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皇忏》的缘起,也有着一个传奇的故事。这故事要从梁武帝的皇后郗氏说起。
自从郗后死后,武帝日夜郁闷不乐。一夜,蓦然惊见一条大蟒蛇盘绕梁柱,武帝惊骇极了!不料,蟒蛇幽幽地诉说:「我就是郗氏,生前嫉妒六宫嫔妃,动心发口,有如毒蛇,因心怀瞋毒,死后堕为蟒蛇。不但饱受饥饿,也无洞穴可栖,身上每一鳞甲被虫啃囓,如刀割一般。……希望皇上能做功德来救拔我。」
武帝听后,万分感慨,不一会儿,蟒蛇不知去向。次日,武帝集合高僧,问有何善法可为郗氏赎罪脱苦,宝志禅师回答必须礼佛忏悔方可,于是武帝请宝志等人编辑了忏文十卷。礼忏完毕后,室内异香扑鼻,抬头见一位容貌端丽的天人,说:「蒙皇上礼忏功德,我已脱蟒蛇之身,超生忉利天,特来拜谢。」说完不见踪影。
这忏法便以梁皇为名,称为《梁皇宝忏》,又以佛法慈悲救度,又名《慈悲道场忏法》。至今千余年来,世人欲报亲恩,荐拔祖先及冤亲债主,或为在生者消灾祈福、除病延年等,多虔敬礼拜此忏,感应故事流传不断。
《梁皇忏》写出真实人生的百态
那么,《梁皇忏》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为何能「忏文举处罪花飞」,超度堕落为蟒蛇的皇后升天呢?
在佛教中,礼忏是一种透过忏文反省自己种种错误的言行,进而发愿改过迁善的修行法门。因此,翻开《梁皇忏》,你会发现里面有各种形形色色的「恶人」与「恶行」,也有造作恶行之后所受的种种果报。忏文所描述的种种情节,简直就是一部《台湾霹雳火》!
例如,「或为田业,或为舍宅,或为钱财,更相杀害」;或「陡秤欺狂、倾陵下劣,或偷盗他财,以自供给,无有诚信」;或「小不适意,便大恚怒,取诸众生,种种恼害」。还有惟恐「我不胜人,人能胜我」,于是以「华门望族」、「多闻识达」、「篇章计艺」等凌人傲物。其中两句令人拍案:「言己者,则靡德不归;说他者,则何恶不往。」
仔细地想想,这不就是现实人生的写照吗?即使没作奸犯科,大部分的人总喜欢赞扬自己,诋毁他人,甚至损人以利己。这都是由于牢不可破的「我执」使然,因而从身体、语言、意念之中,造作种种贪婪、瞋恚、愚痴等行为,使得人际间怨怼无量,苦恼无边。
在种种人际苦迫中,《梁皇忏》特别点出「怨从亲来」。许多怨怼其实是亲近的人造成的,如果是两个不相干的人,何来怨怼?「得起怨恨,皆由亲近,以三毒根,自相触恼,以触恼故,多起恨心。」对照许多当今社会亲友间相互伤害的案例,这段忏文更发人深省。
与其说《梁皇忏》是谈论「罪与罚」,倒不如说它像面明镜,让我们照见真实人生百态。只有看清楚生命的有限与困境,才能走出黑暗,迎向光明。因此,《梁皇忏》便引导礼忏者由皈依三宝开始,深信因果,惭愧忏悔,发菩提心,出离地狱苦,解冤释结,并生自庆心,知恩报恩,警念无常。最后发回向心,以求解脱、离苦得乐。
忏悔是一种转化心灵的方式
「善恶二途,皎然可见。罪福果报,谛了无疑。唯应努力,勤行忏悔。」《梁皇忏》强调,只有忏悔才能除灭一切怨怼。因为要改变命运,还是得从「心」转变起,忏法是帮助我们看见并转化自心的一种法门。
或许有人认为:「自己没做错事,何须忏悔?忏悔不是大奸大恶之徒的事吗?」但人常常是善忘且昏昧的,在不自觉中产生不善的念头或行为,伤害众生而不自知;人常常也是无法自主的,在情绪或偏见的牵引下,很容易做出悔不当初的事来。若我们能时时发忏悔心,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心也就能醒觉而柔软,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不是道德救赎,而是心灵的净化与提升──慈悲一切,怨亲平等。
夏夜里,阅读《梁皇忏》的我,彷佛上了人生宝贵的一堂
《大悲忏法》,又称为《大悲心咒忏法》、《大悲忏》,全称为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是宋代天台宗大师知礼依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参照天台宗的教观行仪而作佛教忏法仪式,是有关观世音菩萨的忏法中较为流行的一种。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又称为《千手经》,全称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是唐代伽梵达磨翻译。此经宣说观世音菩萨内证功德的根本咒,即《大悲咒》。
根据本经的记载,《大悲咒》全文共计有八十四句,诵此咒有无量功德,能得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十五种善生: (1)所生之处常逢王,(2)常生善国,(3)常值好时,(4)常逢善友,(5)身根常得具足,(6)道心纯熟,(7)不犯禁戒,(8)所有眷属恩爱和顺,(9)资具财食常得丰足,(10)恒得他人恭敬扶接,(11)所有财宝不受他人劫夺,(12)意欲所求皆悉称遂,(13)龙天善神恒常护卫,(14)所生之处得以见佛闻法,(15)所闻正法悟甚深义。
