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
《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古代岁时民俗。
即在节日登上山岭高处。其初多与避灾除厄的迷信传说关,后乃成为游览健身活动的一种。
多在人日、正月十五日或其他节日举行。至魏晋后,因费长房、桓景传说,相率于九月九日(重九)进行,遂以为俗。
较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作绎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代之矣。今世人第六至九日,登山饮酒,妇人带茱萸囊是也。”
茱萸,传有避疫之效。《南齐书.礼志》:“宋武帝在彭城时,九日上项羽戏马台登高。”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九月九日,载酒具、茶炉、食榼,曰登高。香山诸山,高山也;法藏寺,高塔也;显灵宫、报国寺,高阁也,释不登。
凭园亭,闯坊曲为娱耳。”清顾禄《清嘉录.九月.登高》:“登高,旧俗在吴山治平寺中牵羊赌彩,为摊钱之戏。
今吴山顶机王殿,犹有鼓乐酬神,喧阗终日者。或借登高之名,遨游虎阜,箫鼓画船,更深乃返。”
⑴客心:客居者之心。
《登楼》书法作品
⑵登临:登高观览。临,从高处往下看。
⑶锦江:即濯锦江,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锦,锦在江中漂洗,色泽更加鲜明,因此命名濯锦江。来天地:与天地俱来。
⑷“玉垒”一句:是说多变的政局和多难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云,古往今来一向如此。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变古今,与古今俱变。
⑸“北极”二句:这位两句是说唐代政权是稳固的,不容篡改,吐蕃还是不要枉费心机,前来侵略。唐代宗广德年间九月,吐蕃军队东侵,泾州刺史高晖投降吐蕃,引导吐蕃人攻占唐都长安,唐代宗东逃陕州。十月下旬,郭子仪收复长安。十二月,唐代宗返回京城。同年十二月,吐蕃人又向四川进攻,占领了松州、维州等地。北极,星名,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寇盗,指入侵的吐蕃集团。
⑹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还祠庙:意思是,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这事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荣幸佞臣而亡国,暗讽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祸患。成都锦官门外有蜀先主(刘备)庙,西边为武侯(诸葛亮)祀,东边为后主祀。还,仍然。
⑺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梁甫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这里代指此诗。《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借以抒发空怀济世之心,聊以吟诗以自遣。这里的“梁甫吟”即指这首诗。
登楼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读古今诗词,总觉得七律有独特的韵味。
绝句篇幅觉得小了,四句还没有品赏出味道来就没了。而五律虽然有了八句,但因句子是五字,中间容不下多少转折波澜,唯有这七律,才符合慢慢地坐下来品赏。
古今七律诗很多,一首一首地读不知道要用去多少功夫,恐怕一生也读不了它的九牛一毛。因此只能找些选本来读,如《唐诗三百首》。
选本是前人的眼光,读他们心血的结晶,我们就要少走许多弯路。读七律诗,还要看注释,看诗评诗论,看大众的体会感想。
大家欣赏诗的美感是相通的。严羽的《沧浪诗话》里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但是也有很多不敢苟同的人,最为权威的是明代诗评家胡应麟,他在《诗薮》里说,杜甫的《登高》“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这样,《登高》既为古今所有七律诗之冠,当然就盖过《黄鹤楼》了。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说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诗之冠,不是凭空想象的,肯定有他的依据。杜甫自己就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可见杜甫在作诗上是狠下功夫的,就像一个苦吟诗人,必要达到一个目的为止。杜甫经营成都草堂以后,到暂住夔州这段时间,是他一生中相对安定的时期。
因此他能够静下心来做事。他在夔州写的诗很多,其中的《登高》,以及《秋兴八首》等,都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后来人们学习模仿的范本。
那么《登高》的成就究竟在哪里,它好在何处呢?确实诗歌这种东西,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到它好,给人一种美的愉悦,但一旦真要指出它的好处,还真是一下子说不清道不明。
