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田园将芜胡不归本句的意思是“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出自《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2、会有四方之事本句的意思是恰逢奉使之事,出自《论语·子路》:“使于四方。”
这里指陶渊明为建威参军时自江陵出使建康这件事。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本句的意思是“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出自《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4、实迷途其未远本句的意思是“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
出自《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5、觉今是而昨非本句的意思是“觉悟到现在(归隐)是正确的(选择),当初(做官)是失误的(选择)。”
出自《庄子·寓言》——庄子谓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时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
庄子曰:“孔子谢之矣,而其未之尝言。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复灵以生。
’鸣而当律,言而当法。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
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6、乃瞻衡宇衡,通“横”。
衡宇,横门,隐士居住的用横木为门的简陋居室。出自《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意思是贤者安于贫贱。古代的人们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
7、三径就荒意思是“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出自《太平御览》——蒋诩,字元卿,杜陵人。
为兖州刺史,王莽为宰衡。诩奏事到灞上,称病不进,归杜陵。
荆棘塞门,舍中三径,终身不出。8、审容膝之易安全句的意思是“深知住在小屋里反而容易安适”。
出自《韩诗外传·卷九》——楚庄王使使赉金百斤,聘北郭先生。先生曰:“臣有箕帚之使,愿入计之。”
即谓夫人曰:“楚欲以我为相,今日相,即结驷列骑,食方丈于前,如何?”妇人曰:“夫子以织屦为食,食粥毚履,无怵惕之忧者,何哉?与物无治也。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
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殉楚国之忧,其可乎?”于是遂不应聘,与妇去之。9、感吾生之行休全句的意思是“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庄子·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追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
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
其生若浮,其死苦休。不思虑,不豫谋。
光矣而不燿,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
虚无恬淡,乃合天德。10、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全句的意思“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出自《庄子·天地》——尧观乎华。
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
尧曰:“辞。”“使圣人富。”
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
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
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封人曰:“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万民,必授之职。
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夫圣人,鹑居而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封人去之。尧随之,曰:“请问。”
封人曰:“退已!”11、或植杖而耘耔全句的意思是“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出自《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2、聊乘化以归尽全句的意思是“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出自《庄子·田子方》——仲尼曰:“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后成功,是出则存,是入则亡。万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
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尽,郊物而动,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薰然其成形。知命不能规乎其前,丘以是日徂。
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
意思是:田园都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表达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内心感受,他看穿了官场的恶浊,不愿同流合污;认识到仕途即迷途,幸而践之未远,回头不迟;一种悔悟和庆幸之情溢于言外。
出自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节选: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译文:
回去吧!田园都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被躯壳所役使,那为什么悲愁失意?我明悟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但明白未发生的事尚可补救。
我确实入了迷途,但不算太远,已觉悟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而曾经的行为才是迷途。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轻快前行,风轻飘飞舞,吹起了衣袂翩翩。我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恨天亮的太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
陶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归隐。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
文章主旨:
这篇辞赋,不仅是陶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崇尚老庄的自然美学观,同时又是生活劳动在田园之中,很自然地,田园生活便成了他的审美对象化,也因此成就了中国田园诗歌的辉煌。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归去来兮辞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陶渊明
舞一曲淡泊,遗万世芬芳
一位老者,在落英缤纷的桃源深处,用人生舞着一曲淡泊,却在进退间遗万世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无奈望着家徒四壁,望着操劳的妻,望着渴求的儿,迫于生活,他怀抱满腹经纶,依依惜别了故乡的青山,故乡的绿水,奔走仕途……
他曾在满朝文武勾心斗角的风口浪尖,舞着一曲对名利地位的淡泊,以坚守的步伐,踏出清高的旋律,遗万世的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愤怒地望着钱财万贯,望着昏暗的官场,望着佳肴美人的颓废,迫于不满,他怀抱满心厌恶,毅然告别了江城的深府,江城的大殿,上任参军……
他曾在市俗纷乱歌舞升平的纸醉金迷里,舞着一曲对荣华享乐的淡泊,以轻蔑的步伐,踏出桀傲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满足地望着春色满园,望着倦飞知返的鸟,望着涓涓细流的泉,为免于玷污,他怀抱满心悔恨,匆匆回到了故乡的田园,故乡的山水,远离尘市……
他曾在硕果累累田间丰收的满目金色中,舞着对谷物满仓的淡泊,以轻盈的步伐,踏出悠然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一位老者感慨着,田园都将荒芜了,以心为形役的自己怎能不归?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一位老者决然脱掉华丽的官袍,那些华丽如何比得上朴素?那些贪图如何比得上淡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位老者就这样断绝了世俗,归居田园,以山为钵,以水为酒,饮着归真返璞,饮尽一生。
历史的诗坛多少次风起云涌,诗坛的天空多少次云卷云舒,天空又多少次变幻无穷……
然而,灯火阑珊蓦然回首时,我依然可以看到这样一位老者舞着一曲淡泊,桃花在他身边纷纷落下,遗留万世芬芳。
“忘掉所有的一切又如何?只要记得这杯酒,就行了。” 他采来香得轻灵的菊花瓣,就着春雨秋霜酿到了下一次花开,和着残照啼出的血喝下,醉在南山投下的阴影里,就像风尘仆仆的旅人在宽广的屋檐下安眠。
此中的真意,欲辩已忘言……
可是五柳先生,你写了如此多的诗篇,却可曾知道你真正想说的是什么?
