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宗稷(1865-1933)琴学家。
字时百,宁远县清水桥人。 20岁开始学习古琴。
1901年,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聘其为京师大学堂支应襄办。1904年,选为学部理事。
1906年,调邮电部侍郎。1908年,到南京拜全国著名琴师黄勉之为师,苦学3年,琴技大进,达到心弦合一境界。
1917年后,专门从事古琴教学和琴学理论研究,自号“九疑山人”,称自己的居室为“半百琴斋”,并举办九疑琴社。1922年春,受聘到北京大学教授古琴。
是年冬,又受阎锡山之聘授琴于太原。1933年病逝。
他是当时公认的琴学宗师,一生主要著述有:《琴粹》4卷、《琴话》4卷、《琴学漫录》2卷、《琴镜补》3卷、《琴瑟全谱》3卷、《琴学问答》1卷、《藏琴录》1卷,后人合刊为《琴学丛书》,《辞海》有载。 2.杨齐贤,字子见,宁远人,南宋诗论家。
庆元五年(1199)进士。颖悟博学,试制科第一,再举贤良方正,官通直郎。
他的《李太白诗注》(25卷)是宋元明三代最通行的李诗笺注本,另著有《蜀枢集》和《周子年谱》。熊绣(1441-1515)字汝明,号颐庵,明道州宁远人。
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行人。曾奉旨出命名使楚府及巡禁四川茶课,力拒馈赠,擢御史,巡按陕西,因劾布政使于王番赃迹,谪贬清丰知县,久后补为凤翔知府。
弘治初,升山东右布政使。七年(1494)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练兵集粟,边备修举,历任兵部左、右侍郎。
正德元年(1506)擢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事,后因见嫉于权宦刘瑾罢官。时人称其“清节于朝”。
卒赠刑部尚书。 著有《均徭法纪》。
《明史》有传3.李合(807—873),字子玄,宁远县下灌乡下灌村人。出身书香门第。
李合自幼聪颖,读书刻苦,经史、诗文无所不通。太和二年(公元828年),朝廷举贤良方正,20岁的李合被推荐到长安赴考。
廷试中,他作的《观民风赋》和《求友诗》条对鲜明,词旨温雅,能寓褒贬于清和之中,阐忠义于词气之表,考官交相举荐,经文宗临朝面试,被提升为进士第一。他高兴之余,得知同科考生刘蒉落榜,心中愤愤不平。
刘蒉是昌平县人,沉健有谋,同情百姓疾苦,痛恨宦官专权,在答卷中因措辞激烈,切中时弊,考官虽然为之叹服,但惧怕宦官势力,不敢录取。李合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不顾个人得失,毅然上书文宗,请示朝廷收回授予自己的功名,改授刘蒉。
李合难能可贵的请求不仅没有得到文宗的采纳,反而因此得罪宦官,受到冷遇。该科考中32人,别人都被授以京官,有3人后来还当了宰相,惟独李合被排斥出京,到河南府充任参军,两年后才升为贺州刺史。
当时,宦官当道,政治腐败,贺州经济萧条,人民生活极为贫困。李合到任后,举贤荐能,励精图治,敦促各地注重礼教,劝导农民发展生产。
经过七年治理,贺州地方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李合因此深得同僚敬重和百姓爱戴,被尊称为李贺州,后来担任吏部侍郎。 晚年,李合退职还乡,寄情山水,写下了许多描绘九嶷山秀丽风光的诗篇。
著有《李贺州集》,现存《过九嶷山有怀》、《贺州思九嶷》等诗,高洁清雅,诗如其人。4.荆茂(1447-1517),宁远县桐山乡跳墩石人。
他从小聪明伶俐,秉性耿直,读书刻苦,才华出众。成化十四年(1478),他中进士,封为翰林院庶吉士。
