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的起源话说元末至正年间,皇帝残暴寡恩、官吏贪婪盘剥,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
其中陈友凉领导的规模较大的一支起义军头扎红巾,被称为红巾军,主要盘驻在江西、湖南一带。元朝统治者对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实施残酷镇压,从河南湖北南下的元朝军队和红巾军在湖南往来拉锯,反复争夺,民众死伤无数,号称“血洗湖南”。
醴陵正好处在湘赣通道之上,凄惨情形可想而知。这天傍晚,醴陵往萍乡的大路上,又走来一老一少两位难民。
那清瘦的男子正是上应天命,后来开创明朝数百年基业的洪武皇帝朱元璋,背上背着的是他的母亲。朱元璋母子从长沙一路逃难过来,早已经疲惫不堪。
他们来到萍醴交接的王坊,大路两旁的人家早已经逃光,连讨一口水喝也做不到。也是灵光一现,朱母说看见半空中有一点灯光,估计是一座寺庙,要朱元璋背她进寺歇息。
朱元璋背着母亲顺着山道爬上大屏上顶,果然一座好庙宇。就着昏暗的月光,看清山门上写着“吴楚古刹”,两边一副对联“海天相色无边界,吴楚东南第一峰”。
看来这里已经是吴楚交界之处,越过山巅就是江西境内了,应当相对安全了。朱元璋上前拍打山门,寺庙里的和尚却将一点灯火也吹熄了。
朱元璋正要发火,朱母说:“算了,和尚也不知道我们是什么人,兵荒马乱的,不开门也是正道理,我们就在门外睡一宿吧。”因为山势险峻,山门外并不开阔,朱元璋找些树叶铺垫一下,安排母亲躺下,自己就只能蜷缩着双脚靠在寺墙上坐着。
回想起自己前半生的遭遇,不免感慨万千。好在朱元璋是一个十分乐观的人,随手捡起一块石头在寺墙上刻下四句诗:“天为罗账地为毡,日月星辰照我眠。
夜晚不敢长伸脚,唯恐山河社稷穿。”因为朱元璋这一觉,后来屏山寺又叫做“皇觉寺”这是后话。
也是合该有事,这太屏山山高风大,一夜露宿,朱母竟然病倒了。朱元璋只好在寺中借一间房子住下来,一边找些草药调理,一边帮着寺庙作些粗活。
一连耽搁了十天,这天庙里的方丈要朱元璋把大雄宝殿里的菩萨都擦洗一遍。朱元璋正要动手,天上突然下起雨来。
朱元璋想,这些菩萨要是能够到殿外去就好了。念头刚起,因为这是天子哦,大殿的一尊尊菩萨都自动移到殿前坪里,让大雨冲刷的干干净净,一顿饭功夫有移回大殿,天也晴了。
方丈闻听,半天作不得声。但是,朱母的病情反倒越来越严重。
正好等到了开创明朝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刘伯温出场。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天文、地理、兵法、术数无一不通。
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不到二十岁就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受到世人的瞩目,被当时的人比作诸葛孔明。
当年,刘伯温被元朝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不但得不到朝廷的采纳,而且多次受到上司的压制。
当时,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刘伯温当然也知道潭洲出天子的星相,于是愤然辞去职务,从江西往湖南而来,一路寻找值得辅佐的真龙天子。
刘伯温来到萍醴交界,看到大屏上紫气笼罩,信步上山,在山门外的山墙上看到朱元璋题的四句诗,心中一惊。正要推门进寺,却传出阵阵哭声来。
一问,朱母因为病重不治而亡,朱元璋一边为丧母悲伤,一边为无钱埋葬而犯愁。刘伯温问清楚哭泣的正是题诗的朱元璋,口呼吾主,纳头就拜。
然后出资帮助朱元璋将母亲葬在寺庙旁边,恐人破坏,又在坟墓上筑起一座假山。然后二人彻夜畅谈天下形势,最后确定“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
