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学习《长亭送别》的时候,课下有同学问我课文中的“用典”与“化用”有什么区别,我当时简单的告诉她用典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或情感,如“曹操的《短歌行》和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相关诗句,而“化用”是模仿前人的句子让自己的诗文更有文采,如王勃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现在翻阅相关资料结合高中生学过的相关“用典”和“化用”的例子详细辨析一下。 先说“用典”。
张中行先生认为,所谓的“用典”就是“就较少的词语拈指特定的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今义”。(《文言津逮》,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p33。)
我们可以看出,典故有以下特征:简洁性。 这是个相对与原典的概念。
试举李商隐《锦瑟》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一句加以说明。这一句语出《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凡48字,虽是表达同样的意思,但在李诗中却只用7个字而已!(用典虽有炫博的嫌疑,但的确在表情达意上是极为经济的,这才是用典的魅力所在!)其二、用典有“语典”和“事典”两类。 前者有姜夔词《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句子。
“春风十里”出于杜牧诗《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之句;后者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连用孙权(仲谋)、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和廉颇等五人的事典,毫无痕迹的表达了自己内心复杂的感受。 (对英雄人物孙权的怀念和崇敬;赞赏刘裕的北伐功业,表明自己也想如此能收复失地;否定刘义隆的仓皇北伐,警告韩?腚幸َ∏俺抵槐泶锒酝持握咂¾右挥绮凰急狈サ牟宦槐砻髯约涸敢庀窳哪茄عЯΑ#┢淙 ⒆髡咚ر泶锏乃枷肭楦杏牍攀禄蚬庞锼泶锏囊馑枷嗤蛳喾础O嗤娜纭督跎ء分械摹白蚊院本浔泶锏囊彩窃涞暮濉ءِ槲掮午浚幌喾吹模步蟹从玫涔剩缤跷¡渡骄忧镪浴分小巴跛镒钥闪簟本褪欠从谩巴跛锕槔促猓街胁豢删昧簟保ā冻恰ふ幸俊罚┲猓泶锒砸由搅稚畹南蛲ú辉腹槿ィ┲狻? 再看“化用”。
所谓“化用”,就是指化用前人语句的形式,造出相似的语句,使之成为创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句子形式。试举王勃诗文中的两例加以说明。
其一是《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这两句是化用曹植的《赠白马王彪》中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之句,表达的是鼓励弟弟曹彪的,表面上看是希望和劝勉,但深层次之意写的是功业难酬。
兄弟相聚难再的无奈和悲痛之情。而在王勃这里却表达的是一种激昂向上的朋友间的离别安慰,含义不同。
再如《滕王阁序》中让阎公矍然而起说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其实源于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之句。 比庾信的原句更显高妙,这不仅表现在意境的深远、色彩的对比明丽,更表现为为联想的神奇,真正实现了“旧中出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化用至境,不可不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修辞手法,有同有异:相同之处,都以前人诗文为基础,(事典除外。 )不同之处是有二:一是用典是“照抄原文”,而化用在字句上要与原文略有变化,如《长亭送别》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就是对《苏幕遮·碧云天》中“碧云天,黄叶地”的化用。
其二,用典意在“守旧”,而化用意在“出新”。具体来说,“用典”重在援引前人现成的意思来表达一己之意,“援古以证今”之谓也,而“化用”重在通过字句形式的变化来造出新句新意,也就是所谓的“推陈出新”。
一楼说的是用典,用现在的文论来说则是“典故类意象”,而不是化用前人诗句。
余下的都是答非所问。
我来说说吧,这种所谓“化用了某某人的诗句”的说法,其实都是或然性推理(逻辑学概念)。就是说,除非作者自己注明了出处,否则都是后人揣摩出来的,并且无法确凿地验证——总不能把诗人从坟墓里挖出来对质吧?呵呵。
但是,若是研究这个思路的话,也是有一定价值的。我是说,研究一下编写人员如何判定“某诗句化用前人”的。
所谓“化用”,就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化”,一是“用”。简而言之就是既借用前人的句子又经过自己的艺术改造。上面说过了,是化用还是暗合,无法确证,只能讲可能性有多大。那么,当后人诗句跟前人诗句意境雷同、文字相近的时候,前人诗句知名度越高、表意越独立,那么后人诗句属于化用的可能性就越高。尤其象“澄江静如练”、象“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类的句子,已经属于文化标签那一级别了,在后世诗人的脑海里简直是挥之不去的美,已经成了他们“写作潜意识”的一部分,哪怕他们在创作时并没有刻意去模仿那些句子,但从定义上来说,他们的确是旧瓶新酒的再创造,的确属于“化用”的情况。
比较多争议的是另一种情况,比方说判定晏几道的“梦后楼台深锁”是化用了许浑的“楼台深锁无人到”,这就见仁见智了。因为许浑那诗不算非常优秀,而晏词中那句话在词里也无足轻重。再者,两首诗的含蕴也有着不小的区别。很可能的一个情况是晏几道纯粹写写场景、为后文作铺垫。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纯粹的牵强附会,象一楼举的例子,如果说“寻得桃园好避秦”也算是化用的话,则是信口雌黄了。
总言之,“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吧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9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