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就发生在许昌。
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就发生在许昌。旧时许昌确有一座青梅亭,相传青梅亭是一座台榭式的圆形建筑,大概是明清时期的建筑。
坐北朝南,九级台阶,单檐六角凌空的琉璃瓦盖;四周有曲环走廊,青龙抱柱,白虎架粱;门窗透雕,里衬锦绣帷帐,檐下悬挂宫灯。亭子十分宽敞,可摆几十桌酒席。
亭外有从云南移来的几棵青梅树。当时这里清溪款款,树木葱茏,幽竹叠翠,梅子飘香,风景甚是优美。
曹操每每到此,总是把酒畅饮,赋诗作词,以抒情怀,这里也是军营接待贵宾的最高处所。如今,青梅亭已无原貌,为纪念这段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灞陵桥景区内修建有青梅亭,到此处游玩的人们,可细细品味曹操“望梅止渴”的智慧,以及“青梅煮酒论英雄”的豪迈气概。
扩展资料:许昌,河南省辖地级市,又称莲城,位于河南省中部,中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缓慢倾斜;属北暖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资源丰富;下辖2个区、2个县级市、2个县,总面积4996平方公里;2017年总人口495.63万人。许昌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许昌古文化旅游资源有史前文化系列、汉文化系列、三国文化系列、寺庙建筑文化系列、钧瓷文化系列等。许昌交通便利,市区距省会郑州80公里,距新郑国际机场50公里,311国道、地方铁路横穿东西。
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国道纵贯南北。2017年,许昌市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2018年3月,许昌成为第一批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验收城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许昌 (河南省地级市)。
许昌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在许昌留下了许多印痕。在远古时期,以许由为首的游牧部落在此繁衍生息,当时称作“许地”。
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都于许昌的禹州市。公元前八世纪,周封文叔于许,称许国。
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许昌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废汉立魏,因“魏基昌于许”,遂改许县为许昌,许昌因此而得名。
隋、唐、宋、元、明、清时,许昌均为郡府州治所。 许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抓一把就是传说故事,踢一脚就是汉砖魏瓦”,地上地下文化遗存非常丰厚。
目前,全市有许昌、禹州2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含合并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48处。许昌地处中原腹地,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衔接各方的通衢之所,是历代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也是历代豪杰建功立业、先哲圣贤挥洒才智的灵地,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使许昌享有“许都、钧都、花都”之誉。
如今“三国文化之乡”、“钧瓷文化之乡”、“腊梅文化之乡”已成为我市的文化品牌,这与许昌的历史渊源和厚重文化密切相关。 许昌,钟灵毓秀,英才辈出。
数千年来,这片古老而丰饶的土地哺育过众多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仁人志士,产生过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上古文化、隐士文化、华夏文化、三国文化、钧瓷文化、药商文化、菸都文化、生态文化、姓氏文化等等浓郁的地域文化,在历史上独树一帜,驰名中外,为世人所瞩目。许由播下了许地文明的火种,大禹根治了水患,子产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秦丞相吕不韦被称为“杂家鼻祖”,西汉名相晁错雄才大略,东汉司徒王允智除董卓,不失忠节。
