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三颜四,禹寸陶分”所表达出来的是恪守仁礼,敬畏光阴的人生哲思,不失为做人做事之格言。
“曾三”,指的是曾子和他的“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名参,春秋战国之交鲁国人,为夏禹的后代。曾子是孔子早期的弟子,其上承孔子之道,下开思孟学派。曾子参与了《论语》的编写,并著有《大学》、《孝经》等书,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及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了中国文化两千多年,被后世尊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复圣颜回、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
《论语·学而》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谋划的事有没有做到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诚心诚意呢?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有没有做到时时温习巩固呢?”
“颜四”,指的是颜回和他的“问仁四勿”。
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颜回十四岁拜师孔子,为孔子最得意门生,其甘于贫困而乐于好学的品质深受孔子之赞誉。颜回一生没有任官,大多追随孔子奔走六国,也没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儒家经典中,其思想观点与孔子基本一致,后世尊为“复圣”。
《论语·颜渊》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回问孔子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按礼的要求去做就是仁。一旦做到这些,天下的一切也就归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本人,难道还要求于别人吗?”颜回又说:“请问践行仁的要求。”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要看,不合乎礼的不要听,不合乎礼的不要说,不合乎礼的不要做。”颜回说:“我虽愚笨,也要按照您的话去践行。”
“禹寸”,指的是大禹和他做事的时间观念。
大禹,为夏后氏首领。相传,因大禹治水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为夏朝的开国君主,与上古时代的尧、舜齐名。大禹最卓著的功绩是治水和划定九州。
《淮南子·原道训》载:“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日月不停地流转,时间不会去迁就人。所以圣贤之人不会看重直径尺长的玉璧,而是珍重一寸光阴,因为时间难得而易失。大禹为了追随时间,鞋子掉了也不拾取,头巾挂落了也不顾,他不是和谁争先恐后,而是为了赢得时机。
“陶分”,指的是陶侃和他的“当惜分阴”。
陶侃,东晋名将,征西大将军。他出身寒微,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南朝著名诗人陶渊明为其曾孙。
《晋书·陶侃传》载,陶侃常语人曰:“民生在勤。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凡俗,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真自弃也。”人民的生计在于勤劳。像大禹这样的圣人,都珍惜一寸光阴;至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更应该珍惜一分光阴,怎可以安逸优游?生时对社会没贡献,死后默默无闻,那就是自暴自弃啊。
“曾三颜四,禹寸陶分”所表达出来的是恪守仁礼,敬畏光阴的人生哲思,不失为做人做事之格言。
“曾三”,指的是曾子和他的“吾日三省吾身”。曾子,名参,春秋战国之交鲁国人,为夏禹的后代。
曾子是孔子早期的弟子,其上承孔子之道,下开思孟学派。曾子参与了《论语》的编写,并著有《大学》、《孝经》等书,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及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了中国文化两千多年,被后世尊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复圣颜回、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论语·学而》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谋划的事有没有做到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诚心诚意呢?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有没有做到时时温习巩固呢?”“颜四”,指的是颜回和他的“问仁四勿”。
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颜回十四岁拜师孔子,为孔子最得意门生,其甘于贫困而乐于好学的品质深受孔子之赞誉。
颜回一生没有任官,大多追随孔子奔走六国,也没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儒家经典中,其思想观点与孔子基本一致,后世尊为“复圣”。《论语·颜渊》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回问孔子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按礼的要求去做就是仁。一旦做到这些,天下的一切也就归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本人,难道还要求于别人吗?”颜回又说:“请问践行仁的要求。”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要看,不合乎礼的不要听,不合乎礼的不要说,不合乎礼的不要做。”
颜回说:“我虽愚笨,也要按照您的话去践行。”“禹寸”,指的是大禹和他做事的时间观念。
大禹,为夏后氏首领。相传,因大禹治水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为夏朝的开国君主,与上古时代的尧、舜齐名。
大禹最卓著的功绩是治水和划定九州。《淮南子·原道训》载:“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
故圣人不贵尺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
日月不停地流转,时间不会去迁就人。所以圣贤之人不会看重直径尺长的玉璧,而是珍重一寸光阴,因为时间难得而易失。
大禹为了追随时间,鞋子掉了也不拾取,头巾挂落了也不顾,他不是和谁争先恐后,而是为了赢得时机。“陶分”,指的是陶侃和他的“当惜分阴”。
陶侃,东晋名将,征西大将军。他出身寒微,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南朝著名诗人陶渊明为其曾孙。
《晋书·陶侃传》载,陶侃常语人曰:“民生在勤。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凡俗,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真自弃也。”
人民的生计在于勤劳。像大禹这样的圣人,都珍惜一寸光阴;至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更应该珍惜一分光阴,怎可以安逸优游?生时对社会没贡献,死后默默无闻,那就是自暴自弃啊。
