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是我国宋朝的一位美食家。相传,有一次,他让厨师做道鱼肴开开鲜。厨师送来后,只见热腾腾、香喷喷,鱼身上刀痕如柳。东坡食欲大开,正欲举筷子品尝忽见窗外闪过一人影,原来是好友佛印和尚来了。东坡心想:“好个赶饭的和尚,我偏不让你吃,看怎么办?”于是顺手将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佛印和尚其实早已看见,心想:“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见教?”佛印答道:“小弟今日特来请教一个字?”“何字?”“姓苏的‘苏’怎么写?”苏东坡知道佛印学问好,这里面一定有名堂,便装着认真地回答:“‘苏’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边左是‘鱼’,右是‘禾’字。”佛印又问:“草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呢?”“那还念‘苏’啊。”“那么鱼搁在草头上边呢?”苏东坡急忙说:“那可不行。”佛印哈哈大笑说:“那就把鱼拿下来吧。”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佛印说来说去还要吃他的那盘五柳鱼。后来有一次,佛印听说苏东坡要来,就照样蒸了一盘五柳鱼,心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日我也难难你。于是就顺手将鱼放在旁的馨里。
不料苏东坡早已看见,只是装着不知道。说道:“有件事请教: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写好了上联,下联一时想不出好句子。”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么?”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不知道苏东坡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下联乃‘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听完,佯装惊叹道:“高才,高才!”原一你专罄(庆)里有鱼(余)呀!快拿出来一同分享吧。佛印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苏东坡的“当”。但他还想“戏弄”一下苏东坡一看,一条清蒸的西湖鲜鱼,身上划了5刀。便笑咪咪地说:“五柳鱼呗。”佛印笑笑回答说:“这条‘五柳鱼’算给你‘钓’到了,不如叫‘东坡鱼’算了。”
从此以后,人们把“五柳鱼”又叫“东坡鱼”,而且这道西湖名菜名气也越来越大,一直流传到今天。
据西汉班固的《汉武故事》:“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日正中,忽见有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对曰:‘西王母暮必降尊象,上宜洒扫以待之。’……有顷,王母至。乘紫车,玉女夹驭,载七胜,青气如云,有二青鸟如鸾,夹侍王母旁。”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后人便把传信使者也称为“青鸾”、“青鸟”。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生长在洼地里的蕨菜,当地人称之为“龙爪菜”。
相传,有一年村里有位最善做蜡染的姑娘 病了,家人几次请鬼师到家里来退鬼也不灵验,眼看着病体一天不如一天,奄奄一息了。一天, 她母亲上山采回蕨菜嫩芽,这种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粗蛋白的蕨菜芽儿,既是菜又是药。
想不到 姑娘吃了后,便觉得舒服多了。母亲见女儿吃过蕨芽儿对病有作用,又连着上山采蕨。
靠着吃 蕨芽儿,姑娘的病治好了。她一高兴,便把这种救命的龙爪菜画在蜡染布上,以示永远铭记不 忘。
别人一看,龙爪菜既美丽,又仿佛充满无穷的生命力,也模仿起来。于是,龙爪菜就慢慢变 成了布依族蜡染的常见图案了。
碧云湖除了山美、水美还有八个典故及历史传说:
(1)鹰嘴石,位于碧云湖大坝入口处,自然形成,无须雕刻,栩栩如生,十分形象逼真。
(2)钓鱼台,位于碧云湖北岸,十分清澈的透在水中。传说姜子牙钓鱼,因直钩常冷座,久而久之,留下太公座印,而南岸上一头神鹰,是专门保护太公,鹰嘴石也自然形成。
(3)八仙石,位于湖上游陡山脚下,据传当年八大仙曹国舅、吕洞宾等路过于此,十分眷恋这里的湖光山色,常在此饮酒作乐,后留下了十分形象的行迹。
(4)石头窝,位于湖面东岸边。这个石头窝历史上被雷公轰散而成现状。
(5)双人石,位于湖东北杨梅山下,酷似双人,就像黄山的飞来石一样优美。
(6)灯禅窝,位于湖上对西岸。前山环抱如巢,故得名。有寺庙遗址,传说明代四大名僧憨山大师九岁时在此寺读书。现全椒县准备建憨山大师纪念馆。
(7)车毂尖,位于湖的南侧。全椒县古八景之一的“水帘飞玉”即指此。现虽无瀑布,但车毂尖仍是该县最高峰,海拔395米,登上此峰,可鸟瞰碧云湖全景。
大鹏展翅恨天低,出自明代翰林学士解缙与他人对对联时,解缙对的下联。
典故如下:
小子无才嫌地狭, 大鹏展翅恨天低。
