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的春饼和春卷 LKS8391 发表于 2006-5-9 11:35:47 迎春的春饼和春卷 “春打六九头”。
立春是农历的第一个节气,一般是“五九”的最后一天或是“六九”的头一天。在北京地区,此时的气温已开始转暖,到了“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时候,显示春天已经撩起了面纱,“嫩如金色软如丝”的垂柳,已是“春到人间草木知”。
立春意味着千里冰封的严冬将尽,“立春一日,水暖三分”,春天正向我们走来。故而北京地区的人在立春这一天要吃春饼或春卷,以示迎春。
其实,春饼和春卷是春季的养生食品,不一定非要在立春这天吃,在春天的日子里随时都可以吃。中医认为,春季万物始生,具有阳气开始升发的特点,要特别注意对肝脏进行保养。
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为顺应天时,要多吃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具有辛甘发散性质的食物,而少食用具有酸收作用的食物,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春饼和春卷的馅儿,用春天新鲜蔬菜调制,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吃春饼的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传始于东晋时代,当时人们在立春这一天,就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当时叫做“春盘”。不仅立春这一天食用,春游时人们也要带上“春盘”。
到了唐宋时,这种风气更为盛行。以诗为证,杜甫诗曰:“春日春盘细生菜”;陆游唱和:“春日春盘节物新”。
到了清代,“春盘”改称“春饼”,并逐渐成了一种传统习俗和春季的美食。随着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春饼”又演变成为小巧玲珑的“春卷”,并登上大雅之堂,成为宫廷糕点。
在清朝宫廷“满汉全席”128种菜点中,春卷是九道主要点心之一。 到了春天,我家必定要吃几次春饼,这似乎成了习惯。
每到春风拂面的假日,孩子们就会提议吃春饼。春饼的做法并不很复杂。
将面粉用开水略烫,揉合均匀,切成如包子剂儿大小的剂子,将剂子摁扁,表面抹上植物油,两个剂子合在一起用擀面杖擀圆擀薄,放在饼铛子上烙。由于两张饼之间有油,受热后膨胀,中间会鼓起。
两面烙熟出锅后,很容易将饼扯开,变成很薄很薄的两张饼。 在烙饼的同时炒制卷在春饼中的和菜。
原料有瘦肉丝、绿豆芽、嫩韭菜、细粉丝、胡萝卜丝、鸡蛋饼丝等。胡萝卜丝要先过一下油。
细粉丝要用开水泡软后再下锅。鸡蛋饼丝是用鸡蛋糊摊的很薄的饼,然后切成细丝。
炒制时,注意当绿豆芽下锅后,要点一点醋,这样不仅可以提鲜,而且保持绿豆芽的脆生。 和菜炒熟上盘,白、绿、褐、黄、红五彩娇艳,看着就令人垂涎。
吃春饼讲究用饼将和菜包起来吃。咬一口,脆嫩鲜香,清淡可口,别有风味。
只见每人都忙着挟菜卷饼,吃将起来,待卷第二张饼时,才腾出空来说一句:“好吃,好吃!” 吃炸春卷就复杂得多了。 第一步是制春卷皮。
春卷皮是一种薄如绵纸的小饼,市场上偶尔有卖的。自己制作难度较大。
和面时,水中要少加点盐,和得要软一些,搋匀、摊平后,面团表面涂抹清水饧养,然后,再搋揉至面团不粘手时,饧成冷水面团。烙制春卷皮时,要用厚底平锅置微火上烧热,用肉皮或油布将锅面揩至光滑,抓住水面团的手要不断颠动,以使面团不致下漏且表面保持光滑。
待锅热时,手腕翻转,使面团迅即触及锅面时速转一圈,摊成直径约20厘米的薄面皮,立即将面团拿开。待面皮边沿翘起,揭下即成春卷皮。
第二步是和春卷馅儿。馅儿料随意,可素可荤。
用炒好的春饼和菜作馅儿也是很不错的。如果有荠菜,配上香干丝、冬笋丝、鸡肉丝炒熟作馅儿,那是别有风味。
清代郑板桥赞曰:“三春荠菜饶有味”,民间更有“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第三步是包春卷。
将炒好的馅儿包在春卷皮里,四面折起。后折的边用面糊粘合。
第四步是炸春卷。将包好的春卷放在油锅内炸至金黄色后捞出,装盘即可食用。
春卷吃的是色泽金黄,口感酥脆,馅儿鲜香。 现在,超市中有包好的春卷卖,回家后只剩下炸制一道工序。
买来的春卷确很省事,但口味太差。 。
