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道主”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原意是东方道路上负责招待的人,后人便因此称主人为“东道主”“东道主人”。以“作东”称请客,以“东道席”、“东道”称主人。
“直笔”出自《左传•宣公二年》,即如实记载史实;“董狐直笔”用来赞扬敢于如实记载史实的史官或史官的刚强正直的精神。
“染指”出自《左传•宣公四年》,指占便宜、也指惹事生非或陷入与自己毫无关系的是非之中。
“南冠客”出自《左传•成公九年》,即戴着南边楚国帽子的人,后来指囚徒;也指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不忘国家的有识之士。
“哭秦庭”出自《左传•定公四年》申包胥“立,依于庭墙而哭”,表示救国之心迫切,求援之情专诚。
“五车书”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深,或指藏书丰富。
“不龟药”出自《庄子•逍遥游》,比喻平常的东西,如果使用得当,也会发挥重大作用。
“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原意是修炼到家,后来多用来形容某人蠢笨,呆头呆脑,不灵活。
“大方之家”出自《庄子•秋水》,指道德修养和技术水平都很高的人,也指内行、行家。“望洋兴叹”也出自这里,指面对伟大的事物而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在常常比喻自以为力量不够,而无可奈何。
“战胜”出自《韩非子•喻老》“战胜,故肥也”,本意是指正义取得胜利,现在用来表示取得胜利,打败对手。
“和氏之璧”出自《韩非子•和氏》,指美玉,比喻材德兼备的人。
《下里》、《巴人》是通俗歌曲,《阳春》、《白雪》是高雅的歌曲。所以,人们用“下里巴人”形容低等平凡的人;以“阳春白雪”形容上等高雅的人。出自宋玉《对楚王问》。
“庭训”、“过庭训”出自《论语•季氏》,原来指的就是孔子教育儿子,后来多用它知道家庭教育。晋代人葛洪曾说他“夙失庭训”,就是说从小失去父亲的教诲。
……
不知道你想干什么用,就写这些了
“东道主”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原意是东方道路上负责招待的人,后人便因此称主人为“东道主”“东道主人”。
以“作东”称请客,以“东道席”、“东道”称主人。“直笔”出自《左传•宣公二年》,即如实记载史实;“董狐直笔”用来赞扬敢于如实记载史实的史官或史官的刚强正直的精神。
“染指”出自《左传•宣公四年》,指占便宜、也指惹事生非或陷入与自己毫无关系的是非之中。“南冠客”出自《左传•成公九年》,即戴着南边楚国帽子的人,后来指囚徒;也指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不忘国家的有识之士。
“哭秦庭”出自《左传•定公四年》申包胥“立,依于庭墙而哭”,表示救国之心迫切,求援之情专诚。“五车书”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深,或指藏书丰富。
“不龟药”出自《庄子•逍遥游》,比喻平常的东西,如果使用得当,也会发挥重大作用。“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原意是修炼到家,后来多用来形容某人蠢笨,呆头呆脑,不灵活。
“大方之家”出自《庄子•秋水》,指道德修养和技术水平都很高的人,也指内行、行家。“望洋兴叹”也出自这里,指面对伟大的事物而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在常常比喻自以为力量不够,而无可奈何。
“战胜”出自《韩非子•喻老》“战胜,故肥也”,本意是指正义取得胜利,现在用来表示取得胜利,打败对手。“和氏之璧”出自《韩非子•和氏》,指美玉,比喻材德兼备的人。
《下里》、《巴人》是通俗歌曲,《阳春》、《白雪》是高雅的歌曲。所以,人们用“下里巴人”形容低等平凡的人;以“阳春白雪”形容上等高雅的人。
出自宋玉《对楚王问》。“庭训”、“过庭训”出自《论语•季氏》,原来指的就是孔子教育儿子,后来多用它知道家庭教育。
晋代人葛洪曾说他“夙失庭训”,就是说从小失去父亲的教诲。……不知道你想干什么用,就写这些了。
历史典故方面的经典书籍有
1、贵州出版的〈历史典故辞典〉(我读大学时买到一本),可以查到许多历史典故。
2、〈上下五千年〉,最早是林汉达、曹余章编著,四川儿童出版社1978年版的,一套五本。现在还有其他人编的〈中国上下五千年〉,能够查到很多历史典故
3、〈成语辞典〉(比较大一点的),里面的经典故事很多了,通过成语故事去寻找古文书籍,再去找白话文翻译。
4、〈古文字辞典〉,在介绍古文字时间,也能够介绍很多历史典故。
5、〈中国历史传说〉,80年代出的,分朝代出版的,一套有很多本。
6、〈明朝那些事儿〉 ,一套七本,可以一看。
7、〈中国各朝代历史〉系列,一个朝代有很多本,好象是2003年,还是2001年出版的,记不清了,我大学时买过。
8、〈历史知道点系列〉,分类介绍历史。
9、〈成语故事〉,少年儿童出版社。
同时,你还可以找历史老师,听取意见;也可以上网搜索。还有找中学历史网,还可以看历史博客,比如X5dj.com等等。。
我的QQ:363662568、1042072149。
愿对你有所帮助
《龙文鞭影》,初名《蒙养故事》,明代萧良有撰。
此书未成之前,以四字韵言形式介绍古代人物及有关典故的童蒙读物,主要有唐代李翰的《蒙求》,萧良有在《蒙求》的基础上,写成了《蒙养故事》,仍用四字韵言的形式,用平水韵的平声韵。此书问世后,曾有夏广文为之作注。
后到清朝初年,安徽的一位私塾先生杨臣诤,认为《蒙养故事》仍然不够完备,夏广文的注多有疏漏谬处,因而进行増订。増订完后,并改书名为《龙文鞭影》。龙文,原是汉代西域的骏马名,此马见鞭则疾驰,取此名的意思是童蒙学习此书,学识会增长的更快。全书一千多句,比《蒙求》増加近一倍。使用了平水韵平声的全部三十个韵部。内容主要是宋代以前的人物典故,元明两代也涉及一些,比重不是很大。但值得一说的是,在下平声“七阳”韵中有“人始亚当”一句,这超出了中国历史的范畴,引用了《圣经》中的故事了。
《龙文》问世后,影响甚大,成为有清一代颇受欢迎的童蒙读物之一。再到清末年间,广东番禺有李晖吉、徐兰畦二人合撰了《龙文鞭影二集》,取材和体例与杨臣诤増订者咸同,篇幅也大体上相等。因为有了二集,自然称杨臣诤増订者为初集。清末民国时期出版的《龙文鞭影》,一般都是将初集、二集合在一起出版。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5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