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死病后,丞相李斯决定“密不发丧”有几个原因:
1. 当时秦国虽然统一了,但是国家并不稳定,很多国家的遗民还试图复辟,都在等待机会,秦始皇是在外出巡游是病死的,如果马上宣布天下,怕会引起天下大乱;
2. 秦始皇没有让太子扶苏跟随巡游,而是让太子到北方戍边,在没有人主持大局的情况下更会引起内乱;
3. 当时大太监赵高密谋要让胡亥继承皇位,于是对李斯威逼利诱等手段,一边秘不发丧,一边假传圣旨让最有声望的太子扶苏自杀,这样胡亥就可以名正言顺没有阻碍的继承皇位了。
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天下以后,自以为自己功高盖世,自古以来没有谁能比得上他,于是自封为“始皇帝”,“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万世传之无穷,这只是秦始皇的一厢情愿,诚如世人所皆知,秦始皇手创的帝国,传到二世胡亥手中,就土崩瓦解,寿终正寝了。
大秦帝国的轰然崩裂,除了秦始皇在世时穷奢极欲,赋敛无度,严刑酷法,滥杀无辜外,一个致命的危机在于,这位非常想长生不老的暴君暴崩后,尸骨尚热,就有人发动了一场夺权政变。这场政变的发动者究竟是何人呢?其过程是如何的呢?为什么这场政变决定了此后不久大秦帝国的灭亡呢? 本来,秦始皇是不想死的,到了晚年,他把很大一部分精力和财力都放在求仙药,保长生上,他希望自己能超越自然规律,能够长生不老。
但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使是秦始皇这样权力登峰造极、无所限制、随心所欲的人,也逃脱不了。祖龙将死秦始皇人生的最后几年,各地老是发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怪事。
在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从天下掉下一块大陨石,落在东郡地区,这块陨石上竟然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几个字,即秦始皇已死期不远,死后帝国将分崩离析。 也正是这年秋天,秦朝的使者从关东返回,夜行华阴平舒道时,遇见一个自称沧海君的人,手持曾被秦始皇投入洞庭湖中以镇恶浪的传国玉玺,将玉玺交给使者后,说了一句:“今年祖龙死。”
说完就不见了。 使者将玉玺还给秦始皇后,将沧海君的话原原本本地转告了秦始皇。
秦始皇沉默了好一阵子,才说道:“山里的鬼怪本来不过只能预知一年的事罢了。” 话虽然这样说,但秦始皇心里到底有些忌讳,于是命人占卜吉凶,得到了出游、迁徙吉利的卦辞。
作为皇帝,他自然是不能搬家的,那么他就让人代他迁徙,于是他选了三万户人迁到黄河大拐弯处靠近匈奴的北河榆中。为慎重起见,始皇又于三十七年(前210年)十月癸丑出了咸阳,巡游天下,希望能趋吉避凶。
然而,这一去就再也没能活着回来。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的随行要员有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宦官赵高、幼子胡亥、侍卫官荣毅等。
由于怕冷,他们选择了自南而北这样的一个行程,游云梦,过丹阳,上会稽,至琅邪,到之罘,一路行来,已是夏季。 当始皇一行沿着海边走到山东黄河岸边的一个渡口平原津的时候,秦始皇终于病倒了。
然而到了这个时候,他仍不肯相信自己要死了,他派他最为信任的侍卫官荣毅外出,去名山大川为他祭祀祈祷。 秦始皇有子二十余人,长子扶苏,“刚毅武勇,信人而奋士”,“百姓闻之贤”,但是由于对父皇的梵书坑儒多有劝谏,秦始皇一怒之下把他赶出了都城,让他到上郡监督大将蒙恬筑长城。
小儿子胡亥最得始皇喜爱,所以此次巡游也带在身边。正是胡亥的随行,为后面的政变埋下了危机。
诏书停发胡亥曾跟中车府令赵高学习律令,能言善辩,故而深得始皇的欢心,但是说到继承皇位,却需另当别论。 由于胡亥当时年龄幼小,没有实际从政的经验,因此在始皇面前不过是一个会讨父亲欢心的黄口小儿而已。
如果选他做太子,势必会给国家带来动荡,对此始皇自己是有亲身体验。他十三岁继位,因年幼而无法执掌大权,只好委国事于大臣,结果使吕不韦、嫪毐专权,险些酿成大祸。
因此,以始皇之雄才大略,他是不会重蹈覆辙的。扶苏虽然有着不同的治国方略,不很理想,但已长大成人,由他接班最起码大权不会旁落。
作为胡亥的老师,中书令赵高不愿策立扶苏为太子,因为他与扶苏关系甚密的武将世家蒙氏与他有仇。原来,赵高曾犯重罪,被蒙氏家族中的蒙毅判以死刑,并取消了他的官籍,后来由于始皇爱惜他的才能,才得以赦免,并恢复了他的官爵。
赵高也因此与蒙氏仇恨深种。如果扶苏被立为太子,那么蒙氏就要得势,而这是赵高所不愿意看到的。
在沙丘停留的时候,秦始皇终于觉得自己不行了,于是决定让长子扶苏接自己的班,临死前给扶苏写了诏书:“与丧,会咸阳而葬。”要扶苏上郡火速返回,在首都咸阳组织安排自己的葬礼。