至于他母亲的坟墓和题在寺墙上的诗,至今尚在。再说朱元璋君臣二人大踏步走下太屏山,首先投奔抗元义军郭子兴,部队就驻扎在白兔潭、富里荷田一带。
当时正值天气炎热,枉死的尸体来不及掩埋,各种动物尸体更是随处可见,加上林木茂密,整个田垄中弥漫这一种怪怪的味道。军师刘伯温建议赶紧采取措施,否则瘟疫流行,部队将很快失去战斗力。
于是,朱元璋带着刘伯温进山查访,很快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凡是鞭炮作坊附近,一只老鼠的尸体也没有,而且有一种悠悠的清香。原来,以白兔潭、富里为中心的地区是鞭炮的主产区,鞭炮祖师李畋就出生在富里镇的麻石村,从唐朝初年以来,这里一直是全国最大的鞭炮产区,而制作鞭炮的原料之一硫磺正好有消毒的功能。
朱元璋于是从鞭炮生产作坊找来硫磺,搀上少量的黑火药,搓成长条,点燃后火星四射,浓烟滚滚,房前屋后熏一遍,果然就达到预防瘟疫的作用。后来,朱元璋又不断改进做法,将火药条绑到竹木小棍上,使用起来更加方便,附近的居民也纷纷仿效,制作这种“火药筒”。
由于这种“火药筒”只会燃烧释放出烟雾和火星,不会爆炸,和以前的鞭炮不同,被群众称为“烟花”,这就是“烟花”的起源。发明和使用“烟花”驱散瘟疫成为朱元璋的第一件功劳,很快得到郭子兴的信赖,成为一支小部队的首领。
朱元璋岂是甘居人下之人,于是和刘伯温商量加紧操练队伍。冷兵器时代,行军打仗讲究布阵,每个阵势需要经过不断的演练才能熟练。
这种演练在白天还好说,指挥的将军站在将台之上,摇动。
1、“醴陵”两字的意思是什么?“醴”的基本字义有二:一为甜酒,一为甘泉。
古人以酒名地,称这一带为“醴”。加上地貌以丘陵为主,以“醴”合“陵”为号,故称“醴陵”。
此乃官方说法。当然,也有解释为“某陵旁出甘泉”而为醴陵的,谁是谁非,诸君自定。
在全国城市里,用“醴”作名的,唯有醴陵。以至《辞源》中对“醴”的解释特设一条释义:指湖南省醴陵市。
2、你是正宗的醴陵人吗?元朝末年,因为战乱频繁和瘟疫横行,醴陵仅留存两三百户。明朝初年,政府鼓励移民,江西的三十多个县,湖南的十余个州县,以及安徽、广东、福建、江苏、山东、湖北、四川等省的二十多个县的三万多移民相继来醴陵安家落户。
明朝末年,悲剧再次到来,醴陵人口锐减。于是在清朝推出相同的移民政策后,广东、福建、江西、湖南等省的五十余县大规模向醴陵移民。
两次大移民后,醴陵99%的人口为客籍移民后裔,请问:你是正宗的醴陵人吗?3 、渌江书院一直在西山吗?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是的,渌江书院的前身在现在的青云山,即醴陵一中内。以前的渌江书院即是当时的县学宫,也就是朱熹、张拭讲学的地方。
在道光年间,知县陈兴炳以城市喧嚣不宜治学为由,将渌江书院移建于今天的西山(此处本是西山书院旧址)。4、宋名臣祠和靖兴寺的由来?靖兴寺:我们都知道红拂女墓的由来,靖兴寺与她也有点关系。
因为靖兴寺是为了纪念她的男人大唐开国元勋李靖驻兵于醴陵而建。宋名臣祠:前寺纪念武事,此祠铭记文人。
因为理学大师们在醴陵的文化学术活动,醴陵学子的学习热情与水平都呈现了一个井喷现象。从宋淳宗四年(1244)到开庆元年(1259),醴陵有7人金榜题名。
吴猎、皮龙荣、杨大异的《吴氏经解》、《春秋奥旨》、《春秋笺疏》等成为湖湘文化的学术巨著。如果有谁觉得十几年7人不多,可以回去翻翻其他的县志看看。
此祠正是为铭记这一文化自豪而建。5、仙岳山是讲哪位神仙?在晋朝的时候,曾经有一位辽东人名叫丁令威,此人本是青阳县令。
相传他勤奋好学,立志求道且喜爱仙鹤,辞官后一路逶迤来到醴陵,见这里山川俱佳便定居于此。据载现城区丁家坊便是他后人的聚居地。
丁令威于此修道成仙驾鹤升天而去,后人在城西山上建观祀奉他。该山称为丁仙山,后来改称仙岳山。
6、“渌江桥”为何又叫“六公桥”?明成化十八年(1482),醴陵人开始架设经状元洲到南门的浮桥。此后渌江桥桥址和五墩六孔的木桥规制一直未变,所以“六公(孔)桥”的名称沿袭至今。