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我想要回去,却再也找不到那条通往桃花源的清溪。那又怎样?我还有南山,静穆悠悠的南山,比安详的家园还要安详。走在开满菊花的疏篱下,就连那里的空气都是芬芳。我又怎么会不快乐,怎么会不快乐?
有酒辄醉,脱帽看诗。这样的生活本就一直属于你,为什么当年竟抛下它去做官呢?这不是你想要的吗?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我的一生就这样在我的眼前崩塌。那个连我自己都不认识的地方,叫做官场。洗不清的肮脏,救不来的迷茫,刺不穿的混沌,冲不破的牢缰。而我当初、我当初……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人生短短数十载,有谁不想实现自己的抱负?为什么要逃避呢?这不是你想要的吗?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我想要留名,却再也找不到那方千载有余情的秦庭。我能怎样?我梦回易水,那慷慨悲歌的易水,比凄怆的寒波还要凄怆,比苍凉的哀风还更苍凉。走在不属于我的燕京,就连那里的飞歌都是悲壮。我又怎么会不慨叹……怎么会不慨叹……
壮士拂剑,浩然弥哀。都说诗人唯一的财富就是消不去的疼痛。可你能不能告诉我,是终夜的哀伤更痛,还是宿醉后的清醒更痛?是静穆悠远的你更真实,还是慷慨激昂的你更真实?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我的一生就这样在我的眼前崩塌。那个连我自己都不认识的地方,叫做酒乡。理不清的颓丧,醒不来的惆怅,想不穿的沉沦,看不破的感伤。你问我,可我又去问谁,这世界怎样把笑容撕裂,又把泪水挂在每个人的脸上?!
我知道他醉了,不能再回答我的问题,不能再回答世界的质询。
夕阳渐渐消融,黑暗吞没了南山高大的轮廓,一如那些渐渐被历史遗忘的名字。
他手中的酒杯落在地上,“当”的一声,却不是激昂的羽奏,而是悲凉的商音——
陶渊明,本非桃源民。
见南山,日暮渐阑珊。
音无羽,梦回喑无语。
一声商,留醉一生伤。
引用了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表达避世隐身之意。
野望 作者:王绩 年代: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白话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扩展资料:整体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
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名家评论《唐诗直解》:浅而不薄。
《唐诗训解》:起句即破题。“秋色”补题不足,且生结意。
“落晖”应“薄暮”,且生“返”、“归”二句。《唐诗矩》:前写野望之景,结处方露己意。
三、四喻时值衰晚,此天地闭、贤人隐之象也。故末寄怀《采薇》,盖欲追踪夷、齐之意,然含蓄深深,不露线索,结法深厚。
得此一结,便登唐人正果,非复陈、隋小乘禅矣。《唐律消夏录》:此立意诗,“薄暮望”、“欲何依”,主句也。
下边“秋色”、“落晖”、“牧人”、“猎马”,俱是“薄暮望”之景;“皆”字、“惟”字、“归”字,俱是“欲何依”之情。所以用“相顾”句一总顿住。
末句说出自己胸襟也。又:此诗说“无依”情绪,直赶到第七句。
若胸中稍有不干净处,便要露出。“长歌”一言,壁立万仞矣。
或问此句可以为主句否,盖此句是胸中主见,不是诗中主句,所谓主中主也。《唐诗意》:惟有隐耳。
隋日式微,无功伤之而作,即诗人“北风”“雨雪”意。然唐兴之兆见矣。
《古唐诗合解》:王尧衢曰: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视此,则律中起承转合了然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野望》。
您好。
蝉 唐代:李商隐原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这两句转向诗人自叙:我职卑禄薄,到处漂泊,早已丢下的家乡田园,已是一片荒芜。
《战国策·齐策》里有一则故事,桃偶讥笑泥人:“你是用泥土做成的人形,一到发洪水的时候,你就完了。”泥人说:“我是西岸土做的人,洪水来了,尽管我会没了人形,但我还可以被冲回西岸家乡去。
而你呢,你是东国桃木做成的人,洪水一来,你还不知道漂泊到哪里去呢?”后来就用“梗泛”来比喻漂泊无定的生涯。“梗”,树木枝条。
“泛”,漂流。李商隐长年辗转于各地为他人做幕僚,职位卑微,俸禄微薄,故称“薄宦”。
“故园芜已平”,从陶渊明《归去来辞》的“田园将芜胡不归”化用而来。陶渊明做官不如意,想到自己家乡的田地快要荒芜了,就辞官而去,归隐田园,自得其乐。
自己也是仕途坎坷,处处碰壁,何不也像陶渊明那样早日还乡呢?可是,故园荒芜,似乎已经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地,真是进亦难,退亦难! 这两句在四处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倾诉中,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苍凉。 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采纳。
《归去来兮辞》用典补说 郑义广 辞赋在写作上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用典,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也不例外,但是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材及其配套教参都没有作必要的提示。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篇作品,现就笔者目力所及,试补充如下。 一、田园将芜胡不归 《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二、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三、实迷途其未远 《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四、觉今是而昨非 《庄子·寓言》——庄子谓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时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
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庄子曰:“孔子谢之矣,而其未之尝言。
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复灵以生。’鸣而当律,言而当法。
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
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 五、三径就荒 《太平御览》——蒋诩,字元卿,杜陵人。为兖州刺史,王莽为宰衡。
诩奏事到灞上,称病不进,归杜陵。荆棘塞门,舍中三径,终身不出。
