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北距岐山县城25公里。高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了寺庙。
据当地民间传说,诸葛亮去世时,一颗明星从天而降,所以才起这个名字。当年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称“诸葛田”。当年诸葛亮设军帐指挥作战的地方还留有半米高的城墙残迹,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近100米。当地群众给这个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边的秦岭山坡,有一块平展的石头,上面似有棋盘线条。据说当年诸葛亮在这里下过棋,所以这座山得名“棋盘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诸葛锅”,铁锅上铸有汉代隶书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农田,游客来这里总想找一找古战场的遗迹和传闻。在农田的中间有一道河湾,当地叫落星湾,湾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诸葛亮祠,创建于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内献殿内两侧墙壁上有一幅幅三国故事画,如古城会、空城计、三战吕布等。壁画下镶嵌着40块青石,石刻岳飞手书《出师表》,字迹苍劲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赞颂岳飞的石刻:“纯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公元1275年,蒙古军南下攻克临安,1278年帝昺(7岁)在陆秀夫等大臣拥戴下称帝,继续抵抗蒙古军。
1279年,宋军战败。宰相陆秀夫用剑先逼自己夫人和女孩跳海自杀,他的夫人和女孩跳下去了,接着便含泪,背起年仅8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
杨太后知道儿子死了,便哭道:“老妇迢迢千里而来,也为了赵家的骨肉,今天死了,老妇还能活吗?!”接着也跟着儿子跳海自杀。船上的官员也相继地跟着跳海自杀,顿时宋军乱成一团,哭声震天,悲痛欲绝,个个从船上跳下海去,共有三、四万人。
第2日海上浮出10万具尸体,残骸盈海,浮尸塞流。
《世说新语》载,公元322年,晋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乱,其弟王导及家族受牵连,为了请罪一大早王导带着王氏子弟跪在宫殿门前等候皇上发落。这时周靑进宫,王导希望周靑能替他说些好话,便小声对他说:“伯仁(周靑的字),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结果周靑就当没听见,昂首走进宫去。等他从宫里出来,已经喝得晕乎乎的,王导和他招呼,他还是不理不睬,一边走还一边嘀咕:“今年杀贼子,取个斗大金印……”
后来王敦总揽朝政,要收拾周靑遂询问王导:“周靑也算是个人才,是不是给个官当当?”连问了几次,王导因想起周靑曾在宫门口不帮自己的事就一直都沉默不语。王敦见他这样就眼中凶光一闪:“如果不配为官,那么应该杀掉!”王导还是沉默。于是,周靑被王敦杀害。
后来,王导有一次在整理中书省的文件时,才发现周靑极力维护自己为自己辩白的奏章。又听说了那天自己跪在宫门时,周靑一进宫就激烈地维护王家全家,只不过没有在自己面前表示出来而已。联想到自己却在能救活他的时候没有伸手相救,一股强烈的负罪感涌上心头,他回家后对儿子们说:“我虽不杀伯仁,但是伯仁却因我而死。幽明之中,负此良友呀!”这就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个典故的来历。
【原文】 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
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
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之。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
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其友谓之曰:“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知,则否。
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让乃笑而应之曰:“是为先知报后知,为故君贼新君,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矣。
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
吾所为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 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
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于是赵襄子面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知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仇,反委质事知伯。
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襄子乃喟然叹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
子自为计,寡人不舍子。”使兵环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
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
遂伏剑而死。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子路死时的典故叫做君子死,冠不免。
子路名字叫做仲由,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相,后任大夫孔俚的宰。
卫庄公元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仲由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
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道:“君子死,冠不免。”意思是君子即使临死,也要衣冠整齐”在系好帽缨的过程中子路被人砍成肉酱。
扩展资料:
仲由为人伉直鲁莽,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仲由为人果烈刚直,且多才艺,事亲至孝,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
志伉直,又使得子路的好勇与一般的逞勇好斗之徒有所区分,使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张正义、为民请命、不欺幼弱的意蕴。
为此,他常遭师之痛责,说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不得其死,等等。孔于曾评价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可以以为这是单纯评论子路的学问,同时这一评价所包括的涵义更加广泛。它说明子路尽管经过孔门的洗礼。
但身上的野气始终未能脱除干净,故孔子说他只是升堂,而始终未能入室,即子路始终未能成为儒雅君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子路(君子死,冠不免)
/view/1308188.htm
丙吉汉代鲁国人,字少卿,封博阳侯。丙吉当宰相时,一天外出,逢到路上群众斗殴,死伤在路上。做为宰相的丙吉却一点也不过问。他的随从人员就责怪他。丙吉又继续前进,看到有人赶一头牛,这只牛张开嘴吐舌头气喘喘的。丙吉赶忙停车,命令骑吏前往询问:这头牛走了几里路?随从人员就说:「丞相,人死了,你视而不见,牛只是喘气,你却注意,你真是颠倒了关心的对象吧!」也有人用这两件事来讥笑丙吉。丙吉的回答:「人民相互打斗杀伤,这是首都长安或者地方长官应该作的职责,如何禁止、防备、捉拿坏人,年度终了,作丞相的考核他们的成绩,奏请皇帝加以赏罚。宰相不必亲自处理这种小事,所以不应当急於在道路上处理。当春天的时候,太阳并不强烈,我恐怕牛只走了一段小路,就因为太热而气喘了。这是不是气候冷热异常,对牛的伤害呢?作为宰相,他的职责是治理全国性的大政,气候是不是风调雨顺,关系到全国人民的生活。所以我当然要过问。」随从听了,知道丙吉是一位识大体的人物,终於认同丙吉的行为。
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为政思想中各有分工各辖其职的思想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