十五种恶死是指:(1)饥饿困苦死,(2)枷禁杖楚死,(3)怨家仇对死,(4)军阵相杀死,(5)虎狼恶兽残害死,(6)毒蛇阮蝎所中死,(7)水火焚漂死,(8)毒药所中死,(9)虫毒所害死,(10)狂乱失念死,(11)山树崖岸坠落死,(12)恶人厌魅死,(13)邪神恶鬼得便死,(14)恶病缠身死,(15)非分自害死。另外,《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卷上记载,若诵此咒一百零八遍,则一切烦恼罪障,乃至五逆等重罪,悉皆消弭,而得身、口、意清净。
《大悲咒》有多种翻译,随着经典的不同而章名长短各有所不同。如《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卷上(智通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金刚智译)为一一三名;《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卷下(不空译)为四十句,并且说若诵此咒可得息灾、增益、降伏、敬爱钩召等四种成就;《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陀罗尼》(不空译)记载则有八十二句。
正是因为《大悲咒》的功德及持诵的灵感,随着观世音菩萨信仰的流行,《大悲咒》受到佛教徒的欢迎,所以才会出现大悲忏法。大悲忏法是由知礼始集,他按照天台宗的教义及仪轨来修习《大悲咒》,从而作成大悲忏法。
知礼所作的《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总共分十科:一、严净道场,二、净三业,三、结界,四、修供养,五、请三宝诸天,六、赞叹伸诚,七、作礼,八、发愿持咒,九、忏悔,十、观行。由于知礼的《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中引用了大量的经文及天台宗方面的著作,加以详细说明,并且阐述了天台止观的修行。
后来,清代宝华山见月读体律师加以删订,重新编纂,成为现行的流通本。与知礼所作《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相比,见月读体律师的《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没有严净道场、净三业、结界、请三宝诸天、观行,其余则是相同。
现在,我们依据见月读体律师的《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介绍忏法仪轨如下: (1) 修供养,三称“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主者呼“一切恭谨”,然后,主者再呼“一心顶礼十方常住三宝”,顶礼一拜。主者呼“是诸众等,各各胡跪,严持香花,如法供养”,大众跪下,同音唱“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午”。
主者呼“供养已,一切恭谨”,大众顶礼拜。 (2) 赞叹伸诚,大众跪下,同音唱:“南无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成妙功德,具大慈悲。
于一身心,现千手眼,照见法界,护持众生,令发广大道心,教持圆满神咒,永离恶道,得生佛前。无间重愆,缠身恶疾,莫能救济,悉使消除。
三昧辨才,现生求愿,皆令果遂,决定无疑。能使速获三乘,早登佛地,威神之力,叹莫能穷,故我一心归命顶礼。”
(3) 作礼,大众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悲心大陀罗尼神妙章句及诸大菩萨等。 (4) 发愿持咒,顶礼后,大众跪下,随引磬声念产:“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南无大悲观世间,愿我速度一切众;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善方便;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得戒定道;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登涅盘山;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还会无为舍;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然后,稍急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各十声,顶礼一拜,问讯,由主法者白文,说明诵持《大悲咒》的功德,最后大众同声诵《大悲咒》七遍或二十一遍或四十九遍或一百零八遍。