曹操雄踞许地,文治武功,统一北方,成就魏基,并开创了“一代风骨,百世流芳”的建安文学。陈实及其子孙皆德才兼备,荀淑祖孙三代智慧非凡,楷书鼻祖钟繇书法精湛。
唐代吴道子被推崇为“百代画圣”,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苏轼等在许留下了诗文墨迹。明代户部右侍郎黄杰、清代吏部右侍郎杨佩璋等政绩卓著。
民国时期,革命志士宋聘三、抗日将领陈德馨等以及为全国解放而英勇献身的民族英烈,功绩永垂青史。时代楷模杨水才的“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精神一直传颂。
这些先贤英烈站在历史前列,肩负起时代的使命,活跃在各个历史时期,披荆斩棘,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生活于此,奋斗于此,或长眠于此,留下了大量重要的遗迹。
许昌,文物古迹众多,有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灵井遗址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固遗址、瓦店遗址、许由寨遗址等,有大禹受封建夏朝,举行开国典礼的钧台,有标志许昌曾是许国、韩国、郑国的分封地的汉魏许都故城(张潘故城)、长葛故城、十二连城、鄢国故城等,有内涵丰富、雕刻精美的艺术瑰宝“豫州从事尹宙碑”、“禅静寺造像碑”、古牌坊,有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御用官窑――钧台钧窑和以实用、美观、大方深受市民百姓喜爱扒村窑,有象征着明清时期药业繁荣鼎盛的十三帮会馆、怀帮会馆,有风格浓郁的元、明、清时期建筑关王庙大殿、文庙大成殿、天宝宫、逍遥观、乾明寺、文峰塔、古寨、民居,还有大量的汉画像砖石等出土文物。 在这些文物古迹中,尤以三国时期的遗迹多而真而著称,名著《三国演义》中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正所谓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
这里“三国”古迹众多,有三国时期的汉魏许都故城、关羽挑袍的灞陵桥、关羽秉烛夜读的春秋楼、曹操射鹿台、练兵台、曹丕登基受禅台、神医华陀墓等60多处。因三国文化丰富,1994年许昌被列为 “中国文物古迹游”14条旅游专线中“三国战略线”上的重要城市。
许昌禹州的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是我国五大名瓷之一,因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神韵,被誉为“中华之魂”。今天的钧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享誉海内外。
1997年,钧瓷珍品“豫象送宝”作为国礼赠送给香港特区政府,在亚洲博鏊论坛上,禹州钧瓷曾被定为国礼赠送与会的国家元首。 许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内涵深厚,需要我们用心守望,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去传承去弘扬。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不断探索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利用中实现有效保护”的新途径,加大开发利用力度,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繁荣,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它特有的作用。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一次,麦熟时节,曹操率领大军去打仗。他规定:士兵如有践踏麦田的,立即斩首示众。 于是,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小心翼翼。谁料想,田野里突然飞起一只鸟儿,惊吓了曹操的马,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
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要求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官员说: “ 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 ?”