这是清代文人郑板桥为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写的一联: 曾三颜四; 禹寸陶分。
“曾”即孔子弟子曾参。他说过:“吾日三省我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每日反省自己的忠心、守信、复习三个方面,此为“曾三”。
“颜”为孔子弟子颜回,他有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故称颜四。
“禹寸”,是说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阴。《游南子》谓:“大圣大责尺壁,而重寸之阴”。
陶分,指学者陶侃珍惜每一分时光。他说过,“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郑板桥化古人之名言,以最简练的语句,囊深邃之内容,此联在于激励人们,珍惜时光,思想积极,值得效仿、学习。
曾三颜四,禹寸陶分
曾三:曾子(前505-前436),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著称。据说《孝经》就出自他手。《大戴礼记》有曾子十篇。相传《大学》为他所著。后被尊为"宗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曾子每天从"忠厚"、"诚信"、"温习"三方面数次反省。南宋朱熹《斋居感兴》诗:"曾子日三省。"后习以"曾三"称之。
颜四:颜渊(前521-前490),名回,字子渊。春秋末鲁国人。孔子弟子。勤学好问,乐道安贫,箪食瓢饮,不改其乐。不迁怒,不贰过。在孔门以"德"著称。孔子叹曰:"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早卒,后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复圣"。颜渊有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即凡有悖于儒家礼仪道德的就不看、不听、不说、不做。南宋朱熹《斋居感兴》诗:"颜生躬四勿。"后习以"颜四"称之。
禹寸:禹,史称大禹、夏禹、戎禹。姒姓,名文命。鲧之子。奉舜命治理洪水,历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悉平。舜死,禹继任部落联盟领袖,都安邑。传曾铸造九鼎,又传曾克平三苗之乱。后东巡狩至会稽而卒。《淮南子》云:"大圣不贵尺之璧,而贵寸之阴。"
陶分:陶,陶侃(259-334),东晋庐江浔阳(今湖北黄梅西南)人,字士行,早孤贫。初为县吏,西晋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任荆州刺史。三年,讨平杜弢,东晋太宁三年(325),加征西大将军。苏峻、祖约叛晋,建康(今江苏南京)失守,庾亮、温峤推侃为盟主,击杀苏、祖二叛,封长沙郡公。后人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侃在军四十余年,果毅善断,精勤吏职。常谓:"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此联虽短,却巧用了四个典故。上联意在强调人们要反省修身,注重伦理道德;下联意在鼓励人们要惜时勤奋,力求有所作为。构思精巧,清雅灵动。读来颇觉蕴籍深沉,情味隽永。
曾指孔子的学生曾参,因他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说法,因此称为曾三;
颜同样是孔子的学生,大名相信很多人都熟悉,就是颜回,因他的铭言为“非礼勿视,非礼勿闻,非礼勿问,非礼勿为”,故称为颜四;
禹指治水的大禹,陶指东晋时的名臣陶侃,他们均是爱惜光阴,前者是寸阴必争,后者是分阴必惜。陶侃虽是武将,但平时很注意抓紧时间提高自身素质,他曾多次对众人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大禹作为圣人,尚且爱惜每一寸光阴,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更应珍惜每一寸光阴才是。”
这是清代文人郑板桥为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写的一联:
曾三颜四、禹寸陶分。
1、“曾”即孔子弟子曾参。他说过:“吾日三省我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每日反省自己的忠心、守信、复习三个方面,此为“曾三”。
2、“颜”为孔子弟子颜回,他有四勿,即“非礼勿视,非zhidao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故称颜四。
3、“禹寸”,是说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阴。回《游南子》谓:“大圣大责尺壁,而重寸之阴”。
4、陶分,指学者陶侃珍惜每一分时光。他说过,“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郑板桥化古人之名言,以最简练的语句,囊深邃之内容,此联在于激励人们,珍惜时光,思想积极,值得效仿、学习。
郑板桥简介: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5年1月22日),"燮"读音xieˋ,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大垛人,祖籍苏州,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答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要说景德镇的瓷器有名的故事,我觉得郑和下西洋所携带的陶器全部出自景德镇,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景德镇瓷器
◆瓷器产品简介 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郑和下西洋与景德镇瓷器 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人十分喜欢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的瓷器。公元1405年 (明永乐三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携带了大量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瓷器,促进了中国陶瓷远销海外,扩大了中国陶瓷的声誉,也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的陶瓷国际贸易。这些情况在《明史》和郑和随行翻译费信著的《星搓胜览》都有记载。郑和下西洋对发展中国的陶瓷生产 , 特别是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瓷来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郑和七次下西洋,景德镇青花瓷、浙江青瓷、福建白瓷,扬名海外,并由东非传及欧洲,使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青花瓷,名声大振,海外需求大量增加。当时不但海外商船相继到泉州,并派人到景德镇、杭州贩运瓷器绸缎等商品,而且明代国内不少大商人如李锦、潘秀、郭震等,大量装载瓷器等物出海销售,满足海外需求。当时巨商郑龙芝兄弟,拥有商船百艘,海员千余人,常到景德镇采购青花瓷、茶叶,去浙江采购绸缎,然后派遣海船运到东南亚、阿拉伯、东非各地销售,深受欢迎。后来,日本著名陶瓷考古学家三上次男率学者在东南亚、非洲考察了中国古代陶瓷输出亚非各国的大量碎片,著有《陶瓷之路》一书,称海上丝绸之路为陶瓷之路,也是古代景德镇陶瓷的国际贸易之路。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5秒