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也各有特点,教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特点灵活运用。
一是精选案例式互动
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呈现精选个案,请学员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勘校正误,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一般程序为案例解说——尝试解决——设置悬念——理论学习——剖析方案。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对错分明,印象深刻,气氛活跃。缺点是理论性学习不够系统深刻,典型个案选择难度较大,课堂知识容量较小。
二是主题探讨式互动
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其方法一般为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但缺点是组织难度大,学员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
三是多维思辨式互动
把现有定论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员,让学员指出优劣加以完善,还可以有意设置正反两方,在争论中寻找最优答案。一般方法为解说原理——分析优劣——发展理论。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员必须充分掌握学员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分析把握能力。
四是归纳问题式互动
就是课前针对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问题,归纳互动问题。教学开始,教员一一向学员抛出,学员广泛思辨、争论,最后达到了解熟悉所学内容的目的,同时开阔思路。这种方法,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但要求教员必须充分备课。
1.寻求互动式教学的前提 师生平等是互动式教学的前提。
实现"互动式教学",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师生平等。平等是文明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而在师生关系中体现得更为显著。
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发挥他们作为教育主体的积极作用,从人格培养的角度来讲,也能够促进学生形成不依赖、不盲从,一切以客观真理为标准,积极自信的健全人格。随着社会的进步,以人为本早已成为现代道德文明的标志之一。
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行为,理应成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准则。不遵循这一原则,便不可能有教学的"互动 "。
领悟到这一点,对我来说经历了一个有些曲折的心路历程。记得学校还没有实行"导师制 "时,一天我在操场上无意听见两个女生直呼我的名字说:"黄侃来了!"当时我很气愤,叫住她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并质问她们:"难道你在家里也是直呼父母的名字吗?"但随着"导师制"的深入推行,学校领导把创造平等的师生关系放在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
在2001年6月至8月赴澳大利亚学习的三个月中,我切身感受到了国外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下营造的活跃教学氛围。回国后,我决心先从打破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严肃、刻板形象做起。
与2002届初一学生接触的第一节课,我就打破了过去那种在英语课堂上学生只能称呼老师为"Mr.""Mrs.""Ms."或"Miss."的陈规,让他们直接喊我的英文名 "Kan"。一开始,学生们不太习惯,有所顾忌,但渐渐地,你一声"Kan"、我一声 "Kan",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我让班上每个学生都给自己起了英文名,上课时大家可以直呼其名,好像朋友在自由交谈。我公开了私人的 E-mail地址和电话号码,有的作业学生可以用 E-mail交给我。
我还规定学生们逢年过节用英语给我打电话,这样既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英语口语能力。学生们起初是为了完成"作业",硬着头皮操着结结巴巴的英语和我通话,等他们发现我是在亲热地和他们唠家常,就完全放开了,后来即使没有布置这项作业,也有不少人主动打电话找我聊天。
在课堂上,我也不强求学生听课时完全不说一句话,因为初中孩子自制能力还不很强,偶尔控制不住自己的情况应该得到原谅。再说,每个人的意见都能及时发表和得到尊重也是我所希望的,所以我只是规定如果上课要说话,请用英语说。
一段时间后,几乎全班学生都成了我的好朋友,"互动"有了坚实的基础。 2. 搭建互动式教学的平台 任务型教学是互动式教学的平台。
如果说师生平等是互动式教学的前提,是一种教育原则或理念,那么任务型教学就为互动式教学搭建了平台。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而不是以测试的分数)来体现教学的成就。
学生有了具体的动机就能自主地学习,并且主动地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过程中自然地使用所学语言,在使用所学语言做事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任务型教学途径(Task-based approach)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能体现语言价值的、先进的、有效的教学途径。
这种教学途径实际上可以认为是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即:为用而学,用中学习,学了就用。任务型教学又是师生双边或多边的互动式教学活动。
在任务型学习中,学生有较多的人际交往,有较多的机会思考、决策、应变,每个人都扮演着一个角色,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因此,任务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互动式教学实践空间,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教师在任务型教学中的角色也比较丰富。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技巧,观察、监控课堂活动的进展,而且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是学生的"活字典"、"资料库"。
事实上任务型教学需要师生根据各自在执行任务中的角色进行定位。多年来人们已习惯在英语课上使用"值日生"制度(Daily report),即一位有任务的学生事先准备并在第二天的课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没有任务的同学则做旁观者、倾听者。
这种单边活动很难起到互动的作用。我仿效国外某些学校的做法,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hot seat",即"热椅子",尽管每天只有一名学生坐上"热椅子",但有10个学生可以向他提问。
通过"热椅子"形式,旨在给学生创造互动的条件,提供互动的机会。为了给学生示范,第一天坐上"hot seat"的是我自己。
