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子,名札,为春秋时代吴国的公子,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子挂剑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44年春天。季札奉命出使鲁国,接着又访问齐、郑、卫、晋诸国。途经睢地(当时睢宁地属古徐国)时,因平时听闻徐君仁义,前去拜访。当他看到徐国人民安居乐业,五谷丰茂,心中不禁暗暗称赞:“徐君素以仁义著闻,果然名不虚传,今得见矣。”于是拜见徐君,倾吐仰慕之情。徐君得知素有贤名的季札来访,十分高兴,盛情款待。
徐君一见到季札,就被他的气质涵养所打动,感到非常的亲切。徐君默视着季札端庄得体的仪容与着装,突然,被他腰间的一把祥光闪动的佩剑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古时候,剑是一种装饰,也代表着一种礼仪。无论是士臣还是将相,身上通常都会佩戴着一把宝剑。季札的这柄剑铸造得很有气魄,几颗宝石镶嵌其中,典丽而又不失庄重。只有像季札这般气质的人,才能配得上这把剑。徐君虽然心里喜欢,却不好意思表达出来,只是不住地朝它观望。徐君不便明言,季札虽心知其意,无奈出使诸国,宝剑是身份的象征之一,不能相赠。季札内心暗想道:等我办完事情之后,一定要回来将这把佩剑送给徐君。
怎料世事无常,等到季札出使返回,又经过徐国时,徐君却已经过世了。他站在徐君墓前,内心有说不出的悲戚与感伤。他望着苍凉的天空,把那把长长的剑,挂在了树上,心中默默地祷念着:您虽然已经走了,我内心那曾有的许诺却常在。希望您的在天之灵,在向着这棵树遥遥而望之时,还会记得我佩着这把长长的剑向你道别的那个时候。他默默地对着墓碑躬身而拜,然后返身离去。
季札的随从非常疑惑地问他:“徐君已经过世了,您将这把剑悬在这里,又有什么用呢?”季札说:“虽然他已经走了,但我的内心对他曾经有过承诺。徐君非常喜欢这把剑,我心中早就把宝剑送给他了。君子讲求的是诚信与道义,怎么能够因为他的过世,而背弃为人应有的信与义呢?”后人为纪念此事,曾经在季札挂剑处(距睢宁西北50里的故黄河岸上)修建过“季子挂剑台”。
季札挂剑行为获得了徐国人的赞赏,遂作《徐人歌》唱道:“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然而最让人感怀的,还是他的挂剑酬友。明代诗人杨于臣有《咏睢宁》诗曰:“季札报徐君,冢树挂剑锋。至今泗水南,高台遗芳踪。”清代状元李蟠有诗为证:“斯事何关物有神,交情赖此尚留真。三朝仍自称公子,一剑安能负故人。国乱先机脱匕首,君仇遗恨失延津。匣中亦有吴钩在,酹酒西风看几巡。”足以佐证季札挂剑故事的文化影响久远,广为流传。
春秋时期,吴王余祭四年春天,季札奉命出使鲁国,接着又访问郑国、卫国、晋国。途中,路过徐国,受到徐国国君的热情招待。
徐国国君很喜欢季札的佩剑,看着这口宝剑,他嘴上虽然没说,可脸上的表情却显示着他很想得到这口剑。季札因为还要佩戴宝剑出使中原各国,所以没将宝剑献给徐君,但心里已经决定,回程时一定将宝剑献给徐君。
当年秋天出使各国后,季札又路过徐国,可徐君已经去世,埋葬在徐国都城的郊外。季札解下宝剑赠给徐国的嗣君。随从劝阻道:“此剑乃吴国之宝,不可以赠人。”季札回答说:“当日路过,徐君观剑,口虽不言,脸上的表情却显示着爱剑之意。
那时,我已决定回来再献。如今他故去了,我不献剑,即是欺骗自己,为一口剑而自欺,正直的人不为。”于是季札把剑挂在徐君墓地的树上,行礼之后,便踏上归国之路。
中国有句俗语:“人在人情在,人不在断往来。”季札的行为,表现了对友情的坚定,一诺千金,生死不逾。何况,这许诺还没有付诸言语,变成契约呢!
