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团是日本人比较常在吃的
台湾的饭团
饭团的起源与由来
饭团,在日本几乎是生冷的,在台湾却是热腾腾的糯米饭团,内容物包括油条、萝卜乾等等,由於便於制作,因此常当作便当,在日本、台湾等地非常普遍。
大家知道吗?
饭团的起源可以回溯到弥生时代(西元前五世纪到西元三世纪间的800年间)。在西元1958年,日本考古学家在青森县南津郡的垂柳遗迹中,发现二百粒弥生时代中(200B.C.-100A.D.)的炭化米,及残留稻谷痕迹的弥生陶器。其后,又在石川县鹿岛郡西町杉谷的文化遗迹中,挖掘出三角形饭团的炭化米。据日本民俗学者柳田国男的研究,他认为日本原住民族,「利用三角形的外模制造饭团,象徵心脏,恭奉於神前。」这条资料或许可以视为御饭团起源甚早的佐证。
在日本东北以圆形及太鼓形;关东・东海地区以三角形;关西地区则以圆桶形为主,因地区的不同饭团形状也有差异。而配料方面,关东地区以鲑鱼;关西地区以魩仔鱼,也是和地区的不同而异。而饭团的名称也是,在东日本一般称为「おむすび (Omusubi)」,而「おにぎり (Onigiri)」则是西日本一般的称呼。
而粢饭团,就是台湾早上常吃的传统饭团,本是中国江南地区早餐食品,也流行於香港,由饭团演变而成的,以糯米为主,也有掺其他米。通常会夹上油条、肉松和榨菜,也有以酱瓜或砂糖等作馅料,一般食用时还配上豆浆一杯或咸豆浆一碗。
台湾传统饭团在日据时代就有了,那时
台湾许多人从事矿工行业。为了因应矿工生活及工作需求,而发展出的竹叶饭团。当时没有冰箱,往往将剩菜剩饭放在餐桌上,加上矿工饮食时间不定,只好使用竹叶包裹饭团,由於矿坑内饮食不便,食用前必须将手中饭团,捏压一番,将所有的食材裹在一起,方便食用。同时由於外层竹叶的特殊香气包覆,也使得饭团更加美味。
日本料理新说
日餐自从它进入北京就几乎成了美食中华而不实的代名词,当初许多在日餐馆请客的人走出时都仿佛被人在后腰上踢了一脚,一直疼到心里。也因此日餐一直在北京火不起来,不冷不淡走过了七八年。
日餐到底贵在哪儿?
日餐刚进入北京时价格并不太贵,但随着开的日餐馆逐渐增多,价格反而上去了,这一是餐馆老板的暴利思想作祟,二是当时大部分原料和调料都要由国外小批量进口,价格自然下不来。如果再请上一位日本厨师,他的高昂工资当然就分摊到每一位食客身上去了。
日本料理本身的餐饮文化特点也使日餐的价格在看不见中陡然上升。如果你与一个真正的日本厨师谈天,他首先与你谈的多半不是主料、配料,而是定式。所谓定式,一言以蔽之就是规范。日本料理的制作过程有一定的程序及规则,从料理的加工一直到烹调、装盘、色彩、形状、器皿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只有这种严格按要求操作的料理才有资格被端上席面,而吃的人也必须用一定的礼仪方式去享用这些精心炮制的食物,这便是日本的饮食文化。正是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新鲜、卫生、器皿、讲究、一丝不苟等等厨房内的东西让日餐价格始终无法降到大众可以接受的水平。鱼生是日本料理的精髓,对鱼肉品质和新鲜程度十分讲究,稍有不对马上扔掉,成本必然高;中国人不太讲究的调料在日餐中也十分考究,光酱油就有三种,而且什么菜配什么酱油,一点不能马虎和乱来。中国没有便要从日本进口,哪怕是一个酱油壶,所以在日餐馆,问问那些最不起眼的东西,可以大概估算出这家餐馆的价位属于哪一档次。日餐真的是看不见的昂贵,人均消费几百元对日餐馆来说很平常。
日餐,离你有多近?
如今在北京已有二百多家日餐馆,大小不等,档次有别,竞争空前激烈。据一位久做日餐的厨师讲,日餐的价格到目前为止已经降到了一半,利润已几乎与中餐馆一样,再没有过去那种暴利的时代了。究其原因主要是成本的降低和中餐的冲击。
随着日餐馆的日渐增多,原料大批量进口,成本下降,许多原料本地已可买到。同时这几年随着吃生鱼片的风行,不管是韩餐馆还是粤菜馆、上海菜馆甚至川菜馆,统统大摆鱼生宴,让日餐馆的鱼生大受冲击。最典型的就是三文鱼鱼生,从最初日餐馆的近百元一克,到红桥、大钟寺等批发市场的低价三文鱼出现,一直降到三四十、四五十元一克,或者干脆成本价出售,像龙虾一样不赚钱赚个吆喝。过去一千多元的生鱼船现在也只有几百元了。几十元一款定食的大量推出终于让北京人感觉日餐能吃饱了。松竹梅等清酒在国内的生产,使有些清酒的价格也下来了,日餐正变得越来越可亲可近。
但是,由于日餐本身的特点,日餐价格的再下降也不会如川菜价格那样,成为低价食品,如果真的那样,日餐倒真的没法吃了。
粢饭是江南传统的汉族小吃之一,最普及的民间早点品种。大饼、油条、豆浆和粢饭被称为上海早点的四大金刚。
中国人使用筷子,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
其实,在使用筷子之前,我们的祖先同样也经历了一个用手抓饭吃的过程。但热粥汤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于是不得不随地折取一些草茎木棍来帮助。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历史了。
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箸”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
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据说,关于筷子的由来民间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姜子牙喜欢钓鱼,整天又钓不着,只有空着两只手回家,他的妻子很生气。一天姜子牙又钓鱼回来了,妻子连忙喊他吃饭,姜子牙很饿伸手就去抓肉吃,这时不知从哪儿飞来一只小鸟,落在他的手面上抓他,他赶走了,又去抓肉吃,小鸟又落在他的手上抓他,他想这是只神鸟吧?我赶走了两次怎么又飞回来了,这时,小鸟说话了,姜子牙跟我走,就飞了出去,姜子牙也随之而去。
小鸟飞到一个篱笆上停了下来,抓了两根小竹棒给姜子牙说:“你拿去夹肉不要用手抓了。”姜子牙听了小鸟的话,就把两根竹棒拿回家,坐下就夹肉吃,这时竹棒冒出一股烟,姜子牙很惊讶,怎么会冒烟呢?是不是肉有问题?坐在跟前的妻子看在眼里,说出了实话,肉里我放毒药了想毒死你。
从此以后,姜子牙吃饭的时候都用这小竹棒,以防辟邪,再后来人们都把它叫筷子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6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