成化十八年(1482),升任河南道监督御史,身为言官,放任广西按察使。成化二十二年(1486),他改任浙江按察使,以东汉忠贞名臣杨白起作为自己的榜样,在屏幛上大书“清白”二字,冲破重重阻力,正税粮定图籍,剔伪吏,洗冤狱,广为民从称颂。
孝宗弘治元年(1488)七月,云南屯田,由于管理不善,屯粮不能上交,孝宗见他颇有吏能,敕令他以按察使身份赴云南。从云南回来后,他先后任江西、浙江两省主考官、浙江按察使、闽浙两省巡按等职。
不久,刘瑾揽权误国,刘东山等一批忠良之臣遭受陷害。他也受株连,被罚米一千一百担,心情愤懑,称病告归。
5.刘仁西汉舂陵孝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祖父(一说堂祖父)。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刘仁的祖父刘买受封为舂陵节侯(舂陵侯国故城在今宁远柏家坪)。刘仁出生于舂陵,元康元年(公元前65)继位。
后于初元四年(公元前45)迁国于南阳(今湖北枣阳西南)。6.乐雷发(1210~1271)字声远,号雪矶,宁远县逍遥岩乡乐家村人。
其父乐公明,南宋进士。当时,国家偏安于江南一隅,江北大片领土沦陷,外患严重,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在父亲的教导下,他博览群书,精通经史,长于诗赋,少年时代便立下了收复国土、振兴民族的志向。当时投降派史弥远执掌朝纲,乐雷发北上抗金的政治主张不能为权臣们所容,虽满腹经纶,却屡试不第。
他对此十分愤慨,遂放弃功名,转而收徒讲学,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在讲学中,他极力宣传抗金救国的道理,斥责那些只读书不救国的腐儒,号召学生上前线去抵抗入侵之敌。
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乐雷发已43岁,门生姚勉登进士榜第一,上疏理宗,请求朝廷重用乐雷发,并愿以第相让。理宗特旨召见,亲自考问学术、才智、选举、教养等八事。
乐雷发广抒己见,洋洋洒洒,侃侃千言,对答。
当魏忠贤的阉党把明朝朝政闹得乌烟瘴气的时候,后金大汗努尔哈赤正不断在辽东进攻明军。
萨尔浒大战以后,明王朝派了一位老将熊廷弼出关指挥辽东军事。熊廷弼是个很有才能的将领,可是担任广宁(今辽宁北镇)巡抚的王化弼却认为熊廷弼出关,影响了他的地位,千方百计阻挠熊廷贞的指挥。
公元1622年,努尔哈赤向广宁进攻,王化贞带头逃进关内。熊廷弼无法抵御,只好保护一些百姓退到山海关内。
广宁失守,明王朝不分青红皂白,把熊廷弼和王化贞一起打进大牢。魏忠贤趁机向熊廷弼敲榨勒索,要熊廷弼拿出四万两银子,才免他死罪。
熊廷弼是个正派人,哪来这些钱,当然拒绝。 阉党就诬陷熊廷弼贪污军饷,把他处死。
明王朝杀了熊廷弼,派谁去抵抗后金军呢?掌管军事的兵部衙门正在着急。恰恰在这个时候,主事(官名)袁崇焕忽然失踪。
衙门里的人找到他家里,家里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去向。过了几天,袁崇焕才回来,原来他看到国事危急,单独一个人骑着马到山海关外视察去了。
袁崇焕详细研究了关内外的形势,回来向兵部尚书孙承宗报告,并且说:“只要给我人马军饷,我能负责守住辽东。” 一些朝廷大臣正被后金的攻势吓破了胆,听袁崇焕自告奋勇,也都赞成让袁崇焕去试一试。
明熹宗批准给他二十万饷银,要他负责督率关外的明军。 关外经过几年战争,一片荒凉,遍地都是死亡兵士的尸骨,加上冰天雪地,野兽横行,环境十分艰苦。
袁崇焕出关后,带着几个随从兵士,连夜在荒野上骑马奔驰,天没亮就到了宁远(今辽宁兴城)的前屯。他在那里收容难民,修筑工事。
那里的将士对袁崇焕的勇气和毅力,没有一个不钦佩的。 袁崇焕在关外,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决心派兵进驻宁远,在那里修筑防守工事,他把他的主张报告朝廷后,立刻得到孙承宗的支持。
