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陇望蜀:东汉初,隗嚣和公孙述分别割据陇,蜀两地,光武帝刘秀令岑彭先打陇地,平后,即举兵南击蜀,“所谓既平陇,复望蜀”。
后比喻贪心不足。辞甲第:汉大将军霍去病屡建奇功,汉武帝要为他修建府第,他辞谢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后以“辞甲第”为一心为国不顾个人利益的典故。箪瓢陋巷:孔子的学生颜回,住在陋巷里,“一箪食”,“一瓢饮”用竹筐盛饭吃,用瓢舀水喝?生活穷苦。
他却心甘情愿,感到心中舒畅。后喻安贫乐道。
负荆请罪:廉颇耻居上卿蔺相如之下,扬言当面羞辱相如。相如为了国家利益,不计私仇,对廉颇一再忍让,终使廉颇深受感动,袒露上身,背上荆条,上门谢罪,并与相如结为“刎颈之交”。
后以此表示向人认错道歉。孤竹夷齐:商的属国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在父亲死后不愿继承国君之位出走。
后武王灭商建周朝,两人隐山采薇而食皆饿死。后为志行高洁的典范 攫金:齐国有个人,在市上出售的金器拿走,被捉。
吏人问,金子有人看着,你怎敢公开攫取呢?他说他取金时,不见人,只见金。后喻因利欲熏心而不顾一切屈子沉湘:楚国的屈原,正直忠贞,忧国爱民。
曾遭诬陷被放逐;又受到谗言毁谤,再度被贬谪到江南。因理想无法实现,国亡无力挽救,愤而投罗江而死。
后表忠良因忧国忧民而激愤献身之典型。苏武节: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执节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流放北海牧羊,并断食。
苏武啮雪、吞毡、掘野鼠吃以活命。后以“苏武节”为称美忠贞节操之典。
网开三面:相传商汤在野外见捕鸟的人四面张网,他叹惜这样做会把鸟捕尽,于是下令把网拉开三面,只留一面。后以“网开三面”喻指宽刑和施行仁政。
尾生抱柱:传说古时尾生与一女子相约在桥下相会,女子未来,洪水暴涨,尾生抱着桥柱,直至被水淹死。亦作“尾生桥下”。
后称誉坚守信约的人。
宫中斩美人:孙武,精于兵法。吴王让他先操练宫女试试看。
孙子以吴王宠姬为队长,选180人反复讲清阵法。击鼓向右,宫女大笑;孙子说这是为将之过,又三令五申的交代,再击鼓向左,宫女又大笑。
孙子立斩二队长,以正军法。后表示军法严峻。
画饼充饥:魏明帝请卢毓为他物色中书郎,并说,不要徒有虚名的人,名声就像在地上画的饼子,是不能当饭吃的。后以“画饼充饥”比喻徒具形式而无实用。
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欲招聘贤才,他采纳谋士郭隗的意见,筑高台,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士,于是各国著名士人纷纷前往燕国。后指人才荟萃之所。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武灵王进行军事改革,改穿胡服,学习骑射。后陆续攻灭中山国,击败林胡、楼烦等国,国势大盛。
乐不思蜀:蜀灭亡后,后主刘禅做了俘虏。一次司马昭宴请刘禅,安排蜀国技艺,别人看了都很伤感,刘禅却嬉笑如常。
过了几日,司马昭问他还想蜀国吗?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后以“乐不思蜀”谓乐而忘返或忘本。
沐猴而冠:秦末,韩生见项羽攻占咸阳后不图建立霸业,只想衣锦还乡,便嘲笑他似“沐猴而冠”,虚有其表。后用来讽刺某些人有名无实,成不了大事。
蒲鞭示耻?押东汉刘宽为政温仁宽厚,如果官吏百姓有了过失,只是用蒲条作鞭子责罚,使其知道耻辱就算了,不使皮肉受苦。后以“蒲鞭示耻”表刑宽政仁。
牵裾:曹丕移民10万户到河南去。群臣认为不妥,曹丕坚持。
辛毗据理力争,曹丕不理。辛毗拉住他的衣襟进谏。
最后曹丕减掉5万户。后表示臣下直言敢谏人镜:大臣魏征直言敢谏,当面批评太宗的过错,太宗却很信任他。
魏征死后,太宗想起他,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衰;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如今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后指善于劝谏、能纠正他人过失的人。商鞅徙木:商鞅辅助秦孝公变法。
为使百姓相信令出必行,他先取一根木头放置都城南门,将赏金由十增至五十金,有一人将木头移至北门,商鞅当众兑现,赐钱五十金,以明不欺。后以“商鞅徙木”一事,作为取信于民的典型事例。
投鞭断流:前秦苻坚将进攻东晋,部下认为晋有长江之险,不可轻举。苻坚说,我的人马多,把马鞭扔江,也可阻江,有何天险足恃?”后形容兵多势大。
萧规曹随:萧何制定国家律令制度,死后,曹参遵循成规贯彻推行,百姓作歌说,萧何为相,颧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后指后人按前人的成规办事。
萧何追韩信:韩信投奔刘邦,萧何发现他是个将才,推荐大用。尚未及引荐,韩信误以为刘邦不予重用而出走。
萧何得知后,前去追赶,终把韩信找了回来。后以“萧何追韩信”为珍惜人才之典。
