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账目差错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有:运用会计原理不当造成的错误;会计人员或有关当事人疏忽造成的错误;会计人员或有关当事人对有关会计及财经制度、法规不熟悉造成的错误;企业单位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造成的错误。
1。运用会计原理不当造成的账目差错 会计原理是会计人员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
运用会计原理不当造成的账目差错有: (1)借贷原理不熟,造成借贷反向或错借错贷。 比如:向银行借款10万元,归还前欠货款。
对于这笔业务,有些会计人员由于对借贷记账法中的“借、贷”符号理解不透,认为“借”就是借款,“贷”就是贷款。因此,错误地将上述业务做成如下会计分录:借:银行存款10万贷:应付账款10万(正确的分录应该是:借记:“应付账款10万”,贷记:“银行借款10万”) (2)会计处理基础运用不当,造成收入、费用、盈亏数字错误。
会计处理基础是确定企业单位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从而确定其损益的标准。会计处理基础一般有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为了正确划分并确定各个会计期间的财务成果,企业应以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的基础。行政事业单位(不包括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为了正确反映预算支出的执行情况,而且又不进行盈亏计算,可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记账的基础。
在一般情况下,企业在本期内收到的各种收入就是本期的收入;企业在本期内支付的各种费用,就是本期应当负担的费用,但是,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性和会计期间的人为划分关系,难免有一部分收入和费用出现收支期间和归属期间不相一致的情况,因而账上所登记的本期内收到现款的收入,并不一定都属于本期内应该获得的,有的须在以后的会计期间才能获得,出现预收收入。 同样,本期内支付的费用,也并不一定都应当由本期负担,有的应由以后会计期间来负担,则出现预付费用,即待摊费用。
另一种情况是有些收入虽在本期尚未收到,但属于本期内应获得的收入,即应计收入。同样,有些费用在本期内虽然尚未支付,但应当由本期负担的,称为应计费用,即预提费用。
会计人员在处理有关会计事项时,由于对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运用不当,就可能发生把不属于本期的费用支出记入当期成本,或把当期费用支出延至下期的错误做法;也可能发生把不属于本期的销售记入本期,或把属于本期的销售延至下期的错误做法。 (3)违反了成本与收入相配合的会计原则,混淆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界限。
成本与收入配合的会计原则,是指每期损益应根据当期已实现的收入与产生收入所耗费的成本相配合而定。损益的确定,主要在于收入与费用的适当配合。
如果某项收入根据应计基础应归属下期的收入,则与之有关的费用同样应为下期的费用。会计人员如果把应属于下期的费用,由本期收入中减去,不仅会使本期损益的计算不正确,而且也将影响下期损益计算的正确性。
因此,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严格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确计算当期损益。并且强调,凡支出的效益仅属于当期的,应作为收益性支出,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从当期实现的收入补偿;凡支出的效益属于几个会计期间的,应作为资本性支出,如购建固定资产、从事科研开发发生的费用等,应采取折旧、摊销等方式,从以后各期实现的收入中逐步收回。
2。由于工作疏忽或责任心不强造成的账目差错 一个工作认真、责任心较强的会计人员,尽管他可能业务水平低、工作经验少,但工作兢兢业业,认真细致,不怕烦,不怕累,当天的事当天完,即或出现差错,也能在当天或第二天及时发现解决处理,不会因为待处理业务的积压而积累更多的错误,使问题难于查清。
加上他不断地钻研,认真地学习,业务水平会逐渐提高,经验会不断丰富,出现的差错也就会愈来愈少。 相反,一个有一定业务水平的会计人员,如果不负责任,工作不上心,马马虎虎,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不及时处理,也很难保证不出差错。
由此而造成的账目差错主要有: (1)数字计算错误会计人员常用的计算手段,一般有算盘、计算器和笔算等。 计算的错误有会计凭证、账簿、报表中的数字计算错误、各种费用分配表中分配率、分配金额的计算错误。
常见的计算错误大都是加、减、乘、除计算时发生的,其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掌握这些方法,而是因为疏忽:再就是因为计算量太大,往往又集中在月终与月初,难免发生一定的计算错误。 根据错误发生的时间,此类计算错误可以分为入账前的计算错误和入账后的计算错误。
前者如销货发票上的货物数量、单价不正确,造成小计金额错误,但不影响账目的平衡,因此不易查处;后者如账簿记录合计数的错误,则会影响账目的平衡,在工作中可自动发现。 (2)数字书写错误数字书写错误就是指单纯的笔误,即会计人员在填制会计凭证、登记各种账簿和编制所有报表时,写错了数字。
其错误有数字颠倒、数字错位、错写和惯性错误等类型。 1)数字颠倒错误:所谓数字颠倒,就是把一列数字中的相邻两位数字或隔位的两位数字写。
在实际工作中常见的记录错误主要有以下三种: (1)会计原理、原则运用错误。
这种错误的出现是指在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核算形式的选用、会计处理程序的设计等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出现不符合会计原理、原则、准则规定的错误。例如,对规定的会计科目不设,不应设立的却乱设,导致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不真实;对现行财务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标准执行不严等。