袁崇焕在宁远筑起三丈二尺高、二丈宽的城墙,装备了各种火器、火炮。孙承宗还派了几支人马分驻在宁远附近的锦州、松山等地方,声援宁远。
袁崇焕号令严明,受到军民的爱戴。关外各地的商人听说宁远防守巩固,从四面八方拥到宁远来。
辽东的危急局面很快扭转过来。 正当孙承宗、袁崇焕守卫辽东有了进展的时候,却遭到魏忠贤的猜忌。
魏忠贤唆使阉党说了孙承宗不少坏话,孙承宗被迫离职。 魏忠贤排挤了孙承宗,派了他们的同党高第指挥辽东军事。
高第是个庸碌无能的家伙,他一到山海关,就召集将领开会,说后金军太厉害,关外没法防守,要各路明军全部撤进山海关内。 袁崇焕坚决反对撤兵,他说:“我们好容易在关外站稳脚跟,哪能轻易放弃!” 高第硬要袁崇焕放弃宁远。
袁崇焕气愤地说:“我的职守是防守宁远,要死也死在那里,决不后撤。 ” 高第说不服袁崇焕,只好答应袁崇焕带领一部分明军留在宁远,却下命令要关外其他地区的明军,限期撤退到关内。
这道命令下得十分突然,各地守军毫无准备,匆匆忙忙地退兵,把储存在关外的十几万担军粮丢得精光。 努尔哈赤看到明军撤退的狼狈相,认为明朝容易对付,公元1626年,他亲自率领十三万大军,渡过辽河,进攻宁远。
那时候,守在宁远周围几个据点的明军都已经撤走,宁远城只剩下一万多兵士,处境十分孤立。但是袁崇焕并不气馁。
他咬破指头,写了一份誓死抗金的血书,给将士们看,并且说了一番激励大家的话。将士们听了,都感动得热血沸腾,纷纷表示一定跟着袁将军一起死守宁远。
接着,袁崇焕就命令城外百姓全部带了粮食、用具撤进城里,把城外的民房烧掉,叫后金军队来了没有粮食和掩体。他向城里的官员分派了任务,有的管军粮供应,有的清查内奸。
他还发信给山海关的明军守将,如果发现宁远逃回关内的官兵,要他们就地处斩。这几道命令一下,宁远的人心都安定下来,大家除了一心一意守城杀敌之外,没有别的念头。
过了二十来天,努尔哈赤带领后金军气势汹汹地到了宁远城下。大批后金兵士头顶盾牌,冒着明军的箭石、炮火,猛烈攻城。
明军虽然英勇抵抗,但是后金兵倒下一批,又来一批。在这紧急的关头,袁崇焕下令动用早就准备好的大炮,向后金军发射。
炮声响处,只见一团火焰,后金兵士被轰得血肉横飞,留下的也被迫后撤。 第二天,努尔哈赤亲自督战,集中大股兵力攻城。
袁崇焕登上城楼瞭望台,沉着地监视后金军的行动。直等到后金军冲到逼近城墙的地方,他才命令炮手瞄准敌人密集的地方发炮。
这一炮使后金军受到更大伤亡。正在后面督战的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不得不下令撤退。
袁崇焕听到敌人退兵,就乘胜杀出城去,一直追赶了三十里,才得胜回城。 努尔哈赤受了重伤,回到沈阳,跟他的部下说:“我从二十五岁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没想小小的宁远城攻不下来。”
他又气又伤心,加上伤势越来越重,拖了几天,就咽了气。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接替他做了后金大汗。
以上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乐天宇(1901-1984),原名天燏、天愚,宁远县舜陵镇麻池塘村人,192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9月,作为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荆茂(1447-1517),宁远县桐山乡跳墩石人。他从小聪明伶俐,秉性耿直,读书刻苦,才华出众。
成化十四年(1478),他中进士,封为翰林院庶吉士。成化十八年(1482),升任河南道监督御史,身为言官,放任广西按察使。
李韫珩(1877-1948)国民党将领。字抱冰,别号有环,宁远礼仕湾人。