曹操说:“ 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 ? 一个不诚信的将领,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 ?” 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要自杀,众人连忙拦住。
这时,大臣郭嘉走上前说; “ 古书《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杀呢 ?”
曹操想了想说:“由于我肩负着平定天下的重任,那就暂且免去一死吧。但是,我不能说话不算话。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 ”
于是,他就挥剑割断了自己的头发,然后说: “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
曹操又派人传令三军:我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重任,所以割掉头发替罪。
现在的人觉得剪头发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古代人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随便割掉是大逆不道,是严重的不孝行为。曹操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军事家,割发代首,严于律己,诚信做事,实属难能可贵。
许昌成语典故许昌地处中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西周时为许国。东汉末年,曹操迎汉献帝刘协迁都许昌,著名的“建安文化”即源于此。
三国时,曹丕建魏,许昌是五都之一。许昌长期为郡或州治所,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作出了应有贡献。
许昌在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事,涌现了许多历史名人,为世人传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并留下了许多含义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和典故。
有的至今仍被人们所常用。许由挂瓢相传远古尧帝时代,东夷族部落酋长许由,善理政务,深孚重望,尧以天下相让,由坚辞不受,“退而遁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隐”。
后率其部顺水而下,至今许昌县东部一带牧耕(颍水原流经今许昌县境内),故此得名“许地”。在牧耕时,许由常到颍河边用手掬水喝,有人送他一只瓢,让喝水方便些。
他将瓢挂在树上,风吹后,发出沥沥响声。许由听了这声音心烦,干脆把瓢扔掉了(今魏都区七里店有“许由挂瓢处”遗址)。
许由挂瓢的故事传说很早,后人常用以比喻隐居遁世。越俎代庖相传尧帝在年老时曾想把天下禅让给隐士许由。
许由坚决不接受,回答说:“巧妇鸟在树林深处筑巢,只占一根树枝,鼹鼠到河里喝水, 不过喝满一肚子。象我这样的人要天下有什么用处呢?即使厨师不去厨房做饭,掌管祭典的人,也决不能超越职守,放下祭器去代替他下厨房。”
意思是说,即使是你尧帝丢下天下不管,我许由也决不会代替你治理天下。后人以“越俎代庖”比喻超越自己的职权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有时也比喻 包办代替。
三过其门而不入远古尧帝时代,许昌市禹州一带是夏后氏部落活动的中心区域。禹原是夏后氏部落的领袖,因其父鲧治水九年无果,舜摄行天子之政,杀鲧于羽山,又让禹代替其父治水。
禹决心研究出治水办法,劳身焦思,到处奔走。在外十三年,三次经过家门都没进去。
他采用因势利导,挖渠改道,引水入海,终于治服洪水。因治水有功,舜选禹为继承人。
舜死后,禹继天子之位。后常用“三过其门而不入”形容热心工作,公而忘私。
孜孜不倦古代传说:舜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有一次,舜叫大家对政事发表意见,问到禹,禹说:“予何言?予思日孜孜。”意思是说我没有好的见解,我只是天天孜孜不倦地考虑,搞好治水工作。
后用“孜孜不倦”形容勤奋不息。克勤克俭传说大禹治水有智有谋,勤奋俭朴。
他勘察山川,足迹踏遍九州,手拿工具,身背干粮,还和群众一起施工,吃住在工地。舜帝对禹的评价很高。
称赞禹:“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意思是说,禹能勤劳治国,治水有功;能节俭持家,不讲求个人生活享受。
后用“克勤克俭”表示勤俭治国或勤俭持家。满招损 谦受益古代传说:舜帝后期有苗部落大乱,舜命令禹征伐有苗,有苗不服。
有一个叫益的人劝禹说:“惟德动天,天运弗屈。满招损,谦受益。”
禹听了益的话感到很有道理,应该以德服人,便班师回朝。后用“满招损,谦受益”勉励人谦虚处世。
意思是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会得到好处。禹行舜趋禹是夏朝的开国君王,舜是尧的继承人。