“挂剑”这件事过了三十年以后,因为看不惯侄子们争权内讧,季札来到了江苏常州,古称延陵,由此,得了“延陵季子”的称呼,并终身不再回吴国都城。
徐国人非常赞赏季札的行为,就来歌 唱道:“延陵季子兮 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 带丘墓。”最让人追怀的,还是他的挂剑酬友。唐代诗人杜甫在《哭李尚书》一诗中有这样两句:“欲留挂徐剑,犹回忆戴船。”由此,可以证明“季子挂剑”的文化影响。
扩展资料
相关故事:
孔子观季札葬子
季札受命出访齐国,返回时走到泰山附近,随行的大儿子侨不幸得急病死去了,季札只好忍痛将他就地埋葬。孔子听到消息,对弟子们说:“延陵季子是吴国最懂得礼的人,我要去看他如何主持葬礼。”于是率领学生赶了过去。
孔子看到季札为儿子准备的墓穴没有深及地下的泉水,死者身上穿着平日的服装,没有另外制作衣服。下葬之后,在墓穴上堆起四尺高的封土堆,季札褪下左袖,绕着封土堆走了三圈,边走边哭,说:“人的骨肉,本是吃着土中长出的粮食而生长的,现在重又回到泥土之中,这是命啊!
至于你的魂魄气息,哪里都可以去呀!哪里都可以去呀!”说完之后,季子离开儿子的坟墓,继续前行。孔子赞叹说:“延陵季子给儿子举行的葬礼,真是合乎礼制呀。”季札是惟一被孔子推崇为“圣人”的人,与孔子合称“南季北孔”。
季札是谁?一般人不知道。
可是读过《史记》、《左传》、《礼记》的人都会有较为深刻的印象,因为季札是春秋时代的风云人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曾与孔子齐名的圣人,曾与孔子并称“南季北孔”,季札让国、观乐、挂剑等故事都传颂至今。 孔子、司马迁度季札都有很高的评价,孔子说季札:“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司马迁赞美季札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 相传周太王古公亶父有三子,分别为泰伯、仲雍、季历。
按说王位应该传到泰伯,或者依次下去。但是其三子季历有子姬昌。
周太王就特别喜欢季历和孙子姬昌,认为他们将会成就一番大事业。有意传位与季历或者直接的给孙子。
于是,泰伯明白父亲心思,偕同二弟离开岐山,来到荆蛮,断发纹身,含辛茹苦,披荆斩棘,另辟锦绣江山。这就是吴地的开始,这些《吴越春秋》均有详细记载。
应该说,泰伯和仲雍,也就成为至圣至贤的礼让王位的典范,一直广受称赞。尽管也有人认为如此礼让确属无奈之举,而且可能还有其他目的。
不管如何,他们兄弟还是开辟了今天的吴地江山,让我们有了江南之地尽享福祉。从这二位开始,泰伯传位于兄弟中雍,然后依次均为子承父位,到了吴王寿梦是第十九位君王,也就在这一届,吴地大兴,甚至要向中原突围称霸的意思。
没想到,也就是接下来,家族出现了祸乱。 寿梦一共有四个儿子,分别为诸樊死、余祭、余昧和季札。
季札生于公元前576年,卒于前484年,从小聪明过人,熟读《诗》、《书》,通晓礼仪,懂得仁义礼让。颇受寿梦喜爱。
《史记》记录“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应该说,这也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毕竟前面有周太王废长立少,后来泰伯也传王位于兄弟。
但是季札坚决不受,《左传纪事本末》里记录他当时的话:“礼有旧制,奈何废前王之礼,而行父子之私乎?”季札心想,我是真不想做什么君王,前面既然有规矩定在那里了,何必要破坏呢?父子感情再深也不行啊!是为第一让。 但寿梦主意已决,于是嘱咐长子诸樊,一定要记住他的话,把王位从兄弟依次传递下去,这样就能到季札了。
是为遗诏。 前560年,诸樊元年,孝顺的诸樊脱下孝服就要让位于季札,“我愿达前王之义”,他说,既然父亲都这样说了,我们还是应该从尊重他的角度履行吧。
但季札还是不受。并说:“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 ‘能守节矣’。
