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贤村位于浙江长兴县西北部。
伯牙访贤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听说汾洪江下游南岸集贤村有位贤士,便千里迢迢来到此地。其实,他所要访求的贤士住在上集贤村。伯牙思贤心切,不顾俞伯牙弹琴旅途辛苦,立即从单海子前面的马鞍山下乘船而上。他平生最喜弹琴作曲。一路上抚琴吟诗。船靠上集贤村,正遇打柴的钟子期,二人相对而坐。伯牙沉思片刻,想象高山的姿态,抚琴弹曲。子期凝神静听,仿佛整个身心都融化到优美的旋律之中。首段过后,子期不禁赞道:“妙!妙!仿佛气势雄伟的泰山一样!”伯牙不动声色,又想象江河的气势,继续弹琴。琴声刚止,子期连声叹道:“真象浩浩荡荡的江河啊!”伯牙惊喜万分,万万想不到这个打柴人竟然懂得他那志在高山流水的音律,断定他就是日夜思慕的贤士,遂结为知音,并请他一道出仕晋国,辅佐明君。然而子期性情恬淡,鄙视功名利禄,夜里竟不辞而别,顺江而下。伯牙醒来不见子期,急忙驾船追赶。行至香山闻知子期暴病身亡,万分悲痛,前往凭吊。他坐在子期遗体旁,无限深情地弹奏那首高山流水,意欲凭借幽幽琴声,唤回故友魂灵。一会儿,子期微微地睁开双眼,岂料一位老妇惊扰,子期又闭上双眼,终不复生。伯牙痛感此生再也难遇子期这样的知音,于是摔琴祭友,乘船西行,不久郁闷而亡,还葬香山。其墓尚存。
渭水访贤讲的是文王访太公。吕尚曾经非常穷困,年纪很大了,还常到渭水之滨垂钓。一天。文王将出外狩猎,占卜得到:“捕获的不是龙、不是虎,也不是罴,而是独霸天下的辅臣。”于是,文王西出狩猎,果然遇吕尚于小溪之上。两人谈论之后,文王大喜,说:“我的祖先曾经预言说:‘将来会有圣人到达周邦,帮助周国振兴。’难道说的就是您吗?我的祖先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于是称吕尚为“太公望”,立为周之国师。周乃大兴!
又,传统阴阳八卦之说里有“变卦为山雷颐,渭水访贤之卦”,'渭水访贤"就是西伯侯遇姜太公。在事业上表现为你要先提升自己的能力修养,让自己成为“姜太公”,才有可能遇上西伯侯这样的明主 ,应宜继续做好本分工作,踏踏实实,不要过于标榜自己。关键要找到真正赏识自己的领导或得到领导的信任。
还有就是,《太清宫吕祖楼签》第七十七签“渭水访贤 前车已覆 当为殷鉴 安份守命 自然顺便”。这在姻缘上表现为:说你前几段姻缘,早已和你划清界限,但是要从前几段感情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会一些感情的付出,而非一味索取,并且要学会反省自我,暂时要安分守己,顺应天命,一切随缘,莫强求,相信到时缘分自然会到! 感情上的事讲究一个“缘”字,有缘千里来相会,一切随缘吧!
渭水访贤讲的是文王访太公。吕尚曾经非常穷困,年纪很大了,还常到渭水之滨垂钓。一天。文王将出外狩猎,占卜得到:“捕获的不是龙、不是虎,也不是罴,而是独霸天下的辅臣。”于是,文王西出狩猎,果然遇吕尚于小溪之上。两人谈论之后,文王大喜,说:“我的祖先曾经预言说:‘将来会有圣人到达周邦,帮助周国振兴。’难道说的就是您吗?我的祖先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于是称吕尚为“太公望”,立为周之国师。 周乃大兴!!
又,传统阴阳八卦之说里有“变卦为山雷颐,渭水访贤之卦”,'渭水访贤就是西伯侯遇姜太公。在事业上表现为你要先提升自己的能力修养,让自己成为“姜太公”,才有可能遇上西伯侯这样的明主 ,应宜继续做好本分工作,踏踏实实,不要过于标榜自己。关键要找到真正赏识自己的领导或得到领导的信任。
还有就是,《太清宫吕祖楼签》第七十七签“渭水访贤 前车已覆 当为殷鉴 安份守命 自然顺便”。这在姻缘上表现为:说你前几段姻缘,早已和你划清界限,但是要从前几段感情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会一些感情的付出,而非一味索取,并且要学会反省自我,暂时要安分守己,顺应天命,一切随缘,莫强求,相信到时缘分自然会到! 感情上的事讲究一个“缘”字,有缘千里来相会,一切随缘吧!
