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消毒内镜采样
4.1.1采样方法:
4.1.1.1监测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
4.1.1.2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用15ml无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及时送检。
4.1.2 菌落计数:将送检液用漩涡器充分振荡,取0.5ml,加入2只直径90mm无菌平皿,每个平皿分别加入已经熔化的45℃-48℃营养琼脂15ml-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于35℃培养48小时后计数。
4.1.3 计算:两平皿平均菌落数*20
4.2灭菌内镜及附件
4.2.1腹腔镜、宫腔镜、膀胱镜、关节镜、脑室镜等。
4.2.2 内镜附件: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
4.2.3采样地点:生物安全柜、手术室、无菌室等。
4.2.4采样方法:用无菌棉拭子涂抹后,剪去手接触部分,放入10ml采样液的试管中。及时送检,2小时内检测
4.3致病菌检测:将送检液用漩涡器充分震荡,取0.2ml分别接种90mm血平皿、中国兰血平皿和SS平皿,均匀涂布,35℃培养48小时,观察有无病菌生长。
4.4增菌:SCDLP(金葡、铜绿假单胞)、葡萄糖肉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SF(亚硒酸盐增菌液)、GN(志贺氏增菌液)、乳糖胆盐发酵管。
4.5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
5. 结果判定
5.1消毒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5.2灭菌后内镜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
5.3 内镜结构复杂,关节多、孔道细长 (2--6英尺,直径 几毫米),
5.4.使用时, 易沾挂血液、黏液、组织、排泄物等。
5.5.胃镜在应用后,可有105-1010cfu/mL的生物负载。
5.6.支气管镜在清洗前, 平均负载为6.4*104cfu/mL。
它能深入外通式管道脏器(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和闭合式体内镜穴(如胸腔、腹腔、关节腔)进行观察诊断、活体取材,同时兼能腔内手术(如肿瘤摘除、疏通癌性梗阻、胆囊截除、Oddi括约肌切开等),应用高新技术(如微波、激光等)开展介入治疗,还具有摄影、录像或放大和处理图象等电脑智能化多种功能,是现代化新颖的高精技术诊疗设备。
内窥镜检查优点是可用肉眼观察,内窥镜附有照明装置,可用肉眼直接观察,而且内窥镜前端的角度可以调整,还装备了可以拍摄照片,采取标本等功能的设备。 内镜能可靠地解决常见肿瘤(如胃癌、肺癌、食管癌、大肠癌、肠息肉等)的诊断,尤其对早期癌的及时检出,并能在术前作出病理确诊,因而其优于其他诊断手段(包括MRI、CT、B超、ECT)。
内镜对腔内良性肿瘤和浅表恶性肿瘤以及某些早期癌,能进行选择性、多样化的有效治疗;对一些晚期癌即使已经使用各类方法治疗无效者,内镜手术与腔内高新技术的应用尚能缓解症状、延长寿命、改善生活质量。 内窥镜检查的对象器官有咽喉、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胆管、胆囊、胰腺、支气管及膀胱等,但膀胱镜、直肠镜及腹腔镜等仍为硬式镜。
另外,也可切开皮肤将内窥镜插入腹腔等体腔内进行检查。病人如兼有主动脉瘤、食管静脉曲张、严重高血压病、心血管病、颈椎病等,则不宜作食管镜、胃镜检查。
具NBI功能的内镜其外形和常规操作与普通内镜基本一致,在操作中可随时切换至NBI模式观察病灶。
对于附带NBI功能的变焦放大内镜而言,在对病灶近距离放大观察后再开启NBI模式,能更清晰地了解病灶表面的黏膜凹窝形态及血管等,方便对病灶进行定性与靶向活检。目前,NBI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包括: ① 微小病灶的早期发现与诊断;② 联合放大内镜观察其细微结构,进一步评价其特性并预测组织病理学结果;③ 作为病灶靶向活检及内镜下治疗的定位手段。
优势在不仅能够精确观察消化道黏膜上皮形态,如上皮腺凹结构,还可以观察上皮血管网的形态。这种新技术能够更好地帮助内镜医生区分胃肠道上皮,如Barrett食管中的肠化生上皮,胃肠道炎症中血管形态的改变,以及胃肠道早期肿瘤腺凹不规则改变,故被称为电子染色内镜。
