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雪泥鸿爪 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雪泥鸿爪”就被概括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了。 2 、夜雨对床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读后感触良深,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但一直未实现。
“夜雨对床”便流传下来,本不单指兄弟之间,经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3 、河东狮吼 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4 、不合时宜 朝云乃苏轼侍妾,一次苏轼吃完饭,扪着肚皮问家人:“内装何物?”有的说是文学才华,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遂引为知己。 5 、胸有成竹 文同,字与可,是北宋画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诗人苏轼的至友,二人交情颇深。
苏轼也喜欢画墨竹,曾向文同求教。文同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苏轼对此说深以为然。宋人晁补。
1 、雪泥鸿爪 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雪泥鸿爪”就被概括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了。
2 、夜雨对床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读后感触良深,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但一直未实现。“夜雨对床”便流传下来,本不单指兄弟之间,经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3 、河东狮吼 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4 、不合时宜 朝云乃苏轼侍妾,一次苏轼吃完饭,扪着肚皮问家人:“内装何物?”有的说是文学才华,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遂引为知己。
5 、胸有成竹 文同,字与可,是北宋画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诗人苏轼的至友,二人交情颇深。苏轼也喜欢画墨竹,曾向文同求教。
文同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对此说深以为然。
宋人晁补之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出处。
此后,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成熟考虑。 6 、出人头地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 1057 年),苏轼在全国选拔进士的会考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获得了欧阳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赞赏。
欧阳修见卷子独占鳌头,便想评为第一,点为状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所作,评为第一,点为状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为第二名。等开了卷,才知是苏轼的试卷,很是后悔。
在礼部举行的口试复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后来欧阳修在读苏东坡的感谢信时对老友梅尧臣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
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后以“出人头地”比喻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筹。
7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后来,有人把“无禁”改为“不尽”。
8 、水落石出 苏轼《后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水落石出”便由此演化而出。 9 、明日黄花 “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
他在《九日 ( 按即重阳 ) 次韵王巩》诗中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又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写道:“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后人从这个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黄花”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 10 、坚忍不拔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坚忍不拔”这个成语由此得出。 11 、海屋筹添 苏轼《东坡志林 • 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 ( 迩 ) 来吾筹已满十间屋。
’”原谓长寿,后以“海屋筹添”为祝寿之词。 12 、芳留玉带 苏轼曾在金山留玉带镇山,佛印回赠裙衲,成为千古佳话。
13 、琴操参宗 苏轼在杭州时,携琴操游西湖。一日戏曰:“我作长老,尔试参禅。”
琴操问:“何谓湖中景?”苏轼答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琴操。
1 、雪泥鸿爪 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雪泥鸿爪”就被概括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了。 2 、夜雨对床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读后感触良深,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但一直未实现。
“夜雨对床”便流传下来,本不单指兄弟之间,经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3 、河东狮吼 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4 、不合时宜 朝云乃苏轼侍妾,一次苏轼吃完饭,扪着肚皮问家人:“内装何物?”有的说是文学才华,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遂引为知己。 5 、胸有成竹 文同,字与可,是北宋画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诗人苏轼的至友,二人交情颇深。
苏轼也喜欢画墨竹,曾向文同求教。文同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苏轼对此说深以为然。宋人晁补之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出处。此后,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成熟考虑。
6 、出人头地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 1057 年),苏轼在全国选拔进士的会考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获得了欧阳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赞赏。欧阳修见卷子独占鳌头,便想评为第一,点为状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所作,评为第一,点为状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为第二名。
等开了卷,才知是苏轼的试卷,很是后悔。在礼部举行的口试复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
后来欧阳修在读苏东坡的感谢信时对老友梅尧臣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后以“出人头地”比喻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筹。 7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后来,有人把“无禁”改为“不尽”。 8 、水落石出 苏轼《后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便由此演化而出。