在保定军校速成班毕业后,留校任教。1920年,任长沙警备司令。
1924年率部入粤,任湘军第八团团长。北伐时,升任第十三军三十八师师长。
李治安(1908-1980)国民党起义将领。原名李振森,宁远人。
1928年6月毕业于黄埔军校。“淞沪抗战”任十九路军敢死队队长,负过伤。
后历任国民党陆军团长、副师长、代理师长、长沙警备司令部副司令。1948年6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次年为湖南保安军第二军副军长。参加湖南和平起义。
1956年安排为湖南省人委参事。刘仁西汉舂陵孝侯。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祖父(一说堂祖父)。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刘仁的祖父刘买受封为舂陵节侯(舂陵侯国故城在今宁远柏家坪)。
刘仁出生于舂陵,元康元年(公元前65)继位。后于初元四年(公元前45)迁国于南阳(今湖北枣阳西南)。
欧冠(1890-1981)号天爵,亦号天觉。宁远梅岗小欧家人。
1911年在广西陆军干部学校毕业后,任过国民党军区队长、营长,新田、桂阳县长,湘军第一师副官长兼代参谋长、团长等职。1928年为湖南省“清乡”督察员。
在永州各县实行“清乡”屠杀。1929年回宁远办团防。
1930年,升永州区团防指挥兼阳明县县长,全力围剿以周文为首的阳明山农民武装。欧阳振声(1881-1931)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
字笃初,号俊民,宁远人。早年入武昌文普通学堂学习,与吕大森等组织武昌科学补习所(内地最早的革命团体之一)。
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并加入同盟会。1906年至1907年,参与吴玉章主持的各省同盟会负责人关席会议。
辛亥革命后为统一共和党常务干事、国会议员。《中国历代名人辞典》有传。
阙汉骞(1902-1973)国民党高级将领。别名神痂,宁远县平田阙家村人。
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毕业后历任少校队长、团长、旅长、副师长、师长。1943年,所在198师改为远征军,赴缅甸与日军作战三个月,升任新六军副军长。
回国后任54军军长兼广州卫戍司令。日军投降后,率部在辽宁、青岛等地与共产党军队作战。
熊绣(1441-1515)字汝明,号颐庵,明道州宁远人.杨齐贤,字子见,宁远人,南宋诗论家。庆元五年(1199)进士。
颖悟博学,试制科第一,再举贤良方正,官通直郎。他的《李太白诗注》(25卷)是宋元明三代最通行的李诗笺注本,另著有《蜀枢集》和《周子年谱》。
杨宗稷(1865-1933)琴学家。字时百,宁远县清水桥人。
20岁开始学习古琴。1901年,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聘其为京师大学堂支应襄办。
1904年,选为学部理事。1906年,调邮电部侍郎。
1908年,到南京拜全国著名琴师黄勉之为师,苦学3年,琴技大进,达到心弦合一境界。周文(1892-1934)又名学滔,宁远北乡人。
他活泼好动,讲话风趣,人称周好跳。1916年上阳明山,举起起义大旗,提出“劫富济贫”的口号,力量不断壮大。
1919年,阳明山最大一支起义军首领徐子林被捕遭杀害,周文接替徐子林的位子,成为阳阴山义军首领。1927年6-10月,他联合陈光保部,三次攻陷宁远县城,连克临武、新田、蓝山、道县、零陵、嘉禾等七县,威镇湘南。
