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永图先生(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原中国经贸部副部长)在2001年APEC会议上讲到一则这样的故事:一个七八岁的瑞士小南孩在一家超市的厕所里很久了还不出来,他妈妈急了,一个记者刚好碰到他,记者替妈妈进去找,发现小南孩满头大汗在修抽水马桶,想把马桶冲干净。
记者问男孩:你妈妈在外面急了,干吗还不出去?男孩说:马桶没有冲干净怎么可以走呢?龙永图把小男孩的这种责任感称之为诚信意识,从细小的事情上可以看到小男孩的道德观念。 蒋树声先生(南京大学校长)也曾经讲述过他亲身经历的两个故事:1979年,他被公派赴英国留学。
一次,一个朋友邀他开车到郊外野餐。虽然风光秀丽的郊外别无他人,这位朋友还是将野餐所有的垃圾都用自己随身携带的塑料袋装好,放到车上带会市区处理。
又一次,他在一个公交车站等车,因为自己坐在一边读报,公交车来了没有发觉。忽然他听到有人招呼自己:“车来了”。
抬头一看,原来排在自己后面的人一个也没上车。将垃圾带回市区处理的朋友他不这样做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公交车站的候车者也都与他素不相识。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他们诚实守信,信守自己对环境、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或者用蒋树声先生的话说:这种诚信升华的结果就是道德的完善。
与诚信同行——读历史故事《滥竽充数》的现代感悟 公元前310年,发生在齐宣王大殿的滥竽充数的故事让我们熟知了南郭先生其人其事。
这一历史故事情节的现代版雷同演绎不时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周遭,于是可谓典型的“三无”人员(无技能证、无上岗证、无用工证明)的南郭先生的故事再次引起了世人的争议。“滥竽充数”是告诫我们:要踏踏实实的,任何的弄虚作假都是要被揭穿的。
回过头来直击现代人的内心,就此故事更深刻的感受在于我们对“诚信”意识的探讨与回归。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诚实、守信一直是华夏民族引以自豪的品格。
“言必信,行必果”、“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这种优秀文化熏陶了我们几千年。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早已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中华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涤荡,人们突然发现,在有些人的体现中诚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长,“利益”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于欺诈,就连被称为净土的校园,考试作弊、欺骗老师家长等不诚信的现象也在部分同学身上突显,屡有发生。 前些时候,有朋友告诉我这样一幕,说自己在求学路上为了减轻部分经济压力原本是想向银行寻求支持,但却遭遇了尴尬,理由是大学生贷款出现了不诚信现象,拖欠贷款甚至就是不还。
我校2007年4月3日的《学生工作》报,随想长廊——校园话筒之“为什么作弊屡禁不止”论坛里,我们还听到了关于考试作弊问题探讨的种种声音:“作弊是为了害怕无颜见爹”、“别人作弊,我自己不作弊就觉得有点亏”、“出于义气而作弊”、“成绩太重要都因一考定终身”、“课程太多,学了就我忘”、“应该设计一种平时不学习就肯定过不了的考试方式”……种种心态的揭示向我们展示了作弊者种种矛盾战胜理智的“魔鬼”心理。用当时某些评论者的话说:这其实就是一个“诚信”的问题,其实每个人作弊的时候都知道作弊不对,可没有人在乎,这就是对“诚信”的淡漠…… 我们立足校园曾经被认为的“净土”来感悟我们的“时代骄子”昔日的荣耀,有识之士在此高呼:我们的诚信发生了危机,我们的传统美德哪里去了?面对种种情境,我们很有必要来反思诚信的重要意义,来倡导诚实守信的学风:在我们的殿堂里,诚信学理想,诚信学道德,诚信学文化,诚信学纪律。
专家指出:“诚信”是一种人的内心状态。诚——诚恳,诚实,不弄虚作假;信——信用,信任,不欺诈坑弱,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讲信用。
二者紧密结合体现了现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要求,有着特殊的社会普适性和重要性。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我们不乏诚信的典型人物和故事。
“滥竽充数”是反面史实正面效应;华盛顿与小樱桃树的故事、元代宋濂冒寒还书的故事……这些正面故事的直接感化让我们看到了一种闪光的品质:诚信,也正是这种品质最终成就了他们的不朽! 龙永图先生(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原中国经贸部副部长)在2001年APEC会议上讲到一则这样的故事:一个七八岁的瑞士小南孩在一家超市的厕所里很久了还不出来,他妈妈急了,一个记者刚好碰到他,记者替妈妈进去找,发现小南孩满头大汗在修抽水马桶,想把马桶冲干净。记者问男孩:你妈妈在外面急了,干吗还不出去?男孩说:马桶没有冲干净怎么可以走呢?龙永图把小男孩的这种责任感称之为诚信意识,从细小的事情上可以看到小男孩的道德观念。
蒋树声先生(南京大学校长)也曾经讲述过他亲身经历的两个故事:1979年,他被公派赴英国留学。一次,一个朋友邀他开车到郊外野餐。
虽然风光秀丽的郊外别无他人,这位朋友还是将野餐所有的垃圾都用自己随身携带的塑料袋装好,放到车上带会市区处理。又一次,他在一个公交车站等车,因为自己坐在一边读报,公交车来了没有发觉。
忽然他听到有人招呼自己:“车来了”。抬头一看,原来排在自己后面的人一个也没上车。
将垃圾带回市区处理的朋友他不这样做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公交车站的候车者也都与他素不相识。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他们诚实守信,信守自己对环境、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
或者用蒋树声先生的话说:这种诚信升华的结果就是道德的完善。
1诺千金的季布成语“1诺千金”出自《史记》,1个叫季布的官员的故事。
季布在楚汉相争时,基本立场站在项羽1边,他屡次明帮暗助,使项羽得过成功,陷刘邦于困难地步。因此在刘邦最后夺取天下,击败了楚霸王项寸后,汉王刘邦曾想杀死季布。
在夏侯婴的极力劝说之下,刘邦才明白不可心胸狭窄,要以季布的才能为汉代尽力,因而封官留用。 季布有个同乡名叫曹邱生,能言善辩却爱巴结有权势的上层官员,所以,季布看不起曹某人。
不过,有1次曹邱生来看望季布,说道:“我听说楚地到处流传关于你的事,大家都说‘得到黄金千两,不如得到季布1诺’,你1句应允许诺这么利害,我要向全国广做宣扬啊!” 季布见曹某人是真诚拜见自己,就以礼相待,将他视若上宾,留吃留宿。后人根据“得到黄金千两,不如得到季布1诺”紧缩成“1诺千金”,这成语自此流传开了。
“1诺千金”体现了贤人君子的高风亮节,人无虚言才赢得信誉,足见诺言的重要。 平常生活,小到定1个见面倾谈约会,大到签署合约协议,只要有“1诺”,应必说话算数,不可随便更改、推委、胡乱解释、偷换概念以背背约定或撕毁协议。
这样才可取信于人,“1诺”便有如“千金”般高贵,从而遭到朋友,以致众人的尊重和信任。 商鞅立木取信法的条令已完备,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南门竖了1根3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迁移到北门的人给他10金。
民众认为奇怪,没有1个敢去搬的,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510金。”。