一位告老还乡的李尚书不信解缙高才,于是在家设晚宴邀几位权臣显贵和诗作对,并派人叫解缙前来应对,欲当众奚落解缙。解缙来到李府,只见大门紧闭。仆人说:主人吩咐要你从小门进入,他站在大门口硬是不走小门。李尚书闻情大声喊道:“小子无才嫌地狭”;解缙立答:“大鹏展翅恨天低。”尚书听了大吃一惊:呵,这小子口气倒不小,忙命人打开中门相迎。
解缙简介:
解缙(1369年-1415年),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明朝时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解缙因为才学高而好直言被忌惮,屡遭贬黜,最终以“无人臣礼”下狱,永乐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赠朝议大夫,谥文毅。
解缙自幼颖悟绝人,他写的文章雅劲奇古,诗豪宕丰赡,书法小楷精绝,行、草皆佳,尤其擅长狂草,与徐渭、杨慎一起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学士集》、《天潢玉牒》等;总裁《太祖实录》、《古今列女传》;主持编纂《永乐大典》;墨迹有《自书诗卷》、《书唐人诗》、《宋赵恒殿试佚事》等。
??二十四番花信风
??
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的,其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而,它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如植物的荫芽、发叶、开花、结果、叶黄和叶落,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徒等,都是受气候变化制约的,人们把这些现象叫做物候。
物候与农时关系密切。我国是世界上研究物候学最早的国家。《诗经》记载:“四月秀罗、五月鸣蜩”,及“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我国最早的物候专著、西汉初期的《夏小正》按一年12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载了物候、气象、天象和重要的政事、农事活动、如农耕、养蚕、养马等。此后《吕氏春秋》、《礼记》等都有类似的物候记载,并逐渐发展成一年24个节气和72候。到了清康熙教撰的《广群芳谱》更有24番花信风的记载。
穿阀扁合壮骨憋摊铂揩?? 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8个节气里共有24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人们把花开时吹来的风叫做“花信风”,意即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于是便有了“24番花信风”之说。人们在24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叫做这一候中的花信风。24番花信风是: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栋花;
从这一记载中,一年花信风梅花最先、栋花最后。经过24番花信风之后,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平便来临了。
?? 24番花信风不仅反映了花开与时令的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种现象来掌握农时、安排农事。在民间有许多民谚是反映物候的,如:“桃花开、燕子来,准备谷种下田畈”、“布谷布谷,种禾割麦”等。
慈禧怕狼改名“吉祥”
六郎庄在颐和园东门外,是有着600年历史的古地名。
六郎庄原名“牛栏庄”,《日下旧闻考》记载: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北京官员向永乐皇帝报告说,西湖景以东的牛栏庄、华家、瓮山一带被洪水冲垮堤岸160丈。
西湖景即今昆明湖,瓮山即今颐和园万寿山,牛栏庄即后来传说为杨六郎抗辽时住过的六郎庄,华家即后来传说为杨六郎挂过盔甲的挂甲屯。
相传慈禧太后到颐和园游乐时,听说园外的村庄叫六郎庄,很是不满,传令改称“吉祥庄”。因为慈禧是属羊的,她认为六郎庄谐音“六狼庄”,对自己不吉利。
以前六郎庄有座真武庙,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监造的。
历史上有以下几位名为陈纪的人: 陈纪 (东汉),东汉名士陈寔之子,曹魏重臣陈群之父。
在东汉官至大鸿胪。 陈纪 (袁术),东汉末年,割据军阀袁术的部下。
陈纪 (永乐四年进士),明朝永乐四年进士、政治人物。 陈纪 (永乐十六年进士),明朝永乐十六年进士、政治人物。
最出名的是东汉的陈纪! 故事很多《后汉书·陈寔传》 《三国志·陈群传》 ^ 《后汉书·赵典传》李贤注:四府即太尉府、司徒府、司空府及大将军府。 ^ 《世说新语·方正篇》 ^ 《世说新语·夙惠篇》 都有记载 陈纪因受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影响而不能任官,于是在家发愤著书,写成《陈子》一书。
