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末年,刘表偏爱少子刘琦,不喜欢长子刘琮。刘琮的后母害怕刘琦得势,影响到儿子刘琮的地位,非常嫉恨他。刘琦感到自己处在十分危险的环境中,多次请教诸葛亮,但诸葛亮一直不肯为他出主意。有一天,刘琦约诸葛亮到一座高楼上饮酒,等二人正坐下饮酒之时,刘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楼梯。刘琦说:“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赐教矣”诸葛亮见状,无可奈何,便给讲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想谋害晋献公的两个儿子:申生和重耳。重耳知道骊姬居心险恶,只得逃亡国外。申生为人厚道,要尽孝心,侍奉父王。一日,申生派人给父王送去一些好吃的东西,骊姬乘机用有毒的食品将太子送来的食品更换了。晋献公哪里知道,准备去吃,骊姬故意说道,这膳食从外面送来,最好让人先尝尝看。于是命左右侍从尝一尝,刚刚尝了一点,侍从倒地而死。晋献公大怒,大骂申生不孝,阴谋杀父夺位,决定要杀申生。申生闻讯,也不作申辩,自刎身亡。诸葛亮对刘琦说:“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刘琦马上领会了诸葛亮的意图,立即上表请求派往江夏(令湖北武昌西),避开了后母,终于免遭陷害。
刘琦引诱诸葛亮“上屋”,是为了求他指点,“抽梯”,是断其后路,也就是打消诸葛亮的顾虑。此计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诱敌人,然后截断敌人援兵,以便将敌围歼的谋略。这种诱敌之计,自有其高明之处。敌人一般不是那么容易上当的,所以,你应该先给它安放好“梯子”,也就是故意给以方便。等敌人“上楼”,也就是进入已布好的“口袋”之后即可拆掉“梯子”,围歼敌人。
安放梯子,有很大学问,对性贪之敌,则以利诱之;对情骄之敌,则以示我方之弱以惑之;对莽撞无谋之敌,则设下埋仗以使其中计。总之,要根据情况,巧妙地安放梯子,致敌中计。
《孙子兵法》中最早出现“去梯”之说。 《孙子.九地篇》 :“帅兴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这句话的意思是把自己的队伍置于有进无退之地,破釜沉舟,迫使士兵同敌人决一死战。
如果将上面两层意思结合起来运用,真是相当厉害的谋略。
后汉末年,刘表偏爱少子刘琮,不喜欢长子刘琦。
刘琦的后母害怕刘琦得势,影响到儿子刘琮的地位,非常嫉恨他。刘琦感到自己处在十分危险的环境中,多次请教诸葛亮,但诸葛亮一直不肯为他出主意(诸葛亮身为刘备幕僚,又与刘表有亲戚关系,因此不便讨论此事)。
有一天,刘琦约诸葛亮到一座高楼上饮酒,等二人正坐下饮酒之时,刘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楼梯。诸葛亮见状,无可奈何,只得对刘琦说:“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
刘琦马上领会了诸葛亮的意图,立即上表请求派往江夏(今湖北武昌西),避开了后母,终于免遭陷害。刘琦引诱诸葛亮“上屋”,是为了求他指点,“抽梯”,是断其后路,也就是打消诸葛亮的顾虑。
此计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诱敌人,然后截断敌人援兵,以便将敌围歼的谋略。这种诱敌之计,自有其高明之处。
敌人一般不是那么容易上当的,所以,你应该先给它安放好“梯子”,也就是故意给以方便。等敌人“上楼”,也就是进入已布好的“口袋”之后即可拆掉“梯子”,围歼敌人。
扩展资料:相关赏析:“上屋抽梯”是一种诱逼计。做法是:第一步制造某种使敌方觉得有机可乘的局面(置梯与示梯);第二步引诱敌方做某事或进入某种境地(上屋);第三步是截断其退路,使其陷于绝境(抽梯);最后一步是逼迫敌方按我方的意志行动,或予敌方以致命的打击。