"hot seat"逐步在我的课上形成了制度,学生提问的内容从简单的日常生活领域发展到能够就某一主题展开有意义的讨论,比如有一名学生专门谈了"苹果的好处",除了食用、药用价值以外还阐述了由苹果引发的哲理。现在几乎班上每一个学生都能用较流利的英语就某一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们争坐"hot seat",自己去探索、体会用英语与他人交流信息,交换意见,沟通情感的乐趣,课堂气氛自然而然地活跃起来,学生喜欢上了英语课,思维和口语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互动式教学决不仅仅停留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层面上,而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有效教学互动的形式 有效互动不是任由教师控制、单向影响的活动。
从师生互动的信息传递方式来看,有效的教学互动有以下三种形式: 1.双向型 在这种互动方式中,师生之间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等的师生对话形式。
2.多向型 这种互动形式与双向型互动不同的是,互动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之外,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双向流通。它强调信息的多向传递反馈。
在课堂上的常见形式是: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赛等。 3.网状型 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和教师构成一张紧密联结的网,每位学生、每个老师都是这张网的一个结点。
能够牵一点而动全网,互动的辐射范围非常广。这种互动强调师生平等参与学习活动,信息全面开放,教师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源。
这种互动的载体往往是大型的数学游戏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网上互动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这三种互动往往交织在一起,缺一不可。
就教学效果来说,在这三种互动形式中,双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差,多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好,但效果最好的是网状互动。 “全员参与、平等信任、互尊互爱、自由沟通、情知相融、共同活动”是我们新课程所要求的互动的理想境界。
教学互动的组织实施一般按以下流程: (一)互动的预备策略与方法 1.创设利于有效互动的环境 互动理论强调互动是人与环境的作用。因此,创建适于学生互动学习的物理环境(比如教室布置、座位安排、灯光、绿化等)和积极的社会心理环境(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施有效互动的前提。
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会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有效地开展各种教学互动。在互动中,教师要积极鼓励互动、创设互动条件、消除互动障碍,努力培养学生乐于互动的态度。
2.预设互动:有效互动的支点 要切实搞好课堂教学互动,就必须要有互动预设。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就要结合课堂教学目标、教材、学生实际、教法等,预设好如何互动引入?何时在课中互动?怎样互动?在结尾如何互动?是否要延伸互动等问题。
预设互动的要点是:“多预精用,弹性设计”。多预精用是指预设时多准备几种互动方案,在互动的形式还是内容上都要多元化,但在课堂教学时,要根据课堂实际,精挑细选地用。
弹性设计是指根据课堂的多变性、生成性,在设计互动活动时要考虑“不同人的发展”而因人设计学习目标,考虑“不同人的认知”因人设计互动内容、互动形式。 (二)教学互动的组织策略与方法 1.疑问:有效互动的起源 问题是学生思维互动的发动机。
课堂教学的互动往往就是始于问题、为解决问题而开展的活动。没有问题的互动就像没有油的发动机,最多只是形式上的互动,没有思维上的实质互动。
问题又何来?通常是由教师来提。对教师提问来说主要是注意两方面:怎么提和提什么。
有效互动的提问重在引导,要避免大量的一问一答和一问齐答,这会造成互动范围小、学习被动或互动失真,甚至造出“南郭先生”。提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要利于学生互动、要因人施问,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 2.对话:有效互动的重要方式 课堂教学是以对话为主要互动渠道的学习过程。
所谓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的方式。课堂上互动不起来,在很多情况下,问题就出在对话上。
如何才能实现真实有效的对话呢?(1)人与人之间必须构建一种民主、平等的“你—我”关系。特别是教师要与学生保持观念平等、人格平等,要尽量保护学生的创新灵性,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2)给学生平等的话语权。这要做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发表意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允许不同的学生发表意见。
3.合作:有效互动的特点 教学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合作是教学互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根据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师生、生生有效合作,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1)合作前的独立思考必不可少。
只有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讨论才能深入,才可能有思维碰撞的火花。 (2)合作中的启发、引导、调控是关键。
当学生在合作中有困难、有疑虑时,教师要及时启发引导。对合作中个别学生或小组有独到见解和创新思维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在合作过程中,还会出现优生占主角甚至没有合作的现象,这时教师要积极调控,比如在交流时间、小组人数、组员结构、任务分配等方面作适当调整和控制。教给学生有效的合作技巧,如倾听、相互信任对方、相互鼓励支持等。
(3)合作后的评价、归纳、提升是重点。对合作中表现好的个人或小组及时肯定表扬。
对合作中并没解决的问题或生成的新问题,教师要阐释、归纳和提升。对个别运转不好的小组,还要在课后进行师组互动了解原因。
(4)设法在课外建立“师生互动场”,(类似课外辅导小组)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中的难点问题,这也是加强师生互动的良策。 4.做中学:有效互动的新形式 “做中学”就是将学习对象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对象,通过自己(独立或是几个伙。
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其方法一般为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
