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小说多引用“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来赞扬男子之美德。
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 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於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
也有传 说是:某年夏天,展获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庙暂避,但一踏进门槛,见一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衣,展获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浇注。庙内妇女发觉,躲在门后,忙着湿衣。
此事传为佳话,故有“柳下惠坐怀(槐)不乱”之美名。 柳下惠(亦称柳下季),姓展,名获,字子禽。
余展无骇为鲁国司空(pn qk )。子禽官拜士师(掌管监狱的官)。
因他居官清正,执法严谨,不合时宜,弃官归隐,居于柳下(今濮阳县柳屯)。死后被谥为“惠”,故称柳下惠。
柳下惠,生于公元前720年11月18日,卒于公元前621年冬12月3日,享年百岁。山东新泰(一说河南濮阳)人。姓展,名获,字禽,一字季,春秋鲁国大夫无骇之后。食采柳下,谥号“惠”,故称柳下惠。
柳下惠既有治国安邦之才,又具正人君子之风。恰生不逢时,一直未被重用,只做过士师(管刑狱)这样的小官。又因他执法严明,刚正不阿三次被罢免,从无怨言。后世的孔子、孟子将他列为“被遗落的贤人”,孔子赞扬他:“降志辱身,言中伦,行中虑,斯已矣。”又说:“藏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孟子》称他“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孟子赞曰“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故世称“和圣”。
柳下惠热爱父母之邦,为士师三次被罢免,从无怨言。齐伐鲁(前634年),鲁僖公派展喜向柳下惠请教,如何措辞。柳下惠面授机宜。展喜见到齐侯后说:“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齐先君太公曰:'女股肱周室,以夹辅先王。赐女土地,质之以牺牲,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君来计弊邑之罪,其亦使听从而释之,必不泯其社稷;岂其贪壤地而弃先王之命?其何以镇抚诸侯?恃此以不恐。”(《国语"鲁语上》)齐兵于是退了。
有一次,爰居鸟落在了鲁东门上,臧文仲让国人祭祀它。柳下惠说:“越矣,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后来果如其言,海上大风暴,冬暖异常,臧文仲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
《荀子"大略》篇载:柳下惠夜宿郭门,见一女子全身淋湿,无处投宿。柳下惠怕她受冷,便敞开衣襟裹女在怀,二人坐了一夜,没有发生任何非礼行为。
柳下惠退居柳下后,则招收生徒,传授文化、礼仪,深受乡人爱戴。死后,弟子要为他议谥号。其妻说:“将诔夫子之德耶,则二三子不如妾知之也,乃诔曰:'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诚而与人无害兮。屈柔从俗,不强察兮。蒙耻救民,德弥大兮。遇难三黜,终不弊兮。恺悌君子,永能厉兮。嗟乎惜哉,乃下世兮。庶几遐年,今遂逝兮。呜呼哀哉,鬼神泄兮。夫子之谥,宜为惠兮'”(《烈女传》)展禽故谥为“惠”。
柳下惠死后葬在汶水之阳,其墓历来受到人们的保护。秦伐齐,道经柳下惠墓地,秦下令:“有去柳下惠墓地采樵者,死无赦。”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泰安知县毛蜀云曾三次整修其墓,在四周立有界石,为防汶水冲蚀,在墓南、西、北各筑土堤,东南垒石坝三十丈加以保护,并植杨柳千株,使柳下“碧玉千树,青丝万条”的古风重现。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已由柳下惠故里民营企业家夏庆奉投资近千万元,在山东新泰重修了柳下惠墓,塑造了柳下惠塑像,建造了“和圣故里牌坊”和 “和圣园”。河南濮阳、山西永济等地也在建立相关的纪念设施。
希望对你有帮助 坐怀不乱 “坐怀不乱”的故事在中国历代广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认为是遵守传统道德的典范。
现在,人们还用“柳下惠”或“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问题上的作风正派。 “坐怀不乱”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
毛亨注释《巷伯》这首诗时讲了一个故事:鲁国有一个独处一室的男子,邻居是一位独处一室的寡妇。一天夜里暴风雨大作,寡妇的房子被摧毁,妇人来到男子这里请求庇护。