当我方发现敌人在扩张势力,并且在筹划击垮或吞并我方时,我方可以用上屋抽梯这一计谋来保全自己,更可以用它掇过来击垮或兼并敌方的力量。制造某种假象,让敌方觉得大好时机到了,着手行动。
假象中掩盖圈套,如果敌方果真采取行动,一定会落入圈套,走向失败。 为了使敌方进入圈套,我方要设法进行引诱。
引诱,即投放诱饵;投饵要准确有效,就要知敌性识敌情,有的放饵,这和钓鱼一样。现代经商赚钱活动中,上屋抽梯就是给对手以便利,故露破绽,引诱利用,使对手陷入我预设的经营圈套,对合作伙伴,可提供方便,诱其向前,不断断其援助;对竞争对手,根据其对自己的利弊关系的程度分别对待,以达到发展自己的企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屋抽梯。
简介:后汉末年,刘表偏爱少子刘琮,不喜欢长子刘琦。
刘琦的后母害怕刘琦得势,影响到儿子刘琮的地位,非常嫉恨他。刘琦感到自己处在十分危险的环境中,多次请教诸葛亮,但诸葛亮一直不肯为他出主意(诸葛亮身为刘备幕僚,又与刘表有亲戚关系,因此不便讨论此事)。
有一天,刘琦约诸葛亮到一座高楼上饮酒,等二人正坐下饮酒之时,刘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楼梯。诸葛亮见状,无可奈何,只得对刘琦说:“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
刘琦马上领会了诸葛亮的意图,立即上表请求派往江夏(今湖北武昌西),避开了后母,终于免遭陷害。刘琦引诱诸葛亮“上屋”,是为了求他指点,“抽梯”,是断其后路,也就是打消诸葛亮的顾虑。
此计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诱敌人,然后截断敌人援兵,以便将敌围歼的谋略。这种诱敌之计,自有其高明之处。
敌人一般不是那么容易上当的,所以,你应该先给它安放好“梯子”,也就是故意给以方便。等敌人“上楼”,也就是进入已布好的“口袋”之后即可拆掉“梯子”,围歼敌人。
扩展资料“上屋抽梯”是一种诱逼计。做法是:第一步制造某种使敌方觉得有机可乘的局面(置梯与示梯);第二步引诱敌方做某事或进入某种境地(上屋);第三步是截断其退路,使其陷于绝境(抽梯);最后一步是逼迫敌方按我方的意志行动,或予敌方以致命的打击。
当我方发现敌人在扩张势力,并且在筹划击垮或吞并我方时,我方可以用上屋抽梯这一计谋来保全自己,更可以用它掇过来击垮或兼并敌方的力量。 制造某种假象,让敌方觉得大好时机到了,着手行动。
假象中掩盖圈套,如果敌方果真采取行动,一定会落入圈套,走向失败。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上屋抽梯。
中军将军殷浩罢官以后,不满意简文帝,说:“把人送到百尺高楼上,却扛起梯子走了。”
原文:
殷中军废后,恨简文曰:“上人著百尺楼上,儋梯将去。”《世说新语》
《上屋抽梯》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苻坚就是中了慕容垂、姚苌的上屋抽梯之计,轻易去攻打晋国,大败于淝水。慕容垂、姚苌的势力就迅速扩张起来了。
秦朝灭亡之后,各路诸侯逐鹿中原。到后来,只有项羽和刘邦的势力最为强大。其他诸侯,有的被消灭,有的急忙寻找靠山。赵王歇在钜鹿之战中,看到了项羽是个了不得的英雄,所以,心中十分佩服,在楚汉相争时期,当然投靠了项羽。
刘邦为了削弱项王的力量,命令韩信、张耳率两万精兵攻打赵王歇的势力。赵王歇听到消息之后,呵呵一笑,心想,自己有项羽作靠山,又控制有二十万人马,何惧韩信、张耳。
赵王歇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驻守井陉,准备迎敌。韩信、张耳的部队也向井陉进发,他们在离井陉三十里外安营扎寨,两军对峙,一场大战即将开始。
