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的购买!娱乐!知名景点
按传统旅游资源观分类,我国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民俗风情资源、传统饮食资源、文化资源和工艺品资源,以及都市和田园风光资源等。按现代旅游产业资源观分类,我国旅游资源包括观光型旅游资源、度假型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和滑雪、登山、探险、狩猎等特种旅游资源,及美食、修学、医疗保健等专项旅游资源。
学术界按旅游资源的成因或其属性分类,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前者是指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天然景观,具有明显的天赋性质;后者内容广泛、类型多样,包括各种历史古迹、古今伟大建筑、民族风俗等等,是人类活动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就。也有的将其分为三类,除上述两大类型外,还有复合型旅游资源。
我国旅游资源有几大特色: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具备各种功能;中国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多样,而且每种资源的积淀丰厚,拥有各种规模、年代、形态、规制、品类的资源特征;中国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流传至今的宝贵遗产构成了极为珍贵的旅游资源,其中许多资源以历史久远、文化古老、底蕴深厚而著称;中国拥有数不尽的特有旅游资源。每个国家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水文、海拔高度等差异,以及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的区别,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资源均存在差异,有明显的区域性,如北欧峡湾、亚马逊雨林以及我国的古城墙及美洲玛雅文明等,旅游资源因分部不同而各具特色。
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目前仍是个难题。因为旅者旅行过程中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产生的废气,游客数量的上升对旅游目的地造成的生态破坏等等都是可持续发展旅游需要面对的课题。
作为个体的旅行者所能做的大概有几个方面,
1. 尽量使用环保交通工具。比如在目的地旅游时可使用自行车/人力车代替汽车, 以达到减少废气及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2. 在目的地用餐时使用环保餐具,比如不使用木制筷子可间接减少森林砍伐.
3. 景区内不乱扔垃圾,不乱采摘,不向河水中倾倒液体。自觉爱惜并保护景区一草一木。自觉遵守景点景区明令禁止的一切行为。
4. 如时间允许,尽量避免旺季出行,一方面可使费用降低,另一方面亦可缓解旅行目的地对人数的负荷能力。
2018年旅游业数据分析,
2018年,中国旅游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品体系日益完善,市场秩序不断优化,中国2018年旅游业总收入达6.0万亿元,对中国GDP的综合贡献为9.9万亿元,占国内GDP总量的11.0%,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
2018年,中国国内游人数达55.4亿人次,同比增长10.8%,旅游成为中国人民的必需品。国内游市场是全国旅游市场的主力军。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全域旅游意识的提升,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前景较广阔。消费升级推动全域旅游应运而生,全域旅游是应对全面小康社会大众旅游规模化需求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战略。
1.因为中国的开放和影响力,让旅游业在世界旅游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2.一是随着中国在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地大物博、美不胜收的中国美景,正越来越吸引到更多世界各地的旅游爱好者来游玩观光。而这些国外游客又因此会给中国旅游做更多的宣传。
中国国土面积排名世界第三,境内各种地理地貌都有,森林、雪山、沙漠、喀斯特等等,可以充分满足世界不同旅游爱好者的喜好。
二是随着国人的富足,出国旅游已经称为家常便饭,中国每年出国旅游人数、以及海外消费已经能直接影响到一些国家的GDP指数,以至于很多国家旅游景点会出现汉语标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强大消费力的体现。
3.综上所叙,在世界经济因新冠疫情受到严重影响的当下,中国旅游业的贡献是很多国家渴望的,所以说世界旅游业要看中国,这话并不为过。
2014年,我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国内旅游市场高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稳中有进,出境旅游市场快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数36.11亿人次,收入3.03万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0.7%和15.4%;入境旅游人数1.28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053.8亿美元;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07亿人次,旅游花费896.4亿美元;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73万亿人民币。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6.61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0.39%。旅游直接就业2779.4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873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19%
逐年都在增长!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测算,2016年中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达11%,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
我国旅游市场量质齐升,人均出游近3.4次。
2016年旅游总收入预计达4.69万亿元,同比增长13.6%。