男子不让妇人进门。妇人从窗户里对他说:“你为何不让我进来呢?”男子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
现在我还年轻,你也一样,所以不能让你进来。”妇人说:“你为何不像柳下惠那样,能够用身体温暖来不及入门避寒的女子,而别人也不认为他有非礼行为。”
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开门,我不能开门。所以我要以我的‘不开门’,来向柳下惠的‘开门’学习。”
这个故事说明,最晚也在西汉初年的时候,就有了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传说,只是有些语焉不详。 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纯正蒙求》进一步丰富了“坐怀不乱”的细节:鲁国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远门的晚上住在都城门外。
当时天气严寒,忽然有一位女子来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冻死,就让她坐在他怀中,用衣服盖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没有发生越礼的事。后世流传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与这个版本就大致相同了。
死后 柳下惠退居柳下后,则招收生徒,传授文化、礼仪,深受乡人爱戴。死后,弟子要为他议谥号。
其妻说:“将诔夫子之德耶,则二三子不如妾知之也,乃诔曰:'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诚而与人无害兮。屈柔从俗,不强察兮。
蒙耻救民,德弥大兮。遇难三黜,终不弊兮。
恺悌君子,永能厉兮。嗟乎惜哉,乃下世兮。
庶几遐年,今遂逝兮。呜呼哀哉,鬼神泄兮。
夫子之谥,宜为惠兮'”(《烈女传》)展禽故谥为“惠”。 柳下惠死后葬在汶水之阳,其墓历来受到人们的保护。
秦伐齐,道经柳下惠墓地,秦下令:“有去柳下惠墓地采樵者,死无赦。”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泰安知县毛蜀云曾三次整修其墓,在四周立有界石,为防汶水冲蚀,在墓南、西、北各筑土堤,东南垒石坝三十丈加以保护,并植杨柳千株,使柳下“碧玉千树,青丝万条”的古风重现。
事迹 柳下惠虽然被孟子称为“和圣”,但是史书关于他的生平的记载很少。这些记载散见于《左传》、《国语》、《论语》和《孟子》等先秦古籍,部分记载有明确的时间,部分记载则更接近一种对他的评价。
《论语》 《论语》记载柳下惠在鲁国做士师时。这是一个掌管刑罚狱讼之事的小官。
当时鲁国公室衰败,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自然容易得罪权贵,竟接连三次受到黜免,很不得志。
100多年后的孔子在谈到这事时还十分气愤,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柳下惠虽然屡受打击排挤,仕途蹭蹬,他的道德学问却名满天下,各国诸侯都争着以高官厚禄礼聘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有人问其故,他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微子》)意识是说,自己在鲁国之所以屡被黜免,是因为坚持了做人的原则。
如果一直坚持下去,到了哪里也难免被黜免的结果;如果放弃做人的原则,在鲁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禄。那又何必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呢? 《国语》 柳下惠的直道事人,在史书中有几处明确的记载。
《国语·鲁语上》中记载道: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1年)夏,齐孝公出兵讨伐鲁国,臧文仲问柳下惠如何措辞,才可以使齐国退兵。柳下惠说,听说大国如果做好小国的榜样,小国如果好好侍奉大国,这样才能防止祸乱;现在鲁国作为小国却狂妄自大,触怒大国,无异自取其祸,怎么措辞都是没有用的。
柳下惠这样说,相当于对臧氏在鲁国的执政行为直言不讳地表示了批评。 柳下惠有一个弟弟叫展喜,在鲁为大夫。
齐孝公领兵伐鲁。鲁僖公派展喜去慰劳士兵以便迎战。
柳下惠得知,便向展喜授以方略,让他到齐营去见齐孝公。孝公问,“我齐国在军压境,你们害怕了吧?”展喜笑道,“小人才会害怕呢,君子是不会害怕的!”孝公不解地问为什么。
展喜说,“凭先王之命。当初鲁之始封国君周公和齐的始封国君太公曾共同辅佐周成王。
成王曾赐以盟书,说齐鲁两国今后要世代修睦敦好,不可以互相残杀。现在盟约尚藏在内府,载于史书,每当新君即位都要郑重地宣誓永志不忘。
你才即位几天,怎么能把这事抛在了脑后?”齐孝公无言可对,自知理亏,只好撤兵。 齐国的国君派人向鲁国索要传世之宝岑鼎。
鲁庄公舍不得,却又怕得罪强横无礼的齐国,遂打算以一假鼎冒充。但齐国人说:“我们不相信你们,只相信以真诚正直闻名天下的柳下惠。
如果他说这个鼎是真的,我们才放心。”庄公只好派人求柳下惠。
柳下惠说:“信誉是我一生唯一的珍宝,我如果说假话,那就是自毁我珍宝。以毁我的珍宝为代价来保住你的珍宝,这样的事我怎么干?”庄公无奈,只得以真鼎送往齐国。