六、审容膝之易安 《韩诗外传·卷九》——楚庄王使使赉金百斤,聘北郭先生。先生曰:“臣有箕帚之使,愿入计之。”
即谓夫人曰:“楚欲以我为相,今日相,即结驷列骑,食方丈于前,如何?”妇人曰:“夫子以织屦为食,食粥毚履,无怵惕之忧者,何哉?与物无治也。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
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殉楚国之忧,其可乎?”于是遂不应聘,与妇去之。 七、感吾生之行休 《庄子·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追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循天之理。
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苦休。
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燿,信矣而不期。
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八、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庄子·天地》——尧观乎华。
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
尧曰:“辞。”“使圣人富。”
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
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
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封人曰:“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万民,必授之职。
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夫圣人,鹑居而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僊;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封人去之。尧随之,曰:“请问。”
封人曰:“退已!” 九、或植杖而耘耔 《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十、聊乘化以归尽 《庄子·田子方》——仲尼曰:“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后成功,是出则存,是入则亡。万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
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尽,郊物而动,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薰然其成形。知命不能规乎其前,丘以是日徂。
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 短短三百多字的文章,用典达十处之多,而且这些典故,除了直接取自道家的代表作《庄子》外,其余全是儒家典籍中的隐士题材。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接舆、蒋诩、北郭先生、荷蓧丈人等便是他们的代表。这些人大都生当乱世,知道统治者不足与有为,又不愿“知其不可为而为”,于是就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避世保身。
再联系陶渊明所处的东晋的时代环境,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和“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归去来兮辞〉序》)之外,“穷则独善其身”的隐士情结也是他辞官回乡的一个重要原因。 ———————————————————————————————————————————— 这位作者也是教育工作者,他归纳了10个用典的地方,剩下的你可以请教你的老师。
有的时候用典和借代不好区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
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阳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死后谥号“文”。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改革家。
王安石推行的变法,历史上的评价多有不同。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
到了南宋,再次通过修史的方法对其改革进行定性,指出王安石变法使得北宋王朝遭到灭亡(有说法指出是南宋朝廷为了推卸皇室的责任)。以后历朝历代均以此作为依据,对其变法做出这样的判断,以至于在宋元话本里有文章专门讽刺。
但是王安石的家乡的一些文人出于同乡的原因进行了一些争辩,例如陆九渊等。 历史发展到近代,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变故,改革的呼声日益提高,所以对王安石变法开始进行正面的评价,主要的人物有梁启超、严复等,他们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呼吁改革精神。
以后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越来越多,并在民国时期有所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王安石的评价主要从阶级等角度出发,以后逐渐取消了这种方法,从具体的利益角度来看他的变法。
主要研究者有漆侠、邓广铭等。 在海外,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就认为,王安石的多项改革,涉及将当时的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商业,以及数目字管理,但不见容于当时的官宦文化,亦缺乏有关技术能力而无法取得成功。
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的回覆:“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正是王安石的写照。 从文学角度总观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
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
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也不失大家风范,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明星。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