是年10月,为镇压阳明山起义军,省政府特成立阳明县。郑茂清,男,1945年10月出生,汉族,湖南宁远人,大学文化,197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欧进萍,男, 结构监测、控制与防灾减灾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大连理工校长、博士生导师。1959年3月出生于宁远县舜陵镇黄泥坝村,1983年武汉理工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87年原哈尔滨建筑大学(现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0年在原哈尔滨建筑大学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提升教授并留校任教。
乐茂盛,男,湖南宁远人,1978年8月9日出生,举重世界冠军。1991年在全国青少年运动会上夺得48公斤级少年组冠军。
1994年正式进入全省专业举重队伍,1995年,在全国城运会上夺得冠军,1997年,夺得八运会男子举重59公斤级冠军,总成绩打破了世界记录,1998年入选国家队,第13届亚运会上获男子62公斤级举重冠军。李宏利,男,湖南宁远人,1980年12月26日出生,举重世界冠军。
1998年入选国家举重队。主要成绩:1998年亚洲青年举重锦标赛77公斤级抓举/总成绩冠军,1999年第25届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77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冠军,1999年第4届全国城运会77公斤级总成绩冠军。
李运利,女,湖南宁远人,举重世界冠军。乐雷发(1210~1271)字声远,号雪矶,宋代特科状元。
李合,字子玄(808~873),号西贞,下灌人,唐代湖广第一状元。
宁远县的文化古迹有舜陵帝,舜帝庙考古遗址公园,宁远文庙,永福寺等等。
舜帝陵始建于明朝,是典型的宫殿式建筑,舜帝陵里面种了枫树,秋天去的时候,正好可以看红了的枫叶。舜帝陵对面是舜源峰,上面有可爱的猴子,要爬上去的朋友记得不要带吃的在手上,一不小心会被猴子抢了的,需要小心还有手机!舜帝庙考古遗址公园是明朝以前舜帝陵的真正所在地,明朝以后迁址到现在的舜帝陵,玉琯岩也在这里哦。
永福寺是为护卫舜祠而建,寺庙里都是古老的建筑,山顶上有一座大佛像。要是对麻将感兴趣,还可以去下灌村走走,下灌村是麻将文化的发源地,村里都是满满的麻将文化氛围,这些地方都挺值得去看看的。
宁远血鸭是永州血鸭的另一叫法,关于来历:
传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太平军首领洪秀全率众将士攻打永州城,特命厨师长在天黑前把饭菜做好,好让众将士们吃饱喝足后英勇杀敌。厨师长在煮鸭时发现:由于时间紧迫鸭毛没有拔干净,这样肯定会影响大家的胃口,弄不好误了军机大事有砍头的危险。为了顾大局,也为了保小命,厨师长急中生智,就把杀鸭时的鸭血全倒进了锅里。到了开宴时间,一碗碗拌有鸭血的鸭肴全部端上了桌。结果大家胃口大开,个个吃得肚如战鼓,自然拂晓就大获全胜。庆功宴,有人问厨师长昨晚做的什么菜,老厨子结结巴巴答不上来。最后还是洪秀全之妹洪宣娇说了句:就叫它“永州血鸭”吧。于是“永州血鸭”便由此而得名,并一直流传至今。经过历代永州厨界精英潜心钻研、精心烹制,“永州血鸭”以其独特的口味闻名于世。
现在的辽宁兴城
天启六年那次,是努尔哈赤亲自率领号称“十三万”大军(实际为五六万)将宁远城团团包围,努尔哈赤以必克之心,不惜一切代价欲攻占它。当时,关外明军,除了袁崇焕独守孤城宁远,已全部撤到山海关。就在这孤立无援、听任后金兵围攻的危机情况下,袁崇焕率军民顶住了它的猛烈攻击。努尔哈赤损兵折将,无可奈何,只得悻悻而去。宁远转危为安。