《荀子非十二子》:“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意思是说: 禹紧跟舜行,舜快步跟尧走,指夏禹王依照舜的方针行事, 虞舜照唐尧的规矩办理政事 。
“禹行舜趋”后比喻依随前人,自己没什么创新。下车泣罪舜传位给禹后,有一次,禹出门看到一个在押犯,便 下车去问那人所犯何罪,听着听着便不由自主地痛哭起来。
他身边的人问道:“这个人自己犯了法,受到处罚罪有应得,君王为什么如此痛哭呢?”禹回答说:“在尧舜时期,人们都以尧舜仁爱之心为心。现在我为国君,人们却以他们自己的私心为心,所以我感到很伤心。”
《书经》上说“百姓如果有罪,那就是我一个人的错。”《梁书•王僧儒传》:“解网禽,下车泣罪。”
后常用“下车泣罪”作为颂扬封建统治者的“仁政”之辞。
中国三国文化之乡 许昌为河南省省辖市,下辖二市(禹州、长葛)、三县(许昌、鄢陵、襄城)、一区(魏都),现有面积4996平方公里,人口447万。许昌近几年先后被评定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和“国家优秀园林城”。许昌有“魏都”、“钧都”、“花都”之称。在中原城市群建设中许昌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 一、许地溯源 许昌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إ 据传上古高士许由曾隐居在许昌附近,尧欲让位于他,他坚辞不就;再请他任九州长官,许由不仅不受,反说污染了耳朵。即到颍河边洗耳,以示清明。许由死后葬于鄢陵县许由寨村,墓地犹存。远古人们称许由生存活动的地方为许地。西周、春秋时,此处为许国国都,秦代实行郡县制,许国都城为许县治所。公元220年,汉献帝禅让,曹丕登基建立魏国;因“魏基昌于许”,遂改称许昌,沿用至今。إ 许昌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遗迹、遗址众多。从太昊伏羲到轩辕黄帝,从上古高士许由到音乐始祖葛天氏,从大禹治水到夏启建都等,中华民族发展史在许昌留下了许多闪光的足迹。具茨山上的神秘符号,展示了人类先祖的聪明才智,逍遥观是轩辕黄帝问道的所在,锁蛟井记录着大禹治水的功绩,古钧台昭示着华夏第一都的辉煌。这里还是海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地方……إ 许昌作为汉献帝旧都和魏国五都之一,当时即与国都洛阳、西汉故都长安等齐名。在名著《三国演义》的120回中,有51回与172次涉及许昌。建安元年(196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迎汉献帝都许。后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世族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中国。إ 说三国,离不开汉魏;说汉魏,离不开许昌。曹操雄踞许昌25年,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治军理民、屯田积谷、广揽人才、东征西讨、克平群雄、抗击吴蜀,为最终实现“三分归一统”的皇图霸业奠定了扎实基础。“三曹七子”创造出的慷慨悲凉、刚健沉雄的“建安风骨”,使“建安文学”开始了中国文学史的新篇章,使许昌成为中国在“三国”时代的文化中心。 二、三国胜迹إ 国内其它地方三国真迹遗存不多,许昌著名的三国遗迹遗址却有80多处,或与三国史实有关,或与三国人物有关,或与三国传闻有关。许昌遗留下不少著名的石刻碑碣,如记录汉魏更迭的“三绝碑”,蔡邕真迹《尹宙碑》和画圣吴道子为关羽造像的《勒马挺风图》等。许昌历来人杰地灵,贤臣名士层出不穷。曹操周围的谋士文人、悍将勇夫,属许昌籍的就有30多位,如郭嘉、荀攸、荀彧等。郭沫若先生曾诗云: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在许昌与三国文化相关的古迹遗址分布于各县(市)区,主要的有:إ 汉魏故城:位于许昌县张潘镇古城村,距许昌市18公里。据民国廿二年《许昌县志》记载:“许昌古城(即汉魏故城)在城东30里,围九里一百二十九步。相传曹操所筑,今存遗址。”至今城垣轮廓依稀可辨,夯地土层清晰可见,汉砖瓦块俯拾皆是。据考,当时城内建筑除街道、民宅、官署外,著名建筑有许昌宫、景福殿、承光殿、永始台、丞相府等。三国魏人卞兰作的《许昌宫赋》和韦诞、何晏作的《景福殿赋》流传至今。1986年,该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إ 受禅台:位于许昌市西南17公里的繁城镇。公元220年,汉献帝在文武百官的请求下,宣告愿意让位。曹丕在此接受献帝禅让,代汉立魏,改年号为黄初,称魏文帝,自此开始了我国魏、蜀、吴三国时代。