(2)记账错误。主要表现为漏记、重记、错记三种。
错记又表现为错记了会计科目。错记了记账方向,错用了记账墨水(蓝黑墨水误用红水,或红水误用蓝黑墨水),错记了金额等。
(3)计算错误。主要表现为运用计算公式错误;选择计算方法错误;选定计量单位错误等等。
1、会计科目设核算不够科学,级次设置有问题,给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带来麻烦。
在一次审计中,发现某公司的“会计科目级次复杂,最多达到9级,中间许多只有下级,没有上级,级次设置缺乏逻辑。2、采购材料直接入成本,未通过原材料核算 购买原材料直接列入“生产成本”科目,这样,不符合原材料核算的规定。
3、购进货物在途中发生非正常损失,未进行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运输途中正常的损耗计入当批材料的采购成本。如果是运输途中的非正常 损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规定,货物所含进项税额不能申报抵扣。
有关账务处理如下:①购进货物付款时:借:在途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②确认购进货物被盗后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该科目年终不留余额) 贷: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4、已核销的坏账收回时进行错误的会计处理,并且未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①错误的处理方法为 借:银行存款 贷:坏账准备 ②正确的处理方法为 借:应收账款 贷:坏账准备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5、购买汽车的全部税费均列入了固定资产价值 购买汽车,除了车子本身价款外,还包含哪些?“固定资产-汽车”的原始价值应包括购车价款、车辆购置税、车险、车子装潢等购买时所发生的费用。实务中很多企业将车船使用税也计入了汽车价值,车船使用税应列入“管理费用”的科目核算。
6、固定资产入账没有取得合法的入账依据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第二十七条规定:固定资产在取得时,应按取得时的成本入账。取得时的成本包括买价、进口关税、运输和保险等相关费用,以及为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必要的支出。
固定资产取得时的成本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分别确定。若无法取得固定资产购置时的正规票据等真实凭据,可以评估入账,并可以按照评估入账的价值计提折旧,但是在税务处理上不能在税前扣除。
7、土地入账混淆记入“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土地应区分下列情况入账 ①行政划拨的土地 A、是以前行政划拨,后来评估作价投资等形成的土地,由于没有使用期,所以不能摊销折旧,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单独入账。B、行政划拨,未作价投资的,不进行会计处理,但实物视同固定资产管理。
②土地使用权 A、《企业会计制度》下的会计处理 企业购入或以支付土地出让金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在尚未开发或建造自用项目前,作为无形资产核算,并按本制度规定的期限分期摊销。企业因利用土地建造自用某项目时,将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在建工程成本,完工后再一同转入固定资产入账。
B、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处理 新会计准则及指南规定:购入自用的土地使用权通常应确认为无形资产;企业外购土地及建筑物支付的价款应当在地上建筑物与土地使用权之间进行分配,分别确认为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如果地上建筑物与土地使用权之间确实难以合理区分的,其土地使用权价值仍应确认为固定资产原价。8、银行借款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计提利息 对于银行利息的会计处理,一般是根据银行寄来的利息扣款凭证直接进财务费用,年终对于银行未扣款的利息则不予以处理,一是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二则存在税务风险。
9、长期借款会计核算未包含应付利息 长期借款的核算,按照会计制度规定,长期借款核算内容应包括借款本金和应计利息。有些公司在核算长期借款时,长期借款科目只含本金,应付利息列入其他应付款。
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界限不清。10、在计提应付工资时反映代扣款项 有些公司在计提工资时,代扣社会保险和个人所得税等项目,借:管理费用,贷:应交税金-应交个人所得税 贷:应付工资 而不是在实际发放时的分录中反映扣款,造成“应付工资”科目的贷方与计入各成本费用中的“工资”明细科目金额不符,不利于统计相关数据。
11、在计提奖金时,未通过“应付工资”核算 在计提员工奖金时,不是通过应付工资科目进行核算,而是通过其他应付款核算,或直接支取现金,科目使用不当,也不利于统计。12、代缴社保未实行挂账处理 每月缴纳职工社保时,包括个人应缴部分,全额计入“生产成本—基本养老保险”等,在发放工资时,把个人扣款再冲销“生产成本”。
如此核算,已缴数及实扣数是否一致,无法核对。
1、会计舞弊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
试答:会计舞弊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 诈行为。它与会计错误有相近或相同的形式,但本质却完全不一样。舞弊是不可告人的,不敢公之于众,往往伴有一定形式的伪装和掩饰,通过虚构事实或隐蔽真相等手法将水搅浑,让人难以发现。
2、会计舞弊常见的方式有哪些?具体是在哪些科目上面进行舞弊?