宁远遭到第二次危险,是在努尔哈赤败退不久,仅隔一年多,天启七年(后金天聪元年,1627年)夏,努尔哈赤已去世,他的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为报其父宁远城下之耻,亲率大军先攻锦州,再攻宁远。这次与前次不同的是,明军又返回到关外已弃城镇,筑城布防,特别是又有锦州作为宁远之屏障,而它本身又加强了自己的防御能力,明军自是有恃无恐,顽强抵抗,继续发挥凭坚城、用大炮的战术威力,很轻易地击败了皇太极发动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此时,松山决战刚刚结束。毫无疑问,宁远已成了清军下次进攻和夺取的主要目标。眼下,尚没见清军有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迹象。辽西走廊暂时呈现出沉寂的状态。稍有点军事经验的人都会看出,这种一时的沉寂预示着更大规模的战斗。
吴三桂对此是有思想准备的。他身处孤危之地,仍然坚守着。而朝廷全力加强宁远的防御能力,又使他增强了坚守的信心。当松山城破两个月后,崇祯十五年四月初,崇祯立即任命原兵部左侍郎范志完为督师,总督辽东宁锦军务兼巡抚,《国榷》,卷98,5921页。赶往宁远,整顿败卒,收拾残局,稳住阵脚。四月十二日,崇祯亲自发下手谕,指示范志完:“宁远守御以积峙粮饷”最为重要。经松山一战,明在关外仅剩宁远、前屯、中前、中后四城,其中宁远首当其冲,如若失守,其他三城则无法保障。因此,崇祯特别强调对宁远的防御,还要“兼顾”其他三城,多积贮粮饷,作固守之计。崇祯发帑金12万,户部发折色银30万两,再调天津漕米,陆续运至宁远。指示他将这些钱粮“酌量分贮各城,俾处处有备,庶保无虞”。四城原存贮的粮食,以2/3给三桂,剩1/3给白广恩、李辅明二将所统之兵。如三桂招募新兵,即准按户给食。《明清史料》丁编第7本,685页。
钱粮已足,吴三桂等又请示盔甲、弓箭、枪炮等军需。四月二十日,崇祯当即批示兵部:“即速察发”。兵部奉命,不敢迟缓,令兵杖局迅速筹办,由兵部差官“速解赴军前,以资援剿之需,万勿延缓”。《明清史料》丁编第7本,689页。
在很短时间内,宁远集兵三万余人,军需已足,防御能力大大增强。崇祯意识到守住宁远的重要性,凡有吴三桂、范志完所请,无不允准。他把吴三桂视为辽西安危的保障,专责其抵御清兵。因此,尽管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步步逼近,明政权危机日益加深,崇祯宁可调白广恩等辽将进关增援,也不让吴三桂离宁远一步。而三桂专心守御,不断加强宁远的战备。我们从一份档案记载,可以看出三桂对清兵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崇祯十六年(1643年)二月,他派出得力将官率“惯哨兵丁,远出侦探”清兵动静。他们“昼则埋伏深涧重,夜则且哨且行”,侦察到大量可靠的“虏情”,他向朝廷作了详细奏报,得到崇祯的重视,指示:“关外门备御宜周,著再行严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档》第242号卷,第16号。此时,已至明亡前夕,三桂非但没有降意,仍一如既往,坚守危城。
自松山战后,至皇太极去世前有一年多时间,清兵对宁远一直没有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皇太极企图利用祖氏兄弟及其他汉官与三桂的亲故关系,劝其投降,可收不战而收宁远之效。另外,他大概不会忘记乃父和他本人两次攻宁远的惨败教训,宁远并非强攻所能奏效,况且他也深知三桂骁勇敢战,武力强逼过甚,必激起他拼死一战,可能招致他第三次宁远城下之败,且不说损兵折将,就连他的威信也怕是扫地以尽。他宁愿不厌其烦地劝降,即使等待下去也在所不惜。第二,松山战后,他又派他的弟弟阿巴泰等为“奉命大将军”率大军进关袭明,如同时发动对宁远的进攻,力量惟恐不足。第三,皇太极身体不好,不断发病,特别是他的爱妃宸妃刚刚去世,他的情绪一直很低落,也减弱了他在军事上大举进取的锐气。因此,宁远才没有遭到大规模的进攻。清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皇太极突然病逝,他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位,称世祖,明年始,改元顺治。因为他年龄太小,众议:以郑亲王济尔哈朗与和硕睿亲王多尔衮摄政。由于正为皇太极办丧事,也暂时停止了军事活动。
