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
这是一首赠别诗,出征者是陈子昂的友人魏大(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
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震撼人心。借此,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首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三四两句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古称
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六郡”,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两句的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象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写。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
因此,“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此处运用的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我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这在语意上,又和开头二句遥相呼应。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诗之三十五)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运用典故:1“匈奴犹未灭”,指的是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
2“魏绛复从戎”,魏绛是春秋晋国大夫,他主张晋国与邻近少数民族联合,曾言“和戎有五利”,后来戎狄亲附,魏绛也因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陈把魏绛“和”改成“从”,表明了其对当时边事的看法,并希望友人像“多功”的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有意思的是,魏绛和魏大恰巧同姓。
3“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的赵充国。《汉书》中记载其为“六郡良家子”。
4“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后汉书 ·窦宪传》中记载,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 这是一首赠别诗,出征者是陈子昂的友人魏大(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
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 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震撼人心。
借此,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首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三四两句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古称 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
《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六郡”,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
“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两句的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象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
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
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写。
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
因此,“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此处运用的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
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我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这在语意上,又和开头二句遥相呼应。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诗之三十五)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运用典故:1“匈奴犹未灭”,指的是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 2“魏绛复从戎”,魏绛是春秋晋国大夫,他主张晋国与邻近少数民族联合,曾言“和戎有五利”,后来戎狄亲附,魏绛也因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陈把魏绛“和”改成“从”,表明了其对当时边事的看法,并希望友人像“多功”的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
而有意思的是,魏绛和魏大恰巧同姓。 3“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的赵充国。《汉书》中记载其为“六郡良家子”。
4“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后汉书 ·窦宪传》中记载,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匈奴犹未灭”,指的是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
“魏绛复从戎”,魏绛是春秋晋国大夫,他主张晋国与邻近少数民族联合,曾言“和戎有五利”,后来戎狄亲附,魏绛也因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陈把魏绛“和”改成“从”,表明了其对当时边事的看法,并希望友人像“多功”的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有意思的是,魏绛和魏大恰巧同姓。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的赵充国。
《汉书》中记载其为“六郡良家子”。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后汉书 ·窦宪传》中记载,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这是一首赠别诗,出征者是陈子昂的友人魏大(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 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震撼人心.借此,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首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三四两句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古称 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六郡”,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两句的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象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写.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 因此,“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此处运用的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我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这在语意上,又和开头二句遥相呼应.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诗之三十五)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运用典故:1“匈奴犹未灭”,指的是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 2“魏绛复从戎”,魏绛是春秋晋国大夫,他主张晋国与邻近少数民族联合,曾言“和戎有五利”,后来戎狄亲附,魏绛也因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陈把魏绛“和”改成“从”,表明了其对当时边事的看法,并希望友人像“多功”的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有意思的是,魏绛和魏大恰巧同姓. 3“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的赵充国.《汉书》中记载其为“六郡良家子”. 4“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后汉书 ·窦宪传》中记载,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这是一首赠别诗,出征者是陈子昂的友人魏大(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 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震撼人心.借此,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首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三四两句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古称 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六郡”,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两句的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象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写.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 因此,“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此处运用的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我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这在语意上,又和开头二句遥相呼应.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诗之三十五)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运用典故:1“匈奴犹未灭”,指的是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 2“魏绛复从戎”,魏绛是春秋晋国大夫,他主张晋国与邻近少数民族联合,曾言“和戎有五利”,后来戎狄亲附,魏绛也因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陈把魏绛“和”改成“从”,表明了其对当时边事的看法,并希望友人像“多功”的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有意思的是,魏绛和魏大恰巧同姓. 3“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的赵充国.《汉书》中记载其为“六郡良家子”. 4“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后汉书 ·窦宪传》中记载,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震感人心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这是一首赠别诗,出征者是陈子昂的友人魏大(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 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震撼人心.借此,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首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三四两句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古称 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六郡”,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两句的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象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写.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 因此,“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此处运用的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我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这在语意上,又和开头二句遥相呼应.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诗之三十五)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供迹垛克艹久讹勋番魔气逼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运用典故:1“匈奴犹未灭”,指的是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 2“魏绛复从戎”,魏绛是春秋晋国大夫,他主张晋国与邻近少数民族联合,曾言“和戎有五利”,后来戎狄亲附,魏绛也因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陈把魏绛“和”改成“从”,表明了其对当时边事的看法,并希望友人像“多功”的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有意思的是,魏绛和魏大恰巧同姓. 3“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的赵充国.《汉书》中记载其为“六郡良家子”. 4“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后汉书 ·窦宪传》中记载,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