9 、明日黄花 “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他在《九日 ( 按即重阳 ) 次韵王巩》诗中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又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写道:“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后人从这个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黄花”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
10 、坚忍不拔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坚忍不拔”这个成语由此得出。
11 、海屋筹添 苏轼《东坡志林 • 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 ( 迩 ) 来吾筹已满十间屋。’”原谓长寿,后以“海屋筹添”为祝寿之词。
12 、芳留玉带 苏轼曾在金山留玉带镇山,佛印回赠裙衲,成为千古佳话。 13 、琴操参宗 苏轼在杭州时,携琴操游西湖。
一日戏曰:“我作长老,尔试参禅。”琴操问:“何谓湖中景?”苏轼答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琴操曰:“何谓景中人?”答曰:“裙拖六幅潇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何谓人中意?”“随他杨学士,鳖杀鲍参军。”
“如此究竟如何?”“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琴操大悟,即日削发为尼。
14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东坡谪居黄州时,写下《临江仙—夜归临皋》一词。其中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句,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相传这首词写成后,当晚就在人们中间流传开了。
由于结尾表达了作者隐逸的想法,以致人们第二天纷纷传说,苏轼已将冠服挂于江边,坐上小舟,长啸而去。地方官得知,大吃一惊,怕因犯人走失而失职,急忙前去查看。
到了住所,却发现他鼻息如雷,还没有起床。 15 、天涯何处无芳草 据《林下词谈》说,苏轼在惠州时,曾命朝云唱《蝶恋花》一词。
朝云还没有开始唱,就已“泪满衣襟”。苏轼问何故,朝云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16 、山抹微云秦学士 秦观《满庭芳》中有“山抹微云,天粘衰草”一句,由于这首词的风格近似柳永,所以苏轼当面说秦观是“学柳永作词”,还戏称“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露花倒影”是柳永《破阵乐》的首句。) 17 、东坡肉 驰名全国的“东坡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广为传诵的谚语,多少年来,不仅流播于江浙一带,而且流播于大河上下、长城内外,甚至漂洋过海流播于日本、欧美……
苏杭之所以被人并称“天堂”,一个重要原因是名胜古迹、风景园林多而且美。杭州主要以湖山胜,苏州则主要以园林胜。
从历史上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似乎是“苏杭比较论”的始作俑者。他既当过杭州刺史,又当过苏州刺史,熟悉苏杭,歌咏苏杭,并为苏杭百姓办过不少好事,因此极富有比较苏杭的发言权。其《咏怀》开篇第一句就是:“苏杭自昔称名郡”。他已把自昔以来的这两个名郡相提并论、等量齐观了。再看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吴郡志》中写道:“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湖固不逮苏,杭为会府,谚犹先苏后杭……”接着,他又援引白居易诗句进行论证,指出:“在唐时,苏之繁雄,固为浙右第一矣。”
到了元代,“天堂”之谚进入了《双调蟾宫曲·咏西湖》:“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春暖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明代苏州才子唐寅写《江南四季歌》,第一句就是“江南人住神仙地”。所谓“神仙地”,不也就是“天堂”的同义词吗?
在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就说,姑苏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而李斗《扬州画舫录·城北录》也引有刘大观语:“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这一比较,也有其道理,说明三个名城中,苏州是以经济繁盛领先的。当然,这并不是否定苏州的“城里半园亭”。
直至现代作家曹聚仁在《吴侬软语说苏州》中,一开头就写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苏州山塘。’前天晚上,杨乃珍琵琶一响,呖呖莺声,唱出了七里山塘的风光……”此开篇从20世纪六十年代一直唱到了今天。
以上一系列描述具体、形象生动的诗文,可看作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历史注脚。当然,现代的评弹开篇,只能说是民间艺人的传唱,然而正足以说明这一民谚得到了历史上一代又一代人的认同。
琴操参宗的典故。
宋朝苏轼在杭州当官时,常常带艺妓琴操游玩西湖。有一次苏大学士突发奇想:自己要当一回长老,命艺妓琴操参宗问禅。于是就发生了下面的一幕活报剧。
苏轼说:“ 我做长老,你试着参究禅学。”
琴操问:“何谓湖中景?”
苏轼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又问:“ 何为景中人?”
答:“裙拖六幅潇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
又问:“ 如此究竟如何?”
答道:“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琴操顿悟了其中的禅理,遂即削发为尼。
本来是才子佳人一起游山玩水的良辰美景,由于苏东坡的一个奇怪的创意,搞得琴操心灰 意冷,以至于看破红尘,最后避入空门。此情此景,真是令人黯然伤神,真难知情归何处。
琴操,身处社会底层,实在是一位可怜的女人。遇上了一代大文豪苏东坡,可以说是男才配 女貌,才子配佳人。此时的她,想以身相许,又碍于情面不敢吐露真言;想朝夕相伴,却只 能够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虽然柔情似水,却害怕佳期如梦,难以成真。前思后想,左思右 想,却还是将这一段相思埋于心底,所有的痛苦自己一人慢慢承受。在封建时代,官人、富 人三妻四妾乃寻常之事。而苏东坡却并不为情所动,只是把琴操作为一个玩伴、作为大餐过 后的甜点而已。也许是多情却被无情恼,苏东坡所谓参禅之举,莫不是别有用心,为了让琴 操这位女子彻底割断情思,彻底死心!他的目的确实如愿以偿。只可惜琴操却是红尘未了、情思未断,最后是郁郁寡欢,英年早逝。 后来苏东坡可能有所悔悟、有所愧疚,不免用提碑——书写碑文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寄托自己的哀思。 琴操是最傻,也是最痴情的女人;是最可爱,也是最可怜的女人。难怪近代文人郁达夫 要踏访玲珑山,而且写下动人的感言;难怪玲珑山会成为旅游圣地,而且是有情人怀旧的最佳出去。
苏轼
一句三典:〈张安道乐全堂〉:「步兵饮酒/中散琴」
1.事典:「步兵饮酒」,步兵指阮籍,典出《晋书 阮籍传》:「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
2.事典:「中散琴」,中散即嵇康,典出嵇康〈与山涛绝交书〉:「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疏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3.语典:庾信〈咏怀〉诗:「步兵未饮酒,中散未弹琴.」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
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
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 便弃官回乡。
(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
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
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
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