歇后语:
刘备访贤
答案:
三顾茅庐
解释: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歇后语故事:
三顾茅庐本为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来东晋政权推崇诸葛亮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宝鸡五丈原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刘备:刘备(公元161-223年)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公元223病逝于白帝城。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更多关于刘备的歇后语:
刘备娶亲—— 弄假成真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 人在心不在
刘备摔太子—— 收买人心
刘备哭荆州—— 假充善人;哭着害人哩;用计哩;一哭就有计;假摔眼泪
吃曹操饭,干刘备事—— 吃里爬外;人在心不在
正巧,一位农妇,手提一瓦罐稀面糊糊,从这里路过。文王连忙问农妇道:“大嫂手提稀饭,去哪里呀?”农妇告诉文王:“丈夫在田间劳动,时已过午,去给他送饭充饥解渴。”
文王又饥又渴,见了瓦罐里的稀面糊糊,肚子“咕咕”叫得更厉害了,嘴里不觉流了馋涎。他请求农妇,让些给他充饥解渴。农妇把手里的瓦罐递给他。文王饥不择食,大口大口地吃了下去,顿时精神爽快,口中余味无穷,觉得比皇宫里的山珍海味还要香甜可口。
他谢了农妇,问道:“大嫂,这稀面糊糊是什么粮食做的?这么好吃。”
农妇告诉他:“春荒三月,青黄不接,只有芒麦成熟得早,用它救急,搭救性命。”文王点点头称赞芒麦的功劳最大,说它在所有的麦子中,应该占首位,以后就改名大麦。
正在田间劳动的丈夫,见日头偏西,妻子还不送饭来,就丢下手中的农活,回家吃饭。走到半路上,老远看见妻子与一个过路客人说话,随后妻子又从客人手中接过瓦罐,转身回去了。丈夫便以为妻子行为不端正,气得火冒三丈,追赶上去,抓住就打。
文王看在眼里,心里很是过意不去。想上前去辩白几句,又不知从向说起。丈夫发完脾气,到田间去了,农妇回家重新为丈夫做饭。这时,文王尾随上农妇,抱歉地说:“是我不该吃了你丈夫的饭食,害你遭了打骂。”
这农妇很会说话,她说:“客人莫见怪,我丈夫不是小气人,他怪我有失礼貌,没有把客人请到家里去招待,才打了我的。”
听了农妇的话,文王思忖道:“我专程四下里访问贤德人,眼前的农妇和她丈夫不就很贤德吗?”文王便解下一根玉带,递给农妇说:“大嫂今后若遇急难,就拿上这根带子到京城去找大王,他会帮你解危的。”说完扬长去了。
文王回到京城,想起路途吃的大麦面糊,很香甜。就吩咐御厨师做给他吃。他吃了几口,觉得味道又苦又涩,淡而无味,远远不及路途上那农妇做的好吃。
一连三年过去了。那位农妇的家乡遭了天灾,实在无法谋生度日,才想起吃大麦面糊的客人留下的一根玉带来。夫妻便带上它,沿途讨米要饭,去京城找大王。
到了京城,文王召见了他们夫妇,安置在皇宫住下,并当着满朝文武官员封夫妻俩为“贤德人”。
渭水访贤讲的是文王访太公。
这里面有一个典故:大家都听说过“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话,讲的就是这件事。姜太公钓鱼是假,其实他是在等周文王,周文王当时正一心想访贤,可是不知到贤人在哪里,后来出巡至渭水河边时发现了姜子牙,才发觉正是他要找的贤人。
周文王请姜子牙上车,屏退拉车手,亲自将姜太公请回都成,整个路程大有约八百步那么远,姜太公就说:不容易啊,你作为一国之主,能亲自拉我八百步,所以我要保你周朝八百年江山。
姜太公这么说并不是因为他小心眼,拉八百步,就保你八百年而不肯保一千年或更长,实在是易经的道理,他通过这八百步就看到了将来周朝只有八百年,这就是易经的“占”字,他为周朝占了一卦。我们现在所研究的易经,就是传自周朝的文王和周公,所以又叫周易。
扩展资料:
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或者经营一份事业,当发展到“山雷颐”这个阶段的时候,就是已经有了相当的成就,已经很成功了,很多人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出现问题。