《国语》还记载了柳下惠批评臧文仲祭祀海鸟的。
坐怀不乱
“坐怀不乱”的故事在中国历代广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认为是遵守传统道德的典范。现在,人们还用“柳下惠”或“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问题上的作风正派。
“坐怀不乱”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毛亨注释《巷伯》这首诗时讲了一个故事:鲁国有一个独处一室的男子,邻居是一位独处一室的寡妇。一天夜里暴风雨大作,寡妇的房子被摧毁,妇人来到男子这里请求庇护。男子不让妇人进门。妇人从窗户里对他说:“你为何不让我进来呢?”男子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现在我还年轻,你也一样,所以不能让你进来。”妇人说:“你为何不像柳下惠那样,能够用身体温暖来不及入门避寒的女子,而别人也不认为他有非礼行为。”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开门,我不能开门。所以我要以我的‘不开门’,来向柳下惠的‘开门’学习。”这个故事说明,最晚也在西汉初年的时候,就有了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传说,只是有些语焉不详。
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纯正蒙求》进一步丰富了“坐怀不乱”的细节:鲁国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远门的晚上住在都城门外。当时天气严寒,忽然有一位女子来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冻死,就让她坐在他怀中,用衣服盖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没有发生越礼的事。后世流传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与这个版本就大致相同了。
柳下惠(亦称柳下季),姓展,名获,字子禽。余展无骇为鲁国司空(pn qk )。子禽官拜士师(掌管监狱的官)。因他居官清正,执法严谨,不合时宜,弃官归隐,居于柳下(今濮阳县柳屯)。死后被谥为“惠”,故称柳下惠。 旧小说多引用“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来赞扬男子之美德。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 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於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也有传 说是:某年夏天,展获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庙暂避,但一踏进门槛,见一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衣,展获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浇注。庙内妇女发觉,躲在门后,忙着湿衣。此事传为佳话,故有“柳下惠坐怀(槐)不乱”之美名
最先见于 《礼记·大学》和《礼记·中庸》。
《大学》第一次出现慎独一词:
【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叫做让自己对自己满意。所以君子(为了让自己对自己满意)就一定会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
【注解】1、“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是解释前一句话的“毋自欺也”;2、慎独,在这里约等于扪心自问。如聂文涛博克:“孔子说的仁道,那是讲给君子的。而我,曾经放弃了很多次救助孩子的机会,因此不能再谈什么仁道。我今天所要做的,是人道,是追求做人的基本价值。换句话说,面对这些孩子,我能否扪心自问:我还是一个人吗?”。
慎独 - 《中庸》中的慎独
【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 (驾驭本性的)道啊,是时刻不能离开的。那些可以离开的束缚,都不能称之为道。因此君子会因为担心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而更加严谨,会因为担心有自己听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小心。没有比在那些不易察觉的地方更能表现出君子人格的,也没有比细微之处更能显示君子风范的。所以,君子是要严肃地面对自己的。
【注解】1、道,是用来驾驭本性的道。2、“其所不睹”的“其”,是君子自己,而不是别人。这是先秦的基本句法。“其所不闻”的“其”也是这个意思。3、“莫见乎隐”的主语是君子的特征,这种特征应该近似理解成君子的品格。4、“独”是自己的意思;“慎其独”是要严肃的面对自我。