相传东晋时代,每到立春这一天,人们就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称“春盘”。
到了唐、宋时,这种风气更为盛行。明代以后,春盘、五辛盘又演变为“春饼”。
宋朝吴自牧在《梦梁录》中描述:“常熟糍糕,馄饨瓦铃儿,春饼、菜饼、圆子汤。”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饼。
立春吃春饼的寓意是迎春。立春吃春饼的习俗起源于唐朝,也叫“咬春”。
吃春饼就和咱们在元宵节吃元宵一样,都是一个节日寄托。 扩展资料: 吃春饼是中国民间立春饮食风俗之一。
在一些地区立春有吃春饼的习俗,东北,北京一带春饼口味最为可口,相传春饼作为潮州传统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间小食演变过来的有待考证。 春饼是面粉烙制的薄饼,一般要卷菜而食。
吃春饼讲究将和菜包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取吉利的意思。明、清时期,随着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春盘改成了小巧玲珑的春卷,不仅是民间的食品,而且成为宫廷的糕点之一,登上了大雅之堂,深受乾隆皇帝的赞赏。
清朝的满汉全席一百二十八道菜点中,春卷是九道点心之一。
春饼本是迎春食品,其演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年代。
在古代,为表达祈求丰收康乐、吉祥幸福的心愿,人们往往在立春日中,通过制作食品等各种活动加以表现。所以以“春”而不是“夏、秋、冬”。
春秋战国时候便出现五辛盘,把五种应时又带辛味的青菜葱、蒜、韭、蓼莴、芥装成一盘,取迎春之意。到了唐宋时,五辛盘演变为由“春饼生菜”构成的“春盘”。
“翠缕红丝、备极精巧”的春盘深得人们的喜爱,吃春饼发展为男女老幼必做的一项饶有兴味的春日活动。宋代范成大有一首关于吃春盘的诗歌:“……东风乃多事,仍将六花飞,儿女哓翻饼,呵手把一杯,松甲剪翠羽,韭黄成金钗。”
清代春盘的制作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主要由芹、韭、笋组成,表示勤劳、长久、蓬勃的意思。
清朝的金门人蔡谦有次受皇上刁难,要两手同时书写。
看丈夫没法吃饭,蔡谦的妻子便迅速用面皮裹好各式菜直接塞入丈夫口中,这就是“春卷”。 春卷的来历二: 春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北方人也称为“春饼”。
据传在东晋时代就有。那时叫“春盘”。
当时人们每到立春这一天,就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称“春盘”。那时不仅立春这一天食用,春游时人们也带上“春盘”。
到了唐宋时,这种风气更为盛行。著名诗人杜甫的“春日春盘细生菜”和陆游的“春日春盘节物新”的诗句,都真实地反映了唐宋时期人们这一生活习俗。
在唐代,春盘又叫五辛盘。 明代李时珍说:“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谓之五辛盘。”
以后春盘、五辛盘又演变为春饼。宋朝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这样描述:“常熟糍糕,馄饨瓦铃儿,春饼、菜饼、圆子汤。”
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饼。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打春》中记载:“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闹也。”
这样,吃春饼逐渐成了一种传统习俗,以图吉祥如意,消灾去难。 随着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春饼”又演变成为小巧玲珑的春卷了。
这时它不仅成为民间小吃,而且也成为宫廷糕点,登上大雅之堂。在清朝宫廷中的“满汉全席”128种菜点中,春卷是九道主要点心之一。
