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过一篇文章叫《伤仲永》。
讲的是宋朝有个叫方仲永的“神童”,5岁就会写诗,而且达到了“指物作诗立就”的程度。按说,他长大应该才能出众。
但由于他的父亲经常带他到处炫耀会客,使他不能继续学习,智力日益走下坡路,后来神童也逐渐变成了平庸之辈。由此可见,即使天资再高的人,如果后天不勤学苦练,也不会有多大的成就。
天才需要勤奋,勤奋成就事业,我们一定要始终把勤奋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法宝,依靠勤奋去创造自己精彩的人生。2、守株待兔的故事: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
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
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了。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
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
那天,我坐在床上,随意从床头柜上拿下一本书,又随意翻开一页,5个蓝色的大字映入我的眼帘:懒惰的智慧。
我带着我的好奇心开始阅读整篇文章,因为我实在不明白在《中国儿童阅读文库――散文篇》这样的书里怎么会出现夸赞懒惰的文章。读完整篇文章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本文并不是赞美懒惰,而是用一篇幽默俏皮的文章来赞美人类无穷的智慧。
其实,我读这篇文章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也是个懒惰的人。可当我通读玩全文之后,我不禁要为自己辩解一下:那不是我的懒惰,而是我的智慧。文章的第一段就讲了一个小女孩在整理碗筷时,喜欢把碗、盘摞得高高的,因为这样她可以少往返几次,可她妈妈却说她懒汉干活儿。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相似的例子,我就说说我常干一些事情:每次我在图书馆看书时,我总喜欢一次拿两三本书,就可以一直在那里坐着,不用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拿书的往返途中;而每次写摘抄的抄写时,我都是尽可能地多记一点内容,然后默写在抄写本上,因为大家都知道抬头看、低头写是很浪费时间的,我们为什么不把抬头、低头的时间用在我们喜欢的书籍、运动、游戏上呢?再来说说老师觉得我最不好的一个习惯――不爱收拾桌子,把用过的书全部都摆在桌子上,我承认这确实不是太好,但反过来想,它也是有一定的好处:第一,节省了找书的时间;第二,节省了收拾的时间。这不是一举两得吗?其实,说到底,我们这些懒汉无非就是把力气、时间、精力和有限的脑细胞花在了那些极其有必要的事务中,而不把它们随意花在那些没有必要的“往返”、“抬头”、“收拾”上。
文章的后面举了几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懒惰激励了人类的发明,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那我就想问一个问题:哪个国家的数码产品最发达?当然是日本。可据我了解日本人的脑子比较木,比如说你要买一件57元钱的东西,如果你给那个日本售货员107元,那他就可以找你50元了,比较整齐、好找,可当这时,那个售货员却不知道那7元钱是干什么的,他会先退给那7元钱,再找给你43元钱,即使很费劲才能找出。后来,我想了想,那并不表明日本人脑子木,而是他们不想思考没有意义并复杂的东西,觉得不如用计算器算一下100减57等于43简单。那么,为什么那些“懒人”还能制造出简单、方便又实用的数码产品呢?我认为他们一定是觉得旧的产品在操作上太麻烦了,就想尽办法让它们变得简单、方便,后来又让这些很方便的数码产品变得小巧易携带。就这样,他们一代又一代地更换自己的产品。就像文章中所说:“懒人懒得连一个多余的动作都不肯做”。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都看出来了文章并不是教大家去偷懒,也不是鼓励大家去偷懒,而是启发大家多多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懒惰的智慧”归根结底就是勤于思考的结果,而且它的实现,也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让我们一起拥有“懒惰的智慧”吧!
这虽然不是名人的懒惰故事 但希望能对你有点启示
八十婆婆嫁到米馆里---不图生意只图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磨洋工小狗落屎缸---饱吃一餐小娃娃看见糖罗汉---哭也要吃,笑也要吃叫化子不留隔夜食--- 一顿光白鹭鸶找鱼虾---嘴长江边上的蚊子---吃客老母猪吃糟子---酒饱饭够老婆婆没牙啃骨头---只是舔点味老鼠吃面饽---糊嘴老鼠管仓---越管越光阴沟里的鸭子---顾嘴不顾身当了衣服买酒喝---顾嘴不顾身两个户臂膀抬一张嘴---走到哪里吃到那里鸡儿跌到米缸里---饱吃一顿饭店里的臭虫---在家吃客嘴上抹石灰---吃白的栏里的肥猪---吃了就睡茶壶打掉了把子---就落了个嘴哈巴狗跳到茅坑里---饱吃一顿烧饼铺里的耗子---吃货馆子里的筷子---天天吃鱼肉,老是吃不胖鸭子下水---嘴忙阎王开饱店---死吃猪八戒摔到泔水桶里---大吃大喝筷子的一生---吃了饭就睡觉鼻涕流到嘴里---吃现成的懒牛懒马干活---屎尿多癞蛤蟆张口---吃自来食。
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农民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
头悬梁,锥刺股
战国七雄中,秦国仗着强盛不断发兵进攻邻国,占领不少地方。其它六国都很害怕,想方设法去对付它。当时有一个人,叫苏秦,他提出“合纵”抗秦,意思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因为六国位置是纵贯南北,南北为纵,所以称为“合纵”。
苏秦是洛阳人。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传说,他晚上念书的时候还把头发用带子系起来拴到房梁上,一打瞌睡,头向下栽,揪得头皮疼,他就清醒过来了。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头悬梁,锥刺股”,用来表示读书刻苦的精神。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过一篇文章叫《伤仲永》。
讲的是宋朝有个叫方仲永的“神童”,5岁就会写诗,而且达到了“指物作诗立就”的程度。按说,他长大应该才能出众。但由于他的父亲经常带他到处炫耀会客,使他不能继续学习,智力日益走下坡路,后来神童也逐渐变成了平庸之辈。
由此可见,即使天资再高的人,如果后天不勤学苦练,也不会有多大的成就。天才需要勤奋,勤奋成就事业,我们一定要始终把勤奋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法宝,依靠勤奋去创造自己精彩的人生。
扩展资料:
这篇文章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受之于天虽异,但还得受之于人,否则就将复为众人,进而说明未受之于天者,本来就是众人,如果不受之于人,恐怕连作“众人”也难,而且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表现了王安石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文题为“伤仲永”,文中却未见一个“伤”字,然而全篇写的正是一个“伤”字。而此文契合照应不在形式上而在内容中。这篇议论文,先叙后议,在事实叙述的基础上立论,事实成为立论的依据。
第一、二两段只叙不议,为第三段的议论服务,后面的议论,集中强烈,言简意赅,如画龙点睛,使前面所叙的事实立即升华具有典型意义。全文仅二百字,叙事之简洁。说理之透彻,安石散文风格在此已露出端倪。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伤仲永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