即使是民国时期改造成九墩十孔的石拱桥后,醴陵人还是称之为“六公桥”民国七年(1918),渌江木桥多次被毁,醴陵人决定建石桥。这时一个叫陈盛芳的人来了。
陈盛芳,字茂兰,原居醴陵市白兔潭五甲村,后迁居浦口河泉,是一位从泥水匠成长起来的商业巨子。此人为修桥捐款5万银元,且出钱又出力,带领醴陵人民齐心协力将渌江桥修建成功。
桥长186米、宽8米、高13米,气势宏伟,巧夺天工。康有为亲笔题“渌江桥”三字,傅熊湘撰书渌江桥碑文。
1996年,渌江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7、“花炮祖师”李畋的故乡到底是不是醴陵关于这个问题,很复杂,就像各地争论所谓的名人故里一样精彩。
醴陵、浏阳和上栗各有李畋塑像、李畋殿、李畋博物馆、李畋墓,三方各执一词,言之凿凿。李畋究竟是哪里人呢?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谁能够将他老人家的本领发扬光大,谁能够把花炮做大做好做强,做得全国瞩目,做得举世闻名,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如果最后证明李畋故乡属于自己,可是花炮却又比不过人家,那不是反过来扇自己嘴巴,证明自己不争气,没有守好祖宗的遗产!所以,还是先做好花炮吧,做好了,名利双收,别人承不承认又能怎样呢?桃李不言哪!8、醴陵为何曾被称为“将军县”醴陵民国以来有上将5人,中将29人,少将194人,是名符其实的“将军县”。
据说有此称号的还有安徽合肥与浙江奉化,也有其它提法,但醴陵始终名列其中。安徽有段祺瑞、段芝贵等北洋军政首脑,军阀集团相互提携,自然将军众多。
浙江奉化是蒋介石的故乡,将军自然也不会少。而醴陵呢,是因为谁?答案在程潜身上。
程潜,字颂云,人称“颂公”,1882年出生于醴陵官庄乡,是官至陆军一级上将的国民党元老。曾与陈明仁将军力保湖南和平解放,使湖湘大地免遭战火涂炭,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湖南省省长,是世人敬重的“湖南家长”。
程潜早期为孙中山的重要助手,曾在广州建立军校并自任校长,黄埔军校设立时,孙中山还曾一度考虑以程潜为校长。程潜的影响,带动了一大批醴陵热血青年跟着他的脚步走出家门,报考军校。
左权、蔡申煕、陈明仁、邓文仪、刘咏尧等国共两党的醴陵籍著名将军都是黄埔一期中的骄子。后来官居民国政府国防部次长的刘咏尧(刘若英的祖父)当时年仅15岁,是年龄最小的黄埔一期生,18岁时成为黄埔军校年龄最小的教官。
许多醴陵人在程潜的带动下步入黄埔,成长为将军。在国共合作的前六期黄埔生中,醴陵学子多达229人。
他们开枝散叶般的层层引领提携醴籍子弟投身军校。
相传古时候,渌江河中的状元洲还是块无名芳洲,因为有个十四五岁的小渔郎在洲上落脚,人们顺口就叫渔郎洲。
小渔郎叫陶毅,生得聪明伶俐,至诚老实,人们都亲热地叫他毛桃子。陶毅在这片绿洲上,刻苦攻读诗书。
陶毅的老师常在人前夸耀: “我这个学生,将来定成大器,鱼郎洲上要出状元,应该叫状元洲才是。”一来二去,人们就把鱼郎洲叫做状元洲了。
日月如梭,陶毅年届弱冠之时,救了伏羲和女娲所生的女儿丙姬,两人结为夫妻。然而,许多人垂涎丙姬的绝世容貌,欲调戏丙姬,却遭到丙姬的戏弄。
其中,天上一位司命判官更是因被丙姬戏弄将判官笔插进一座石山中,后来成了人们所说的 “文笔峰”。而判官狼狈返回天界,诬告丙姬,最终导致玉帝判示:潭洲醴陵不得出状元。
烟花的起源 话说元末至正年间,皇帝残暴寡恩、官吏贪婪盘剥,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
其中陈友凉领导的规模较大的一支起义军头扎红巾,被称为红巾军,主要盘驻在江西、湖南一带。元朝统治者对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实施残酷镇压,从河南湖北南下的元朝军队和红巾军在湖南往来拉锯,反复争夺,民众死伤无数,号称“血洗湖南”。
醴陵正好处在湘赣通道之上,凄惨情形可想而知。这天傍晚,醴陵往萍乡的大路上,又走来一老一少两位难民。