的人不敢怠慢,即使正在洗澡、吃饭,也停下来接待。后表示礼贤下士,求才殷切五斗折腰:晋陶潜县令,得知郡里官员要来,来时他得穿戴整齐行叩头拜见礼,说,我岂为五斗米的官俸而折腰?就弃官回家。
后表为了微薄的官俸而屈身事人一饭千金:韩信尝寄食于人遭拒。有一漂母见其饥饿,给他饭吃,几十天都如此。
韩信感激,表定厚报。后韩信为楚王,送漂母千金报恩。
后为受恩厚报的典故圯桥取履:张良桥上玩,遇老人故意将履(鞋)抛落桥下,令张良拾回替他穿上。张良将鞋拾回,又。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悯――――耽心、忧虑的意思。 长――――生长、发育的意思。
揠――――拔的意思。 芒――――疲乏。
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谓――――告诉。
病――――劳累。 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趋――――赶去。 非徒―――不仅只是。
评点 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
处士逃。 注释 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廪―――――粮食仓库。
评点 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
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愚公移山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无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 太形——山名,就是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同河北、河南两省的交界地区。 王屋——山名,在山西省阳城县西南一带。
冀州——地名,包括现今河北、山西两省和辽宁、河南两省的一部分地区。 河阳——地名,在现今河南省孟县境内。
惩——音称,惩罚。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迂——音于,迂回,曲折、绕道的意思。 豫——音预,地名,现在的河南省。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陈留县境内。
荷——音贺,负荷,挑、扛的意思。 箕畚——箕,音基。
畚,音本。箕畚,就是畚箕,用竹、木等做成的运土器具。
孀——音双,孀妻,寡妇,就是死了丈夫的女人。 遗男——就是死了父、母的孤儿。
龀——音趁,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晨表示年龄,约七、八岁。
惠——同慧,智慧,不惠就是愚蠢的意思。 一毛——一草一本,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匮——音溃,缺乏的意思。 操蛇之神——就是山神,手里拿着蛇。
夸娥氏——就是大力神,力大无比。 厝——音错,安置的意思。
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陇——同垄,陇岗,就是高山。 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我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
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评点 这是一个著名的故事。愚公为了排除险阻,打开通道,率领全家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
这是一件大而又艰巨的工程,在有的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但是,愚公胸怀大志,不被困难所吓倒,他敢想敢说敢做,终于在别人帮助下把两座大山搬走了。
这就说明:凡是对人民有利的事,无论怎样艰险,只要具有坚忍不拔的决心,充满必胜的信心,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理想变为现实。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
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评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
①<;名>;事故;变故。
《报刘一丈书》:“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
译文:家乡多次遭遇灾祸,不能不触动旅居在外的人的愁思。
②<;名>;缘故;原因。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译文:赵王怎么会因为一块玉的原因欺负秦国呢?
③<;形>;旧;旧的;原来的。
《墨池记》:“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译文:这是原来的痕迹,可以相信吗?