君子,不是担心会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放纵自己,不是这样的。做一个坦荡的君子,不需要别人来约束自己。君子要扪心自问:看自己像个君子吗?这是慎独。聂文涛说:慎独不是怕丢人,而是怕丧失人格。
1、《诗·小雅·巷伯》毛传记载:在一个暴风雨之夜,邻居寡妇的房子被雨淋坏,到独处一室颜叔子这里避雨。颜叔子让她进屋以后,一直让寡妇用烛火照明取暖,后来柴草烧完了,就把屋子上的柴草抽取下来照明,通宵以礼相待。
2、《烈女传·卫灵夫人》记载: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夜里在宫中坐着,听到车轮声由远而近,到宫门前就停下来,停一会儿,声音又响起来。灵公问南子说:“你知道这是谁吗?”南子回答道:“这一定是蘧伯玉啊。”灵公说:“你怎么知道呢?”
南子说:“我听说,从礼节上讲,做臣子的人,走过君上的公门口,一定要下车,看见了君上驾路车的马,一定要行敬礼,之所以这样就是表示敬重君主。
凡是忠臣孝子,不因为在大庭广众之下就有意表现自己的礼节,也不肯在没有人的地方,就放弃他的品行。蘧伯玉是个贤人君子,平日服事君上很尽敬礼,这个人一定不肯在暗昧的地方失了礼节。”卫灵公差人去问,果然是蘧伯玉。
3、《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四次调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上任路过昌邑的时候,过去他曾经推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在做昌邑县令。夜里,王密去拜见杨震,怀中揣了十斤金子,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呀?”王密说:“深夜没有人能知道的。”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退出去了。
4、张皋《医说论》记载:宋代河澄为人疗病,被人妻引入密室告之:“家业典当殆尽,无以供汤药之资,愿以身相许。”河澄正色曰:“娘子何以此言,切勿以此相污!当为调治取效。”言毕,他匆忙离去。
5、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们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这时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他说:“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他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6、明代曹鼎任泰和典吏(相当于现在的检察干部),他在一次捕捉盗贼的时候,抓了一名绝色女贼,由于离县衙路远,夜宿一座庙中。月光下,女贼千方百计地以色相引诱他,当他实在顶不住时,就写下了“曹鼎不可”四个字贴在墙上提醒自己,终于保住了清白之身。
柳下惠 (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 本姓展,名获,字禽,中国春秋时期鲁国人,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
“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则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柳下惠”。据说他又字“季”,所以有时也称“柳下季”。
他做过鲁国大夫,后来隐遁,成为“逸民”。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广为传颂。
《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圣”之称。柳下惠还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
【事迹】 下惠虽然被孟子称为“和圣”,但是史书关于他的生平的记载很少。这些记载散见于《左传》、《国语》、《论语》和《孟子》等先秦古籍,部分记载有明确的时间,部分记载则更接近一种对他的评价。
“坐怀不乱”的故事在中国历代广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认为是遵守传统道德的典范。现在,人们还用“柳下惠”或“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问题上的作风正派。
“坐怀不乱”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毛亨注释《巷伯》这首诗时讲了一个故事:鲁国有一个独处一室的男子,邻居是一位独处一室的寡妇。
一天夜里暴风雨大作,寡妇的房子被摧毁,妇人来到男子这里请求庇护。男子不让妇人进门。
妇人从窗户里对他说:“你为何不让我进来呢?”男子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现在我还年轻,你也一样,所以不能让你进来。”
妇人说:“你为何不像柳下惠那样,能够用身体温暖来不及入门避寒的女子,而别人也不认为他有非礼行为。”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开门,我不能开门。
