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姓是现今中国大陆第七大姓氏、台湾岛第三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6位。黄姓人口在广东省最多,占全国黄姓人口总数约19%。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黄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1、出自嬴姓。
黄姓
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黄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已国为姓、
据《东夷源流史》所载,远古颛顼时代,黄人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黄国,以国为姓。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4、出自他姓改姓。
上古时代及后朝的王、陆、巫、吴、金、范、丁皆有改为黄姓者。
5、出自回族中的黄姓来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
② 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6、黄渊始祖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云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如云南威信谱在“渊”字条下明言:“世谱录渊公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谱》之语:“渊公字好善,迁居黄岗之地,子孙多以公为始祖。”
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
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黄晟与斩蛟的传说
在励家坪的黄氏宗祠中供奉着黄晟的全身塑像,柱子上有这样一副楹联:乘骥显鸿犹四海中星辉云烂,斩蛟传骏烈千秋下浪静波澄。黄晟斩蛟的传说在晓塘黄氏子孙中广为流传。
故事是这样的:
很早头前,村里出了一个黄太公,他本事较关介好。有一年去京都考武状元,其别了爹娘。动身走了好几日,这一日走到鄞县地方,看看太阳已经落下,天快黑了,前后却呒不店住,只见远的地方照来一点灯光。其走上前去一望,原来是两间茅草屋,扑到纸窗一看,屋里两佬抱着一个七八岁儿子在哭哭啼啼,像出了什么大事情。黄太公上前轻轻敲几下门,这男人开了门一望说:“表兄有什么事吗?”黄太公道:“阿哥,我路过这里,望望天色黑了,要你行行好心,让我住一夜,明天早介就走。”那男人连忙叫黄太公进内。黄太公进来后便问道:“阿哥,你们这样哭哭啼啼,到底为了什么。”那男人边哭边讲:“过路表兄,你哪里晓得,我们这里近年来,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一条蛟龙,伤害百姓,旧年起,要村里在八月十六这一夜,为它办好一堂三牲福礼和一对童男童女,不然的话,全村老小性命难保。没办法只得拔签抽儿子。今年我家拔着签,明天夜里儿子要送命,你看我俩佬伤心不伤心?”说着又大哭起来。
黄太公听了男人的话,心里较关难过,对男人说:“阿哥,你们不要哭,明天夜到,我替你们杀死蛟龙,救出你们的儿子。”这两佬倌听了,这过路表兄能救儿子性命,连忙拉过儿子,“扑”一声,跪在地上,谢谢救命恩公。
这八月十六日夜到,全村百姓哭着抬着三牲福礼和童男童女去供祭蛟龙。这时黄太公已经穿好一身黑衣裳,手拿宝剑,躲在佛桌下,一更过去了,二更时节到,月亮又圆又亮,突然乌三倒四,乌风猛豹,雷声隆隆,雷雨象倒落来一样。黄太公在佛桌下,见半空中一条闪闪亮的蛟龙,张着嘴巴,扑向童男童女。这时节,黄太公看得清清楚楚,举起宝剑,一剑刺向蛟龙,这听到“啊唷”一声,蛟龙的左眼被刺中一剑,它熬着痛,乱滚乱滚地回头就逃。黄太公一见蛟龙伤了一剑,当即追上,追不多远路,来到新江桥边,只听蛟龙一声雷响,滚下大江,想逃到东海去。
黄太公见蛟龙想逃,他就从新江桥跳落起,在水里同蛟龙打了起来。蛟龙本事好,黄太公打其勿过,反被蛟龙张开嘴巴,一口吞下肚皮里。讲也快,黄太公人落下肚皮里,随即举剑,用平身力气,刺穿龙肚皮。蛟龙被一剑将肚皮刺穿,血射几丈高,满江统统血红,不到一刻,蛟龙死去,浮上水面。