④<;副>;旧时;从前。
《项脊轩志》:“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译文:房子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去,从房子前面经过。
⑤<;名>;老朋友;旧交情。
《垓下之战》:“若非故人乎?”
译文:难道你不是我认识的人吗?
⑥<;形>;衰退;衰老。
《琵琶行》:“暮去春来颜色故。”
译文:年复一年荣耀衰老。
⑦<;动>;死亡;去世。
《红楼梦》:“目今其祖早故,只有个儿子。”
译文:目今的祖父早就死了,只留了个儿子。
⑧<;副>;故意;特意。
《陈涉世家》:“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译文:将军喝醉了,陈广说了很多次要逃跑,使将军生气。
扩展资料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
(1)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例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绝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
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
(2)联想迁移法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
因此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
如2008年高考四川卷中“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一句,熟悉课文《六国论》的同学马上就会想到“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字,意为“保全”,选项解释为“灭亡”显然是错误的。
再例如:“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我们可以联系《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我”之意。“不以外夷见忽”的意思是,不因为我是外夷轻视我。
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将联想的触角指向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
如“韩轨遂投城遁走”,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
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史记·李将军列传》 又如:借故(托故。借口某种原因);无故(没有缘故) 事;事情〖thing〗 昭伯问家故,尽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国语·周语下》 教、孝景固袭掌故,未遑讲试。——《史记·龟策传》 又如:细故(细小而值不得计较的事情);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意外或不幸的事变〖accident〗 国有故。——《周礼·天官·宫正》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又如:故端(事故;事端);变故(灾难;意外发生的事情);事故(意外的损失或灾祸) 旧识;旧交〖oldfriend〗 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 见故国之旗鼓——《与陈伯之书》 又如:一见如故;故贵(旧交与贵人);故义(故交旧友);旧故(旧交);亲故(亲戚故旧) 特指旧法、旧典、成例〖outmodedconventions〗 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庄子·天运》 是时,宣帝循武帝故事,招名儒俟材置左右。——《汉书·楚元王传》 又如:蹈常袭故;故典(典故);故语(典故成语);故祀(按惯例举行的祭祀);故套(陈规俗套) 先,祖先〖ancestors〗。如:故训(先代留下的法则。古训);故业(指祖上传下的基业);故家(世代仕宦之家;世家大族);故墓(祖先的墓地) 旧的事物〖thestale〗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又如:吐故纳新 通“诂”(gǔ)。以今言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字义〖〗 训故举大谊而已。——《汉书·儒林传》 并作周官解故。——《后汉书·贾逵传》 故 gù
形容词
原来。旧时的〖ancient;old;former〗 故,旧也。——《广韵》 反故居些。——《楚辞·招魂》 乐先故些。 蔓成然故事蔡公。——《左传·昭公十三年》 所谓故国者。——《孟子·梁惠王下》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吕氏春秋·察今》 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轩东故尝为厨。——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并驱如故。——蒲松龄《聊斋志异》 又如:故步(旧时行步的方法);故地(旧有的属地);故夫(以前的丈夫);故方(旧药方);故吏(原有属吏);故林(从前栖息的树林);故式(古旧的仪式) 通“古”(gǔ)。时代久远〖longlongago;agesago〗 是故之时,陈财之道,可以行今也。——《管子·侈靡》 又如:先故(很久以前) 故 gù
动词
死亡〖die〗 前年赵三郎已故了,他老婆在家守寡。——《古今小说·穷马固遭际卖鎚媪》 又如:病故;亡故(死去);染病身故(死);物故(去世);大故(指父亲或母亲死亡);故鬼(旧鬼,死去已久的人的鬼魂) 衰老〖beoldandfeeble〗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故 gù
副词
故意,存心〖deliberately;onpurpose〗 广故数言欲亡。——《史记·陈涉世家》 主者故不受,则固请。——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又如:故故(故意;屡屡;常常);故违(有意违抗);故推(故意推托);故靳(故意吝惜。靳:吝惜);故纵干咎(有意纵容罪犯而触犯法令) 同“固”,原来,本来〖first;originally〗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史记·李将军列传》 此物故非西产。——《聊斋志异·促织》 仍,还是〖still〗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资治通鉴》 通“胡”(hú)。何,何故〖why〗 公将有行,故不送公?——《管子·侈靡》 又如:故为(何故如此) 故 gù
连词
因此,所以〖therefore〗——表示因果关系 夫秦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史记·留侯世家》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战国策·燕策》 又如:今日下雨,故未成行;故以(因此;所以);故厎(所以致成) 故 gù
代词
[方言]∶这;那〖this;that〗。如:故歇(这时候);故号(这种);故是(那是);故末(那末;那就)
题目: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
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那个农民便放下他的犁耙,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野兔没有再获得,而他自己也成了宋国人的笑柄。
启示:偶然性不等于必然性。奔走的兔子撞死在树桩上,这是偶然的一次,而那个宋国人以为总会有兔子撞死在树桩上,因此农活也不干了,整日想捡野兔子。这种想法很愚蠢,因而会被世人所嗤笑。
一、积累的习惯。
我国古代学者十分重视知识积累的作用。战国时期的学者荀子在《劝学》一文中告诫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唐代的韩愈说:“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进学解》)。
宋代的苏轼则主张:“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杂说》)可见积累对语文学习多么重要。