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但缺点是组织难度大,学员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口头的交流,要达到预期效果还需借助必要的教学手段。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多媒体设备进入课堂教学,它使传统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令人耳目一新。多媒体设备的声、光、电一体化优势,不仅减少了教师课堂书写工作量,更重要的是由于课堂环境的变化,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也使课堂讨论或者案例分析便于进行。有了多媒体设备并不等于教师可以跟放电影一样,不需要课堂讲解了。我认为先进的设备仅仅是辅助教学的手段,教师的主导地位绝对不能动摇。过分依赖多媒体设备,会淡化教师的主导地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当代教学论中的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其核心是用系统、结构和功能等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方式方法,考察其理论的或实践的基础,从而形成一种系统化和多样化相统一的教学模式体系。
理论界对教学模式的理解很不一致,有多种认识。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转化形式,它是用于设计课题、选择教材、揭示教师活动的基本框架。
就语文学科而言,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也一直是有识之士研究的课题。目前比较被人们认可的有以下几种模式:(1)中学语文教学“三、五、七”模式。
其核心内容是打好三个基础,建立五条常规,注定七项禁忌。(2)语文目标教学模式。
其核心内容是教材有明确的目标,教师为实现一个个特定的目标而教,学生为达到一个个特定的目标而学,教学领导人员以及招生考试部门的组织者和命题人员,以同样的学习目标为基本依据进行教学测量、考核、评估、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检验老师的教学效果。(3)语文“训练式”教学法,其核心内容是教师讲授新课时,把一篇课文的内容根据教学目的化解为各种题型的训练题,让学生当堂完成这些习题,教师当堂评讲这些习题,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内容,应用课文内容的目的。
(4)“情知对称”四分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是借助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不能把语文只作为单纯的知识达标课程,而应该让它成为培养学生 “情知对称”的人格与智能双向平等发展的黄金三角洲。
“四分”的含义是指情知分类,能级分层,训练分步,教材分型。以上这四种语文教学模式,对我国的语文教学影响极大,毋容置疑,它们对推进我国语文教学的改革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而出现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教师、学生的各种不同特点,都决定了教学模式不可能是绝对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适用于一切教学活动,它都具有针对性。
否则,教学模式就失去了自身的特点和作用,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到目前为止,语文教学理论上和实践中没有一种教学模式能够涵盖语文教学的所有,即使最先进的语文教学模式也只能是用于语文教学的某一侧面或某一角度,甚至某一类型的课文教学。
如果我们将某种语文教学模式用于语文教学的全体,那么势必会失真,会失实,于教学无益。语文教学是发展的,特别是随着课程、教材、考试制度的改革深化,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等,语文教学更呈现出新的发展,而发展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的涌现与新的教学方法与程序的出现,这势必会使原有的教学模式受到影响或冲击,使其不断地修正、充实、改造。
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不断地呈现新的模式,产生新的活力。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中,对学习方式变革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并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在课程结构调整、课程标准制订、教材编写、教学过程、学习与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就是说,当今时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在对合理的传统模式的继承基础上,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思想,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使模式稳中有变,常教常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多少年后的今天,我们思考这段话,应当仍然会有所启迪。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着眼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突出“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加快发展自身的主体性。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导向功能,其中,既要有认识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
根据这一要求,本人认为当前只有改革教学活动中的要素关系,才是发展与建构语文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教学形式而存在的。
离开了一定的教学形式也就不存在着所谓的教学模式了,教学形式又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教师、学生、媒体(即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如果在教学中能实现以下四个转变,我想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一定会到来。
1、教师角色的转变:由权威型转变为伙伴型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的是师道尊严,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只是绝对的顺从,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导致的是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缺失。一种积极的教学模式首先应该是一种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发展的教学形式。
人的存在,人的发展,是现代教学最根本的理念,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民主、平等、互动、合作更应成为师生关系的新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先进的教学模式建构与发展的基础。
据此,教师要由学生的权威变为学生的伙伴,在与学生的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中。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58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