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科目:就是总分类科目,也称总账科目,还有明细科目,也就是二级科目。
为了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好地满足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要求,必须对会计科目按照其核算信息的详略程度进行级次划分。
一般情况下,可以将会计科目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科目分类。
扩展资料:
会计科目的分类
为明确会计科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理解会计科目的性质和作用,进而更加科学规范的设置会计科目,以便更好地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有必要对会计科目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对会计科目进行分类的标准主要有三个:一是会计科目核算的归属分类;二是会计科目核算信息的详略程度;三是会计科目的经济用途。
(一)按其归属的会计要素分类:
1、资产类科目:按资产的流动性分为反映流动资产的科目和反映非流动资产的科目。
2、负债类科目:按负债的偿还期限分为反映流动负债的科目和反映长期负债的科目。
3、共同类科目:共同类科目的特点是需要从其期末余额所在方向界定其性质。
4、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按权益的形成和性质可分为反映资本的科目和反映留存收益的科目。
5、成本类科目:包括“生产成本”,“劳务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
6、损益类科目:分为收入性科目和费用支出性科目。收入性科目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科目。费用支出性科目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等科目。
按照会计科目的经济内容进行分类,遵循了会计要素的基本特征,它将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分门别类的进行归集,清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按其核算信息详略程度分类:
为了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好地满足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要求,必须对会计科目按照其核算信息的详略程度进行级次划分。一般情况下,可以将会计科目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科目分类。
总分类科目又称一级科目或总账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所做的总括分类,它提供总括性的核算指标,如“固定资产”、“原材料”、“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
明细分类科目又称二级科目或明细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所含内容所作的更为详细的分类,它能提供更为详细、具体的核算指标,如“应收账款”总分类科目下按照具体单位名称分设的明细科目,具体反映应向该单位收取的货款金额。
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在二级科目下分设三级科目、四级科目等进行会计核算,每往下设置一级都是对上一级科目的进一步分类。
在我国,总分类科目一般由财政部统一制定,各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自行增设、删减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以保证会计科目的要求。
(三)按其经济用途分类
经济用途指的是会计科目能够提供什么经济指标。会计科目按照经济用途可以分为盘存类科目、结算类科目、跨期摊配类科目、资本类科目、调整类科目、集合分配类科目、成本计算类科目、损益计算类科目和财务成果类科目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从会计要素的角度分类从会计要素出发,可以将会计科目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五大类。
(1)资产类科目
①流动资产类的科目。这类科目的特点是资产的变现周期在一年以内或不超过一个背业周期,例如“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原材料”等科目。
②非流动资产类的科目。这类科目的特点是变现周期超过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例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科目。
(2)负债类科目
①、流动负债类科目。这类科目的特点是负债的偿还期在一年以内,例如“短期借款”、“应付工资”、“应付账款”等科目。
②非流动负债科目。这类科目的特点是负债的偿还期限超过一年以上,例如“长期借款”、“应付值券”等科目。
(3)所有者权益类科目
①投人资本类科目。例如“实收资本”科目。
②非经营因素形成的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例如“资本公积”。
③经营因素形成的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例如“盈余公积”等科目。
(4)成本类科目这类科目的特点是所发生的费用要计人产品成本。
①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类科目。例如“生产成本”科目。
②分配计人产品成本类科目。例如“制造费用”科目。
(5)损益类科目这类科目的特点是其项目均是形成利润的要素。
①反映收益类科目。例如“主营业务收人”、“其他业务收人”等科目。
②反映费用类科目。例如: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等科目。
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是:
1、合法性原则: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2、相关性原则: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为提供有关各方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服务,满足对外报告与对内管理的要求。
3、实用性原则: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符合单位自身特点,满足单位实际需要。
1、折叠全面性原则
会计科目作为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其设置应能保证对各会计要素作全面的反映,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具体地说,应该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若干会计科目,不能有任何漏洞,要覆盖全部核算内容,而且,每一个会计科目都应有特定的核算内容,要有明确的涵义和界限,各个会计科目之间既要有一定的联系,又要各自独立,不能交叉重叠,不能含糊不清。
2、折叠简要性原则
会计核算的目标就是向各方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以满足他们的判断、决策需要。一方面会计科目的名称要明了,代表了经济业务的主要特点,使人易懂;另一方面,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如国家宏观调控部门、企业内部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公众等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尽相同,会计科目设置既要兼顾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又要考虑会计信息的成本。
3、折叠稳定性原则
会计科目的设置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不宜经常变更。值得注意的是,强调会计科目的稳定性,并非要求会计科目绝对不能变更,当会计环境发生变化时,会计科目也应随之作相应的调整,以及时全面地反映经济活动。
4、折叠统一性和灵活性兼顾原则
统一性就是要求企业设置会计科目时,应根据提供会计信息的要求,对一些主要会计科目的设置及核算内容应保证与《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相一致;灵活性是指在不影响会计核算要求和会计报表指标汇总,以及对外提供统一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前提下,企业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行业特征和业务特点,对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作必要的增设、删减或合并,有针对性地设置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从会计要素的角度分类从会计要素出发,可以将会计科目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五大类。(1)资产类科目①流动资产类的科目。
这类科目的特点是资产的变现周期在一年以内或不超过一个背业周期,例如“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原材料”等科目。②非流动资产类的科目。
这类科目的特点是变现周期超过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例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科目。(2)负债类科目①、流动负债类科目。
这类科目的特点是负债的偿还期在一年以内,例如“短期借款”、“应付工资”、“应付账款”等科目。②非流动负债科目。
这类科目的特点是负债的偿还期限超过一年以上,例如“长期借款”、“应付值券”等科目。(3)所有者权益类科目①投人资本类科目。
例如“实收资本”科目。②非经营因素形成的所有者权益类科目。
例如“资本公积”。③经营因素形成的所有者权益类科目。
例如“盈余公积”等科目。(4)成本类科目这类科目的特点是所发生的费用要计人产品成本。
①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类科目。例如“生产成本”科目。
②分配计人产品成本类科目。例如“制造费用”科目。
(5)损益类科目这类科目的特点是其项目均是形成利润的要素。①反映收益类科目。
例如“主营业务收人”、“其他业务收人”等科目。②反映费用类科目。
例如: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等科目。
同学你好,首先向你致敬!