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正月,宁远(今辽宁兴城)军民击败后金军进攻的城邑守卫战。史称宁远大捷。
天启元年春,努尔哈赤率后金军攻占沈阳、辽阳。二年,又连克广宁(今辽宁北镇)、义州(今辽宁义县)等
40余座城堡,并企图夺占辽西和山海关。明廷面对后金的凌厉攻势,束手无策。辽东经略王在晋主张守山海关,以卫京师(今北京)。而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则认
为:若保关内,必守关外;若保关外,必守宁远。他的主张,得到前往山海关视察的明朝兵部尚书孙承宗的支持。不久,明廷任用孙承宗取代王在晋。三年九月,孙
承宗命袁崇焕与副总兵满桂领兵万余驻防宁远。袁崇焕抓紧筑城,使宁远成为关外军事重镇。五年夏,孙承宗采纳袁崇焕的建议,派兵据守锦州、右屯及大凌河堡等
地,修缮城廓,使宁远有了屏障。十月,明廷派阉党集团的高第取代孙承宗。高第怯弱无能,认为关外必不可守,命令关外各城守军拆除防御设施,退入关内。袁崇
焕申明利害,坚守不撤,誓与宁远共存亡。
努尔哈赤乘明军易帅和匆忙撤军之机,于六年正月初,率军约6万西渡辽河,直趋宁远。袁崇
焕决定采取坚壁清野之策,组织军民共同守城。他在将士面前刺血为书,以表守城决心,并派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分守各城门。在城上配置西洋
大炮11门,在城内查缉□细,同时通告邻近各地,凡见到从宁远逃跑的将士立即斩首,很快稳定了军心和民心。二十三日,后金军包围宁远,劝降遭到拒绝。次
日,后金军攻城,宁远军民依托坚城,浴血奋战。袁崇焕负伤,仍坚持指挥战斗,发射西洋大炮,给后金军以重大杀伤。后金军以盾牌和板车掩护,凿挖城墙,被守
城军民用火团烧走。在宁远处于危急时刻,辽东经略高第和总兵杨麒却拥兵山海关不救。二十五日,后金军继续攻城,又遭到守城军民英勇抗击。精于骑射的八旗
兵,在深沟高垒面前,矢石炮火之下,难以发挥特长,伤亡甚众,被迫撤军。努尔哈赤因此役失败,抑郁疽发,于八月十一逝世。
此战,明军杀伤后金军1.7万人,挫败了努尔哈赤夺占辽西和山海关的企图,是明朝对后金作战的一次重大胜利。
与大家都在争“赤壁”、争“花果山”一样,血鸭也在被争抢。我们愿意叫它“宁远血鸭”,而湖南的菜馆更多叫它“永州血鸭”;江西叫“莲花血鸭”,而广西叫“全州血鸭”;据说法国巴黎也是有血鸭的。
中国血鸭的做法,虽然各地名称不同,做法基本是一致的:选活仔鸭一只,杀时将血滴入配酒碗内搅匀,以防鸭血凝结,然后在锅中放入适量的油、盐、豆豉,再将切好的鸭肉放入锅中,同时,放些水,快要熟时,放入辣椒、八角、生姜、霍香等用以搅拌调味。待煮干水分炒熟后,再将鸭血淋在块上,急炒片刻而成。
顺便提一提法国血鸭的做法,据说法国血鸭(Canard Au Sang)从19世纪起就是法国贵族最爱的菜式。法国血鸭的手工繁复,而且看起来有点儿笨:厨师先煮好鸭身,把刚熟的鸭脾和鸭胸上碟,然后在食客面前现场表演,用专用的铜制餐具,把整个鸭壳压榨,流出鸭血和骨髓,煮成浓郁的鸭汁,淋在鸭胸和鸭脾上。没有吃过,所以不敢多评,看起来是100%的西餐架势,跟鹅肝的吃法差不多。不过从此看来,鸭血的美味是中国、法国两个伟大的国家的人民的共同发现。
为什么江西、湖南、广西都有血鸭?谁更早?