从高考语文优胜者的实践来看,积累也确实重要。浙江省绍兴市的高考状元魏益佳高考语文成绩136分,他在谈到自己的语文学习经验时说:“语文学习是慢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点点滴滴的语文知识,就如一粒粒的黄沙,今天积一粒,明天积一粒,就会聚沙成塔。”
他的高分来自高中三年苦心经营的积累。积累也是高考应试的需要。
一个高中生,必须首先做好知识积累。积累的主要途径有四个:一是摘抄,二是背诵,三是记忆,四是训练。
积累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单元积累法。就是学习一个单元之后,及时归纳本单元学习的难读字、易错字、成语典故、精彩语段等,力求精要实用。
二是考点积累法。就是根据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高考考点,对散见于课本、资料、试卷中的语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要注意突出重点、难点。
三是易混点积累法。就是对平时训练中遇到的易混知识点,考试中出错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要着眼于辨析疑点。
如复习汉字字形时,就可以从易混点的角度进行总结:例如,复习汉字的字字形的识记,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积累一些字形相近而容易写错的字。比如,茶房酒肆的“肆”与肄业“肄”; 寒喧的“暄”与喧闹的“喧”。
积累的内容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一)积累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的意义和用法。一是要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
一个高中生,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至少要有两本词典: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现代汉语词典》;二上商务书馆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最好能是同时拥有《同义词辨析词典》和《汉语成语词典》。
经常翻检,培养对汉字的认读,正确书写和使用的能力。二是善于对易混字音、字形和同义的词语、成语进行搜集整理:包括教材注释中提到的字、词;分考点训练的资料中的列举的字词;综合训练试卷中出现的字词等。
三是掌握词语搭配、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辨析同义词的方法。(二)积累文言实词《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文言实词120个,其实要适应要高考的需要,应该是越多越好。
积累文言实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
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2.一词多义。
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例如“发”字:(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卖油翁》)发:发射(2)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发:出发(3)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
(《赤壁之战》)发:点燃(4)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发:打开(5)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发动(6)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抒发(7)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壁之战》)发:派遣(8)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发:征发,征调(9)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发: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10)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发:开放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3.词类的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例如:(1)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毁谤。(3)将军身披坚执锐。
(《陈涉世家》)坚,形容词用作动词,坚固的铠甲。(4)变姓名,诡行迹,草行露宿。
(《〈指南录〉后序》)草,名词用状语,在草里。(5)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石钟山记》)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响声。(6)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先,意动用法,把------放在前面。4、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例如:“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
在此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的意义,没有“圃”这个语素的意义,“园圃”是偏义复词。例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本题考查偏义复。
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叶公好龙 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曰:“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研,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经,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今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诗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你下次应该弄点悬赏阿 、
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家中有很多书。主人怪问衡,就把书借给他读,深为感叹,通读一遍。主人感到很奇怪。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又不要报酬:“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邻居有烛而不逮。邻家有灯烛:“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主人感叹。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他说,但光亮照不到他家,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衡乃穿壁引其光,是个有钱的人。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衡曰,问他为什么这样,发书映光而读之,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听了,遂成大学,资给以书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0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