韩信分析了两边的兵力,敌军人数比自己的多上十倍,硬拼攻城,恐怕不是对方的敌手,如果久拖不决,我军经不起消耗,经过反复思考,他定下了一条妙计。他召集将军们在营中部署。命一将领率两千精兵到山谷树林隐蔽之处埋伏起来,等到我军与赵军开战后,我军佯败逃跑,赵军肯定倾巢出动,追击我军。这时,你们迅速杀入敌营,插上我军的军旗。他又命令张耳率军一万,在绵延河东岸,摆下背水一战的阵式。自己亲率八千人马正面佯攻。
第二天天刚亮,只听见韩信营中的战鼓隆隆,韩信亲率大军向井陉杀来:赵军主帅陈余,早有准备,立即下令出击。两军杀得个昏天黑地。韩信早已部署好了,此时一声令下,部队立即佯装败退,并且故意遗留下大量的武器及军用物资。陈余见韩信败,大笑道:“区区韩信,怎是我的对手?”他下令追击,—定要全歼韩信的部队。
韩信带着败退的队伍撤到绵延河边,与张耳的部队合为一股。韩信对士兵们进行动员:“前边是滔滔河水,后面是几十万追击的敌军,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击溃追兵。”士兵们知道已无退路,个个奋勇争先,要与赵军拼个你死我活。
韩信、张耳突然率部杀了回来,陈余完全没有料到,他的部队认为以多胜少,胜利在握,斗志已不很旺盛,加上韩信故意在路上遗留了大量军用物资,士兵们你争我夺,一片混乱。
锐不可当的汉军奋勇冲进敌阵,只杀得赵军丢盔弃甲,一派狼藉。正是“兵败如山倒”,陈余下令马上收兵回营,准备修整之后,再与汉军作战。当他们退到自己大营前面时,只见大营那边飞过无数箭来,射向赵军。陈余在慌乱中,才注意到营中已插遍汉军军旗。赵军惊魂未定,营中汉军已经冲杀出,与韩信、张耳从两边夹击赵军。张耳—刀将陈余斩干马下,赵王歇也被汉军生擒,赵军二十万人马全军覆没。
【探源】
上屋抽梯,有一个典故。后汉末年,刘表偏爱少子刘琦,不喜欢长子刘琮。刘琮的后母害怕刘琦得势,影响到儿子刘琮的地位,非常嫉恨他。刘琦感到自己处在十分危险的环境中,多次请教诸葛亮,但诸葛亮一直不肯为他出主意。有一天,刘琦约诸葛亮到一座高楼上饮酒,等二人正坐下饮酒之时,刘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楼梯。刘琦说:“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赐教矣”诸葛亮见状,无可奈何,便给讲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想谋害晋献公的两个儿子:申生和重耳。重耳知道骊姬居心险恶,只得逃亡国外。申生为人厚道,要尽孝心,侍奉父王。一日,申生派人给父王送去一些好吃的东西,骊姬乘机用有毒的食品将太子送来的食品更换了。晋献公哪里知道,准备去吃,骊姬故意说道,这膳食从外面送来,最好让人先尝尝看。于是命左右侍从尝一尝,刚刚尝了一点,侍从倒地而死。晋献公大怒,大骂申生不孝,阴谋杀父夺位,决定要杀申生。申生闻讯,也不作申辩,自刎身亡。诸葛亮对刘琦说:“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刘琦马上领会了诸葛亮的意图,立即上表请求派往江夏(令湖北武昌西),避开了后母,终于免遭陷害。
刘琦引诱诸葛亮“上屋”,是为了求他指点,“抽梯”,是断其后路,也就是打消诸葛亮的顾虑。此计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诱敌人,然后截断敌人援兵,以便将敌围歼的谋略。这种诱敌之计,自有其高明之处。敌人一般不是那么容易上当的,所以,你应该先给它安放好“梯子”,也就是故意给以方便。等敌人“上楼”,也就是进入已布好的“口袋”之后即可拆掉“梯子”,围歼敌人。
安放梯子,有很大学问,对性贪之敌,则以利诱之;对情骄之敌,则以示我方之弱以惑之;对莽撞无谋之敌,则设下埋仗以使其中计。总之,要根据情况,巧妙地安放梯子,致敌中计。
《孙子兵法》中最早出现“去梯”之说。《孙子.九地篇》:“帅兴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这句话的意思是把自己的队伍置于有进无退之地,破釜沉舟,迫使士兵同敌人决一死战。