先来看看江西人的说法。公元1276年,南宋丞相文天祥集师勤王,抗击元军,各路英雄豪杰聚会莲花,共商兴国大业,准备开帅旗饮血酒,因当时缺鸡,遂以鸭血代之,话说火头军里有一厨师出身的刘德林,因为是为文丞相摆酒接风,非同小可,心里紧张,烧鸭子时由于慌乱将没喝完的血酒当成辣酱倒了进去,但炒出的鸭子具香辣味,味道鲜美,文丞相赞口不绝,从此,血鸭美名远扬。
另一个版本差不多,稍微复杂一点。同样是本来想用鸭血做血酒,负责杀鸭的厨子是莲花县人,他把血酒做好后,就自己喝酒去了,结果大醉。在做菜炒鸭子的时候,稀里糊涂又把血酒当成水掺到菜里,掺完才发现错了,急中生智,赶紧给这炒鸭取了一个菜名,叫做“血鸭”。大家吃饭时对这菜赞不绝口,文天祥也很满意,虽然没有血酒了,但既然吃过血鸭,那么喝血酒的意思也就到了。文天祥要求大家以后努力杀敌,力抗元军,共保大宋江山,于是就赦免了那个莲花厨子。到现在江西吉安市莲花县的“莲花血鸭”仍然是当地的一大特色菜。
在宁远,人们把炒血鸭和焖狗肉、酿豆腐作为三大传统名菜;人们过年要准备“鸡鸭鱼肚”,是必不可少的,而其中的鸭又绝大多数采用炒血鸭的做法。
在广西全州,有“全州炒血鸭,风味甲天下”的说法,传说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巡游天下时,路经全州,偶得品尝,大为赞赏。此后一段时期,一餐一只炒血鸭,令她流连忘返。故俗语道:“吃了炒血鸭,仙姑不还家。”
看来关于血鸭的来历,只有江西有说法,而湖南和广西只是在夸耀自己的血鸭有多好吃。而这可能是中国移民历史上“江西填湖广”的一个表现形式,也就是说,血鸭的烹饪方法起源于江西,后来随着江西人移民到湖广地区被带到现在的湖南和广西。这个“湖广”,在清朝指的是湖南、湖北,但在此之前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和广南西路的合称,这样湖南永州和广西全州出现血鸭就不奇怪了。
查有关宁远的姓氏来源,可以发现有不少正是来源于江西。例如刘姓的一支的始祖刘忠正,是宋时为避战乱,自江西迁入宁远大陂洞(今云潭)的,其子孙居禾亭拱桥刘家、仁和刘安仲等地;黄姓的一支来源于零陵县,而这一支的始祖黄山谷,原籍江西洪州分宁县,明洪武年间迁零陵县,其中一支迁居宁远柏家桥、石家洞一带;陈姓始祖之一为陈至德,原籍江西,元时兵乱,卜筑今宁远水市石马村居住;之二为陈胜,原籍江西泰和县鹅颈塘,明代因选妃之事,携眷迁桂阳泗洲寨,再迁宁远神仙洞、杨塘等地,其后裔分居上龙盘、晓睦塘、桐木漯;张姓始祖张玄贵,原籍江西泰和,元末兵变,携三子避难于永州,长子万一居零陵接履桥,次子万二居宁远大阳洞,三子万三居宁远云潭(这正是本人母亲老家老张家村的源由);王姓始祖原籍江西吉安,元末徙居宁远秀峰山、石门山、大奇山、鲁观、九疑等地;而宁远最大的复姓欧阳,原籍也是江西庐陵(今吉安),北宋时其祖任职桂阳,其后裔迁居宁远,初居神下之西早禾田,后人分居中和、新开、慕投、下坠、保安等地。本人之萧姓也是来源于江西,而再往前溯源可达兰陵郡萧氏。这些事实大致可以映证前面的假设。
那么追溯江西吉安祖先的来源,则可能大部分来自中原,属于广义上的客家人,这从“血鸭来历”中对元军的敌视态度可见一斑。在饮食上还可以映证这一假设的是酿豆腐,且容改日再议。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