盏油灯里的油所需的时间。5.沙漏沙子以均匀的速率从一个玻璃球流到另一个玻璃球。
许多年来,水手们携带这些计时工具出海航行。6.机械钟(1世纪)第一台机械钟通过使用重物驱动转轮,带动指针计时。
7.钟摆(17世纪末)一个名叫克里斯蒂安·于让的荷兰人,最早发明了走时准确的钟。这些钟由一个钟摆控制。
相同长度的钟摆完成每次摆动花去相同的时间。这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1637年发现的8.航海钟(1世纪)一个英国钟表匠约翰·哈里森在1735年发明了第一台"航海天文钟",即在海上工作的时钟。
9.电子钟(19世纪初)电池被用来给最早的电子钟提供动力。今天,我们通常把这种钟的插头插入我们家中的电源插座。
10.石英钟(1929年)石英是一种矿物,当电流通过它时,它每秒钟振动32768次。今天,大多数的钟表都有一块石英晶体。
许多钟表使用数字代替了钟面。11.原子钟(1949年)原子钟是最精确的。
这种时钟在37万年里快慢误差不会超过1秒。原子钟以铯原子的振动为基础,铯原子的振动速率是每秒9192631770次。
1.地支计时法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
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每一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
子时就相当于现在的23点至1点,依此类推。2.十二时段计时法即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呋、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夜半相当于子时,就是23点至1点,以此类推。
3.更点计时法这种计时法出现较晚,专用于夜间计时。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一个时辰即一更,一更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一更是晚上7点至9点,二更是9点至11点……以此类推。三更半夜就是由此而来。
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一“更”划分为五个“点”。
古人有什么计时方法?
古人用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
于9时至11时。
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用漏壶滴水测时。但这不
是最早的测时法。
在这以前,古代人根据太阳的起落和人兽的活动来计时,把一天
分为鸡鸣、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昃、哺时、日入、黄
昏、人定、夜半十二个时段。
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为不太科学,终
于被12地支计时法所替代。
另外,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
于现代的19时到21时为一更,21时到23时为二更,23时到1时为三更,
1时到3时为四更,3时到5时为五更。 (小林)
人类计时方法的变迁
1.太阳、月亮和星星 古代,人们仰望天空来判断时间。太阳显示日期,月亮显示月份。古巴比伦人把一天分成24个部分,也就是24小时。
2.日晷 人们注意到,随着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树木和岩石投下的影子从一边移到另一边,以此可确定一天时间的变化。
3.水计时 古罗马人和古希腊人使用水钟计量时间。水从一个碗滴到另一个碗。
4.火计时 古代中国人通过燃烧一根以固定间隔打结的湿绳子来计时。后来,人们记下了燃烧一根蜡烛或一盏油灯里的油所需的时间。
5.沙漏 沙子以均匀的速率从一个玻璃球流到另一个玻璃球。许多年来,水手们携带这些计时工具出海航行。
6.机械钟(1世纪) 第一台机械钟通过使用重物驱动转轮,带动指针计时。
7.钟摆(17世纪末) 一个名叫克里斯蒂安·于让的荷兰人,最早发明了走时准确的钟。这些钟由一个钟摆控制。相同长度的钟摆完成每次摆动花去相同的时间。这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1637年发现的
8.航海钟(1世纪)一个英国钟表匠约翰·哈里森在1735年发明了第一台"航海天文钟",即在海上工作的时钟。
9.电子钟(19世纪初)电池被用来给最早的电子钟提供动力。今天,我们通常把这种钟的插头插入我们家中的电源插座。
10.石英钟(1929年)石英是一种矿物,当电流通过它时,它每秒钟振动32768次。今天,大多数的钟表都有一块石英晶体。许多钟表使用数字代替了钟面。
11.原子钟(1949年)原子钟是最精确的。这种时钟在37万年里快慢误差不会超过1秒。原子钟以铯原子的振动为基础,铯原子的振动速率是每秒9192631770次。
12.最早的表(1500年)最早的表体积很大,挂在围在腰间的一根皮带上。
13.电动手表(1957年)电动手表是由小电池提供动力的。它们有一个微小的音叉使手表走时,从而代替了上发条。
14.数字表(20世纪80年代)现在的数字表都有一块电池、一个极小的计算器和一个石英晶体。人们做表,越做越小,甚至把它们当作饰物来佩戴。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卡萨布兰卡996古代计时方法“时辰”古人最常用的计时用语是“辰”,也称“时辰”。
他们将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给每一个“时辰”取名,也就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每曰“时辰”从子时(相当于现在我们说的夜里十一点钟到一点钟)开始,到亥时(相当于夜里九点钟到十一点钟)结束。
古人说一个“时辰”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半个“时辰”就是一个小时。“刻”古人计时也说“刻”,这一时间概念源自于古老的计时工具日晷和漏壶。
日晷是在一圆盘当中垂直竖立一杆,利用阳光下立竿投影的移动来记时,并以盘上刻痕为时间标记,即所谓的“晷度日刻”。最初用漏壶计时,一昼夜有一百“刻”,故古人言中的“刻”和我们现在说的一刻钟在时间长短上有出入,直到清代改一百刻为九十六刻,一刻才完全等同现在说的十五分钟。
“一盏茶”、“一炷香”明清小说中常用“一盏茶”和“一炷香”来表示时间。中国人自古就有喝茶的习惯,所以用喝茶的时间来计时是很自然的。
古人称喝茶喝酒用的小杯子为“盏”,所以才叫做“一盏茶”时间。寺庙是老百姓常去的地方,烧香又是寺庙里最常见的宗教仪式,所以燃烧“一炷香”的时间也成了人们常用的表达时间段的用语。
“一歇”、“半歇”“歇”也是古人表示时间的用词,有“一歇”和“半歇”的说法,意思差不多,都是“一会儿”的意思。例如《水浒传》十五回,说阮小二哥几个把“三只船厮并着划了一歇,早到那个。
1.太阳、月亮和星星 古代,人们仰望天空来判断时间。太阳显示日期,月亮显示月份。古巴比伦人把一天分成24个部分,也就是24小时。
2.日晷 人们注意到,随着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树木和岩石投下的影子从一边移到另一边,以此可确定一天时间的变化。