(5) 忏悔,诵咒毕,大众唱:“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悉愿断除三障,归命忏悔”,然后,唱一段忏悔文,顶礼一拜,总共有四拜。忏悔后,绕佛,分别念“南无十方佛、南无十方法、南无十方僧、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千光王静住。
三昧昧水忏的起源,是唐朝的悟达国师,遇迦诺迦尊者,教他以三昧水洗涤人面疮而消除累世冤业的忏法。
在唐朝懿宗皇帝时,有一位知玄悟达国师,在他年少还未被封为国师时,曾参访丛林,挂单在一间不知名的寺里,正巧另一位僧人也挂单在该寺,但那位僧人得了很重的病,通身长满了疮,发出很难闻的臭气,所以都没有人想要和他来往,国师住在他的隔壁,很同情他的病苦,常常照应他,一点都没有讨厌躲避的感觉。
不久那位病僧的病也好了,为了道业各奔前程,在临别的时候,那位僧人为了感激知玄和尚的德风道义,就对他说:「你以后如有难临身,请你不妨到西蜀彭州九陇山来找我,我会设法解救你的灾难。记住山上左边两棵大松树连在一起,那就是我居住地方的标志。」说完便离去了。
后来知玄和尚因为德行高深,唐懿宗十分崇敬,就封他为悟达国师,还赐他沉香庄饰的宝座,悟达国师坐上宝座之后却生起一念傲慢心,心想现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於是从这时候开始,膝盖上便生出一个人面疮来,长得和人面一模一样,每次还要用饮食喂他,也能像人一样开口吃东西,悟达国师当时痛苦难忍,遍请各地的名医,但是每位名医都无法医治。
国师这时突然记起过去,同住的那位病僧临别所说的话,於是便前往西蜀彭州九陇山去寻找。一日,天色已晚,忽然看见了两棵并立的松树,再往前一看是一座金碧辉煌的殿堂与那僧人,两人相见甚欢,国师便把所患的怪疾告诉他,僧人便加以安慰,告诉国师不要担心,只要用清泉水洗一洗即可。
次日清早僧人就令一个孩童引领国师到岩下清泉的溪旁清洗,国师刚要捧水洗人面疮时,人面疮竟然大声呼喊:「不可以洗啊!您知识广博、见解深远,但不知是否曾读过西汉书上,袁盎与晁错传呢?」国师回答说:「曾经读过。」人面疮就说:「往昔的袁盎就是您,而晁错就是我,当时晁错被腰斩时,心怀怨恨,因此我累世都在寻求报复的机会,可是您十世以来,都是身为持戒严谨的高僧,冥冥中戒神在旁守护,使我没有机会报复,而今您受到恩宠,动了一念名利心,无形中德行已经亏损,因为这个缘故,我才能接近您的身边来报仇。现在蒙圣人迦诺迦尊者出面来调解,赐我三昧法水(此三昧水是迦诺迦尊者三昧力的加持而成三昧法水),让我得解脱,今后我不再与您为难作对了。」
悟达国师蒙受圣人的救护,洗除多生的宿冤,因此写成忏本,早晚恭敬礼诵,来报答大圣的恩德,并命名为慈悲三昧水忏,就是取尊者以三昧水洗人面疮,解开两家累世冤业的缘故。
今日大众在礼拜忏悔时,藉由祖师大德身行、言教的提示,应当发起真诚的清净心,以三昧法水洗去我们累劫的尘垢。
“推敲”的典故源自于唐代诗人贾岛。现在比喻写作时逐字逐句思考的过程,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苦吟派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诗人贾岛有一次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凝,一路上搜索诗句,名叫《题李凝幽居》的诗,其中有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
反复吟诵了几遍,又想将“推”改为“敲”,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姿势,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惊讶。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时候,跛驴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的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车骑。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也加入了思索,良久之后,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扩展资料
王安石“推敲”炼字的典故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
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
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推敲 (汉语词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诗作名句)