如果将上面两层意思结合起来运用,真是相当厉害的谋略。
【故事】
秦朝灭亡之后,各路诸侯逐鹿中原。到后来,只有项羽和刘邦的势力最为强大。其他诸侯,有的被消灭,有的急忙寻找靠山。赵王歇在钜鹿之战中,看到了项羽是个了不得的英雄,所以,心中十分佩服,在楚汉相争时期,当然投靠了项羽。
刘邦为了削弱项王的力量,命令韩信、张耳率两万精兵攻打赵王歇的势力。赵王歇听到消息之后,呵呵一笑,心想,自己有项羽作靠山,又控制有二十万人马,何惧韩信、张耳。
赵王歇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驻守井陉,准备迎敌。韩信、张耳的部队也向井陉进发,他们在离井陉三十里外安营扎寨,两军对峙,一场大战即将开始。
韩信分析了两边的兵力,敌军人数比自己的多上十倍,硬拼攻城,恐怕不是对方的敌手,如果久拖不决,我军经不起消耗,经过反复思考,他定下了一条妙计。他召集将军们在营中部署。命一将领率两千精兵到山谷树林隐蔽之处埋伏起来,等到我军与赵军开战后,我军佯败逃跑,赵军肯定倾巢出动,追击我军。这时,你们迅速杀入敌营,插上我军的军旗。他又命令张耳率军一万,在绵延河东岸,摆下背水一战的阵式。自己亲率八千人马正面佯攻。
第二天天刚亮,只听见韩信营中的战鼓隆隆,韩信亲率大军向井陉杀来:赵军主帅陈余,早有准备,立即下令出击。两军杀得个昏天黑地。韩信早已部署好了,此时一声令下,部队立即佯装败退,并且故意遗留下大量的武器及军用物资。陈余见韩信败,大笑道:“区区韩信,怎是我的对手1”他下令追击,—定要全歼韩信的部队。
韩信带着败退的队伍撤到绵延河边,与张耳的部队合为一股。韩信对士兵们进行动员:“前边是滔滔河水,后面是几十万追击的敌军,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击溃追兵。”士兵们知道已无退路,个个奋勇争先,要与赵军拼个你死我活。
韩信、张耳突然率部杀了回来,陈余完全没有料到,他的部队认为以多胜少,胜利在握,斗志已不很旺盛,加上韩信故意在路上遗留了大量军用物资,士兵们你争我夺,一片混乱。
锐不可当的汉军奋勇冲进敌阵,只杀得赵军丢盔弃甲,一派狼藉。正是“兵败如山倒”,陈余下令马上收兵回营,准备修整之后,再与汉军作战。当他们退到自己大营前面时,只见大营那边飞过无数箭来,射向赵军。陈余在慌乱中,才注意到营中已插遍汉军军旗。赵军惊魂未定,营中汉军已经冲杀出,与韩信、张耳从两边夹击赵军。张耳—刀将陈余斩干马下,赵王歇也被汉军生擒,赵军二十万人马全军覆没。
我们常会碰到这样一种人:他们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既想捞油水又不想丢掉乌纱帽毁掉美好前程。
于是他们总会三心二意,脚踏两只船,随时准备脚底抹油开溜,而不管别人可能由此而跳楼自杀。为了防止这种悲剧发生,必须要断其退路,让这种人死心踏地地为你卖命。
最好的办法便是故意给对手提供便利,诱使其欣然行动,然后切断其援助和凭借,将对方置于死地。“上屋抽梯”就非常形象地概括了这一计谋的含义。
所谓提供便利,就是设“梯子”,引诱对手“登梯上房”,而后抽走“梯子”,使其无法逃脱。这一计谋在实施时,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设“梯子”诱敌,二是抽“梯”断敌“后援”。
剩下的事,就如同“关门捉贼”差不多了。此计与“关门捉贼”计的区别,就是多了“诱敌”的动作。
诱敌方法很多,如古代兵法中讲的“对性食之敌,示利诱之;对轻骄之敌,示弱诱之;将愚而不知机变者,设伏而诱之”等。总之,必须根据对手的实际情况而加以灵活运用。
有一位工人按政策规定可以调入某个城市工作,以便照顾双亲,为此他打了很多报告,等了很长的时间,仍然不能如愿。后来他托人打听,才知道所有的“关卡”均已打通,只是在一个经办人手中卡了壳。
那人暗示他是“不见兔子不撒鹰”,没有一部进口彩电作酬劳,那就干等着吧。这位工人百般无奈,一咬牙用准备办喜事的钱买了一部进口彩电,给经办人送去,果然没多久调动手续就办妥了。