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原附於子臧之义。”
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此为第二让。
诸樊死后,王位传到了二弟余祭,余祭又传到了三弟余昧手里。余昧死后,按说这个王位该到季札手里了吧?但季札还是第三次让位了。
并趁着出使外国的机会,躲避起来了。这个时候,余昧之子王僚就上位了。
而季札回来后,也是愿意服从这位侄子为王,听从安排工作。(余祭十七年,余祭卒。
余昧立四年卒。欲授位季札,季札让,逃去。
曰:“吾不受位明矣。昔前君有命,已附子臧之义。
洁身清行,仰高履尚,惟仁是处,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遂逃归延陵。
吴人立余昧子州于,号为吴王僚也。)见《吴越春秋》。
季札三让王位的事迹写进了《史记》、《左传》和《公羊传》等史书里,天下也都在传颂这一圣贤之事。季札遵守周礼,崇尚礼乐,厌恶暴力,洁身清行,严格遵守着嫡长继承制,稳定国家和政权,维护整治平和,如此“守节”和“让国”,为众人所追捧。
但是没有想到,悲剧还是发生了。公子光,也就是长子诸樊的儿子跳出来了,他认为,既然这位叔叔不要王位,那就应该继续按照嫡长继承制传递,而不应该是到了三叔的儿子手里。
于是就策划了专诸刺王僚,并决绝的策划了要离刺杀王僚的儿子庆忌,可谓斩草除根。 季札使还至吴,阖闾以位让,季札曰:“苟前君无废,社稷以奉,君也。
吾谁怨乎?哀死待生,以俟天命。非我所乱,立者从之,是前人之道,”命哭僚墓,复位而待。
季札与常州有什么关系呢?上面说了,季札被长兄分封到了延陵。季札离开吴国都城到延陵后,就修城筑郭,新城就是延陵——现在的常州。
因为季札离开吴国都城那一年,是公元前547年,因此,常州建城的历史就从公元前547年算起,至今已有2500多年了! 季札在延陵时,还修建了淹城。淹城分内外三层,周长分别为1、3、5里,外面还有一个城郭,城郭周长7里——完全符合周礼的要求。
淹城内外的水道相互连接,宽9—15丈,平均深1丈2尺。 由于季札的威望,吴民纷纷向淹城移民,淹城内外的土地得到充分的开垦,一时盛极。
1958年当地居民在淹城的护城河里发现了古代的独木舟;随后考古人员还在那里发现了陶罐、尊、三组盘等文物,还有少量兵器。独木舟的出现充分说明,古代淹城是一个游乐胜地,也证明了季札以礼治国的成功。
季札可谓礼乐的化身,而中国正是礼乐之邦。季札身上体现的和谐、诚信、礼让、睿智等优秀品质,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而这些美德也正是现时代的主旋律。
季札在中国思想史、文艺史、政治外交史上的地位都举足轻重。但因为季札的。
战国时纵横家苏 秦,因为家中少子,故又被称作季 子。
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苏秦未发迹之前,曾离家外出,游说诸 侯。经历数载,不为所用,穷困潦倒,狼狈而归。”
兄弟嫂妹妻妾窃皆荚 之,曰: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 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术,自伤,乃闭金不出,出其书遍嫌之.”后 代诗文乃以季子贫喟律之 未能得志的典故。
唐•潘唐《下第归 宜春酬黄颇饯别》:“承明未荐相如 赋,故国犹惭季子贫。”唐•高适《酬裴秀才》长卿无产业,季子惭妻 嫂。”
季子挂剑,中国古代历史典故。见于司马迁著1,以及西汉刘向著《新序-节士》。季子,名叫“札”,为春秋时代吴国国君寿梦的小儿子。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曰:“季札之初使,北遇徐君。徐君好季札之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5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