古代立春日所食之面饼。与数种生菜同食,则号为春盘。江南所制,不同于北方。清代时,春饼用白面为外皮,圆薄平匀,内包菜丝,卷成圆筒形,以油炸成黄脆,食之。今其俗犹普遍存在,称为“春卷”,有甜、咸等不同馅心。《类腋.天部.正月》引孙国敉《燕都游览志》:“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清顾录《清嘉录.正月.春饼》:“春前一月,门上已插标供买春饼,居人相馈贶。卖者自署其标曰应时春饼。”又引蒋耀宗、范来宗《咏春饼联句》:“十月琼肌贵,吴侬制不同。。匀平霜雪白,熨贴火炉红。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纷藏丝缕,馋嚼味融融。。”
新昌春饼是有名的风味特产,主产新昌县。新昌春饼形如圆月,薄如纸张。白中透黄,略带微咸,酥脆香美,再买一根油条或一块油氽豆腐,卷起来就可以吃,既松又香,别具风味。春饼除了用来作点心外,还可以做菜。将带鲜肉馅或葱馅的小卷春饼,放在油锅里一氽,即成为色泽金黄、香脆可口的春卷、是上得宴席的名菜。用来下酒,堪称佳肴。新昌春饼因其加工火候到门,不易损坏而可作干粮携带。
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春饼也是潮州小食之佳品。其外观呈长方形,金黄悦目,外酥内嫩;味浓香溢,美味爽口。春饼古称“春卷”,我们的祖先为祈丰收康乐吉祥幸福,便在立春日制作此食品祭天。
潮州胡荣泉小食为百年老铺,清末时以萝卜丝和肉作为春饼馅,深爱欢迎。因萝卜水分太多,改为绿豆畔、蒜白、猪肉、虾米、香菇作馅,这种春饼大受欢迎而风行潮汕。
每年立春日,大部分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
吃春饼的习俗,历史悠久。《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街东直门外,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互相宴请,吃春饼和菜。”
这一习俗,可追朔到晋,而兴于唐。 《关中记》说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春之意。
宋陆游有诗句:“春日春盘节日新”。 有记载说宋代宫廷的荠菜迎春饼是“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
春饼薄如蝉翼,这里记载的是用稀面在一种平锅上抹一下,即成极薄透明的饼,用来包荠菜馅,然后用油炸出的春卷(又称春盘)。 春饼、春卷是古人心目中的春的象征。
春饼是用白面擀成圆形的饼,经烙制而成。清《调鼎集》记载春饼的制法是“擀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
又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白糖)共碾碎,卷春饼切段。”这是清朝的吃法。
但现在演变为春饼抹甜面酱,卷洋角葱后食用。 立春时,大葱冒出的嫩芽,清香脆嫩,特别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嫩葱先出,人们尝鲜,也是有“咬春”的意思。
此外还讲究吃和菜,就是用时令菜的心,如韭黄、菠黄等切丝,叫炒和菜。有的地方还讲究用酱肚丝鸡丝等熟肉夹在春饼里吃。
吃春饼讲究将和菜包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取吉利的意思。 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
明、清时期,随着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春盘改成了小巧玲珑的春卷,不仅是民间的食品,而且成为宫廷的糕点之一,登上了大雅之堂,深受乾隆皇帝的赞赏。 清朝的满汉全席一百二十八道菜点中,春卷是九道点心之一。
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
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将绵山改为介山,并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 古代立春日吃春饼,在民间一直流行,在皇宫中春饼也经常作为季节食品颁赐给近臣。
在食用时间上,大部分地区仍流行立春吃春饼的古俗,闽粤一些地区在清明节前后吃薄饼。在福建漳州,有清明节前吃春饼的习俗传说:清朝初年,郑成功攻漳州,死难数十人,因无棺可殓,只好以席卷而葬之,嗣后遂卷食薄饼,以示纪念.。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