众百姓赶到新江桥,看蛟龙已死,随即剖掉龙肚皮,救出黄太公,因其在龙肚皮里伤很重,一时功夫就断了气。黄太公满面却被龙血染得血红,揩也揩勿掉。全村百姓,为纪念这个斩蛟龙好汉,在村旁造起一座庙,塑上红脸黄太公人像,让大家拜拜他。
后来,励家坪太公祠堂中,不立牌位,而塑上一个红脸的黄太公人像,让子孙牢记其上代祖先的英雄事迹。
这是传说。黄晟斩蛟,是否真有其事?在崛坡、厉坪黄氏宗谱中,均有董山写的《斩蛟辨》一文,对此事做了否定。文章说:黄氏斩蛟一事,碑记,勅命言之俱凿有可据,惟《郡志》辨以为诬。大抵撰史者遇怪异之事,不视惊感后人,故有此说。然即凿有可据者而其说亦不侔焉。如程端礼佽飞庙碑谓此事在公未遇之先,杜世贤《忠济堂记》谓此事在公已仕之后。董山用大量的事实论证后认为,程、杜两说都立不住脚。他认为,郡民之所以崇敬黄公,是因为任刺史时“仁洽、恩孚、政平、颂理、亲民”,深得民心,并非一时的斩蛟之举。
全祖望在《书太傅庙碑阴》中,也断然否定斩蛟之说。他认为,太傅之所以受百姓爱戴,是因为乱世之中,使乡土安于磐石,而百姓复见开元、天宝之盛世。他对黄晟的功绩作了充分的肯定,最后写道,早谓太傅早年仗剑入江斩蛟除患“是盖妄人因吕览荆佽飞之事,而太傅尝官佽飞,遂为牵后。太傅在郡之功,是以得祀,欲藉此(注:指斩蛟事)为重,适见其愚也。斩蛟之诬,董山已先我言之,顾未详其致诬之由,故于是碑申其说,使黄氏子孙知之。”
我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6岁的时候,突然身患急病,每天咳嗽不止,吐痰有一大碗之多,服用了多种解表 退热、润肺清心、清热化痰的药物之后都没有明显效果,致使病情越来越严重,身体日渐衰弱,当地有点名望的医生看过 后都认为已经无药可医。
正在大家都要放弃希望的时候,村子里来了一位云游的道士,这位道士是一位能治疗各种疑难 杂症的高人。 道士听说李时珍的病情后,主动找上门来给李时珍看病,他给李时珍号了脉,开出一方:取黄芩6钱,加水2 盅,煎至一盅,连服半月。
李时珍的父母半信半疑地照方煎 药,半月之后,果然烧退了,咳嗽停了,痰也没有了,李时珍逐 渐恢复了健康。痊愈后的李时珍对身怀绝技的道士非常敬佩,恳求道士 收他为徒弟,并随着道士刻苦钻研医学,读遍历代医书,走遍 名山大川。
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时珍靠着天分与勤奋,终于成为一代医药宗师。李时珍对救了他性命的黄芩推崇 至极,称之为“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
没有区别。
黄耆,《本草纲目》称黄芪,《神农本草经》称戴糁。《名医别录》称戴椹,独椹,蜀脂,百本。《药性论》称王孙。 李时珍说,耆是长的意思,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此。今俗称黄芪。
民间故事:
相传,清朝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名叫戴糁。他善于针灸治疗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后来,由于救坠崖儿童而身亡。老人形瘦,面肌淡黄,人们以尊老之称而敬呼之“黄耆”。
老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药称为“黄芪”,并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间广为流传。
扩展资料:
黄芪益处
1、保护心血管。
黄芪内所含有的一些物质可以帮助身体有效的消除自由基,可以帮助抑制脂质过量而给身体带来的损伤。有效的消除氧化的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于我们心血管带来的影响,让心血管的微循环变得更加的顺畅。
2、降血糖。
黄芪内所含有的营养元素非常多,其中有一些成分可以有效提升糖原合成以及胰岛素受体底物的活性。可以帮助提高身体对于组织葡萄糖的转运能力,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让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变多,以此来达到降血糖的目的。
3、祛痰湿。
黄芪可以有效的帮助痰湿体质的人缓解痰湿带来的不适感,经常食用可以帮助祛湿,可以有效的调理身体。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黄芪
江州土司黄氏宗族的开山始祖黄胜奇,本山东青州府益都(今山东省益都县)汉族人。