所以我要以我的‘不开门’,来向柳下惠的‘开门’学习。”这个故事说明,最晚也在西汉初年的时候,就有了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传说,只是有些语焉不详。
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纯正蒙求》进一步丰富了“坐怀不乱”的细节:鲁国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远门的晚上住在都城门外。当时天气严寒,忽然有一位女子来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冻死,就让她坐在他怀中,用衣服盖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没有发生越礼的事。
后世流传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与这个版本就大致相同了。 死后 柳下惠退居柳下后,则招收生徒,传授文化、礼仪,深受乡人爱戴。
死后,弟子要为他议谥号。其妻说:“将诔夫子之德耶,则二三子不如妾知之也,乃诔曰:'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诚而与人无害兮。
屈柔从俗,不强察兮。蒙耻救民,德弥大兮。
遇难三黜,终不弊兮。恺悌君子,永能厉兮。
嗟乎惜哉,乃下世兮。庶几遐年,今遂逝兮。
呜呼哀哉,鬼神泄兮。夫子之谥,宜为惠兮'”(《烈女传》)展禽故谥为“惠”。
柳下惠死后葬在汶水之阳,其墓历来受到人们的保护。秦伐齐,道经柳下惠墓地,秦下令:“有去柳下惠墓地采樵者,死无赦。”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泰安知县毛蜀云曾三次整修其墓,在四周立有界石,为防汶水冲蚀,在墓南、西、北各筑土堤,东南垒石坝三十丈加以保护,并植杨柳千株,使柳下“碧玉千树,青丝万条”的古风重现。 【评价】 柳下惠选择坚持“直道而事人”,最后只能去官隐遁,成为“逸民”。
《论语》记载孔子对柳下惠的评价是:“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齐的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虽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举止合乎道德和理智。
《左传》中孔子也把臧文仲让柳下惠下台,列为臧氏执政的“三不仁”之一,表示谴责。 孟子对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书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认为他不因为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耻,不因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身居高位时不忘推举贤能的人,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气;贫穷困顿时不忧愁,与乡下百姓相处,也会觉得很愉快;他认为自己和任何人相处,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响。
因此,听说了柳下惠为人处世的气度,原来心胸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容大度,原来刻薄的人会变得老实厚道。孟子认为像柳下惠这样的圣人,是可以成为“百世之师”的。
【柳姓始祖】 据唐朝的《元和姓纂》记载:“周公孙鲁孝公子展,展孙无骇以王父之字为展氏,至展禽食采于柳下,遂姓柳氏。鲁灭仕楚,秦并天下,柳氏遂迁于河东,河东解,秦末有柳案,下惠裔孙也。”
意思是,周公旦的后人鲁孝公有个儿子“展”,公子展的孙子无骇用祖父的字作为姓氏,因此有了“展”姓;后来展禽以柳下为食邑,于是展禽的后人开始以“柳”为姓氏。柳氏在秦国兼并诸侯国之后则迁居到河东(今山西永济),然后从河东分散到其他地方。
《元和姓纂》是根据当时存在的私家姓氏谱谍编撰而成的,可见在唐朝时柳姓族人就认为柳下惠是他们的得姓始祖。后来河东成为柳姓的郡望,唐朝文学家柳宗元是河东人,因此人称“柳河东”。
乌衣巷 今南京市秦淮河畔文德桥南的一条幽静狭小巷子。
三国时是吴国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当时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
东晋初,为大臣王导、谢安的宅院所在地。为纪念王导、谢安,在乌衣巷东建有来燕堂,建筑古朴典雅,堂内悬挂王导、谢安画像,仕子游人不断。
成为瞻仰东晋名相、抒发思古幽情的地方。 乌衣巷因为唐·刘禹锡的七言绝句而闻名。
图 /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CE%DA%D2%C2%CF%EF&z=0。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4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