此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工人的父母开始张罗儿子的婚事,不免为缺钱买彩电发愁起来。工人却胸有成竹地带上两个伙伴,到那个经办人的家,声明取回“借给”经办人看的进口彩电,经办人拿出彩电发票正要发作,工人却笑嘻嘻地打开电视机内盖,撕下黏着的一小块胶布,现出自己先前刻下的自己的名字,不消说,经办人顿时如同哑巴吃黄连,做声不得,眼睁睁地看着工人们把进口彩电搬走。
虽然他对这位工人“上屋抽梯”、“过河拆桥”的举动恨之入骨,可是却没有任何的办法。“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短”,之所以短,就是让人家堵住了后路,担心如果不答复对方的条件,对方会把“吃”、“拿”的事实抖落出来。
实际上,也存在这种可能。请客、送礼,就是别人给设下梯子,让对方爬上去,到了房上,他就会顾虑自己所处的境地,只好任由你摆布了。
厚黑哲理给他人提供一些方便,引诱其“上房”,之后再抽去“梯子”,大谈条件,此时,“房上之人”进退两难,只有唯命是从了。
后汉末年,刘表偏爱少子刘琦,不喜欢长子刘琮。
刘琮的后母害怕刘琦得势,影响到儿子刘琮的地位,非常嫉恨他。刘琦感到自己处在十分危险的环境中,多次请教诸葛亮,但诸葛亮一直不肯为他出主意。
有一天,刘琦约诸葛亮到一座高楼上饮酒,等二人正坐下饮酒之时,刘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楼梯。刘琦说:“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赐教矣”诸葛亮见状,无可奈何,便给讲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想谋害晋献公的两个儿子:申生和重耳。重耳知道骊姬居心险恶,只得逃亡国外。
申生为人厚道,要尽孝心,侍奉父王。一日,申生派人给父王送去一些好吃的东西,骊姬乘机用有毒的食品将太子送来的食品更换了。
晋献公哪里知道,准备去吃,骊姬故意说道,这膳食从外面送来,最好让人先尝尝看。于是命左右侍从尝一尝,刚刚尝了一点,侍从倒地而死。
晋献公大怒,大骂申生不孝,阴谋杀父夺位,决定要杀申生。申生闻讯,也不作申辩,自刎身亡。
诸葛亮对刘琦说:“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刘琦马上领会了诸葛亮的意图,立即上表请求派往江夏(令湖北武昌西),避开了后母,终于免遭陷害。
刘琦引诱诸葛亮“上屋”,是为了求他指点,“抽梯”,是断其后路,也就是打消诸葛亮的顾虑。此计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诱敌人,然后截断敌人援兵,以便将敌围歼的谋略。
这种诱敌之计,自有其高明之处。敌人一般不是那么容易上当的,所以,你应该先给它安放好“梯子”,也就是故意给以方便。
等敌人“上楼”,也就是进入已布好的“口袋”之后即可拆掉“梯子”,围歼敌人。 安放梯子,有很大学问,对性贪之敌,则以利诱之;对情骄之敌,则以示我方之弱以惑之;对莽撞无谋之敌,则设下埋仗以使其中计。
总之,要根据情况,巧妙地安放梯子,致敌中计。 《孙子兵法》中最早出现“去梯”之说。
《孙子·九地篇》:“帅兴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这句话的意思是把自己的队伍置于有进无退之地,破釜沉舟,迫使士兵同敌人决一死战。
如果将上面两层意思结合起来运用,真是相当厉害的谋略。
上屋抽梯来源《三十六计》
上屋抽梯,有一个典故。后汉末年,刘表偏爱少子刘琦,不喜欢长子刘琮。刘琮的后母害怕刘琦得势,影响到儿子刘琮的地位,非常嫉恨他。刘琦感到自己处在十分危险的环境中,多次请教诸葛亮,但诸葛亮一直不肯为他出主意。有一天,刘琦约诸葛亮到一座高楼上饮酒,等二人正坐下饮酒之时,刘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楼梯。