国内旅游人数继2015年首次突破40亿人次后,2016年继续两位数增长,全年有望超过44.4亿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同样保持两位数增长,2016年预计达到3.9万亿元。
入境旅游人数摆脱多年的徘徊局面,连续两年实现正增长,2016年预计达1.38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1200亿美元,分别增长3.8%和5.6%,其中外国人接待人数 2815万人次,增长8.3%。
出境游呈现良性发展态势,2016年预计出境旅游人数将达到1.22亿人次,同比增长4.3%,入出境总人次超过2.6亿人次,入境游人数超过出境游1600万人次。
我国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地位。
全国旅游直接投资继2015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后,2016年达到12997亿元,同比增长29.05%,预计高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个百分点。
尤其突出的是,民营旅游投资积极性高涨,占旅游投资总额的59%,继续超过半壁江山。
旅游综合效应更加凸显,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测算,2016年中国旅游业对社会就业综合贡献超过10.26%,与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一、康养+旅游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二、生态+旅游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保障。
三、文化+旅游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在居民对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下,文化将会进一步活态化、物态化、业态化。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结合旅游扶贫政策后,文旅产业也大有可为。
四、乡村+旅游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
90多年来,中国旅游集团经历了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与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同向而行,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典范,为世界旅游贡献中国智慧。
立下宏愿 开创先河
20世纪初,中国人还没有“旅游”的概念,更没有专业旅游服务机构。当时在中国提供相关服务的只有英国的托迈酷客和美国的运通公司等少数外商机构,他们服务的对象着重于外国人,中国旅客寥寥无几。
一位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银行家,因在外资旅行代理机构购买船票时受到冷遇,暗自立下宏愿,创办一所完善的服务机构,他就是陈光甫。
1923年初,适逢国内在上海举行中华民国第一次教育会议。时任上海银行总行总经理的陈光甫获讯后,马上致电上海银行总行,安排工作人员与黄炎培先生接洽,料理所有会议代表至沪后的一切交通食宿等事宜。可以说,这是中国本土化旅客服务之开始,也是最早的旅游团队业务。
1923年4月,上海银行获批代售铁路车票。4个月后,上海银行旅行社部在总行国际部宣告成立。1924年1月,迁到四川路420号,独立门户,并以五角红星为标志。
1927年,陈光甫决定将旅行部从银行分离出来,成立中国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并从6月1日起更名为“中国旅行社”。至此,第一家中国人创办的旅行社宣告成立。
1928年4月1日,中国旅行社香港分社正式成立,地址设在香港皇后大道中6号。这便是中国旅游集团的前身。
中国旅行社成立后,提出“发扬国光、服务行旅、阐扬名胜、改进食宿、致力货运、推进文化,以服务大众为己任”的理念。中国旅行社的创立,开创了中国旅游业的先河。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自强自立的历史重任。这既是中国旅游集团的初心,也是百年不变的责任与使命。
中国旅行社是中国第一家拿到旅游业执照的旅行社。它的前身上海银行总行首创并发行旅行支票,是对中国金融与旅游事业的一大贡献。创办的《旅行杂志》是中国第一个旅行类杂志,对中国近现代旅游宣传起到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旅行社香港分社果断同当时已经归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银行香港分行联系,做出了顺应历史潮流的正确选择。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接收中国旅行社香港分社不久后,又将其交由国务院属下的中国华侨事务委员会。中侨委接收企业后进行了重组,由民营转为国营,于1985年9月在香港注册成立“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港中旅”,而后不断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 大胆实践
重温峥嵘岁月,致敬时代先锋。2018年,陈设于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的“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中国旅游集团多个项目相关图片和资料入选,留下了集团人拓荒筑基的珍贵记忆。
港中旅投资开发建设的华侨城成为改革开放的一尺标杆。华侨城创办以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提出了一系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开展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新变革,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其实践经验更新了人们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价值观念。
改革开放前,中国旅游业几乎停滞不前。港中旅上演了一场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改革好声音”,没有现成经验借鉴,就“摸着石头过河”。比如开发锦绣中华,它是中国第一座主题公园。1987年动工的锦绣中华两年完工,开业后轰动海内外,一年多就收回成本。以其收入滚动开发的民俗村于1991年10月开业,再掀热潮,开业当日创下接待游客4.6万人次的高纪录。接着兴建的世界之窗,1994年6月正式开业,再创辉煌。
