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 李靖志向之思08/07/23 李靖的志向,是两个版本,《旧唐书》版为: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新唐书》版本为: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 由此两者,我想到了许多。
两种版本真伪辨别 两种版本出处均为二十四史,然而同样的一个志向,说法竟然不尽相同,究竟何者为真,何者为假呢? 两个版本的共同之处都展现了李药师的飘逸与高妙,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不是像寻章摘句的腐儒一样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为了立功立事而读书,有目的的去读书。两者的区别之处在于:《旧唐书》版本取功名富贵还要择主遇时;而《新唐书》版本则只是取功名富贵,而不择主择时。
其实要想了解两者何者为真,何者为假,只要考察李靖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其人的一生作为就可以知道了。 李靖出生的时代魏晋南北朝刚刚结束,民族融合完成,在这样的时代里,哪里有什么为一家一姓愚忠卖命,吊死在一棵树上的愚蠢行为?考察贞观前期重臣的生平,哪一个不是隋臣而投唐?又有哪一个为腐朽的隋王朝陪葬?这样的大环境下,哪里会出现后世宋儒理学一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迂腐而僵化的愚忠愚孝思想?别他妈的操大爷了。
再联系到李靖的生平为人,我们更可以知道《新唐书》纯属了强奸李靖的思想。李靖其人,道家为体,兵学为用。
以谦退隐忍为性格,灵活变动为手段,取功名富贵怎么会吊死在腐朽隋政权这棵朽树上?在隋代,李靖官职最高不过从四品,仅属中级官员而已,他安守不动,因为他未遇明主,未逢良时。刘武周叛乱,李渊起兵,他从马邑窜回长安,在长安等待李渊大军。
投唐之后,东征西讨,自觉的完成了隋臣到唐臣的转换,哪里有一点心怀故国之志? 综上,可知,李靖的志向,还是《旧唐书》的版本靠谱一些。 为何出现这种情况? 为什么会出现《旧唐书》正确而《新唐书》错误的情况呢?中国历来有后一个朝代为前一个朝代修史的传统。
可是,为什么有了唐之后五代的后晋编修《旧唐书》之后,北宋还要再编修一部新的《新唐书》呢? 考究其中的原因,除了有宋代标榜自己是唐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朝代之外,还有当时的宋代文学界的思想问题。他们一致认为五代的史学家没有他们脑子里的那一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忠孝思想,带到史书里面,就将一个个名臣贤相写的大逆不道,一点都不忠君。
为了体现他们的yy思想;也为了他们所谓的不拿史书毒害后世君王的“崇高目的”,于是他们就对不符合君臣思想的史书部分进行篡改,歪曲历史。 这样,李靖“遇主逢时”的思想就被他们从他的志向里面剔除,单单留下了取“功名富贵”。
李靖的志向高度也就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拉低到了“学成文武艺,货买帝王家”。 李靖志向对其为人的体现 李靖的志向严格的说来,主要就是一下几个方面:不做寻章摘句腐儒,学经世济用之学,择明主遇良时,建不世功业。
其人恢宏大度,可见一斑,由此我想到了东汉“投笔从戎”的班固,他的志向是: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同时我想到了南朝宋宗悫的志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些与李靖何其相似? 其实相似的不仅仅是志向,还是出身,他们都出生于士族。
作为士族子弟,他们自小学经世济用之术,百业共举。与后世埋首穷经的腐儒酸丁相比,少了一份书呆之味,多了一分洒脱飘逸之气。
洒脱,豪迈,自信,这是中古之前士族子弟的一个共同风貌。 中古时代(秦代之后~五代之前)之前士族子弟出身的,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恪守臣道,永不称王(如太原王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另一类则安时为臣,乱世称帝。
由李靖父祖及其个人而言,其家族属于前者。对于他而言,掌握经世济用之学,就如同专业技能很高的专业人士一样,作高级打工者,是他挑老板,而不是老板挑他。
因为总是在做好准备之后才做事情,所以作事情显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为隋地方官员,考绩评优;身处马邑这样的贼窝(刘武周的老巢),安然出逃;成为唐臣之后,东征西讨,屡战屡胜,从无一败;辞官退休之后,闭门谢客,安然而终。
为文臣、为武将,为豪勇,为隐逸,哪一项不是做到了完美。如此之人,堪称完人。
你也八中的?。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
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
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书名 成书年代 作者 本纪 列传 志(书) 其它题材和总卷数 史记 西汉 司马迁 12 70 8 世家30卷;10表;共130卷 汉书 东汉 班固、班超 12 70 10 8表;共100卷 后汉书 南朝宋 范晔 10 80 30(司马彪) 共120卷 三国志 西晋 陈寿 魏书30;蜀书15;吴书20;共65卷 晋书 唐 房玄龄等 10 70 20 载记30;共130卷 宋书 南朝梁 沈约 10 60 30 共100卷 南齐书 南朝梁 萧子显 8 40 11 原书60卷,亡佚1卷 梁书 唐 姚思廉 6 50 共56卷 陈书 唐 姚思廉 6 30 共36卷 魏书 北齐 魏收 12 92 30 有些篇幅过长,分为上、下卷,实130卷 北齐书 唐 李百药 8 42 共50卷 周书 唐 令狐德棻等 8 42 共50卷 隋书 唐 魏徵等 5 50 30 共85卷 南史 唐 李延寿 10 70 共80卷 北史 唐 李延寿 12 88 共100卷 旧唐书 后晋 刘昫等 20 150 30 共200卷 新唐书 北宋 欧阳修宋祁 10 150 50 15表;共225卷 旧五代史 北宋 薛居正等 61 77 12 共150卷 新五代史 北宋 欧阳修 12 45 私修;世家11,考3 ,四夷附录4,共74卷 宋史 元 脱脱等 47 255 162 32表;共496卷 辽史 元 脱脱等 30 45 32 8表;国语解1;共116卷 金史 元 脱脱等 19 73 39 4表;共135卷 元史 明 宋濂等 47 97 58 8表;共210卷 明史 清 张廷玉等 24 220 75 13表;共332卷 清史稿 中华民国 赵尔巽等 25 316 135 53表;共536卷 清史 共和国 戴逸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46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