釜底抽薪,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二万多人。两军离河对峙。袁绍仗着人马众
釜底抽薪
多,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操虚晃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仗势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因为他不把小小的曹操放在眼里,于是没有安派重兵。曹操探听乌巢并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乌巢,断其供应。他亲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疾走,夜袭乌巢,乌巢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四起。曹军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袁绍一时没了主意。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百亲兵,艰难地杀出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上屋抽梯,有一个典故。
后汉末年,刘表偏爱少子刘琦,不喜欢长子刘琮。刘琮的后母害怕刘琦得势,影响到儿子刘琮的地位,非常嫉恨他。
刘琦感到自己处在十分危险的环境中,多次请教诸葛亮,但诸葛亮一直不肯为他出主意。有一天,刘琦约诸葛亮到一座高楼上饮酒,等二人正坐下饮酒之时,刘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楼梯。
刘琦说:“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赐教矣”诸葛亮见状,无可奈何,便给讲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想谋害晋献公的两个儿子:申生和重耳。
重耳知道骊姬居心险恶,只得逃亡国外。申生为人厚道,要尽孝心,侍奉父王。
一日,申生派人给父王送去一些好吃的东西,骊姬乘机用有毒的食品将太子送来的食品更换了。晋献公哪里知道,准备去吃,骊姬故意说道,这膳食从外面送来,最好让人先尝尝看。
于是命左右侍从尝一尝,刚刚尝了一点,侍从倒地而死。晋献公大怒,大骂申生不孝,阴谋杀父夺位,决定要杀申生。
申生闻讯,也不作申辩,自刎身亡。诸葛亮对刘琦说:“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
刘琦马上领会了诸葛亮的意图,立即上表请求派往江夏(令湖北武昌西),避开了后母,终于免遭陷害。 刘琦引诱诸葛亮“上屋”,是为了求他指点,“抽梯”,是断其后路,也就是打消诸葛亮的顾虑。
此计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诱敌人,然后截断敌人援兵,以便将敌围歼的谋略。这种诱敌之计,自有其高明之处。
敌人一般不是那么容易上当的,所以,你应该先给它安放好“梯子”,也就是故意给以方便。等敌人“上楼”,也就是进入已布好的“口袋”之后即可拆掉“梯子”,围歼敌人。
安放梯子,有很大学问,对性贪之敌,则以利诱之;对情骄之敌,则以示我方之弱以惑之;对莽撞无谋之敌,则设下埋仗以使其中计。总之,要根据情况,巧妙地安放梯子,致敌中计。
《孙子兵法》中最早出现“去梯”之说。《孙子·九地篇》:“帅兴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
这句话的意思是把自己的队伍置于有进无退之地,破釜沉舟,迫使士兵同敌人决一死战。 如果将上面两层意思结合起来运用,真是相当厉害的谋略。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