有1个人搬迁了那根木头,商鞅就给了他510金。商鞅用这个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究公布了法令。
《立木取信》故事原文: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
其后民莫敢议令。全文翻译: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百姓能把木头搬移到北门去就赏给十两金子。
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敢动手去搬移(木头)。公孙鞅又说:“能搬过去的赏五十两金子。”
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搬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两金子的重赏。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
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治理得很好。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
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曾子杀猪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
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
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韩信报恩 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
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有一位为别人当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
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
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晏殊信誉的树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
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
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
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
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
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
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吴县有一个叫蔡璘,字勉旃的人。
他重视诺言和责任,重视朋友之间的情谊。有一个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没有立下任何字据。
过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蔡勉旃把他朋友的儿子叫来,要把千两白银还给他。
他朋友的儿子很吃惊的样子,不肯接受,说道:“哎呀!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而且我的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呀。” 蔡勉旃笑着说:“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
你的父亲把我当知己,所以不告诉你。”最终蔡勉旃用车子把千两白银运着送还给他。
少年买酒 早年,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国人涉足。后来,许多日本人到这里观光旅游,据说这是源于一位少年的诚信。
一天,几位日本摄影师请当地一位少年代买啤酒,这位少年为之跑了3个多小时。 第二天,那个少年又自告奋勇地再替他们买啤酒。
这次摄影师们给了他很多钱,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个少年还没回来。于是,摄影师们议论纷纷,都认为那个少年把钱骗走了。
第三天夜里,那个少年却敲开了摄影师的门。原来,他在一个地方只购得4瓶啤酒,于是,他又翻了一座山,趟过一条河才购得另外6瓶,返回时摔坏了3瓶。
他哭着拿着碎玻璃片,向摄影师交回零钱,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这个故事使许多外国人深受感动。
后来,到这儿的游客就越来越多。 顾客与店主 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自称是某运输公司的汽车司机。
“在我的帐单上多写点零件,我回公司报销后,有你一份好处。”他对店主说。
但店主拒绝了这样的要求。顾客纠缠说:“我的生意不算小,会常来的,你肯定能赚很多钱!”店主告诉他,这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做。
顾客气急败坏的嚷道:“谁都会这么干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个顾客马上离开,到别处谈这种生意去这时顾客露出微笑并满怀敬佩的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运输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的、信得过的维修店,你还让我到哪里去谈这笔生意呢?” 面对诱惑,不怦然心动,不为其所惑,虽平淡如行云,质朴如流水,却让人领略到一种山高海深。
这是一种闪光的品格——诚信。
18世纪英国的一位有钱的绅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儿拦住了。
“先生,请您买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儿说道。“我不买”。
绅士回答说。说着绅士躲开男孩儿继续走,“先生,请您买一包吧,我今天还什么东西也没有吃呢”小男孩儿追上来说。
绅士看到躲不开男孩儿,便说:“可是我没有零钱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给你换零钱”。说完男孩儿拿着绅士给的一个英镑快步跑走了,绅士等了很久,男孩儿仍然没有回来,绅士无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绅士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工作,仆人说来了一个男孩儿要求面见绅士。于是男孩儿被叫了进来,这个男孩儿比卖火柴的男孩儿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烂。
“先生,对不起了,我的哥哥让我给您把零钱送来了”“你的哥哥呢?”绅士道。“我的哥哥在换完零钱回来找你的路上被马车撞成重伤了,在家躺着呢”,绅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儿的诚信所感动。
“走!我们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儿的家一看,家里只要两个男孩的继母在招呼受到重伤的男孩儿。一见绅士,男孩连忙说:“对不起,我没有给您按时把零钱送回去,失信了!”绅士却被男孩的诚信深深打动了。
当他了解到两个男孩儿的亲父母都双亡时,毅然决定把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担起来。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