并用皇帝玉玺密封了诏书。但是,诏书还没发出去,秦始皇到达沙丘这个地方时,就阖然长逝了。
后世往往为之扼腕叹息,说要是秦始皇的传位计划得以实现,让扶苏做皇帝就好了。扶苏智勇双全且不说,尤其值得欣赏的是他的仁爱之心,而后来始皇临终遗命传位于扶苏,很可能含有对自己暴政的修正意思。
设若扶苏继位,秦的暴政肯定会得到修正,则秦朝不会那么快就灭亡。 但是,无情的历史事实是不容后人进行美好的假设的。
左丞相李斯因为始皇帝死于京城之外,担心诸公子及天下会发生变乱,于是决定秘不发丧。秦始皇的车队一如既往,继续前行。
秦始皇的遗体被装载在可以密封车厢的辒輬车中,百官奏事,宦官奉食,亦一如既往。当时正值盛夏,遗体发出恶臭,李斯、赵高等人在车队中加载一石鲍鱼,以掩其臭味。
秦始皇赐长子扶苏的诏书虽然已经封缄,却停置在主持机要办公事务的中车府令宦官赵高的手中。赵高的意图,是要让自己的学生胡亥继皇帝大位,于是他抓住时机,鼓动起其他如簧之舌,将他与蒙氏。
第一个问题,怎样做到让文武认为他没有死呢?假供膳,臭鲍鱼,把真相掩盖,就让他正常生活工作。还要在尸体发臭后,不要让别人知道这是人的尸体。前者,他每天还要正常上膳,肯定有人代他吃。这个至少享受了皇帝的生活。处理朝政时,要向车汇报工作。皇帝通过宦官来传话。肯定有两人一个吃一个传话。第二条麻烦,七月里边高温,尸体很快腐烂,李斯想办法,找臭鲍鱼,这样,两种气味混合了,鱼味盖过了,不知道了。掩盖真相总有办法。车队不敢停,沿着路线一直走到北边的九原郡,完成了预定的路,迅速南下返回咸阳。
遇刺客,逢盗贼,天下不稳,这是秘不发丧的第一个原因。前218第三次巡游时,博浪沙遇刺,几十辆豪华车上,行刺的人是张良,刺客掂大铁椎,大约六十斤,来个大投掷,砸过去,不知道是哪一辆,砸了个稀巴烂,但他不在那个车上。张良行刺是他父亲辅佐韩国国君做国相,五世相韩。可以想象他对韩国复国之情是多么深,家里死了三百个,全部变卖家产,重金收买刺客,来刺秦。极为震怒,举行二十天严打,张良隐姓,安然撤退了。代表的是六国的刻骨仇恨。六国公族怀着仇恨,他们时刻想杀秦始皇,其他人在等着第二年,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形势不称稳,这是李斯担心的。逢盗贼是始皇三十一年,在咸阳带便服在都城里遇盗贼,情况危急,四人武功高强,打跑了他们,在微服私行时都能遇到,这次严打十天。
皇室的权力之争,没有立太子和王后是第二个原因。不立太子和王后,没有第二个皇帝这样做,这是危险的。太子是国之根本。太子非常重要,夺位。生前大失误。皇帝活,死后就可以皇太后掌管政权,可以发挥作用。丞相为难。李斯也是非常担心。为什么不立皇后?多不胜选,看花眼了,也不好选。后宫有多少佳丽,每灭一国,就把宫殿画下来,仿造一个,二百七十座,美女有万余人。西晋司马炎也是美女一万,不知道去哪个地方睡觉,坐羊车,走得慢,随便走,停在哪儿,就在哪儿投宿。很多美女发愁。聪明的就在傍晚割很多青草,羊一闻见,吃草,就在哪儿留宿。他就不知道了,蒙了。那只是三国美女,秦却是六国七国的美女,万余人。怨母仇女,怨母仇女,母亲刺激大,母亲遭到流放了,杀了二十多个,茅焦劝过他,不利于统一中国,秦始皇放了他和母亲,从此后,对女人产生偏见,认为母仪天下的女人太难找了。看谁都觉得达不到标准。对女性讲贞节的,巡游时,在南方刻了一块石,“饰省宣义,有子而嫁;背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X诚。”前三句不允许改嫁。后三句不允许男女间苟且。寡妇清事件,名叫清,尊重。她经营丹砂产业,不改嫁,秦始皇表彰她。建怀清台。可以看出他提倡贞节的。所以,秦始皇在选皇后时难选一个合适的。热衷求仙,不顾家庭。两次见徐福间念念不忘长生不老。条件太高。三个时间段,13~22岁间可以完婚,立皇后,没有立。22~39,又可以立,又没立,可能是统一六国。39~50岁,实际上立不了了,自视甚高,至高至上,哪个女人配得上?抬高自己的时候只能单身了。
不立太子,有二十余子,留下姓名的有四个,扶苏,胡亥,还有十位公主。二十三个人都可以选,但他没选取原因有:仇女,难在儿子中母亲都看不上;最器重的是扶苏,在坑术士上劝阻他,恼怒下派去蒙恬身边去了。他离京是大事。这是扶苏的失误,失去了两个机会,被立为太子非常大可能。离开政治中心,可能失去许多机会。离开了政治中心后,长城军团负责人是蒙恬,带来李斯的嫉妒,可能更信任是蒙恬,李斯是深得信任的丞相,带来两次机会的错过。这是次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怕死。这是根本。承认自己死亡,对他来说,这是痛苦的现实,不敢承认和面对这个现实。避免直接面对立太子的尴尬现实。求仙之心强烈。越不敢承认,越不敢面对立太子。意志抵挡不了规律,决心成仙的秦最终走完了生命旅程。最后竟然以一具腐烂发臭的尸体走进了皇陵。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09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