内镜使医师的眼和手得以延伸,借助各种内镜,可直接观察体腔(腹腔镜-腹腔)、中空器官内部(宫腔镜-子宫腔)及管腔(输卵管镜-输卵管),并可同时进行多种手术操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内镜器械不断更新,操作技术不断成熟,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硬式内镜是一种短而直的金属观察管。从皮肤上的小切将之引入,并对所检查区域(如腹腔或关节内)的近皮肤表面处的结构进行观察。也可将硬式内镜插入自然体腔(如直肠)。将硬式内镜从皮肤切口引入的过程通常需在全麻下进行,但有时也可局麻。器械可通过内镜进入,也可通过皮肤上单独的切口进入。
1。
观察及操作(1)幽门及胃窦部以幽门为中心,调节弯角旋钮分别观察胃窦四壁,如果小弯无法全部窥视,可将胃镜沿大弯侧做反转观察。正常幽门收缩时呈星芒状,开放时为一圆形开口,经幽门腔可看到十二指肠的部分黏膜,甚至可观察到球部的一些病变。
胃窦部尤其是胃窦小弯侧是胃癌的好发区域,胃镜检查中应在俯视全貌后做近距离仔细观察,注意有无溃疡、糜烂、结节、局部褪色、僵直变形等病灶,发现胃癌病灶后应仔细观察幽门管开发是否正常、对称,以了解胃癌是否已累及幽门管,一般而言,早期胃癌较少累计幽门管。 (2)胃角切迹胃角切迹是胃内观察的难点之一,它由胃小弯黏膜转折而成,从贲门侧观察呈拱门型,看到的是贲门侧黏膜;在胃窦部可用低位反转法(J形反转法),即尽量使弯角旋钮向上,推进胃镜,胃镜居高(可见幽门口),此时图像上下颠倒。
胃角及其附近两侧是早期胃癌最常见的部位,必须重点观察。 (3)胃体胃体腔类似隧道,下方大弯侧黏膜皱襞较粗,纵向行走如脑回状,上方小弯为胃角延续部,左右分为胃体前后壁。
胃体较大,分别称为胃体上、中、下部,中部又称垂直部,由于后壁与镜轴面呈切线关系,因而易遗漏病变。胃体部的观察一般采用U形倒镜以及退镜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发现可疑病变时将镜头贴近病变部位作重点观察,在疑及垂直部有病变时,可调弯角钮向右作仔细观察。
(4)贲门及胃底部此部位可采用高位或中位U形反转法观察,U形反转是将胃镜送入胃体中部,在看到胃腔弯向后壁侧时,将内镜角度旋钮向上顺时针旋转90°-180°,边观察后壁黏膜边将内镜向前推进,此时内镜则向贲门侧前进,直至可以看到贲门及从贲门进入胃内的插入管,此时插入管已呈U形,故称U形反转。 U形反转时看到的内镜插入管(镜身)位于小弯侧,内镜的前端物镜是从大弯侧对向小弯侧,插入管遮盖的是小弯侧的黏膜,旋转操纵部即可将遮盖的部分露出。
要注意在反转观察时,胃镜下方为小弯,上方为大弯,左侧为后壁,右侧为前壁。如需全棉观察贲门及胃底部,检查手法的关键是多方位转动镜身及提拉胃镜,这种检查手法也是当前提高早期贲门诊断水平中最重要的的内镜操作环节。
(5)食管、贲门观察结束胃部观察后,应吸尽胃内气体以减少术后腹胀,将胃镜退至食管下方,正面观察贲门口,除仔细观察贲门黏膜和齿状线外还应注意贲门启闭运动情况。食管全长25cm左右,等分为上、中、下三段,食管中段有左心房压迹,并可见搏动运动。
由于食管为一直行的管道,因而食管壁定位与胃及十二指肠稍有不同,视野上方为右侧壁,下方为左侧壁,左右侧扔分为前后壁。 2。
活体组织检查及细胞学检查(1)选择活检部位发现病灶后先做全面仔细的观察,初步了解病变的性质,确定活检部位,调节好胃镜的方向,史病灶置于视野正中部位,并史活检钳尽可能垂直地指向活检部位,胃镜的头端离病灶的距离适中(3~5cm)。隆起病灶应取其顶部(易于发现糜烂、恶变等)及其基底部的组织;糜烂、微凹或黏膜粗糙、色泽改变等平坦性病灶应在病灶周边黏膜皱襞中断处及中央处取活检;胃癌时以溃疡凹陷性病灶最常见,应在溃疡隆起边缘上特别是在结节性隆起及溃疡边缘内侧交界处下钳以提高阳性率,因为在胃癌的组织坏死处取材阳性率较低。
(2)活检数量不同的疾病在不同用途时会有差别。早期胃癌的活检次数与阳性率呈正比,在多块活检标本中只有一块,甚至只有一块中的小部分为胃癌组织的情况并不少见,一般活检数为4~8块;慢性胃炎在用于研究时活检部位定位为5点,而用于临床时只需3点。
不同部位的活检标本应分装在不同的试管中,标本应注意及时浸入甲醛固定液中。
b) 色素内镜:常规内镜检查完成后,建议对临床疑诊早期胃癌、高危人群、年龄大于40岁的受检者应常规行靛胭脂染色,以提高早期胃癌的检查率。染色前应注意清洗胃粘膜表面黏液,喷洒时尽量使染色剂在胃粘膜上涂布均匀,冲洗后进行观察。
c) 放大内镜:放大内镜直接观察胃粘膜表面形态,根据胃小凹形状及表面血管形态可准确鉴别病变良恶性,与染色剂配合使用效果更好。
d) 超声内镜检查:不仅可直接观察病变本身,而且可以通过超声探头探测肿瘤浸润深度及胃周肿大淋巴结,是一种较为可靠的胃癌术前分期方法,有助于胃癌的诊断、临床分期及制定最佳手术方案。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0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