《梁皇宝忏》就是《梁皇忏法》亦即是《慈悲道场忏法》,为笃信佛教的梁武帝请宝志禅师与高僧等十人所集,故俗称《梁皇宝忏》。梁武帝建寺设法会,一生精研佛教教理,固持戒律,所以有“皇帝菩萨”之称。
《梁皇宝忏》,凡十卷。又作《梁武忏》、《慈悲道场忏法》。 《梁皇忏》的名称开始出现于唐代。日僧圆珍入唐携回日本的经典目录中就有此名。南宋末年,"梁皇忏"被收录于高丽大藏经中。但从其内容和行忏的对象看,我们相信早在梁朝,就已经有此忏法存在了。镰田茂雄在《中国佛教史》第三册中说,后世称为《梁皇忏》的佛教礼仪原型书籍,可能就是梁天监四年(505)所编辑。
或说与齐时文宣王萧子良曾撰《净柱子净行法门》二十卷,梁时诸名僧删编为十卷,内分四十品,后因传误日多,元代妙觉智等重加校订审核,即今之流通本。印顺法师说是元代所编,伪托为梁的作品。
梁武帝为超度其夫人郗氏所制。据《南史梁武德郗皇后传》载,后酷妒忌,及终,化为龙,入于后宫,通梦于帝,或现形,光彩照灼。又据《释氏稽古略》卷二载,梁武帝初为雍州刺史时,夫人郗氏性酷妒,既亡,化为巨蟒,入后宫通梦于帝,帝制《慈悲道场忏法》十卷,请僧行忏礼,夫人遂化为天人,在空中谢帝而去。其忏法行世,称梁皇忏。
内述归命过去六佛、释迦佛及未来佛弥勒菩萨,示悔罪意,发愿信奉致礼诸佛,以除罪生福,济度亡灵。〔茶香室丛钞卷十三、太平广记〕
恩德武威同时并用,是古来将帅、君王所重视的统御谋略之一。《百战奇法·爱战》云:“凡与敌战,士卒宁进死,而不肯退生者,皆将恩惠使然也。”《孙子兵法·地形篇》云:“视士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孙武认为,统御部卒,必须用恩威并施之谋。“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典故1:李靖是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当初李渊任隋朝官员镇守太原时,与李靖有矛盾,李渊准备起兵反隋时,李靖曾想告发他。后来,李渊占领长安捉住了李靖,差点把他杀了,因李世民求情才得以免死,可见李渊与李靖之间存在恩怨瓜葛。616年,李渊令李靖征讨萧铣,李靖初战有功,李渊不计前嫌,论功行赏,使李靖深为感动。后来李靖在战争中又有失利,李渊大怒,严斥李靖贻误战机,要将他处斩,这时,又有人为之求情,李渊又放了他一马,使李靖对李渊感恩戴德,忠心耿耿。李靖决心戴罪立功,620年,李靖率800精锐大败开州(今四川开县)蛮族首领冉肇则,俘5000多人,乘胜收复开州、通州,为李渊夺取西南立下了汗马功劳。
典故2: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也是运用恩威并施策略的典范。蜀后主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领兵声讨南中(今云南曲靖一带),马谡对诸葛亮说,南中一带的军民倚仗地势险阻,一直不服蜀汉统治,我们现在攻破南中易如反掌,但是在我们离开之后,他们还是会叛变,所以,我们不如攻心为上,以心战治之。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当年5月份渡泸水(今云南保山县西北),擒拿了孟获,为了彻底征服孟获的心,诸葛亮故意把自己排兵布阵的方略摆给孟获看,孟获不以为然,说初次与诸葛亮打交道,不明虚实,只要像这样的阵势,我肯定能取胜,于是诸葛亮放了孟获,孟获不久又领兵来战,又战败而归,被诸葛亮俘住,就这样擒了放,放了擒,连续七次,直到第七次再放孟获时,他却不肯离去,说诸葛亮是天威,南中不再反了,孟获的心被攻下了。然后,诸葛亮把南中各地的首领召集起来,宣布南中各地继续为他们管辖,蜀军不设官,不留兵,并将随军的衣物、粮草捐献给了当地官兵,以补偿连年战争给百姓造成的损失,得到了南中军民的拥护。从此,夷汉相安无事。
八十八佛是五十三佛加三十五佛。
五十三佛名见《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是婆婆世界的过去佛。三十五佛出自《决定毗尼经》,是现在十方世界中佛。
五十三佛 从“ 南无普光佛”到“南无一切法常满王佛”为五十三佛,出自《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药上菩萨宣说了佛名,过去七佛于经中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宣说五十三佛,乃是过去久远旧住娑婆世界,成熟众生而般涅盘。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余一切众生,得闻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于百千万亿阿僧只劫,不堕恶道。若复有人,能称是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处,常得值遇十方诸佛。
若复有人,能至心敬礼五十三佛者,除灭四重五逆及谤方等(经典),皆悉清净。以是诸佛本誓愿故,于念念中,即得除灭如上诸罪。