要说也是各人依据自己的经历经验学养爱好,各执一词,各抒己见,观念很难一致的。正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首先,此诗反映的是社会现实,内涵深刻。我们知道,被严羽看好的《黄鹤楼》,崔颢主要写的黄鹤,是神话,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只是结尾才涉及到乡愁,表现了游子的离愁别恨。
杜甫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虽然安史之乱过去了四年,但反映的是安史之乱造成的社会灾难和心理创伤,是现实。更何况这个时候藩镇割据和吐蕃骚扰愈演愈烈,国家极不稳定。
所以杜甫仍是感时伤世,忧心忡忡。诗中风急天高,虎啸猿啼,萧萧落叶,滚滚江流,表面看来都是写景,实际上都有着浓厚的社会政治色彩,都是艰难苦恨的根源。
其次,写秋并不悲秋,情怀博大。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从宋玉开始,对秋都是一片慨叹怨恨之声。
杜甫却不是如此,他站在白帝城边,登高望远,看的是无边落木和滚滚长江。这里虽然有秋之萧瑟,但气势宏大,绝无半点颓唐和哀叹。
就是后四句的感怀,也是国破家亡造成的颠沛流离,以致长达十年的羁旅所形成的疾病缠身。再次,格律严谨,工整而不显古板。
严羽所推崇的《黄鹤楼》,实际上是半古半律,前四句不合格律平仄对仗等的要求。而杜甫的这首诗则很规范,首句入韵,押的是灰韵,平仄的对粘都很精准到位。
特别是对仗工整,如果放宽点来看,四联都是对仗。首联既上下互对,又句内自对,如风急对天高等。
颔联、颈联自不必说,就是尾联对仗有所放松。这样中间两联属于绝对,首位两联有所松弛,显得工整中又富于变化。
还有,句句出彩,名句影响更大。古人作诗讲究炼字炼句,一首诗之中有一名句,则全篇生辉。
这首诗前三联一气呵成,博大雄浑,再现了秋天的悲壮苍凉,表达了诗人一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遗憾。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全诗最为精彩的句子。
它分别从时间、空间,天空、地面,声音、形状等多方面落笔,不只是写秋天的磅礴壮观和时光无可阻挡的气势,而且它把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短暂、无能为力隐含其中,而又不着痕迹。使人读来,唏嘘不已。
古今不知道有多少人都极其推崇这首诗,一些诗论也留下了很多精彩的点评,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距离。总而言之,杜甫的《登高》和崔颢的《黄鹤楼》都是好诗,值得仔细品赏。
《登楼》唐 杜甫
原文如下: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诗中典故如下:
⑴客心:客居者之心。《登楼》书法作品⑵登临:登高观览。临,从高处往下看。⑶锦江:即濯锦江,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锦,锦在江中漂洗,色泽更加鲜明,因此命名濯锦江。来天地:与天地俱来。
⑷“玉垒”一句:是说多变的政局和多难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云,古往今来一向如此。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变古今,与古今俱变。⑸“北极”二句:这位两句是说唐代政权是稳固的,不容篡改,吐蕃还是不要枉费心机,前来侵略。唐代宗广德年间九月,吐蕃军队东侵,泾州刺史高晖投降吐蕃,引导吐蕃人攻占唐都长安,唐代宗东逃陕州。十月下旬,郭子仪收复长安。十二月,唐代宗返回京城。同年十二月,吐蕃人又向四川进攻,占领了松州、维州等地。北极,星名,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寇盗,指入侵的吐蕃集团。
⑹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还祠庙:意思是,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这事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荣幸佞臣而亡国,暗讽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祸患。成都锦官门外有蜀先主(刘备)庙,西边为武侯(诸葛亮)祀,东边为后主祀。还,仍然。
⑺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梁甫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这里代指此诗。《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借以抒发空怀济世之心,聊以吟诗以自遣。这里的“梁甫吟”即指这首诗。
供参考。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0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