那清瘦的男子正是上应天命,后来开创明朝数百年基业的洪武皇帝朱元璋,背上背着的是他的母亲。朱元璋母子从长沙一路逃难过来,早已经疲惫不堪。
他们来到萍醴交接的王坊,大路两旁的人家早已经逃光,连讨一口水喝也做不到。也是灵光一现,朱母说看见半空中有一点灯光,估计是一座寺庙,要朱元璋背她进寺歇息。
朱元璋背着母亲顺着山道爬上大屏上顶,果然一座好庙宇。就着昏暗的月光,看清山门上写着“吴楚古刹”,两边一副对联“海天相色无边界,吴楚东南第一峰”。
看来这里已经是吴楚交界之处,越过山巅就是江西境内了,应当相对安全了。朱元璋上前拍打山门,寺庙里的和尚却将一点灯火也吹熄了。
朱元璋正要发火,朱母说:“算了,和尚也不知道我们是什么人,兵荒马乱的,不开门也是正道理,我们就在门外睡一宿吧。”因为山势险峻,山门外并不开阔,朱元璋找些树叶铺垫一下,安排母亲躺下,自己就只能蜷缩着双脚靠在寺墙上坐着。
回想起自己前半生的遭遇,不免感慨万千。好在朱元璋是一个十分乐观的人,随手捡起一块石头在寺墙上刻下四句诗:“天为罗账地为毡,日月星辰照我眠。
夜晚不敢长伸脚,唯恐山河社稷穿。”因为朱元璋这一觉,后来屏山寺又叫做“皇觉寺”这是后话。
也是合该有事,这太屏山山高风大,一夜露宿,朱母竟然病倒了。朱元璋只好在寺中借一间房子住下来,一边找些草药调理,一边帮着寺庙作些粗活。
一连耽搁了十天,这天庙里的方丈要朱元璋把大雄宝殿里的菩萨都擦洗一遍。朱元璋正要动手,天上突然下起雨来。
朱元璋想,这些菩萨要是能够到殿外去就好了。念头刚起,因为这是天子哦,大殿的一尊尊菩萨都自动移到殿前坪里,让大雨冲刷的干干净净,一顿饭功夫有移回大殿,天也晴了。
方丈闻听,半天作不得声。但是,朱母的病情反倒越来越严重。
正好等到了开创明朝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刘伯温出场。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天文、地理、兵法、术数无一不通。
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不到二十岁就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受到世人的瞩目,被当时的人比作诸葛孔明。
当年,刘伯温被元朝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不但得不到朝廷的采纳,而且多次受到上司的压制。
当时,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刘伯温当然也知道潭洲出天子的星相,于是愤然辞去职务,从江西往湖南而来,一路寻找值得辅佐的真龙天子。
刘伯温来到萍醴交界,看到大屏上紫气笼罩,信步上山,在山门外的山墙上看到朱元璋题的四句诗,心中一惊。正要推门进寺,却传出阵阵哭声来。
一问,朱母因为病重不治而亡,朱元璋一边为丧母悲伤,一边为无钱埋葬而犯愁。刘伯温问清楚哭泣的正是题诗的朱元璋,口呼吾主,纳头就拜。
然后出资帮助朱元璋将母亲葬在寺庙旁边,恐人破坏,又在坟墓上筑起一座假山。然后二人彻夜畅谈天下形势,最后确定“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
至于他母亲的坟墓和题在寺墙上的诗,至今尚在。再说朱元璋君臣二人大踏步走下太屏山,首先投奔抗元义军郭子兴,部队就驻扎在白兔潭、富里荷田一带。
当时正值天气炎热,枉死的尸体来不及掩埋,各种动物尸体更是随处可见,加上林木茂密,整个田垄中弥漫这一种怪怪的味道。军师刘伯温建议赶紧采取措施,否则瘟疫流行,部队将很快失去战斗力。
于是,朱元璋带着刘伯温进山查访,很快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凡是鞭炮作坊附近,一只老鼠的尸体也没有,而且有一种悠悠的清香。原来,以白兔潭、富里为中心的地区是鞭炮的主产区,鞭炮祖师李畋就出生在富里镇的麻石村,从唐朝初年以来,这里一直是全国最大的鞭炮产区,而制作鞭炮的原料之一硫磺正好有消毒的功能。