试答:目前会计舞弊的常见手段应是
▲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侵占资产。▲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 ▲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利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薄弱环节进行舞弊,以达到满足私欲的目的。如出纳人员利用企业空白支票、财务专用章、法人印鉴未予分离保管的弊端,私自开具支票,挪用公款;经费报销核算人员利用企业报销审批制度不严密,而将自己的个人消费票据随同有关业务支出一起报销人账,即平常所指的虚报冒领、私物公报。▲拉拢与自己职责不相容的人员串通舞弊。如存货核算人员拉拢仓库保管人员侵吞存货;费用核算人员串通出纳人员虚列费用侵吞公款等;收入核算人员串通出纳将收入不入账,支出人员串通出纳将支出多入账予以私分等. ▲隐匿或套改凭证。如发票造假、伪造单据,“阴阳发票”,“大头小尾发票,虚开和伪造增值税专用发票等。▲虚构业务。如上市公司为骗取上市资格虚构收入、少计费用;为套取现金而虚构预借差旅费;出纳为侵吞现金而虚构支出。▲利用一些跨期摊提类会计科目进行舞弊。如为了调节利润,而多摊、少摊或多提、少提“长期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等账户;为隐瞒销售收入而将“预收账款”长期挂账不予转销;为套取现金而利用应收应付等往来科目来回倒账。▲恶意使用会计制度准则中不完善的、有漏洞的地方,以达到其不良目的。▲利用计算机舞弊。盗用企业计算机密码进行隐蔽的程序修改或暗藏程序,扰乱计算机程序,使其达到不法目的。▲会计错误也会演变为会计舞弊。例如经营核算人员对费用报销业务多记借贷双方会计科目金额的差错,就容易使出纳入员侵吞公款而得逞。
3、会计舞弊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试答:舞弊行为发生后,会造成会计信息与其反映的经济活动的事实不相符,必然使内部经营管理以及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利益造成巨大危害,进而影响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4、对于会计舞弊,我们应当采取怎么样的防范措施?
试答:我们应防微杜渐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及时发现错弊。最好的防范措施就是要进行查账。查账是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制度、办法,揭露经济违法违规现象,打击经济犯罪,实施经济监督,以维护正当的经济关系和有序的经济运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现代查账,已成为通过经济监督,对国民经济进行微观管理、宏观调控,打击经济犯罪的重要手段。
以上回答不知能否符合你的要求,请斧正。
会计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差错种类很多,其主要表现在:记账凭证汇总表不平,总分类账不平,各明细分类账户的余额之和不等于总分类账有关账户的余额;银行存款账户调整后的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不符等。在实际工作中常见的记录错误主要有以下三种:
(1)会计原理、原则运用错误
这种错误的出现是指在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核算形式的选用、会计处理程序的设计等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出现不符合会计原理、原则、准则规定的错误。例如,对规定的会计科目不设,不应设立的却乱设,导致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不真实;对现行财务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标准执行不严等。
(2)记账错误
主要表现为漏记、重记、错记三种。错记又表现为错记了会计科目。错记了记账方向,错用了记账墨水(蓝黑墨水误用红水,或红水误用蓝黑墨水),错记了金额等。
主要表现为运用计算公式错误;选择计算方法错误;选定计量单位错误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4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