3.水计时 古罗马人和古希腊人使用水钟计量时间。水从一个碗滴到另一个碗。
4.火计时 古代中国人通过燃烧一根以固定间隔打结的湿绳子来计时。后来,人们记下了燃烧一根蜡烛或一盏油灯里的油所需的时间。
5.沙漏 沙子以均匀的速率从一个玻璃球流到另一个玻璃球。许多年来,水手们携带这些计时工具出海航行。
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的方法或工具。
圭(读作guī)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
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日晷(读作guǐ)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
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壶”。
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计时方法之外,我国古代人们还用“沙漏”、“火计时”、“烛光计时”等方法来计时。查看全部2个回答 大专怎么升本-已累计报名10万+学生 大专怎么升本?学历低?基础差?不怕,正规名校文凭轻松拿,千余热门专业等您选。
成功拿证学生达10万+,详情请点击咨询 新疆海童教育咨询有..广告 专接本报考条件-正规学历,自考报名时间已公布 专接本报考条件,96个热门专业,自考·成考·远程·函授·报名/考试/证书/。教务老师全程管理,上班轻松考文凭。
昆明青年外语专修学院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古代人是用什么来确定时间的?浏览22672020-03-17 三、1、古代,人们都有哪些计时的方法?1.太阳、月亮和星星 古代,人们仰望天空来判断时间。太阳显示日期,月亮显示月份。
古巴比伦人把一天分成24个部分,也就是24小时。 2.日晷 人们注意到,随着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树木和岩石投下的影子从一边移到另一边,以此可确定一天时间的变化。
3.水计时 古罗马人和古希腊人使用水钟计量时间。水从一个碗滴到另一个碗。
4.火计时 古代中国人通过燃烧一根以固定间隔打结的湿绳子来计时。后来,人们记下了燃烧一根蜡烛或一盏油灯里的油所需的时间。
5.沙漏 沙子以均匀的速率从一个玻璃球流到另一个玻璃球。许多年来,水手们携带这些计时工具出海航行。
4 浏览299 在古代人们到底是如何区分时辰的,用的都有什么方法?古代人区分时辰主要是用太阳的升落来进行划分的,划分的仪器叫座日晷,划分为12个时辰,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一共是,直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时辰。这是中古代人们用的比较常见的,而且比较准的一种计时方法。
12个时辰中,又分四个刻时,一个刻时大概就是15分钟。这是白天计算时间的一种方法。
到了晚上没有太阳,水滴也是有计算时间的方法。比如说水滴计时法,计算时间用的仪器是水漏,通过水滴落的时间来计算,过了多长时间。
嗯,我们在一些,小说和古代文献中也有,一柱香,一盏茶,这也是用来计算时间的一种方法。 在古代也设有钟楼,通过敲钟来告诉人们,是几时几刻。
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没有那么精确,但是也是有自己的一套体系,比如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孔子游历各国教学的时候,就是太阳升起教学黄昏鸡鸣,教学结束。
在孔雀东南飞里也有两句诗“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人们早上出事和晚上休息都是有关佛这方面来确定时间和规定。告诉人们的方法就是通过钟楼打中的方式,上的时候也会有打更人。
我们在好多小说里也听说过。在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不同的发明和制造了为了适应当代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所需要的计时仪器。
他们都是我国古代伟大智慧的结晶。浏览642019-07-16 古代的人是用哪三种方法看时间?我国古代,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的方法或工具。
圭(读作guī)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
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日晷(读作guǐ)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
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壶”。
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计时方法之外,我国古代人们还用“沙漏”、“火计时”、“烛光计时”等方法来计时。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时以下为“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刻以下为“字”。
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称为十二地支。
十二个时辰读音:
子(zǐ)三声 、丑(chǒu)三声 、寅(yín)二声 、卯(mǎo)三声 、
辰(chén)二声 、巳(sì)四声 、午(wǔ)三声 、未(wèi)四声、
申(shēn)一声 、酉(yǒu)三声 、戌(xū)一声 、亥(hài)四声。
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纪时、纪月。
地支纪时:子时为现在的23~1时,丑时为1~3时,寅时为3~5时,卯时为5~7时,辰时为7~9时,巳时为9~11时,午时为11~13时(当今人们说中午,便来源午时,并以此分上午、下午),未时为13~15时,申时为15~17时,酉时为17~19时,戌时为19~21时,亥时为21~23时。一天时间与现在的24小时吻合。以此循环。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
“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
午时为11~13时,分为八刻。十一点四十五是午时三刻。十二点,即为午时四刻。十二点四十五,即为午时七刻。再过一刻,就是未时。十二点四十五,或称未时差一刻。现在人听起来觉得不适应。古代人使用惯了不会觉得不便。
古代夜里还用更计时间
19:00-21:00为一更
21:00-23:00为二更
23:00-01:00为三更(子时)
01:00-03:00为四更
03:00-05:00为五更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9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