一、会计科目的分类依据及原因?
你终究发现了这个问题---会计制度设计研究生,我挺你!
二、会计要素、会计科目的定义?
1、《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的会计对象所进行的基本分类。(会计对象---是指经济业务或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要素按其性质划分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项。
2、会计科目---是按照会计对象的“经济内容”进行分类。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将会计科目划分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综合、损益六项。
三、为什么“会计科目”与“会计要素”异同点?
1、我们知道:会计科目和会计要素两者所反映会计核算项目内容是一样的。
按照会计学原理---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确定的---会计要素---然后再按照会计要素划分---会计科目。换言之:会计科目是在会计要素划分前提下进行划分的。
2、会计要素的前三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与会计科目划分相同,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3、会计科目没有利润要素,而且收入和费用两要素归结为损益类这一个大类,为什么这么分?
会计要素---收入、费用---比---会计科目的---成本---含义要大;
会计要素---利润---会计科目---则没有“利润”分类;
这么重要的会计要素“利润”在会计科目的分类中怎么就没有了?
这个问题---会计学术界一直在争论,至今尚有各种不同见解。
会计科目将“成本”单独划分出来,又将“损益”包括会计要素“收入、费用”中的一部分将会计要素的“利润”归列为会计科目的“损益”有人戏称这是滑稽分类!
会计科目的分类“主要是依据《企业会计准则》中确认和计量的规定,会计科目涵盖了企业各种交易或者事项。”
当下 “会计要素”分类,和“会计科目”分类,符合我国会计实务的表述习惯,当然不是说最科学,所以,直到今天,会计界还对这两者分类各抒已见。
甚至有学者认为:会计科目的分类应与会计要素的分类一样(六大项)
还有学者提出:会计科目中“投资收益”列入“利得”,会计要素---应取消“利润”增设“利得、损失”等要素,等等。当然这仅仅是一家之言。
这可能就是《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原故吧!
很抱歉,可能不是满意的答案。
提出这个命题---可有待于---报读---会计学---会计制度方向的研究生了。
祝你成功!
(1)会计科目按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损益类和成本类会计科目五大类。
(2)会计科目按其隶属关系,可分为总账科目、子目和细目。
在实际会计处理过程中,对于某些会计科目如原材料、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还需进一步了解其详细信息。如原材料,必须知道它的种类、数量、单价、金额等信息,这些就需在原有科目下再根据用途和需要具体设置细目,这就有了总账科目、子目、细目等。
总账科目又称总分类科目或一级科目,它是总括地反映各会计要素的科目。细目又称明细分类科目或三级科目,它是详细地反映各会计要素的科目。
有的总账科目反映的经济内容较多,还可在总账科目和细目之间设置子目。子目又称二级科目,是对总账科目的进一步分类,而细目是对子目的进一步分类。例如,工业企业可在"原材料"总账科目下设置"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包装物"、"外购半成品"、"修理用备件"等子目,然后再依据材料规格、品种或型号等设置细目。
目前,在我国实行的是统一的会计制度,这种制度的典型特征就是由国家规定统一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格式。
财政部已于2000年12月29日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并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
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科目由三部分组成,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主要会计事项分录举例。
对会计科目进行分类的标准主要有三个:一是会计科目核算的归属分类;二是会计科目核算信息的详略程度;三是会计科目的经济用途。
会计科目简介:是对会计要素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类目。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各有不同,管理要求也有不同。
为了全面、系统、分类地核算与监督各项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各项损益的增减变动,就有必要按照各项会计对象分别设置会计科目。设置意义: (1)会计科目是复式记账的基础; (2)会计科目是编制记账凭证的基础; (3)会计科目为成本核算及财产清查提供了前提条件; (4)会计科目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了方便。
设置原则:各单位由于经济业务活动的具体内容、规模大小与业务繁简程度等情况不尽相同,在具体设置会计科目时,应考虑其自身特点和具体情况。会计科目作为向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经营管理者等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其设置过程中应努力做到科学、合理、适用。
科目特点:注会基础性科目、注会理解性科目、注会发散性科目。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82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