北宋皇佑年间(1049-1053年),黄胜奇作为属将跟从宋朝大将狄青南下征讨镇压侬智高领导的广西壮族人民反宋大起义,在战斗中立了大功,因此被宋朝廷分土授职,官任江州土知州,准世袭。从此,黄胜奇家族便世代在江州地区落籍定居,成为当地世袭土官。
日久之后,便完全被同化为壮族,成为著名的壮族黄氏土司了。黄胜奇生子黄孟温,黄孟温生黄法正,黄法正生黄祖显,黄祖显生黄宗睦,黄宗睦生黄威庆,他们六代世袭江州土司之职。
元明换代后,知州黄威庆率领部族归附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年),明王朝因此仍授予黄威庆江州土知州旧职,允许世袭。黄威庆生子黄中立、黄中荣、黄中谨。
他去世后,长子黄中立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袭任江州。黄中立又生子黄智贤、黄智斌、黄智高。
永乐四年(1406年),黄中立战亡,由长子黄智贤继位。不久,黄智贤被族人杀害,又无子可嗣,便由二弟黄智斌袭职。
黄智斌三弟黄智高生子黄能政、黄能广。黄智斌卒后,由族人及广西三司官府保荐其侄黄能政袭职,时在正统二年(1437年)。
黄能政无子,卒后便又由庶弟黄能广于景泰四年(1453年)继位。黄能广后来患病休,由子黄海于成化二年(1466年)继任。
此后,黄海传子黄永钦。黄永钦无子,由弟黄永铅继任。
黄永铅传位其子黄恩,黄恩传子黄河汉,黄河汉传子黄绍箕,黄绍箕传子黄廷杰。黄廷杰在明清革代后归顺清朝,清朝因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承认黄廷杰袭任江州士知州之职,允世袭。
黄廷杰传子黄世藩。黄世藩无子,由从弟黄绪藩袭,黄绪藩传位给其子黄裔隆。
黄裔隆无子,死后由弟黄裔芳嗣职。黄裔芳卒,子黄锡圭袭任,黄锡圭卒,子黄承烈继。
黄承烈生子黄一凤、黄一鹏。黄承烈死,长子黄一凤承嗣。
黄一凤无子,死后由弟黄一鹏袭职。黄一鹏传子黄元吉,黄元吉传子黄居体。
黄居体传子黄德嘉。黄德嘉卒,传子黄慈祥。
黄慈祥死,由子黄寿松袭。黄寿松年幼早卒,由黄兴祥袭任。
黄兴祥是最后一位江州土知州。清光绪三十四年(1909年),土江州由汉官派员弹压(注:张声震主编的【壮族通史】第676页〔清朝及民国时期的改土归流〕章节中关于江州何时完成改土归流的时间描叙为:“民国十六年(1927年),迁隆土巡检司并人上思县,结束了土官统治。
同年,江州土州改流,并人崇善县;……”);黄氏土司在此长达近十个世纪的家族统治至此结束。 忠州土知州黄氏。
宋至明清时的忠州为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缓县地。忠州土司黄氏兴起于宋代,它是江州土司黄氏的分支家族。
明朝以前,宋元两代的忠州土知州都一直是由始祖黄胜奇的一支后裔世袭担任。明洪武初,原江州土官黄威升表示归附,明王朝因此依旧授予他忠州土知州之职。
但不久,黄威升阻挡诏书,拒不服从朝廷,至1382年被明朝大军捕杀,宗族官民也被剿灭殆尽。残余土民郭保等人请求派江州知州黄威庆第三子黄中谨袭任忠州知府一职。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黄中谨还赴京晋朝,明王朝因此准许由他继任忠州知府,允许世袭。黄中谨生子黄智江、黄智胜。
永乐九年(1411年),黄中谨患病,由长子黄智洪替职。黄智洪卒,弟黄智胜于洪熙元年(1425年)袭职。
黄智胜传子黄能文,黄能文传子黄溥。黄溥病,子黄镳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袭任。
弘治十三年(1500年),黄犯罪被捕,死于狱中,由长子黄瑚继位。黄瑚子黄廷宝,黄廷宝子黄贤相,皆世袭。
后黄贤相拥兵侵夺邻境,被官兵捕毙于狱中,由他的儿子黄有翰袭职。黄有翰传子黄尚忠,黄尚忠传嫡子黄安国。
黄安国无子,死后由庶兄黄安邦嗣位。黄安邦传子黄继先。
继先无子,死后由叔父黄安智袭职。安智无子,由弟黄安信接位。
黄安信死,子黄光圣袭。顺治初,黄光圣归顺清朝,依旧授土忠州知州,准世袭。
黄光圣死,子黄隆基袭。黄隆基传子黄绍宗,黄绍宗传子黄鉴、黄鉴传子黄飞熊,黄飞熊传子黄寿,黄寿传子黄本文。
黄本文死,由黄熹袭。黄熹传子黄增荣袭。
黄增荣死,传子黄宗。黄宗故,由长子黄润泽袭。
黄润泽是最后一任的忠州土官。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土忠州由汉官弹压,民国元年(1912年)忠州改土归流,置忠县;忠州黄氏土司的家族统治至此结束。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