尸弃如来、毗舍浮如来、拘留孙如来、拘那含牟尼如来、迦叶如来,亦赞是五十三佛名,亦复赞叹,善男子,善女人,能闻是五十三佛名者,能称名者,能敬礼者,除灭罪障,如上所说。” 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众多因缘而化现于世,而本师所以与贤劫千佛出兴于世,与往昔末法闻是五十三佛名大有关系,所以在本经中亦作是言: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大众言:我曾往昔,无数劫时,于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学道,闻是五十三佛名,闻已合掌,心生欢喜,复教他人,令得闻持,他人闻已,展转相教,乃至三千人,此三千人,异口同音,称诸佛名,一心敬礼,以是敬礼诸佛因缘功德力故,即得超越无数亿劫生死之罪。
其千人者,花光佛为首,下至毗舍浮佛,于庄严劫,得成为佛,过去千佛是也。此中千佛者,拘留孙佛为首,下至楼至如来,于贤劫中次第成佛。
后千佛者,日光如来为首,下至须弥相,于星宿劫中当得成佛。佛告宝积,十方现在诸佛,善德如来等,亦曾得闻是五十三佛名故,于十方面各皆成佛。”
三十五佛 “若有菩萨,成就五无间罪,犯于女人,或犯男子,或故犯塔犯僧,如是等余犯菩萨,应于三十五佛边,所犯重罪,昼夜独处,至心忏悔。忏悔法者,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金刚不坏佛 南无宝光佛 南无龙尊王佛 南无精进军佛南无精进喜佛 南无宝火佛 南无宝月光佛 南无现无愚佛 南无宝月佛 南无无垢佛 南无离垢佛 南无勇施佛 南无清净佛 南无清净施佛 南无婆留那佛 南无水天佛 南无坚德佛 南无栴檀功德佛 南无无量掬光佛 南无光德佛 南无无忧德佛 南无那罗延佛 南无功德华佛 南无莲华光游戏神通佛 南无财功德佛 南无德念佛 南无善名称功德如来 南无红炎幢王如来 南无善游步功德如来 南无斗战胜如来 南无善游步如来 南无周匝庄严功德如来 南无宝华游步如来 南无宝莲华善住娑罗树王如来 如是等一切世界,诸佛世尊,常住在世。是诸世尊,当慈念我:若我此生、若我前生,从无始生死以来,所作众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若塔、若僧、若四方僧物,若自取、若教他取、见取随喜;五无间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十不善道,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所作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应堕地狱、饿鬼、畜生,诸余恶趣、边地下贱,及篾戾车,如是等处。
所作罪障,今皆忏悔。今诸佛世尊,当证知我、当忆念我。
(一拜) 我复于诸佛世尊前,作如是言:若我此生、若我余生,曾行布施、或守净戒,乃至施与畜生,一抟之食;或修净行,所有善根;成就众生,所有善根;修行菩提,所有善根;及无上智,所有善根。一切合集,校计筹量,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作回向,我亦如是回向。众罪皆忏悔,诸福尽随喜;及请佛功德,愿成无上智。
去、来、现在佛,于众生最胜。无量功德海,我今皈命礼。
(一拜) 众罪皆忏悔, 诸福尽随喜, 及请佛功德, 愿成无上智, 去来现在佛, 于众生最胜, 无量功德海, 归依合掌礼。 如是舍利弗。
菩萨如是观此三十五佛,如在目前,思惟如来所有功德,应作如是清净忏悔,菩萨若能净此罪已,尔时诸佛为其现身。” 《宝积经》云:“一切众生,若有身具五逆十恶重罪之者,万劫千生不通忏悔,应须顶礼三十五佛,至心忏悔,一切罪障,皆得除灭。”
由此可见,称念礼拜八十八佛,功德威神不可思议,能除一切极恶重罪。是故我等末世行人,不论罪障迷惑,若轻若重,悉应至诚,恭敬礼拜八十八佛功德名号。
亦如过现未来三千诸佛,早得成佛。 取相忏中(对着88佛像),至诚礼拜八十八佛,最为殊胜,最为简便,亦最常用,极易感应,得见瑞相,身心轻安,足以证明,罪灭障除,堪可进功,修行办道。
是故古德大善知识,将之列入早晚课诵。 持三十五佛名号,能消的诸恶罪业 南无金刚不坏佛: 能消过去世中二万劫罪业 南无宝光佛: 能消过去世中一万劫罪业 南无龙尊王佛: 能消过去世中一千劫罪业 南无精进军佛: 能消过去世中一切口业 南无精进喜佛: 能消过去世中工切意业业 南无宝火佛: 能消过去世中两合破合和僧罪业 南无宝鸡市月光佛: 能消过去世中一劫罪业 南无现无愚佛: 能消过去世中四众过失罪业 南无宝月佛: 能消过去世中杀母罪业 南无无垢佛: 能消过去世中杀父罪业 南无勇施佛: 能消去世中杀阿罗汉罪业 南无清净佛: 能消。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6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