你要考察一个人,你就看他成功的时候如何表现(当然失败的时候更能考验一个人,会在别的卦象中讨论),如果他得意忘形,趾高气昂,六亲不认,别人的话再也听不进了,别人说的都不对,只有他说的对,这个时候你就知道这个人,他的事业到头了,接下来该走下坡路了。
所以这个“养”的第一层意思就是你要谦虚,要感恩,你的成功不是因为你有能力,你要感恩你下属的配合,感恩你员工的付出,感恩社会大众对你的认可,所以你要想办法去回馈社会,让更多的人因为你的成功而得到实惠,这样你的成功才有意义,也才有可能持久地发展壮大。
第二层意思就是你需要人才,如果你摆个摊,开个夫妻店什么的,可能人才的重要性还不太明显,如果你想运作一个大的企业,事业,上市公司,跨国公司,你绝对需要人才,而且不是一般的人才,要专才,要出类拔萃的人才。
所以你要访贤,用贤还要养贤。贤人是需要“养”的,不“养”他就会离开你,你的事业会走向下一卦“泽风大过”,“泽风大过”的卦象为“夜梦金银”,一场梦而已,醒来什么都没有了。
周文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贤明的帝王之一,被誉为帝王最会用人的楷模。
他的许多治国之道为后人所推崇,即就是放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在他的治国之道之中,又以其最善用人而著名,周文王在用人上很有他的独到之处,他能慧眼识人,最大限度的使用人才,知道把这些人才放在最适合的位置,形成了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政治集团,使商末周初“三分天下,周有其二”,留下了许多成功用人的光辉范例,其中又以“文王访贤”的典故最为著名,影响最大,名贯古今。
我们从“文王访贤”的典故之中,可以清楚看清周文王用人之道的独到和过人之处,以及他用人之道的几个基本原则:一、慧眼识人,在使用之中扬长避短姜子牙是一个文武双全,能安天下的经纬之才,但在“文王访贤”前,并没有人能真正的认识到他的价值。在商都朝歌时,商纣王王认为他古板愚腐,不合时宜,只会卜卦算命的雕虫小技,便以一己之私,要捉拿他,弄的他四处逃亡。
在逃回家后,姜子牙之妻马氏,认为他连最普通的人都会做的小生意都不会做,百无一能,是“天下第一废人”,跟着他没有什么出息,逼着他写下休书,愤然离他而去。在磻溪垂钓时,樵夫武吉笑话他笨的连鱼都不会钓,当姜子牙辩解时,说武吉有目无珠,武吉竟挥拳要打他,弄的他“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十分狼狈。
在武王代文王访贤时,因姜子牙说“钓,钓,钓,大的不到小的到,不钓!”不太搭理周武王,年轻气盛的周武王认为姜子牙白发老迈,傲慢无礼,不仅向文王说姜子牙没有什么大用,而且阻止周文王去钓鱼台访贤等等。仿佛姜子牙真的是一个四处碰壁,没有什么大用的钓鱼老叟。
但周文王却能慧眼识人,从这些现象之中,能看到问题的本质。他认为,兴周需要人才,只有人才才能成就大业。
商周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未来,谁得到人才,谁就能得到天下,一切竞争归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西岐要想崛起,必须选拔和寻找人才。
他还认为,人才并不是什么都会的全才,只要这个人能够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人就是人才。姜子牙虽然有许多不如最一般人的地方,但他在统兵打仗,治理天下上,自古到今无人能比,在这方面是千百年来少有的大人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常言说“金无足金,人无完人”若求全责备,则无可用之人,扬长避短,则无不可用之人。古人云“骏马能历险,耕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生财适贵用,慎勿多苛求。”
深深懂得长与短的辩证关系、周文王认为,姜子牙虽然有许多地方连最一般的人都不如,但他胸有韬略,满腹经纶,下通地理,上懂天文。能帮助他兴周灭商,夺取天下,是他朝思暮想的天下贤才,所以他力排众议,亲自到钓鱼台去访贤,请姜子牙出山,成就了名传千古的佳话。