中平元年(184年),因黄巾之乱爆发,汉灵帝大赦党人,陈纪亦获四府辟命,但陈纪都没有应命。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领兵入洛阳并掌权,任命陈纪为五官中郎将,陈纪逼不得已应命入京,后迁侍中。
初平元年(190年),陈纪将出任平原相,见董卓时,董卓正考虑迁都长安,于是问陈纪:“三辅地区地势平坦,四面险固易守,而且土地肥沃,有‘陆海’的称号。今天关东诸将起兵讨伐,恐怕洛阳不能继续守着。
而长安仍有宫殿,所以我就打算西迁长安,你觉得怎样?”陈纪则反对,说:“天下有道,四方外族都会守护朝廷。应该推行德政,令反对者归附信服。
让天子迁都,则是下等计谋。我认为你应该将朝中的事交给朝中官员,自己专心对外。
若有人违命,则以武力威吓。现在关东诸将起兵,人民已苦不堪言,若果你放下朝政,领兵抵抗,百姓或许还可得以保全。
但若迁都自求自保,那将会是极度危险呀。”董卓听后十分不满,但因敬仰陈纪名气而没有再说什么。
当时又有议论让陈纪升任司徒,陈纪见朝中祸乱正行,不再整理行装,立刻起行到平原国上任。及后先得追拜太仆和征任为尚书令。
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任命袁绍为太尉,袁绍耻于任大将军的曹操之下,故意将职位让给陈纪,但陈纪不受,改拜大鸿胪。陈纪七十一岁时在任内逝世。
史载陈纪“兄弟孝养,闺门雍和,后进之士皆推慕其风。” 陈纪亦尽孝,父亲陈寔死后,每当父丧之哀涌上心头都会吐血昏迷。
丧期过后,仍因父亲而消瘦,几乎死去。豫州刺史嘉许甚德行,表上尚书,图象百城,用以兴作风俗。
陈纪年幼时已有才智,七岁时父亲陈寔相约友人在一天中午出行,但当日中午过后友人亦未至,陈寔于是离去。友人在陈寔离去后才到,问门前玩耍的陈纪:“你的父亲在吗?”陈纪说:“他等待了你很久仍没见你前来,已经走了。”
友人因而大怒:“不是人啊!与人相约出行,却弃我而去。”陈纪则说:“你与家父相约中午。
过中午仍未到,就是无信;对着儿子骂他父亲,则是无礼。”友人感到惭愧,下想拖陈纪的手。
陈纪则进门不理他。 陈纪亦有强记忆力,一次有宾客到家里留宿,陈寔于是命陈纪和陈谌煮饭。
客人与陈寔谈话,二人煮饭都没有留下看,反倒都跑去偷听。因二人都忘了置箅载着饭,令饭都直接在锅上煮。
及后陈寔问:“为何饭没有煮好?”二人于是跪着说:“你们在谈话,我们都在偷听,忘了用箅载着饭,现在饭都成粥了。”陈寔再说:“那你们有否学到东西?”二人答:“好像都记着了。”
更抢著复术,都没有错漏。陈寔于是说:“这样,吃粥就可以了,不用吃饭了。”
“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读淮阴侯韩信 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这首诗出自红楼梦。“壮士须防恶犬欺”是说韩信韬晦能忍胯下之辱,“三齐位定盖棺时”是说韩信在被封齐王之时,已注定了他的结局。三齐是指胶东、齐、济北三个诸侯国。韩信在破赵平齐后,派使者要求刘邦封他为齐国的假王,刘邦正要大骂被张良踩脚提示,马上改口骂道“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立即封韩信为齐王。 “寄言世俗休轻鄙”是指不要小瞧落魄时的韩信,“一饭之恩死也知”是指韩信封王时曾赠千金以报答老妇当年的“一饭之恩”。 大家都听说过韩信知恩图报,曾千金回报老妇当年“一饭之恩”,但是否有人听说起过韩信功成名就后如何对待那个使他受胯下之辱的年轻屠夫,列位不妨想一下,要是换成你会如何呢? 其实[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此记载,确超乎常人想象。 韩信封(楚)王后:召辱已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翻成白话就是:韩信召见使他受胯下之辱的人,任其为楚中尉。并对将相们说,这是壮士,当年他侮辱我时,我如果杀了他并没有什么道理,所以就忍让了他,才能达到今天这样的成就。 汉高祖与淮阴侯韩信某次论兵,高祖问韩信:“象我这样能率领多少兵?”,韩信道:“陛下不过能率领10万。”高祖问“那你能率领多少?”韩信回“我多多益善。”是故有“韩信用兵,多多益善”之说。高祖笑道:“既然你那么会用兵,为何还被我抓住?”韩信答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擒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韩信的回话可翻译如下:“陛下不善于率兵但善于驾驭将领,此我韩信被擒原因。况陛下权利天授,非人力可达。” 韩信在刘邦拜将后论天下大势和策略时,对项羽的“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有以下论述:项王发怒时,千百人都吓得胆战腿软,然而他却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此不过是匹夫之勇。平时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他能为别人的痛疾同情地流下眼泪,并把自己的食物送给他们吃。但到了别人有了功劳应加赏封爵时,他却将商封爵的印信玩弄的棱角都磨没了还舍不得授给人家,此即妇人之仁也。。。。。 淮阴侯韩信的雄才大略令人折服。