1992年,港中旅旗下的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而后公开招股,市场反应热烈,超额认购411倍,冻结资金1500多亿港元,刷新了当时香港股市认购倍数及冻结资金两项最高纪录。这一时期,集团留下了一个个值得书写的佳绩:1992年,港中旅集团以17亿港元收购国泰航空公司5%股权;1993年,与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深圳市和中银信贷合作成立深圳航空公司;1998年,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宣布与信德集团成立新的中旅船务投资有限公司……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一路走来,“变”是主线,从未停止,奋勇向前。
从1997年10月至2000年初,当时的港中旅遭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加之企业自身存在的运营管理问题,经营和财务状况一度恶化,出现了严重的信用危机和财务危机。从2000年年中开始,在中央大力支持下,在港中旅新任领导班子带领下,全体员工励精图治,以难以想象的魄力在较短时间里扭转了局面,使企业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至2003年,企业通过调整整顿,最终走出困境。
2005年,港中旅集团接收了招商旅游总公司。
2007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中旅集团公司正式并入港中旅集团,港中旅正式更名为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
2016年8月3日,集团迎来历史发展中又一重要时刻,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与中国国旅集团有限公司召开重组大会,挂牌成立中国旅游集团公司。
“中国旅游集团的成立,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内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特别是在竞争性领域中加强国有企业战略布局的重要历史使命,也体现了在大众旅游时代,加强国家对旅游业的战略引导。”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
至此,重组后的中国旅游集团汇聚了中国港中旅、中国国旅、中国中旅、中国免税、中国旅贸等5家国资委管理的旅游央企以及众多知名旅游品牌,在旅游行业的地位、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中国旅游集团全力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加速发展的奋斗之年。中国旅游集团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握机遇,找准坐标,承载着新的光荣与梦想,超越历史,奔向未来
河流,是地球表面较大天然水流的统称。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凹槽,在降水与地下水的供水情况下,就会形成大小不同的河流。我们常常赞美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古今中外的文学家、诗人都用自己的笔对河流给予了极高的赞美。
河流在我国的称呼很多,较大的河流常称江、河、水,如长江、黄河、汉水等;小一点的叫溪、涧、沟等,如台湾省的浊水溪、福建省的沙溪等;西南地区的河流也有称为川的,如四川省的大金川、小金川;此外,藏布、郭勒等一些名称,是我国某些少数民族对河流的称谓。
河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世界古代文明,还是当今地区经济的发展多与河流有密切关系。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往往依大河大川而兴起。距今四千多年以前,黄河流域即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埃及的尼罗河、巴比伦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的恒河、印度河,都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河流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因为河流的分布广,水量大,循环周期最短,而且绝大多数暴露在地表,取用十分方便。可以想像,河流是人类依赖的最主要的淡水水源。另外,河流在航运、灌溉、水产养殖和旅游等各个方面,也都对人类有重大作用。虽然洪水泛滥也给人类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但和它给人类带来的利益相比,还是微不足道的。
河流拥有重要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河流的水力蕴藏量取决于径流量和落差两者的大小。中国不仅有丰富的河川径流,而且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和高原,许多大河从这里发源后奔腾入海,落差又特别大。因此,中国水力蕴藏量特别丰富,约为6.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相当于美国的5倍多,占全世界水力蕴藏总量的1/10左右。
河流是天然的航线,它的运量大、运行成本低,所需投资较少。一般来说,水运成本是铁路运输的1/2,是公路的1/3左右。因此,内河运输不仅是古代运输的主要手段,而且在交通工具现代化的今天,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河道纵横,水量丰富,具有发展内河航运的优良条件。
河流广阔的水域是天然的鱼仓。中国各地的河流中盛产各种名贵的淡水鱼,如黑龙江的大马哈鱼,黄河的鲤鱼,长江的鲥鱼、桂鱼、凤尾鱼等都驰名中外。从河流中捕捞的大量淡水鱼,不仅为改善人民生活创造了条件,还可以大量出口换取外汇,支援现代化建设。现在,人们利用河流水体进行多种经营,除放养鱼、蟹、蚌珍珠外,还可种植水生植物,为农副业生产及工业生产提供饲料和原料。
河流孕育了人类的文明,它是大地的动脉,在火车出现以前,船是人们主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河流是大地的乳汁,它灌溉农田,滋润牧草,使人类得以生息繁衍。然而今天,河流污染、江河断流却成为眼睁睁的事实。试想,如果河流内没有鱼了,人们由于饮用受到污染的河水而得病,这样的世界还正常吗?
一、康养+旅游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二、生态+旅游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保障。
三、文化+旅游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在居民对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下,文化将会进一步活态化、物态化、业态化。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结合旅游扶贫政策后,文旅产业也大有可为。
四、乡村+旅游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33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