二、促膝谈心,在交谈中加深理解周文王也是一个非常坎坷的人,他因德才兼备,在诸侯之中威望很高,屡屡遭到商殷王的猜忌,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几乎都在殷王的牢狱之中度过,直到纣王觉得他老弱多病,风烛残年,对他王位威胁不大时,才将他放回西岐。周文王回到西岐之后,深知上天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但自己要办的事却很多,特别是在西岐后继有人之上。
自己的继承人周武王虽然精明能干,但毕竟年轻,没经过风雨,很容易意气用事,很需要一个旷世奇才来辅佐他,否则难当大任。他曾在国内为寻找了好久,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也非常着急,当他听到有关姜子牙的传闻,感觉到姜子牙是一个奇才,很可能就是自己要找的人,吸取武王访贤失败的教训,别人去访,他不放心,他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不顾自己年迈多病,坚持亲自上门拜访,进行面试考查,一探虚实。
周文王到了姜子牙钓鱼的地方后,寒暄了几句之后,立刻放下君王的架子,不顾君臣礼节和自己年老多病,席地而坐,膝盖挨着膝盖,亲密的交谈着心里话,很快把话题转到统兵打仗和治国方略之上,采用一连发问对答的形式,来了解姜子牙的治国统军理念,这大概就是我们今天的干部进行当面考查谈话的最早记录,并根据其才能量体裁衣,量才任职,力取做到职能相宜,因为大材小用就会浪费人才,而小材大用,其必然难当大任,会给事业造成损失。有人把这次周文王与姜子牙谈话做了认真的笔录,这就是后来《六韬》兵法的雏形。
通过这次“面试”审查,周文王对姜子牙的德、才、能有了非常全面的了解,知道了许多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事情,很快拓宽了眼界,发现了姜子牙就是自己朝思暮想要找的天下奇才,后悔自己走了很多弯路,更加坚定了他准备重用姜子牙的决心,这不光显示了周文王大胆的一面,而且显示了周文王谨慎的一面,透出了周文王用人之道的过人之处。三、坦诚相待,躬身拉纤感动天地周文王自商朝逃回西岐后,痛定思痛,决心兴周灭商,他权衡了一下,觉得自己身边虽然人才济济,但缺少一个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统领大局的帅才,周文王通过与促膝交谈,当面考察,发现姜子牙谈吐非凡,学识渊博,治国用兵之道无一不精,是自己朝思。
正巧,一位农妇,手提一瓦罐稀面糊糊,从这里路过。
文王连忙问农妇道:“大嫂手提稀饭,去哪里呀?”农妇告诉文王:“丈夫在田间劳动,时已过午,去给他送饭充饥解渴。”文王又饥又渴,见了瓦罐里的稀面糊糊,肚子“咕咕”叫得更厉害了,嘴里不觉流了馋涎。
他请求农妇,让些给他充饥解渴。农妇把手里的瓦罐递给他。
文王饥不择食,大口大口地吃了下去,顿时精神爽快,口中余味无穷,觉得比皇宫里的山珍海味还要香甜可口。他谢了农妇,问道:“大嫂,这稀面糊糊是什么粮食做的?这么好吃。”
农妇告诉他:“春荒三月,青黄不接,只有芒麦成熟得早,用它救急,搭救性命。”文王点点头称赞芒麦的功劳最大,说它在所有的麦子中,应该占首位,以后就改名大麦。
正在田间劳动的丈夫,见日头偏西,妻子还不送饭来,就丢下手中的农活,回家吃饭。走到半路上,老远看见妻子与一个过路客人说话,随后妻子又从客人手中接过瓦罐,转身回去了。
丈夫便以为妻子行为不端正,气得火冒三丈,追赶上去,抓住就打。文王看在眼里,心里很是过意不去。
想上前去辩白几句,又不知从向说起。丈夫发完脾气,到田间去了,农妇回家重新为丈夫做饭。
这时,文王尾随上农妇,抱歉地说:“是我不该吃了你丈夫的饭食,害你遭了打骂。”这农妇很会说话,她说:“客人莫见怪,我丈夫不是小气人,他怪我有失礼貌,没有把客人请到家里去招待,才打了我的。”
听了农妇的话,文王思忖道:“我专程四下里访问贤德人,眼前的农妇和她丈夫不就很贤德吗?”文王便解下一根玉带,递给农妇说:“大嫂今后若遇急难,就拿上这根带子到京城去找大王,他会帮你解危的。”说完扬长去了。
文王回到京城,想起路途吃的大麦面糊,很香甜。就吩咐御厨师做给他吃。
他吃了几口,觉得味道又苦又涩,淡而无味,远远不及路途上那农妇做的好吃。一连三年过去了。
那位农妇的家乡遭了天灾,实在无法谋生度日,才想起吃大麦面糊的客人留下的一根玉带来。夫妻便带上它,沿途讨米要饭,去京城找大王。
到了京城,文王召见了他们夫妇,安置在皇宫住下,并当着满朝文武官员封夫妻俩为“贤德人”。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4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