他不是樊哙、曹参一类的攻城略地的猛将,也非孙膑、庞涓一辈的军事家,而是那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之才,“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韩信在登坛拜将时,有段精彩的议论。他详细,深刻地分析了项羽、刘邦各自的形势,一针见血地指出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而刘邦则是“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之后,他更是预见性地提出:“今天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是故,后人认为这段话可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并驾。 史记中部分原文以及感慨淮阴侯诗句欣赏: 蒯通劝韩信时说:“。。。,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臣请言大王功略:。。。。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也。” 楚王韩信被汉高祖擒时,韩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故当亨!” 读史--文天祥 自古英雄士,还为薄命人。 孔明登四十,韩信过三旬。 壮志摧龙虎,高词泣鬼神。 一朝事千古,何用怨青春。 「书淮阴侯传」罗隐 寒灯挑尽见遗尘,试沥椒浆合有神。 莫恨高皇不终始,灭秦谋项是何人。 「韩信庙」罗隐 剪项移秦势自雄,布衣还是负深功。 寡妻稚女俱堪恨,却把馀杯奠蒯通。 「漂母冢」罗隐 寂寂荒坟一水滨,芦洲绝岛自相亲。 青娥已落淮边月,白骨甘为泉下尘。 原上荻花飘素发,道傍菰叶碎罗巾。 虽然寂寞千秋魄,犹是韩侯旧主人。 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 ——李白「猛虎行」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二
凿壁偷光: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总结: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 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总结: 三迁之教: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 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总结:环境的重要性,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画蛇添足:楚国有个专管祭祀的官员,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给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够分,就想出谁先画好蛇就喝酒的办法,有一个人第一个把蛇画好了,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完,就在已画好的蛇上加了两只脚,让人啼笑皆非总结: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总结:不是非要滔滔不绝才能显出自己的本事,平时不露声色是为长远观察问题,蓄积力量,不但能够正确地预见未来,更能够掌握适当时机 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 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总结:由此可见,一个集体起内讧,容易让敌人有机可趁;惟有团结起来、同心协力对抗外敌。
才会让敌人无机可乘。就是说,团结好了,才能一致对外,才不会被别人欺负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总结: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东施效颦: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着眉头,邻居丑女见了觉得很美,就学西施也皱起眉头,结果显得更丑。
后人称这个丑女为东施。总结:不要盲目地去仿照,只会适得其反 守株待兔: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结果自然再无所获!总结: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不能死守狭隘经验、墨守成规。滥竽充数: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齐宣王去世。
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总结: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