朱元璋于是从鞭炮生产作坊找来硫磺,搀上少量的黑火药,搓成长条,点燃后火星四射,浓烟滚滚,房前屋后熏一遍,果然就达到预防瘟疫的作用。后来,朱元璋又不断改进做法,将火药条绑到竹木小棍上,使用起来更加方便,附近的居民也纷纷仿效,制作这种“火药筒”。
由于这种“火药筒”只会燃烧释放出烟雾和火星,不会爆炸,和以前的鞭炮不同,被群众称为“烟花”,这就是“烟花”的起源。发明和使用“烟花”驱散瘟疫成为朱元璋的第一件功劳,很快得到郭子兴的信赖,成为一支小部队的首领。
朱元璋岂是甘居人下之人,于是和刘伯温商量加紧操练队伍。冷兵器时代,行军打仗讲究布阵,每个阵势需要经过不断的演练才能熟练。
这种演练在白天还好说,指挥的将军站在将台之上,摇动。
醴陵至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据《名胜志》称:“县北有陵(姜岭),陵下有井,涌泉如醴(甜酒),因以名县”。
醴陵古属长沙郡临湘县,夏禹时属荆州,东汉初置 醴陵县,隋废,唐初复置。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升为醴陵州,属天临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降为县,属长沙府。民国初年属湘江道,1937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949年7月,醴陵和平解放,属长沙署,1952年属湘潭专区。1959年,析渌口镇、均坝乡、鸿仙乡、漂沙井乡、姚家坝乡、南阳桥乡和洲坪乡等地入株洲市郊区,1983年醴陵县划归株洲市。
1985年5月2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5]76号)撤销醴陵县,设立醴陵市(县级),以原醴陵县的行政区域为醴陵市的行政区域,仍由株洲市(地级)管辖。8月15日挂牌成立。
在中国古代的文字:醴者,酒也。
《辞海》、《辞源》的释义是,醴,甜酒;或甜美的泉水。远古时代,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仓颉在造“醴”字时,可谓用心良苦。
他将代表某一特定时辰的“酉”字和酿酒所需的原料“曲”、“豆”组合起来,便成了独具一格的“醴”。以致后来人们想简化它都无从下手。
醴陵;将“醴”字用作地名,那就更有意蕴了。古时,能称作“醴”的地方,绝对是一个土地肥沃,谷穗成堆,美酒飘香的好地方。
而这地方正好又是山岭葱郁、丘冈连绵。这就是“陵”的含意。
于是乎,“醴陵”这一响亮的名字就在数千年前的某个时刻诞生了。可以肯定地说,醴陵地名是酒文化与醴泉文化结合的体现。
“醴陵”可以意会为“酒味醇香的大山”。那时,它是一片稻浪滚滚、生产美酒的肥沃土地,呈现一派富庶祥和的景象。
所以它的得名,最早和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和酒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山与水的完美结合。 醴陵地名的出现,最早见于先秦典籍,距今大约有3000年左右的时间。
从汉高后4年(公元前184年)封长沙相刘越为“醴陵侯”算起,至今也达2190余年。它随历史车轮滚滚前行,历经漫长岁月,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别的名称代替过。
像这样诞生很早,沿用时间长,从未更名,且来历颇有讲究的地名,在全国并不多见。 从前曾有种说法,说“县北有陵,陵下有井;涌泉如醴,因以名县”。
即以醴陵古八景之一的醴泉井作为名称由来,最终还是经不起推敲。所以,现在人们比较认可“以酒取名”,而非“以井取名”的说法。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4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