受禅台原为青砖护坡,两侧砌有台阶,台顶四周有石雕栏杆,平台中央有一遮阳凉亭,上设龙墩宝座。经千余年风雨侵蚀,至今仍有20余米之高,30余米长宽的二层凸状台基存在。由汉御史大夫王朗撰文、礼部尚书梁鹄书写,大理寺武亭侯钟繇镌刻的《受禅表》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具体详实地记述了献帝禅让、曹丕称帝的历史事实,俗称三绝碑。现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更多去/f?kz=341043617إ 看看吧。
许昌成语典故
许昌地处中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西周时为许国。东汉末年,曹操迎汉献帝刘协迁都许昌,著名的“建安文化”即源于此。三国时,曹丕建魏,许昌是五都之一。许昌长期为郡或州治所,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作出了应有贡献。许昌在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事,涌现了许多历史名人,为世人传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并留下了许多含义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和典故。有的至今仍被人们所常用。
许由挂瓢
相传远古尧帝时代,东夷族部落酋长许由,善理政务,深孚重望,尧以天下相让,由坚辞不受,“退而遁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隐”。后率其部顺水而下,至今许昌县东部一带牧耕(颍水原流经今许昌县境内),故此得名“许地”。在牧耕时,许由常到颍河边用手掬水喝,有人送他一只瓢,让喝水方便些。他将瓢挂在树上,风吹后,发出沥沥响声。许由听了这声音心烦,干脆把瓢扔掉了(今魏都区七里店有“许由挂瓢处”遗址)。许由挂瓢的故事传说很早,后人常用以比喻隐居遁世。
越俎代庖
相传尧帝在年老时曾想把天下禅让给隐士许由。许由坚决不接受,回答说:“巧妇鸟在树林深处筑巢,只占一根树枝,鼹鼠到河里喝水, 不过喝满一肚子。象我这样的人要天下有什么用处呢?即使厨师不去厨房做饭,掌管祭典的人,也决不能超越职守,放下祭器去代替他下厨房。”意思是说,即使是你尧帝丢下天下不管,我许由也决不会代替你治理天下。后人以“越俎代庖”比喻超越自己的职权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有时也比喻 包办代替。
三过其门而不入
远古尧帝时代,许昌市禹州一带是夏后氏部落活动的中心区域。禹原是夏后氏部落的领袖,因其父鲧治水九年无果,舜摄行天子之政,杀鲧于羽山,又让禹代替其父治水。禹决心研究出治水办法,劳身焦思,到处奔走。在外十三年,三次经过家门都没进去。他采用因势利导,挖渠改道,引水入海,终于治服洪水。因治水有功,舜选禹为继承人。舜死后,禹继天子之位。后常用“三过其门而不入”形容热心工作,公而忘私。
孜孜不倦
古代传说:舜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有一次,舜叫大家对政事发表意见,问到禹,禹说:“予何言?予思日孜孜。”意思是说我没有好的见解,我只是天天孜孜不倦地考虑,搞好治水工作。后用“孜孜不倦”形容勤奋不息。
克勤克俭
传说大禹治水有智有谋,勤奋俭朴。他勘察山川,足迹踏遍九州,手拿工具,身背干粮,还和群众一起施工,吃住在工地。舜帝对禹的评价很高。称赞禹:“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意思是说,禹能勤劳治国,治水有功;能节俭持家,不讲求个人生活享受。后用“克勤克俭”表示勤俭治国或勤俭持家。
满招损 谦受益
古代传说:舜帝后期有苗部落大乱,舜命令禹征伐有苗,有苗不服。有一个叫益的人劝禹说:“惟德动天,天运弗屈。满招损,谦受益。”禹听了益的话感到很有道理,应该以德服人,便班师回朝。后用“满招损,谦受益”勉励人谦虚处世。意思是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会得到好处。
禹行舜趋
禹是夏朝的开国君王,舜是尧的继承人。《荀子非十二子》:“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意思是说: 禹紧跟舜行,舜快步跟尧走,指夏禹王依照舜的方针行事, 虞舜照唐尧的规矩办理政事 。“禹行舜趋”后比喻依随前人,自己没什么创新。
下车泣罪
舜传位给禹后,有一次,禹出门看到一个在押犯,便 下车去问那人所犯何罪,听着听着便不由自主地痛哭起来。他身边的人问道:“这个人自己犯了法,受到处罚罪有应得,君王为什么如此痛哭呢?”禹回答说:“在尧舜时期,人们都以尧舜仁爱之心为心。现在我为国君,人们却以他们自己的私心为心,所以我感到很伤心。”《书经》上说“百姓如果有罪,那就是我一个人的错。”《梁书•王僧儒传》:“解网禽,下车泣罪。”后常用“下车泣罪”作为颂扬封建统治者的“仁政”之辞。
诚信?削发替头行不?
曹操,东汉末年的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带兵军纪十分严明,并且自己也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因此,他的军队很有战斗力,很快就消灭了多股强大的军阀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
曹操看到中原一带,由于多年战乱,人民四处流散,田地荒芜,就采纳部将的建议,下令让军队的士兵和老百姓实行屯田。很快,荒芜的土地种上了庄稼,收获了大批的粮食。有了粮食,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军队也有了充足的军粮,为进一步统一全国打下了物质基础。看到这一切,大家都很高兴。
可是,有些士兵不懂得爱护庄稼,常有人在庄稼地里乱跑,踩坏庄稼。曹操知道后很生气,他下了一道极其严厉的命令:全军将士,一律不得践踏庄稼,违令者斩!
将士们都知道曹操一向军令如山,令出必行,令禁必止,决不姑息宽容。所以此令一下,将士们小心谨慎,唯恐犯了军纪。将士们操练、行军经过庄稼地旁边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地通过。有时,将士们看到路旁有倒伏的庄稼,还会过去把它扶起来。
有一次,曹操率领士兵们去打仗。那时候正好是小麦快成熟的季节。曹操骑在马上,望着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麦浪,心里十分高兴。
正当曹操骑在马上边走边想问题的时候,突然“扑刺刺”的一声,从路旁的草丛里窜出几只野鸡,从曹操的马头上飞过。曹操的马没有防备,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惊了。它嘶叫着狂奔起来,跑进了附近的麦子地。等到曹操使劲勒住了惊马,地里的麦子已经被踩倒了一大片。
看到眼前的情景,曹操把执法官叫了来,十分认真地对他说:“今天,我的马踩坏了麦田,违犯了军纪,请你按照军法给我治罪吧!”
听了曹操的话,执法官犯了难。按照曹操制定的军纪,踩坏了庄稼,是要治死罪的。可是,曹操是主帅,军纪也是他制定的,怎么能治他的罪呢?
想到这,执法官对曹操说:“丞相,按照古制‘刑不上大夫’,您是不必领罪的。”
“这怎么能行?”曹操说,“如果大夫以上的高官都可以不受法令的约束,那法令还有什么用处?何况这糟蹋了庄稼要治死罪的军令是我下的,如果我自己不执行,怎么能让将士们去执行呢?”
“这……”执法官迟疑了一下,又说:“丞相,您的马是受到惊吓才冲入麦田的,并不是您有意违犯军纪,踩坏庄稼的,我看还是免于处罚吧!”
“不!你的理不通。军令就是军令,不能分什么有意无意,如果大家违犯了军纪,都去找一些理由来免于处罚,那军令不就成了一纸空文了吗?军纪人人都得遵守,我怎么能例外呢?”
执法官头上冒出了汗,他想了想又说:“丞相,您是全军的主帅,如果按军令从事,那谁来指挥打仗呢?再说,朝廷不能没有丞相,老百姓也不能没有您呐!”
众将官见执法官这样说,也纷纷上前哀求,请曹操不要处罚自己。
曹操见大家求情,沉思了一会说:“我是主帅,治死罪是不适宜。不过,不治死罪,也要治罪,那就用我的头发来代替我的首级(即脑袋)吧!”说完他拔出了宝剑,割下了自己的一把头发
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便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陈太丘的行为真不是君子所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进了门也不回头看。 字词解释 元方:即陈元方,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长,长官。
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 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
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信:诚信,讲信用。
时年:这年(那时)。 非:不是。
相委而去: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 而,表示修饰。
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惭:感到惭愧。
礼:礼貌。 过:过了。
已去:已经 离开。 哉:助词,语气词,并无实际意义。
曰:说 则:就是。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0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